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美國華人歷史脈絡

關於美國華人歷史的研究,筆者整理出下列文獻,助於筆者爬梳美國 華人移民的脈絡,提供筆者對於美國早期華人歷史的了解。論及美國白人 與華人的貿易交會點可回溯至 1784 年〈中國皇后號〉的啟航。一艘美國商 船由紐約港駛向中國廣州,美國商人主動用人蔘、西部開發區的獸皮和墨 西哥的白銀,換取中國特色瓷器、茶葉、絲綢等奢侈品。廣州和珠江三角 洲地區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引發紐約的「中國熱」,也造就當時前往中國的 美國商人致富(Smith 2007: 13)。相較之下,對於前往美國的華人而言,

經歷過程波折重重,尤以美國排華法案實施後,更令許多在美華人備感艱

11

辛。本段將分述 1848 年的華人至加州淘金、1862 年修築太平洋鐵路、1882 年的排華法案,並由此來看華人的行業選擇和社團組織、社會地位變化。

鄧蜀生(1993:222)書中提出:1848 年加州淘金熱訊息隨美國水手 和歸國華人流傳於中國港口,「據說那裡地大物博,遍地黃金,機不可失」,

華人於口耳相傳下紛紛前往加洲加入淘金行列,從 1850 到 1859 年間,

平均每年有 6,680 人到達加州。1當時美國輿論認為華人專程來美發淘金 財,卻刻意避談華人在美國造船發展漁業,並助美國海岸地區開發鮑魚和 魚蝦業(王秀惠 2006:66)。經驗豐富的華人農民,則開墾了沼澤地區,建 築灌溉系統。並且,華人受雇於羊毛紡織,捲菸和製鞋廠,成為美西開發 區最早的受薪勞工族群。此外,華人淘金必須每人每月繳交四美元執照費;

一天三十分水費、二十五分礦權費,總計初估每位華人一年要繳交兩百五 十元稅款。由 1850 到 1870 年間,加州政府向華人酬收平均五百萬美元,

相當於當時加州政府收入之半。在這二十年間,華人向加州政府繳稅達一 億美金;相較於 1848 年美國政府花費一千五百萬美金收購加州、新墨西哥 而言,華人對美國的經濟收入發展可說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Mary R.

Coolidge 1984: 22)。美國社會對於華人的貶低更可由他們將華人二分統稱 發現。「唐人阿尊」(John Chinaman)、「唐人查理」(Charlie Chinaman)成為 十九世紀當時美國人對華人的普遍稱謂,除在日常生活使用,甚至出現於 宣傳及法律文件上。唯一區別是,「唐人阿尊」通常用於稱呼從商之華人,

「唐人查理」則較常被用來叫喚非從商的華工(紐約美國華人博物館:

n.d. )。

1862 年,美國國會通過《太平洋鐵路法》,授權聯合鐵路公司和中央

1 由於遠隔重洋、交通不便,一八四八年發現金礦的消息約莫一年後才傳回廣州。一八四 九年華人增加到五十四人,一八五 O 年達到四千人(鄧蜀生 1993:221)。

12

太平洋鐵路公司修建境內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幹線。由於中央太平洋公 司承建的西段區域多為險峻陡峭地形,原歐裔白種工人紛紛因為危險為由 停工,在無人築路之下,鐵路公司開始招聘華工。由於華工的刻苦耐勞 令鐵路公司又緊急派人至廣州招募更多工人前往,當時華工人數佔西段總 體的五分之四;儘管如此,在待遇方面還是差白種工人一大截,且當時鐵 路公司不為華工加保人身保險,過程中意外身亡者根本無從理賠(McCunn

1979: 32)。1867 年,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華工不堪負荷,群起罷工,

要求增加工資、限制每日工作十小時,以及縮短在危險隧道環境裡的工作 總時數,但他們的抗議並沒有為他們爭取到應有的權利,反而加速白種工 人的集體仇視。白人勞工團體利用白人優越理論煽動歐裔工人階級,禁止 華人加入任何工會,並將其視為敵人,指稱華人搶奪他們的飯碗,並宣稱 華人沒有資格成為美國公民;華人問題最終演變成反華行動,在當時美國 西部,接連發生多起焚燒華埠和驅逐華人的事件(王錦瑭 1996:133)。

不同於紐約港內愛麗斯島的移民站,舊金山港天使島移民站的設立並 非因應歐洲新移民潮;而是為了推行1882年的《排華法案》。在天使島的

華人與其他亞洲人被隔離;男女被迫分開,夫妻也不例外。一般而言,

同一時期平均有二、三百名男性和三、五十名女性羈留在該站,入境案件 尚未審查完畢前,不准任何親友探視。《排華法案》造成美國華人社群結 構二分現象,形成豁免者和被排拒者兩個階層。豁免者得以進入美國,並 能舉家移民;但在美國必須隨身攜帶身份證明文件,且不得任意進出美國 國境。在《排華法案》實施期間,創造了「紙兒子」華人移民的現象;他 們向豁免入境的商人購買假身份,以便進入美國。2然而,受《排華法案》

