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關於華人組織適應的研究,常分成不同的組織型態討論。曾有學者將 會館當作討論主題,也有學者將重點設定在特殊的團體組織,如:華人幫會,

亦有學者討論過以血緣形成之宗親組織、地緣組織等。然而,從上述的討論 內容,可以了解到海外華人的社團的型態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的。

因此,本研究之第一命題,首要探討華人移民組織型態改變的歷程。

劉宏(2003:110)提出:會館、華校、華文報刊是影響海外華人社會的 三大要素。這三類團體,在宗親的組織、教育和文化傳播方面各有其影響力,

但其中又以會館扮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包括地緣組織、宗親組織和同業公 會三種志願性社團最為活躍。在殖民地時期的新加坡,華文教育事業多由會 館創辦維繫,光在 1906 年至 1939 年間,就有十七所華校是由會館籌辦而成;

二戰過後的 1945 推算起十年之間,會館一共出資新建八所華校。會館類型 的華人組織,對當時華人教育和社會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劉宏的文獻裡 面有做如是詳細的討論。

另外,陳國霖(1992)亦討論過相關議題。他於專著《幫會與華人次文化》

論及早期華人社團在紐約曼哈頓唐人街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包括宗 親會、同鄉會和堂口。其指出,在1845年堂口出現以前,紐約的華人社會 是由黃氏宗親會和四邑公所等大家族或同鄉會控制。姓名罕有或來自偏僻 地區的移民因不被納入保護範圍,而成立堂口自立救助;正如會館一般,

堂口也提供華人移民社會服務,並扮演華人社會的調停者。隨著1960、

1970年代,北美和紐澳放寬移民限制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促使大量華人移 民的出現。他們在居住、醫療、就業、宗教、英文學習等方面很快出現問題,

遠超過傳統同鄉、宗親組織的能力範圍,許多華人服務性組織和社團因運

4

而生,對傳統社團在華人社會的領導權提出挑戰。過去以會館作為華人最 高領導機關發號施令的情形已多不復見,取代的是各種多元組織並立。其 文獻讓我們了解到,隨著時代的推進,華人社團必需改變自身服務內容型 態,因應不同時期華人的需求,才能夠順應潮流持續運作。

上述的文獻論述,對於本研究欲進行的討論而言,幫助筆者了解早期 華人社團型態。但是,筆者藉此觀察到一個新的現象:華人在社團選擇方面,

由早期以地緣性、血緣性的傳統社團組織,發展至今,他們更多是選擇宗 教性的團體參與。例如,杜倩萍(2010:71)於《華人新移民群體為什麼選 擇基督教》一文中提出:雖然加拿大有很多世俗的華人組織可提供幫助,

但華人新移民在到達加拿大之初,往往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源,不知道去哪 尋求幫助,而宗教組織往往會主動熱情地與新移民聯絡,並提供精神和物 質上的幫助…。其認為,基督教團體可以提供新移民華人社會適應方面的 協助,比較起來,雖然也有其他一般性的華人組織團體可以提供協助,但 是宗教團體,在文獻中指出因為比較主動熱情、物質上的幫忙、精神的慰藉,

反而吸引更多的華人新移民的參與。

綜上所述,筆者討論的問題,就是在這樣的脈絡裡面產生。早期傳統地 緣性、宗親型態社團組織,對華人移民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伴隨著時代 的遷移和華人社會地位的提升,該類型組織漸漸式微,反由能夠提供多項社 會化服務的宗教組織取而代之,成為新型態的華人社團。

此外,本論文的第二個研究命題,將進行華人宗教團體之間的比較。

對比華人教會和佛教寺廟之功能,Chen(2002: 218) 認為,移民宗教組織 被視為民族的堡壘,並且透過它維繫民族的傳統,並指出移民宗教組織進行 改革和發展新模式,是為了適應美國的社會型態和生活。如同具備東方色彩 的佛教在美國日益流行,其組織就必須透過一些轉換方式讓自身能夠被美國

5

社會所接受,例如:使用英語講經佈道。另外,以華人教堂為例,其認為越 來越多的台灣移民定期參加教會活動,教堂對於有意競選的華人幫助將帶來 選票效益。對於希望鞏固華人票倉的當地華人參選人而言,宗教組織是一個 必須前往宣傳的場域;其指出佛光西來寺和地方參選人亦有共生關係,參選 人藉由寺廟得到華人的關注,而寺廟則能夠藉由參選人獲得更多資源和支 持。由此可知,不論基督教或是佛教,其視宗教團體為具備彈性、能夠因 應社會結構改變而調整的民族性團體,並能滿足華人社會的多重需求。

關於本論文的第三個研究命題,將探討移民團體和主流社會之間的關 係。若我們將佛教和基督教的華人社團,個別視為一個移民團體為單位進行 討論,那麼兩者間,與主流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有下列文獻的討論。針對 移民團體與主流社會間的互動,Chen(2002: 235)於另一篇文獻中表示,

「所有的宗教組織不僅將傳教當作首要事務,和周遭環境形成的互動亦十分 重視,當移民宗教組織將參與主流社會作為任務導向時,他們在美國主流社 會中的宗教差異性,反而具有成反比的對比意義出現。」文獻採用同樣坐落 於西岸的佛光山西來寺和台灣恩典教會作為研究對象,除了提供相似的社會 服務外,兩者間信眾結構擁有類似的移民社會背景。然而,其表示,類似恩 典教會的華人型態教會,在大部份美國人心目中,並不被認定為種族宗教,

雖然他們一如其他族群機構,向美國社會宣傳自己,但他們的建築和其它美 國教會並無差異,因此很難引起注意,容易在主流社會裡被忽略。相對地,

具備東方色彩的佛寺反而得到較多美國人的關注,讓他們想了解什麼是中華 文化,進而更能代表象徵華人族群。其更進一步提出,西來寺藉由拉近與地 方組織關係、開放資源給非佛教市民使用、推行慈善事業、發行大量雙語刊 物,增進與當地社區的互動,並結論佛寺相較之下較易被美國主流社會所接 受。

6

總結上述文獻資料與本研究命題的關係,將歸結出三項研究問題主張:

一、 本論文欲探討華人參與的社團型態,是否將隨著時間上的轉變而轉型或 產生更替的現象?

二、 華人宗教組織團體,以佛教和基督教作為對比案例,兩者間是否產生功 能分殊化的現象?

三、 以佛教為例的華人宗教組織團體,以目前的操作情況下,是否有助於移 民社會被主流社會接納?

關於上述三項研究問題的設立,均是在本研究發展條件的情況之下產 生的議題。因此研究問題一的社團型態討論,將視為背景問題,在內文背景 說明中分析;研究問題二的發問基礎之建立,聚焦在宗教組織的比對,其中 將會在文獻分析的地方進行詳細的交代;研究問題三為本文核心問題,將佛 光山紐約道場設定為直接案例,於結果與討論中進行回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