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優生的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優生的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

影響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的因素有許多,根據相關文獻,發現性 別、家庭社經地位、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成就動機、自我概念、父 母教養方式、教師教學行為與同儕關係有關。因此,本研究分別從上述 等變項探討與情緒智力的關係。

壹、性別與情緒智力

在性別方面,蘇建文(1979、1981)研究情緒智力時發現:男生與 女在快樂、憤怒、害怕、悲傷及煩惱等基本情緒的發展上,呈現明顯的 差異現象,在情緒表現上,女生的感性反應較明顯,男女生在情緒表現 方式上有所不同,對於其情緒智力的發展也會有所影響。而男生相較於 女生,其情緒智力會在某些層面上有所差異,例如在人際情緒智力上,

女生可能會因為較為體貼與善解人意而顯示較佳的能力與表現。

蔡玉瑟(1992、1996)以三至五年級的資優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資 優女生比資優男生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良好的社會適應即情緒智力優異 的指標。王春展(1998)在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中,比較不同性別 與年級的兒童在情緒智力上的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女生的情緒智力顯 著高於男生。邱金滿(1998)研究顯示男生和女生在社會智能上有顯著 差異,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同理」、「包容」、「親和」、「關懷」等 四個內容向度上,且女生得分高於男生。

江文慈(1998)指出:男生和女生不僅僅在生理外表發展上有別,

甚至在人格特質、學術傾向、個性等上,皆有顯著不同。從許多文獻中

得知:男生和女生除了理解多重情緒能力之外,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 各種情緒能力、狀態或發展上均有差異存在。

王財印(2000)以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之國民中學學生2164 為 取樣樣本,探討國中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研究結果 指出,不同性別國中生情緒智力差異情形,無論在整體或各層面,女生 的得分都高於男生。Chaplain(2000)發現國中資優生中女生對學校所 知覺的壓力大於男生,顯示在情緒覺察上,男女生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綜合上述,許多學者的研究中皆指出,男生和女生不僅在生理外表 發展上有別外,在情緒表現方式上亦有所不同,對於其情緒智力的發展 也會有所影響。

貳、家庭社經地位與情緒智力

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家庭成員的情緒表達會影響兒童對情緒、自 我及社會世界的信念與價值(江文慈,1998),情緒處理能力的形成,

也直接或間接地由社會化歷程中習得。在兒童的家庭背景中,如果父母 的教育程度較高、社會地位較高、經濟收入較佳、管教方式較適當等,

兒童在生活經驗與待遇上便較為優勢,對兒童的自我形象與信心會有相 當助益,同時也會使兒童發展較正向與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對於情緒智 力的發展相當正面;相反的,兒童的家庭背景較差,容易造成兒童欠缺 安全感、怯於人際交往以及限制多、機會較少等弱勢待遇和感受,雖然 兒童的努力與調適有助於克服這些限制,但是對於能力感與自信心仍不

足的兒童而言,這些負面的家庭背景因素確實會影響其感受、心理能力 與表現,對於情緒智力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王春展,1998)。

邱金滿(1998)以台北市國小資優生及普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顯示高社經地位學生和中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社會智能上略有差 異,其差異表現在「幽默」內容向度上,且高社經地位學生的得分高於 中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劉清芬(1999)探討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 智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調查高雄市、嘉義縣市之國小學生,研究發現 父母社經地位對國小學生情緒智力有顯著影響力。

鍾永吉(1996)、劉慧慧(2002)研究皆指出:國小兒童、國中資 優 生 情 緒 經 驗 並 不 會 因 家 庭 社 經 地 位 的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異 。 葉 碧 玲

(2000)、陳彥穎(2001)研究結果認為國中生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者,

其情緒智力亦較高,父親、母親教育程度與情緒智有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學者對於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的結 果不一致,本研究將以中部地區國小資優生為對象,討論分析其情緒智 力與家庭社經地位的關係為何。

參、人格特質與情緒智力

一、人格特質

當我們說學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除了指他們能力上的差異外,也 指每一個學生人格的獨特性。人格是個人在對己、對人、對環境事物適 應時,於行為上所顯示的獨特性格;此種獨特性格,在遺傳與環境等因 素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質所構成;其心理特徵表現於行為

時則具有相當的統合性與持久性(張春興,1991)。蘇建文(1998)認 為人格概括而言,為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及思維方式的特性。

一個人的能力、動機、外表、經驗、認知、情感、意志、生理等特 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人的人格,這些結合體彼此統整為一個有機系 統,相互影響(張春興,1991)。然而,影響人格特質的因素中,個人 因素有來自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生理因素方面,包含了身體方面與健康 狀況等。本研究以心理因素的三個向度(蔡玉瑟,1994):認知方面(認 知型式)、行為方面(內外控信念)、情意方面(自我概念、成就動機)

