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茲將本研究擬達成的四項 具體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性別、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成 就動機、自我概念);家庭因素(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

學校因素(教師教學行為、同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現況。

二、 探討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性別、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成 就動機、自我概念)對其情緒智力之影響。

三、 探討國小資優生的家庭因素(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對 其情緒智力之影響。

四、 探討國小資優生的學校因素(教師教學行為、同儕關係)對其情 緒智力之影響。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國小資優生的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對其情緒智力,是否有交互作 用的情形?

二、 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是否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三、 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成就動機、自 我概念),是否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而有所差異?

四、 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是否因其個人因素(認知型式、內外控信 念、成就動機、自我概念)而有所差異?

五、 國小資優生的家庭因素(父母教養方式),是否因性別、家庭社 經地位而有所差異?

六、 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是否因其家庭因素(父母教養方式)而有 所差異?

七、 國小資優生的學校因素(教師教學行為、同儕關係),是否因性 別、家庭社經地位而有所差異?

八、 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是否因其學校因素(教師教學行為、同儕 關係)而有所差異?

九、 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其情緒智力,是 否有相關存在?

十、 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是否能有效預測其 情緒智力?

十一、 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其情緒智力,

是否可用典型相關予以說明?

貳、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國小資優生的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對其情緒智力有交互作用的 情形。

假設二:不同性別的國小資優生,在情緒智力上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三: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生在個人因素(認知型式、

內外控信念、成就動機、自我概念)上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四: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因其個人因素(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

成就動機、自我概念)而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生在家庭因素(父母教養 方式)上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六: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因其家庭因素(父母教養方式)而有顯 著差異。

假設七:不同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資優生,在學校因素(教師教 學行為、同儕關係)上有顯著的差異。

假設八:國小資優生的情緒智力因其學校因素(教師教學行為、同儕關 係)而有顯著差異。

假設九: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其情緒智力有

假設十: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能有效預測其情 緒智力。

假設十一:國小資優生的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與其情緒智力,

可用典型相關予以說明。

第五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變項及相關名詞,分別界定其概念性或操 作性定義如下:

壹、 國小資優生

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2)所稱一般智能 優異,指在記憶、理解、分析、綜合、推理、評鑑等方面較同年齡具有 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智力或綜合性向測驗得分在平均數正一點五個標準差或百分等 級九十三以上者。

二、專家學者、指導教師或家長觀察推薦,並檢附學習特質與表現 等具體資料者。

本研究所稱國小資優生係指經由鑑定而安置於資優班或資優資源 班之一般智能優異且就讀於中部地區之國小五年級學生。

貳、 情緒智力(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

Goleman(1995)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種能保持自我控制、熱誠和堅 持且能自我激勵的能力,包含五種主要層面的能力:認識自己的情緒、

管理情緒、激勵自己、認知他人的情緒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等能力。Mayer、

Perkins、Caruso 與 Salovey(2001)認為情緒智力包括:情緒覺察能 力(the ability to perceive emotions)、促進、產生和使用情緒以

thought ) 、 了 解 情 緒 和 情 緒 知 識 ( to understand emotions and emotional knowledge)、能調節管理情緒,進而增進情緒和智力的成 長 ( to regulate emotions so as to promot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

本研究所指情緒智力係依據學生在「情緒反應量表」(劉慧慧,2002)

中的得分為依據,量表分為「自我」、「人我」、「知己」、「知人」

等四個層面,包含自我情緒覺察、他人的情緒覺察、同理他人情緒、自 我激勵、自我情緒表達、自我情緒分辨、他人情緒分辨、自我情緒調適 及情緒反省等九個因素。依據研究對象在量表中的得分為依據,得分愈 高表示情緒智力愈高。

參、 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以至於對整 體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一獨特個性乃是個體在其遺傳、環 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需求、動機、興趣、能力、性 向、態度、氣質、價值觀念、生活習慣以至於行動等多方面身心特質所 組成(張春興,1985),又分為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自我概念與成 就動機四個向度。

一、認知型式(cognitive style)

認知型式是指一個人從事認知活動時的特殊風格,或個體蒐集與組 織訊息的方式(Witkin,1977),此能力可分為兩類:

