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種文化、歷史衍生而出的生活智慧與方式,是值得我們從中學習探討的,

現今一個城市的改造,不單只是無止盡的建設發展即可,在經過時代的演變與變 遷下,讓整個社會型態的組織起了很大的變化,也為地方的生活文化帶來某種程 度上的衝擊,促使特有的生活文化產生劇變甚至駛離原有的軌道。未來研究試圖 找出一種修補的機制來延續既有的空間型態構築,並且傳承地方生活、文化的自 然完整性,使其建立循環性使用,讓地方更具在地文化色彩傳遞更多的紋理脈絡。

聚落的生成是為居民群居生活而形成。由於聚落結構、形態發展越趨複雜、

多樣化,過度的成長彰顯了需求不足之弱勢,緊跟隨而來是產業重心的外移與地 方機能性之退化、經濟之衰竭等現象,而造成舊市中心聚落的沉寂與沒落,顯然 舊市中心的社區聚落不僅須提倡環境品質的重視及改善,讓舊市中心由腐朽、重 生到綻放,然而,更應在硬體設備的改善上結合一個社區聚落的生活模式與型 態,以作為賦予環境之活動機能性與生活需求性,才能呈現社區聚落環境價值核 心之所在。

老舊社區街區的更新與再造,在『舊保存』與『新發展』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並非為固定模式與機制下轉換成單一面向,老舊社區聚落所承載是當地居民的生 活情感與態度、地方文化的延續與保存等無形的資產價值;然而,社區聚落的整 體環境上就生活機能性、居住品質性、都市現代化及居民共同記憶的情感等向度 上,如何在更新與再造的過程中求取均衡,進而達到最完善與最佳的組合策略,

而使其地區具有闡述地方自明性之能力並提升環境價值、表達地方場域空間特 質、呈現地方文化特性等多樣性與多元化,並具有都市機能之競爭力,促使該地 區在都市中,得以具有蓬勃的生機、豐富的色彩;期望未來藉由更新與再造的歷 程,提升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並增加居民的社區凝聚力。

哈瑪星地區的復甦與再造於 1995 由地方組織哈瑪星社區文化工作室開始提 案,由政府單位重視該地區發展開始,在往後的幾年中相繼利用沿岸等休憩公共 空間及單點的古蹟來改造,進而帶動其當地的觀光效益與休憩活動,但在一連串 的政策推行下,卻無法真正的落實於當地居民生活型態及增進地方環境文化價 值,正因如此,更別談論社區核心價值的存在性,社區凝聚力、地方認同感等在 時間的沖刷下逐漸消耗殆盡中,我們不得不思考街區再造的推行過程中,是否確 實少了一體兩面的再開發機制。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現階段於哈瑪星地區可看出社區文史團隊的用心,積極的經營地方文化資 產,試圖將舊市中心哈瑪星地區加以再開發、利用與復甦。從民間團體組織的努 力下,可得知居民對哈瑪星的情感與記憶是相對程度上的豐沛與重視;然而,對 於舊市街區的再造議題,卻缺少解決『新』與『舊』兩者間的矛盾衝突點之實質 作法,其中過於著重休憩觀光等商業效益,而忽略對居民活動之空間,未能適當 的給於居民能自行的運用與維護經營,更應形塑哈瑪星整體的歷史價值與意涵,

確立其地方自明性。

因此,本研究針對哈瑪星地區街區再造,綜合上述說明,擬以下五項研究目 的:

一、探討社區與地方文化、地區發展之關係,地方生活文化對居民生產、生 活環境發展面向等環境價值。

二、思索文化保存與建設發展兩者共存面向下,探究陳舊之歷史軌跡、生活 文化與更新再開發、再造舊市中心街區間之衝突與均衡。

三、深入地方融合其特性與特色、結合生活態度與模式,轉化其環境空間場 域,學習延續其地方生活並記錄社區情感交織歷程。

四、以自我修補機制找尋適合之傳承方式,促進居民對地方之認同,並提升 其社區文化價值。

五、提出適居宜遊具有魅力特色的社區發展方針與機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空間向度

哈瑪星地區發展與高雄港息息相關,並在高雄市的空間轉化變遷與歷程中佔 有重要之地位。哈瑪星,高雄發展起源地昔日的風華時代,然而因產業外移、政 策實施等社會與政治因素,演變成現今洗盡鉛華淪為都市沒落、邊陲地區,步入 衰竭,雖因時空歷程轉變與社會型態變遷,但過往的容貌留存至今依稀可見,往 日的船渠、鐵道運輸、生活窄巷、傳統街屋等正上演一幕幕繁華的過往,傳達那 興衰起落的文化堆砌,透露著等待再生的生機氣息。

哈瑪星地區有著顯著的都市街道紋理與完整的歷史脈絡,早在西元 1920 年 代就發展出現今完整系統性的街道紋理,因建築風格的味道與紋理清晰的街道構 築,儼然成為該地區自我表述的一大特色與重要資產,街區空間中至今無太大的 改變,但其生活環境與機能、地方文化隨時間的沖刷而逐漸衰敗、退化與凋零,

