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哈瑪星舊市街區發展經營之檢視

第二節 舊市街區經營個案分析

經由第三章哈瑪星社會與空間發展的整理分析,從中得知哈瑪星地區除豐富 多元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背景外,其社群活動也與整體空間結構發展有著緊密的關 係。單就街區空間之經營而言,日趨老舊化而薄弱之發展條件的窘境下,如何延 續地方文化又能同時串聯、帶動整體地區之再發展,本研究試圖用單點空間思 考,進而期待能由點成線,線串成面,在由面變為體逐一進行結合經營、共構街 區特色與延續地方情感。因此,本研究系選定其本研究範圍內之山形屋、高雄港 站及非本研究範圍代天宮、武德殿、哈瑪星河岸空間等五各單點空間作為個案研 究,進行探究其經營面向等問題進而省思其空間發展。

壹、山形屋

17

一、山形屋之發展背景:

山形屋為日治時代高雄第一個現代化書局(如圖 4-2-1 所示)。「山形屋」

屬日治時期的街屋,當時為現代建築,但整體外觀上的裝飾點綴極少的透天 厝,興建時間是約為 1920 年,全棟由清水磚所建造而成,且其正面轉角略 為高起,是整棟建築的造型重點。山形屋於當時為經營販賣書籍、文具等,

也是印刷、出版業者。其出版的風景明信片,至今仍是文史工作者研究日治 時期史事和建築的重要依據。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日人戰敗撤離而關閉。後來 產權歸鐵路局所有,目前的屋主在戰後擁有地上使用權,後來鐵路局才招標 讓渡產權。

1920 年代,位於哈瑪星的山形屋書店,只有現今的三分之一大而已,

而且是真正三角窗的這一間街屋,其它部份則是另兩家透天街屋合併而成。

山形屋的建造材料,只有清水磚和木頭樑柱,並未有鋼筋水泥,因而容易年 久失修倒塌。近年來屋主將它租賃給有意維持外貌,且改裝修葺內部的前任 咖啡屋主人王政平。

王政平大約在 2002 年,找到有古樸風味的這座磚造房子,將其外型改 造成接近法國南部或者是希臘小島那種蔚藍海岸的咖啡館,從鹽埕區五福路 一帶不停地看,直到陳姓屋主帶他到鼓山看老房子,他就一眼看上這一棟山 形屋。

為了說服老夫婦租給他當咖啡館,他還寫了厚厚一本企劃書,告訴老屋 主,他將如何修繕這一棟眼中的稀世珍寶。屋主被王政平的誠意所感動,於 是在王政平與其從事室內設計的兄長,兩人巧手佈置之下,屋外用白色油漆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粉刷,且搭配著海水藍的帆布遮陽罩,外邊走廊上再種植幾株黃椰子,在南 部的豔陽照射之下,果然散發出蔚藍海岸情調,加上屋內不時飄來主人調製 的撲鼻咖啡香,「咖啡堪達大」遂成為山形屋的現代化替身。

王政平說他其實並未去更動山形屋的主要結構,反而更強調出山形屋的 特色,他把山屋白色灰漿的裝飾部份強化,修得更顯眼、更白亮,就這樣襯 托出清水磚原有紅豔的色澤,而原本快要腐爛的木頭結構,就 以「鐵人」

鋼架支撐住,屋內裝潢就可自由揮灑,以歐洲風的壁爐,或粗獷的壁面,透 出清水磚的特色。屋子結構加上內部擺設,以及咖啡餐具和桌椅、水電,前 後花了近五百萬元的預算。王政平將山形屋這個古建築加以修改,不失原 味,又有新意。有人因咖啡香從北部南下,有人因山形屋而單騎旅遊,有人 因古建築的愛護而來「瞻仰」,只是受景氣所波及,咖啡屋即將易主,接手 的是「布蘭奇 MINI 健康香草茶」,現今已轉讓給「壹貳樓古蹟餐廳」經營(如 圖 4-2-2 所示),規劃中心的內部空間還將有專區作「哈瑪星文化導覽」,相 信山形屋將以一種清新而富在地情感的知性風貌。

二、山形屋之經營方式:

現今山形屋為「壹貳樓古蹟餐廳」經營,早年於 2002 年原為「咖啡堪 達大」所承租並同時進行內部空間之整修與修復,讓山形屋重獲新生,得以 於 2002 年以整修保留原貌的呈現於此。因為山形屋其產權為民間所有,並 不隸屬政府,故其用途與經營不為政府相關單位所限制與管轄,幸運的是現 今仍然可保留這清水磚不多裝飾的舊風貌佇立於哈瑪星第一條的華爾街上。

於 2005 年 7 月間,在哈瑪星日治時期建造的山形屋,一夕之間,2 樓 樓層全被拆除,引起文史圈內的譁然,為保存歷史建築增添烏雲,經過文化 局二科科長謝貴文查訪,山形屋經由建築師公會鑑定確認 2 樓有安全之虞,

才予拆除。幸好屋主與承租的業者都保留山形屋歷史建物外觀原貌的共識,

不惜建材成本斥資千萬,挑選古老建材清水磚,保留山形屋質樸原貌,讓文 化局如服了安心丸,在地文史學者也才放心。建物內卻有時尚的新飲食流行 風情,成了民間版自發性古蹟再活化的優良典範。

