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哈瑪星舊市街區發展經營之檢視

第三節 舊市街區現況課題分析

從哈瑪星整體街區空間的檢視與個案經營分析,本研究認為街區空間經營之 困難乃在於其政府相關發展政策、計畫與社區本身之需求無法取得共識與平衡,

街區空間的規劃更不為政府所重視,甚至不用談街區的記憶性、紋理性與社群性 三大特性。政策面的失衡發展與地方社區居民共識的薄弱,造成舊市街區整體街 區營造趨於衰敗,同時也欠缺街區空間經營之思考,進而未能彰顯哈瑪星舊市街 區的歷史文化特質,更將僅存的地方文化逼近凋零逐漸消失於街區中。因此,本 研究將針對政策制度、規劃執行、社群活動等面向探討現存問題,透過檢視與省 思,提出其發展主軸與經營面向機制。

壹、政策制度:由上而下的制度,缺乏社區共同經營

一、符合程序制度形式化的民眾參與,社區居民之意見僅供參考。

社區意見之表達為該地區空間維護、經營之基礎,地方發展與需求應為 由下而上陳述,亦為地方實質之需求,倘若一昧的投注大量的預算經費積極 建設,無法讓居民有共同之公共意識、共同維護與經營,然而現實層面下實 難達到其永續經營。地方之特質與文化乃源自於社區居民本身之社群性活 動,這部分並非刻意營造或行銷就能形塑、呈現而出的。因此,地方的經營 更不可忽視社區居民的存在重要性。(訪談資料,附-1:政府應給予適當的 協助,與社區間不僅只有告知的動作或制式形式上的通知。)

文建會早在 1994 年提倡「社區總體營造之政策」,主要目的在於藉由文 化角度切入社區活動,以點、線、面循序漸進的構築方式,完成營造新風貌,

更進一步的形塑、推廣地方文化的概念。重點在於凝聚日漸薄弱的社區意 識,同時改善社區實質生活環境,(訪談資料,附-1:因時代的演變與社會 結構的變遷,造成現今社區本身凝聚力的薄弱,而社區共識也逐漸消失。)

除此之外,本研究認為還有一項重要之意涵『環境教育、環境學習』。將社 會型態與地方文化轉化融合發展的模式,透過文化政策由中央推廣至地方。

回顧社造工作推動過程,『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儼然已成為規劃執行中的 一部分。2004 年的社區營造條例中更是承認居民對社區營造事務擁有提案 發動權,充分反應地方居民之意見,進而發揮社群之主動性與潛力。

上述之說明,可得知『由下而上』的方式,著重社區居民之意見且貼近 社區居民之需求。現行制度下,哈瑪星地區的相關計畫發展中,除早年 1998-2002年間推動之相關計畫是由哈瑪星社區文化協會提案辦理較貼近社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區居民之需求,然而就過去曾致力於哈瑪星再造之地方團體而言,在經費不 足與人力減少之情況下,於哈瑪星地區之社群中逐漸消失。

再者,近年多數之發展計畫均由政府單位由上而下實際主導,少見與社 區居民、民間團體互動,政府所主導之相關計畫重心鮮少置於街區再造空間 經營層面上,導致與社區居民需求性有其落差。同時社區居民對於政府行政 流程與政策實施等制度面不具其專業認識度,具有強烈的距離感存在,更不 用說社區居民的主動提案權,亦是社造工作之詬病。往往需由民間團體、組 織、專家學者擔任社區居民與政府間溝通橋樑,促使訊息得以完整傳遞。

哈瑪星於規劃制度下,明顯地突顯出民眾的參與是少而流於形式的參與 過程,規劃團隊與政府早已研擬規劃方向,社區居民僅只能接受結果,並無 實質參與共同營造過程,形成一「馬仔現象」22。因此,「由下而上」的理念 在現實的執行層面上仍無法完整的落實。

二、過於著重觀光發展,漠視街區的復甦與再造。

哈瑪星地區於 1998 年推行都市更新計畫研究與推動案至今已有十年之 時間,地區都市更新的目地在於有效利用土地、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 境、增進公共利益等。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都市發展結構的不同等。對哈瑪星 寄於休閒觀光面向的發展主軸,近年的多項建設的執行也確實為地方實質環 境改善之效益。觀看高雄港水岸與高雄港站的轉型,處於兩者間的哈瑪星確 實具備挾帶其優勢條件。

政府立意良善的政策,主要期望帶動地方發展,改善舊市街區實質之環 境同時復甦都市機能,但在積極的政策推動下卻發現過於著重重視觀光產業 的發展,大量改善哈瑪星實質的公共空間環境,而漠視整體的街區發展持續 的退化中,觀光效益所帶來之效益衝擊並無法供給、平衡街區的運作。基於 觀光層面來看,是否更應加思考政策方向的正確性,一個地區的發展倘若不 活絡,街道空間呈現寂靜、沒落之景象,證實地方之發展是不能僅靠點或片 段的經營期許可注入永續經營的關鍵。針對觀光面向下,更應著重於地方街 區的經營,進而賦予環境具有觀光價值與效益,畢竟永續的經營勢必由地方 自主性的管理,構築地方的特質具備其魅力。因此,街區的再造與復甦是須 被重視的重要課題。街區經營不僅能活化空間使用機能、熱絡社群性活動,