1.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ce)

場地獨立的人有較清晰且分化的知覺功能,當個體審視事物時,

能夠以自己內在參照架構,撇開無關的線索,不受背景環境的影 響,直接注意到相關的刺激。 

2.場地依賴(field-dependence)

場地依賴的人知覺功能較為籠統、不分化,因而其知覺容易受到 視覺場地中無關線索的影響,不容易區分物體與背景的關係。

本研究以學生在Witkin、Oltman & Karp(1971)團體藏圖測驗

(GEET)中所得的分數,作為其場地獨立性的指標,得分在中數十六分 以上者為場地獨立;而場地依賴則是得分未滿中數十六分者屬之。

二、內外控信念(beliefs in locus of control)

係指個人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周遭世界關係的看法,亦指個人知 覺到的因果關係之差異。

1.內控(internal- control)

內控者將成敗歸於自己,所知覺到的增強作用是他自己行為的結 果,亦即他自己的能力、行為或努力所得來的結果。

2.外控(external-control)

外控者將成功歸因於幸運,失敗歸因於他人,亦即認為行為之後 所得到的增強現象乃是運氣、機會或命運所造成的。

本研究以學生在黃堅厚(1979)所改編之「兒童內外控傾向量表」

中所得的分數,作為其內外控信念傾向的指標,得分在中數二十七分以

三、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e)

成就動機是指個人面對某一工作情境時所產生的追求成功之動機 傾向;亦即為一種決定個人成就水準及努力程度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 通常會有不同的取向,包含追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傾向、工作取向和自 我取向。

本研究之國小資優生成就動機是以學生在郭生玉(1973)所編製之

「成就動機問卷」中所得的分數表示之,得分愈高者,表示其成就動機 愈高。

四、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係指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與情感;是個人與其所處社會文化環 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凝聚而成的自我感;亦即自己對自己外在形象、行 為、能力及內在思想、目標、態度、價值等特質整體知覺與評價,它能 指引個人的生活方向,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期望。

本研究所指的自我概念是受試者在郭為藩(1972)編訂之「兒童自 我態度問卷」中所測得的分數,得分愈高,表示其自我概念愈高。共分 為五項:1.對自己身體特質的態度,2.對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態度,3.對 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4.對外界的接納態度,5.對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信 念。

肆、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將其本身的價值觀、興趣及信念等傳遞給子 女,同時包括態度及方式兩個層面,態度係指父母在訓練小孩時所持的 認知、情緒及行為意圖;方式則是指父母對子女之行為表現所反映出來 的態度與作法。

本研究之父母教養方式是由簡茂發、吳金香(1978)所編製的「父 親教養方式問卷」與「母親教養方式問卷」測量而得,於問卷中,父母 教養方式各分成「關懷」與「權威」兩類,並合併父母的「關懷」與「權 威」兩項分數為「總關懷」與「總權威」,最後計算全部受試者的平均 數與標準差,以平均數為基點,劃分成高低組,再依兩項分數高低分成

「高關懷、高權威」、「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低 權威、低關懷」四種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伍、教師教學行為

教師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蔡淑玲,2002)。

本研究之教師教學行為係指受試者在蔡淑玲(2002)「學生對教師 教學行為知覺量表」各分量表的得分。全量表包括直接影響行為(講解、

懲罰、權威)與間接影響行為(接納感受、獎勵、接受想法、問問題、

熱忱)兩層面。各層面的得分愈高,表示其知覺到教師教學行為的程度 愈大。

陸、同儕關係

同儕關係即同儕人際關係(peer relationship),又稱為「社會 關係」或「友伴關係」等等,亦指個人和同輩間的交互關係(馬藹屏,

1987、顏裕峰,1992)。

本研究之國小資優生同儕關係是以受試者在「同儕關係問卷」(羅 品欣,2004)中所得的分數為指標。全量表包含正向關係(合作、遊戲、

信任、親密)與負向關係(支配、衝突、競爭、敵意)兩個層面,共包

信任、親密)與負向關係(支配、衝突、競爭、敵意)兩個層面,共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