•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的小孩都無法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長大,如何避免兒童虐待事件的發生才是目前 須著力的重點。既然危險因子不必然會造成施虐行為,應該有其它因素防止施虐 事件的發生。而在這樣思考的同時,把焦點轉向於是什麼因素讓父母不會虐待孩 子,意即去尋找可以降低施虐風險的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或許這些保 護因子的存在能有效避免兒虐事件的發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親職壓力模式」(parenting stress model)為基礎,認為親職壓力 會導致親職功能失常,造成施虐行為,其中親職壓力便是一個危險因子。家庭中 存在有危險因子的同時,亦可能有保護因子存在,保護因子可能降低施虐行為或 影響危險因子與施虐行為的關係。目前社會工作領域嘗試以優勢(strength)觀 點來幫助暴力家庭復原(孫頌賢2008;宋麗玉、施教裕、顏玉如、張錦麗,2006), 但是回顧目前國內兒童虐待的相關研究發現,利用保護因子的觀點來探討兒童虐 待的文獻尚不多見。故此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家長面臨壓力時,什麼因素可以降 低壓力造成的兒童虐待行為,藉此明瞭當危險因子存在時,為何有些父母會出現 施虐行為,有些則不會?在非施虐父母身上是否有保護因子發揮作用,所以降低 了危險因子對虐待行為的影響?本研究用傷害性大的管教行為做為依變項來指 稱照顧者對孩子進行生理虐待的潛在可能性,提出兩個可能的保護因子:親職壓 力因應策略與親職同理心,並探討此兩因素對管教行為的影響。

在國外,藉由強化家庭功能(strengthening family)來避免兒童虐待事件發 生的觀點已獲得實徵研究支持(Reynolds & Dylan, 2003;Coohey, 1996),美國 的社會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olicy, CSSP)自 2001 年起 以增進父母復原力(parental resilience)、建立社會連結(social connection)、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供正確的親職和兒童發展知識、適時給予支持、以及促進兒童的社會和情緒能力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為保護因子,執行一系列的「早期照顧與教 育方案」(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ECE),成果也顯示出這些保護因子 對於兒童虐待的預防有實質的幫助(Horton, 2003)。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 驗證某些變項的確能降低施虐傾向,藉此有效地預防和抑制兒童虐待的發生。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的調查(表1-1),「缺乏親職教育」歷年來都位居施虐因 素的首位。「親職教育」的內涵涵蓋各種領域,例如:提供與子女發展有關的知 識、指導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導正不當的教養方式、協助父母提高子女成就、

幫助特殊障礙子女的父母解決教養困境(黃德祥,1997)。以增進父母管教子女 的知識能力,和改善親子關係為目標(林家興,1997),藉由教育父母來提升親 子互動品質,協助他們稱職地扮演親職角色。親職教育首重親子互動,缺乏親職 教育的父母與子女的互動關係不佳,不和諧的親子互動不僅會造成對孩子的虐待 行為,也關係著為人父母知覺到的親職壓力。

Abidin(1990;轉引自翁毓秀,1999,p.263)將親職壓力定義為父母在擔 任父母角色或與子女的互動歷程中,受自身的人格特質、親子互動關係不良、子 女特質和家庭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的壓力。在親職角色的扮演上,如果感覺 吃力,則會影響教養孩子的品質與親子互動。過去的研究也發現,親職壓力與兒 童虐待傾向有正相關(Crouch & Behl, 2001;Rodriguez & Green, 1997;Holden, Willies, & Foltz, 1989),當為人父母的角色重擔讓人喘不過氣時,當孩子哭鬧不 停、不聽話時,如果父母沒有辦法讓小孩安靜下來,則打罵或置之不理可能是父 母最常使用的方式(翁毓秀,2003),這樣的不當管教常常進一步演變為兒童虐 待,且施虐者通常覺得自己沒有錯,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為了管教孩子(方婷,

1998)。本研究依循此情境脈絡,以具傷害性、攻擊性的管教行為來指稱照顧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對子女執行生理虐待的潛在可能性。

為了降低因親職壓力而產生的施虐行為,本研究認為:壓力因應技巧的缺陷 會增加挫折和攻擊風險,使施虐潛在可能性上升(Wolfe, McMahon, & Peters, 1997),知道如何適當的因應親職壓力,並且去執行,不當行為出現的機會理應 下降,故本研究測量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分別探討各種親職壓力因應策略 與施虐潛在可能性的關係。

除了因應親職壓力的策略外,對子女的同理心(empathy),也和施虐行為 有關。研究指出,施虐父母比非施虐父母表現出較少的同理心(Wiehe, 1986)。

同理心越高的父母,越具有觀點取替的能力,越能正確地解釋孩子釋放的訊息,

而給予適當回應(Montes, Paúl, & Milner, 2001)。在親職策略(parental strategy)

的選擇上,親職同理心高的父母較不會使用忽略、體罰、威脅等負向教養策略

(Brems & Sohl, 1995)。另外,同理心亦可終止攻擊行為(Marshall, & Fernandez,

2001/2005;邱惟真,2009),防止暴力對待。因此推測,如果父母親職同理心高,

則不會使用暴力或忽略的的方式對待子女,親職同理心可能是避免父母虐待子女 的保護因子之一。

在各種家庭組成中,單親家庭的狀況最令人擔憂,從家扶基金會(2006)的 統計數據中發現,兒童保護個案中有58.4%來自單親家庭。單親父母缺少共同承 擔親職責任的伴侶,且普遍缺少社會支持,尤其是單親母親的經濟問題更為嚴 重。單親母親比起單親父親收入較低、社會支持低、替代性親職少,要承受的社 會評價也較負面,因此本研究選擇單親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壓力較大的情況 中保護因子的作用。而單親母親面臨比單親父親及一般父母親更高的親職壓力

(傅玉琴,2004),了解她們如何面對、因應這些壓力對於幫助她們維繫家庭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常功能運作應會有所幫助。

在兒少年紀方面,根據內政部兒童局(2011)統計結果,受虐兒的年齡分佈 以6~12 歲的國小學童占最多數,另家扶基金會的兒童少年保護服務數據(家扶 基金會,2011)也指出,2010 年所服務的兒童少年保護案件中,以 9~11 歲的兒 童占最高比例,可知目前台灣受虐兒少以國小學童最多,故本研究針對育有國小 子女的單親母親為施測對象。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同樣是單親家庭,為何有些單親母親會虐待孩子,有 些卻不會?因此測量單親母親對各種親職壓力因應策略的使用傾向與其親職同 理心高低,檢驗各種親職壓力因應策略的使用與施虐潛在可能性的關係,以及親 職同理心越高施虐傾向是否越低,研究問題如下:

一、親職壓力是否促進施虐行為?

二、各種親職壓力因應策略的使用是否與施虐潛在可能性有關?

三、親職壓力因應策略是否能調節親職壓力對施虐潛在可能性的影響?

四、親職同理心是否能降低施虐潛在可能性?

五、親職同理心是否能調節親職壓力對施虐潛在可能性的影響?

如果研究結果符合預期,則在未來或許可以透過指導個體合適的親職壓力因應策 略和促進親職同理心,來預防虐待事件的發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