加以探討。

(一)認知型式

認知型式(cognitive style)是人格特質的一種,指一個人從事 認知活動時的特有風格,或個體收集或組織訊息的方式(Witkin,

1977),也是指個體在知覺及心智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致性模式

(Witkin,1971)。

Riding 與 Cheema(1991)認為認知型式可解釋為個體對解決問 題、思考、覺知、以及記憶的慣用模式;Grigorenko 與 Sternberg(1997)

指出認知型式是人格與認知之間的連結;張春興(1997)則認為認知型 式是指個人在面對情境時,經由其知覺、記憶、思維等內心心理歷程,

在外顯行為上所表現的習慣性特徵。

認知是一極度廣泛的心智活動,有關認知型式的理論相當分歧,在 各種認知型式的理論中,Witkin(1977)利用個人對物體可否在空間中

依賴的知覺風格,而這視個人對環境場地依賴程度而定。場地獨立者,

容易從知覺背景中獨立出來而感知事物的特徵,場地依賴者則常受背景 中潛藏之內容所左右,其測量工具為藏圖測驗(Embedded Figures Test,EFT),測試受試者從複雜的圖形中找出潛藏圖形的能力。

Witkin曾歸納許多研究,認為場地獨立性和人格、社會行為等方面 有密切的關係,他調查場地獨立性和防衛方式的關係,發現場地獨立者 較偏向於使用複雜且特殊化的防衛方式,如孤立(isolation)、理性 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而場地依賴的人偏向於使用簡單而原 始性的防衛方式,如壓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

在性別方面,Witkin(1971)與Waber(1977)發現女生比男生傾 向於場地依賴。高德鳳(1975)和楊銀興(1987)亦發現國民中小學男 生比女生更傾向於場地獨立。另有一些研究,認為資優男女生在場地獨 立性上沒有顯著差異(吳靜吉,1979;蔡玉瑟,1994)。

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場地獨立性與父母社 經背景有關,高社經背景學生比低社經背景學生更傾向於場地獨立(曾 瑞真,1984;楊銀興,1987;Goldstein & Blackman,1978)。亦即,

家庭若能提供較複雜的生長環境,多給孩子刺激,較有可能使孩子發展 場地獨立的特性。

(二)內外控信念

在人格特質變項中,內外控信念是一個重要連續性變項,影響人們 行為的表現。內外控信念是指個人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周圍世界關係的 看法。

內外控理論系由美國心理學家J. Rotter於1954年所提出,其所提 出的內外控信念(locus of control)分為「內控信念」(belief in internal control)與「外控信念」(belief in external control)。

內控信念簡稱為內控,是指對於發生於個人的正性、負性增強或事件,

都相信是由於自己的能力、努力或個人特質所決定,是自己能預測、控 制及掌握的;亦即,內控者相信自己的行為能否得到增強,操之在己,

因此,當內控者面對問題時便傾向於主動去解決,因為他相信個人的努 力能有所作為。外控信念簡稱為外控,其相信行為之後所得到的增強或 發生在身上的事件之責任歸屬,並不是由於行為造成的結果或個人所能 控制的,而是運氣(luck)、機會(chance)、命運(fate)、或權威 者的支配(powerful other)等個人週遭環境中強大且複雜的力量所操 縱,個人對之既不能預測也無能為力;因此,外控者相信自己的成敗多 半受外在因素影響,故外控者面對問題時更可能聽天由命、怨天尤人,

因為他相信問題解決的結果是自己無法控制的(Rotter,1971)。

在性別方面,有些研究發現女性比較外控(楊志賢,2000;Cairns, Mc Whirter, Duffy & Barry, 1990);另外有部份學者卻發現女性比 較內控(蔡俊傑,1993;簡茂發、蔡玉瑟,1995;Parsons,Schneiser&

Hanson, 1970)。此外,在一些研究則發現男女性別沒有差異(楊葆茨,

1999;鄭麗鳳,2003;Chubb & Fertman, 1997;Freedmas,1992;Levin, 1992)。

在家庭社經地位方面,學者研究發現來自高、中家庭社經地位的兒 童較來自低家庭社經地位的兒童傾向於內控(吳武典,1977;Goodman,

經地位的父母、教育程度較高,因懂得尊重兒童、有適當的自主性,及 不虞匱乏的物質生活,兒童在事情的處置上以自己的能力為出發,較易 培養出內控的性格。而蔡玉瑟(1994)研究指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國 小資優生在內外控信念沒有顯著差異。

(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個人人格的 核心,另一方面則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郭為藩(1972)認為自我概念 是一種形象(image),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或感情,是個

自我概念在人格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個人人格的 核心,另一方面則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郭為藩(1972)認為自我概念 是一種形象(image),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或感情,是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