或許因為老建築的特殊韻味存在,有人因而為古建築的愛護而來「瞻 仰」,業者也因改裝後僅剩之現有樓層來作為最直接的包裝命名{壹貳樓}。

三、山形屋空間現況之探討:

一般而言,古蹟的存在呈現著兩種層面的看法,而這兩種看法往往是相

互對立而衝突的,其一為見證歷史過程與脈絡,值得被推崇而保存,利於文 化的傳承、傳遞兼具其實體環境教育之意涵。其二為古蹟的維護費用與在利 用性的質疑,往往基於利益關係與短期的發展效益,因而犧牲其古蹟存在。

換言之,古蹟的長期維護與管理機制確實需耗費許多的人力與大量的資金,

相對其預期的效益或許往往達不到一個平衡點。對山型屋而言同樣也存在這 樣的困擾與矛盾,但珍貴的是,一棟民間擁有所有權街屋建築,能有目前現 有之風貌,亦是值得被鼓勵與學習的,自發性的古蹟維護其整體的流程與管 理維護機制甚至做的比一般政府單位來得更加周全,透過業主餐廳的經營收 益,讓山形屋長期可處於被使用的狀況下,並同時得以進行相關之維護與整 修。就整體的管理機制流程來看,山形屋空間現況之發展確實達到一個維護 與活化再利用間完善的循環營運機制。也許這是民間經營與政府經營方式不 同的切入經營觀點,但有效的活化再利用機制對古蹟而言就是一個再生的好 方式存在、佇立於現代的都市中。

圖 4-2-2 2009 年山形屋 圖 4-2-1 1920 年山形屋

資料來源:自行拍攝 資料來源:哈瑪星風華,P49

貳、高雄港站

18

一、高雄港站之發展背景:

高雄車站就是現在的高雄港站,亦是南北縱貫線的終點,也是開往屏東線的 起點。1895 年台灣進入日治時期,1908 年日人完成修復台灣西部縱貫道同 年正式通車,加上自 1905 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島內產業勃興,米、糖及阿 里山林場的木材等,大量集中於打狗港急待輸出,使得打狗港及打狗停車場 (火車站)再度發生場地不足使用現象,台灣總督府為順應此一需求,決定進 行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於 1908 年 2 月 15 日,著手打狗停車場遷移整建 工程。

17 山形屋之發展背景相關資料源自高雄市文化局,壹貳樓網站,經本研究整理。

18 高雄港站之發展背景與經營方式相關資料源自高雄市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文化局,本研究整理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打狗停車場於 1920 年改名為高雄停車場、高雄驛或高車驛。1941 年為 配合高雄 40 萬人口之都市計畫,日人於大港莊興建現代化鋼筋水泥的新式 火車站,並將原高雄驛之客運業務遷至新式火車站(即今之建國二路高雄火 車站),而原高雄驛則只承辦貨運及高雄至屏東客運業務,其營運量亦因而 逐年銳減。至 1968 年又停辦高雄至屏東客運,而專辦貨運業務,該車站現 名為高雄港站,當地居民又稱之為「舊車站」(圖 4-2-3)。

2008 年 11 月 9 日這條百年鐵支路,最後一班車開駛,同時也見證百年 歷史風華與興衰之歷史紋理,隨著時代的轉換與社會的變遷下,也正式為百 年鐵路畫下句點。

二、高雄港站之經營方式:

高雄港站位於鼓山區及鹽埕區交界,北側以公園路為界,西側為鼓山一 路、臨海三路、濱海一路為界,東側為大安街、七賢三路,南側以特文二範 圍為界,面積 12.1676 公頃。過去承攬高雄港大量產業物流的海路輸運重要 樞紐,同時因為高雄港站鐵路的設置將其完整之土地分割開來,衝擊沿線地 區整體的環境品質與土地使用效能,使得兩側土地的使用機能上缺乏其鏈結 與串聯。

隨著社會變遷與經濟結構的轉換及貨物運輸型態的改變,進而造成鐵路 運量急速遽降等因素,造成鐵路使用機能的低落。近年在高雄市政府的推動 下高雄都市發展朝向水岸連結趨動下,高雄港站的轉型也伺機而動,未來將 伴隨著高雄市的成長與轉型,成為新都市空間架構下的再發展契機。

現階段的高雄港站為普遍辦理活動之場所,經營方式上尚無確切之面 向,但隨著高雄都市發展的轉型,臨港線周遭的自行車道建構下,高雄港站 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休憩廣場區,也因為這樣的契機,可考慮其完善未來經營 規畫,帶動這百年鐵路而賦予新生。

三、高雄港站空間現況之探討:

高雄港站 99%之土地為公有地。在市府推動都市更新再開發後,其車站 及兩側路廊將縫合原本被切割的都市空間,未來這個臨港線鐵路將轉型為輕 軌機廠、輕軌路線、自行車道及休閒步道。而高雄港站(圖 4-2-4)將串聯

高雄港站 99%之土地為公有地。在市府推動都市更新再開發後,其車站 及兩側路廊將縫合原本被切割的都市空間,未來這個臨港線鐵路將轉型為輕 軌機廠、輕軌路線、自行車道及休閒步道。而高雄港站(圖 4-2-4)將串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