在舊市區的汰換與更新發展中的衝突下,須加強思索哈瑪星地區在都市中的定位 與價值,因而哈瑪星地區具有整體復甦的必要與急迫性。

經由上述說明,本研究所選定之研究範圍為『哈瑪星地區』,且在空間上做 一分割,其中主要研究範圍為鼓山一路、臨海一路及濱海一路所圍塑而出的是進 出哈瑪星重要的道路系統,在一個口袋型社區中唯一聯外的主要道路,換言之,

就是進出哈瑪星具有的重要社區意象及象徵,但往往卻是被忽略的邊界空間。因 此,本研究考量人力與時間上的受限,將研究範圍劃設在其哈瑪星的主要聯外道 路所構築的空間上。

至於在歷史文化資源與地區發展活動之相關論述,則延伸至昔日『哈瑪星地 區』進行相關文獻彙整,研究範圍五福四路與鐵路平交道的交會處以南,至鼓山 漁港、漁市場,東至高雄港車站一帶的臨港線鐵路(已停用),西至哨船頭東側,

希望藉此了解哈瑪星地區整體發展脈絡與文化特質。

貳、時間向度

本研究調查中,須對哈瑪星地區現況發展與地方條件限制有所瞭解,除此之 外,針對哈瑪星過去的歷史沿革發展歷程及文化背景作程度上的彙整與分析,進 而對未來發展面向進行探討,如此才能洞悉並研擬目前街區再造之各種可能性發 展。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明清時期,1673 年高雄港發跡,1863 年正式開港營運。日治時期,1912 年 擴大築港、造陸建設,促成哈瑪星地區新市街的發展。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在時間向度上,界定從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國民 政府時期,直至今日,以利本研究分析哈瑪星地區歷程中的空間轉化。

濱海一路 臨海一路

鼓山一路 研究範圍

圖1-3-1 研究範圍

資料來源:1.本研究繪製(底圖-高雄市都市發展局)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概念架構擬從三方面著手進行:

一、就研究相關文獻予以彙整、分析包含舊市街區再造相關研究與哈瑪星 地區之論文研究等相關計畫,有利於本研究方向之定位。

二、就都市更新、都市空間組織、環境價值、街區再造等相關論述文獻整 理,以舊市街區復甦的論點加以分析國內外老舊街區發展案例,進行 整理與剖析。

三、哈瑪星地區之各項文獻資料彙整,主要以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及各項 更新計畫蒐集與整理。

將上述三項加以歸納分析,作為本研究之基礎架構。

貳、個案研究

本研究將國內外地理、歷史等環境背景較為類似的舊市街區再造發展案例作 一分析及整理,藉由整理過程中釐清並界定本研究對象的發展面向與案例的相同 性與差異性,歸納出復甦、再造的共同問題與基礎,作為本研究的借鏡,同時並 針對個案的需求性不同加以檢討與檢視,以瞭解研究個案的空間經營現況與社區 文化的關係,釐清研究個案所將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面向發展。

参、觀察研究及深度訪談

除了進行史料分析、觀察地方活動與查訪哈瑪星地區的歷史空間、文化資源 外,另外會針對其專家與地方人士作一探討與了解,進而分析可能發展提供之環 境價值面向。並且針對專家與地方人士的意見加以比對了解其現況,並加深層面 之觀察認知,取得更具系統化的資訊,藉此釐清可能面對之課題。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肆、研究流程

本研究藉以擬定之研究動機、目的來確立研究的範圍,作為實證研究並進行 相關文獻之探討,以確定本研究之方向主軸,建立以研究方法為基礎,擬研究流 程與內容,透過相關論述與觀點分析,加入案例做全方面的整合、討論且歸納,

並以整理、剖析為研究個案推動街區再造、復甦的基調。

再著,進行查訪研究個案之相關研究,採用現地觀察及深入訪談等分析方 式,加以瞭解該地區之現況,另外針對哈瑪星地區整個歷史背景、都市空間涵構 及地方文化活動等層級,釐清、定位其地方文化特色與歷史、環境價值,歸納哈 瑪星街區再造所面臨之課題。本研究擬從社區自治的角度觀點發想,研擬本研究 個案呈現之環境價值與空間永續經營的機制與面向,以利日後導入該地區街區再

再著,進行查訪研究個案之相關研究,採用現地觀察及深入訪談等分析方 式,加以瞭解該地區之現況,另外針對哈瑪星地區整個歷史背景、都市空間涵構 及地方文化活動等層級,釐清、定位其地方文化特色與歷史、環境價值,歸納哈 瑪星街區再造所面臨之課題。本研究擬從社區自治的角度觀點發想,研擬本研究 個案呈現之環境價值與空間永續經營的機制與面向,以利日後導入該地區街區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