更是凝聚社區共識、增加居民對地方認同感的主要元素。街區的熱絡勢必促 使街區更有組織、系統化,進而有更完善的經營管理系統,更進一步啟動街 區自行運作、維護、管理之循環機制,同時減輕政府之負擔。

承如上述說明,觀光政策的發展應為永續經營的概念下成長,現階段的 政策推動來看,永續的經營管理須仰賴社區居民的力量,許多公共空間的闢 建與改善面向並不屬於社區居民之需求性為考量而設置,導致社區居明確實 使用程度不高,與空間設施產生距離,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反覆的發生不論 對政府或居民絕不會是有助益的,營造於社區居民需求性的街區空間是重要 的,換言之,舊市街區的復甦、再造是有其急迫與重要性而不該被漠視的。

三、政策執行的推動,破壞舊市街區的紋理性。

在哈瑪星地區的歷史背景與街區空間形態係有關聯性的,不是片段的區 域,無論從街區發展的歷程與個案空間應為整體而具備連貫故事性的,而不 僅以個別案例或個體來看待,地區內的每一段故事都與地方緊密的結合著,

亦屬於該地區的紋理性,因此在發展的同時應注重整體的連貫性考量,而不 能僅做單一思考面向。(訪談資料,附-5:都發局的分類其實是滿細微的,

而我們所執行的範圍其完整性較弱,基本上較屬於零碎、片段的發展規劃業 務居多。)

政策的執行與推動往往容易侷限單一成功案例模式接連套用於不同的 相關計畫中重複使用,導致確有短期之效益但卻無法永續經營發展。再者,

政策常因礙於行政流程與短期成效而重複套用同一種方式,不加以思索地方 特色與都市本身的紋理性,強加於相關計畫的規劃執行上。一時的風潮與新 鮮感會隨著時間的逝去逐漸消散而去,沒有地方文化特質與社區居民共同經 營的支撐、管理亦不容易長期而永續的經營下去的。換言之,一個地區不具 備共同的集體記憶性、情感寄託的場域是不受社區居民之青睞與掌聲的,導 致該空間與社區間脫節,然而這樣的情形下,實難與地方有所互動,更無法 延續該空間於都市中的紋理性。

舊市街區的紋理性為地方重要的資產與資源,該如何善加運用其資源與 政策結合推動是舊市街區復甦與再造的關鍵元素,亦為舊市街區別於一般新 市區發展的特質條件。應善用環境所給予的資源,不是破壞環境原有的紋理 性,重新賦予地方新價值,毀損舊有的地方特色,形塑舊市街區發展其歷史 故事性的存在,因此,政策在實施時更應多方面的思索,使其融合舊市街區 的地方文化特質中、促進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發展之概念。

22 所謂之「馬仔現象」,是指決策者對於本來就知道的問題,在決策過程中故意模糊焦點,忽

視問題而不尋求解決,僅依照制度程序來推動進行,最後造成議題的本末倒置,尤其顯現於 空間的重新改造與再發展過程中。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貳、規劃執行:政策失衡,造成民眾不信任,對街區之復甦發展不具 信心。

一、規劃成果與社區需求有落差,無法提供社區居民使用與經營。

街區空間的規劃使用上,應調整為符合現代化生活之復甦方式,並透 過街區共同的營造,使其空間能提供居民使用。現行的發展條件下,卻未能 看見對街區發展有具體之方針與機制,缺乏明確之復甦政策。再者,空間的 規劃使用亦鮮少以社區居民的角度為考量進行規劃,目光均鎖定在提升環境 實質環境品質,導入觀光效益,漠視社區居民的重要性。(訪談資料,附-7:

政府的政策或相關的計畫等資訊的傳遞,與社區居民接受到的是有落差的,

甚至很多時候社區居民是不知道的。)

傅朝卿(2002:49)曾提出質疑,認為台灣在城鎮保存維護上常會遇到 居民的抗爭與不認同,其可能是由於忽略歷史城鎮居民住的問題,而過度重 視非居住性質的公共建築或公共空間。就哈瑪星舊市街區復甦而言,除歷史

傅朝卿(2002:49)曾提出質疑,認為台灣在城鎮保存維護上常會遇到 居民的抗爭與不認同,其可能是由於忽略歷史城鎮居民住的問題,而過度重 視非居住性質的公共建築或公共空間。就哈瑪星舊市街區復甦而言,除歷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