2 紙兒子(Paper Son):排華法案限制華人勞工進入美國,只有有公民身份的華人才可以自 由出入美國。於此期間,最有效渠道即購買證明自己是美國公民的兒子或女兒的文件。

13

約束的華工,則等同被判與家人分離的終身禁令。他們的妻子不能進入美 國,反通婚法令更進一步阻止他們與異族通婚,種種法律限制下,以單身 男子為主的寡佬社會現象於焉形成。3也由於華埠內清一色為單身華人男 子,被賣至美國的華人女子多半被迫至華埠從事性產業維生,且令娼妓利 用白天空閒時間在製衣業工作,成為華埠中被剝削的犧牲品。4

以下關於在美華人職業選擇和社團參與的討論,主要資料來源是美國 紐約華人博物館(MOCA),館藏文史特輯展覽專區。其中關於職業選擇部 份,由於早期華人在排華的氛圍下,技術性行業遭受排擠,只能從事低技 能和小資金的服務業工作,以免引起抗議活動。由於西部開發區缺乏女性 人口,華人移民紛紛投入洗衣、家僕、保姆、餐館、家務助理等傳統上界 定「女人的工作」,為白人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務。洗衣館是美國華人早期 主要經營的產業之一,儘管汗流浹背、工時過長,收入亦不及當白人家僕,

但不少華人格外珍惜這份職業帶來的獨立性。很快地,洗衣館如雨後春筍 湧現,在西部和東部大城市,洗衣館連同餐館,成為排華時代美國華人的 標誌性行業。

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中國餐館是他們首次接觸中國文化的地方。無 法進入主流經濟體系的華人,於是自己創業以養家餬口。1896年《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畫報提出這麼一段話:「嘗過雜碎魔幻味道的美國人,

3 華人男女人數的失衡在一八九 O 年高達近乎二十七比一,到了一九二 O 年之際,雖然比 率下降到七比一,但多數男性華人集中在五十歲以上,而女性卻集中在十歲以下。

4 筆者於研究期間訪談一位由廣東台山縣移民至紐約女性,其表示早期由台山赴美管道 分坐飛機和坐船兩種形式,依照經濟狀況選擇;然而,依照女性身份,會產生就算是坐 船赴美也必須表示是坐飛機情形,原因在於船艙狹小、男女混雜,多半歷時數月抵美後,

女性會因無法隱瞞完璧之身而下船直接被賣去娼妓業工作。

14

會立刻忘掉華人的是非;突然之間,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油然而生,催垮他 的意志,磁鐵般將他的步伐吸引至勿街(Mott Street)。」5 1920年,商人Wally Smith和韓裔美人Illhan New創建了La Choy食品公司,專門生產罐裝和瓶裝

雜碎食物原料,供餐館、旅館和公司及學校食堂等非中國餐飲服務業使用,

以便滿足其顧客對雜碎、炒麵、芙蓉蛋等中國菜的需求。諷刺的是, La Choy 公司的營運象徵著雜碎與華人和其文化的完全分離。

在華人社團組織方面,美國華人移民社群最為人稱道的特點之一,即為 社團組織和社交網絡能力。生活於美國社會邊緣,華人移民在新家園建立起 互助系統。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唐人街已從舊金山到聖地亞哥、芝加哥、

紐約和波士頓。各種互助的公所、組織也紛紛成立,協助移民調解糾紛、解 決住房、求職、借貸及與母國聯繫等事務。業餘劇社等社交團體則提供使用 同樣方言的華人聯誼平台,憑藉著興趣嗜好將華人連結一起。另外,舊金山 較大的華人社群內,也可見到華裔婦女成立的社團組織。據歷史資料顯示,

美國首個華人兄弟會-FF兄弟會成立於1910年,主要提供華人情感交流場所 和服務。此兄弟會之會員對於二戰後時期美國的重建工作貢獻極大,包括於 1945年協助成立聯合國。 接續出現美國李氏總公所,於1927年成立,華人 移民延用他們於中國所熟知的宗族組織模式,在美國建立公所,為同宗的新 舊移民同胞提供支持與協助。並賦予公所的會員下列四項權力:1.公理之保 障、2.急難之救卹、3.選舉之公權、4.職業之互助,並經由正主席和總幹事 核發簽章後,會員證始生效。 1924年,女子方圓社在舊金山成立,跨越社 會對婦女在教育、婚姻、生育等方面的種種限制,社名取自「行正如方,學 廣如園」。二戰期間,美國華人女性開始挑戰傳統性別分野,為自己打造

5 Mott Street:又稱勿街,為紐約曼哈頓華埠的主要街道。

15

新的文化身份,紛紛投入工廠、商店、政府機構和國防產業等領域工作,取 得一定經濟獨立和社交圈。他們進入了公共領域,提高自己在社群內對勞 工、社會和政治等事務的參與度。

1940年代,在美國出生的華裔比例上超過其他地方出生的華人移民。戰 爭也在心理上改變了他們—他們不再是單純的華人,而是華裔美國人,「對 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當代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有史以 來,我們感到可以立足於美國社會了」。1943年,美國華人眾所期盼下,

《排華法案》終廢止,為華人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長期被排除於工業和白

《排華法案》終廢止,為華人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長期被排除於工業和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