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Inquires into mechanism of the block restora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from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local culture. 研究生:蔡欣珊 撰 指導教授:陳啟仁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謝 誌 首先必須非常感謝學生的指導教授 陳啟仁老師,對本論文給予細心殷切的 指導與協助,使得學生獲得許多觀念上的釐清與問題的分析,讓本論文得以於時 間內完成。感謝口試委員 張旭福、謝貴文老師精闢的意見與指導,提供更寬廣 的思考方向,讓學生更清楚論文問題核心加以修正、調整。 研究所兩年間的求學過程中別於以往的求學階段,整個學習的態度與方式都 有所差別,讓學生在思考邏輯、架構有不同的看法與模式。也因如此的變化讓學 生需花時間有所調適既有的學習模式與觀念,從轉變中學習更清晰的思考邏輯及 問題的分析,這些是不同於以往求學階段的。然而,在這階段中感謝同學們耀宗、 怡樺、伊慧一路相互的扶持與陪伴,讓我們彼此更有動力與信心一起達成我們共 同的目標於時間內完成學業;在兼顧工作與學業的同時必須非常感謝景文、仕 憲、婉婷、家旺、元宏的鼎力支持與協助,讓我於課業與工作上得以尋覓其平衡 點;感謝昔日好友慧君、亦軒給我的鼓勵與支持,同時與我分享許多痛苦與快樂; 感謝學妹們宜瑩..等人給予的協助與幫忙,因有你們的鼎力相助與資源的提供讓 本論文得以完成。 在這段兩年的研究所求學過程中要感謝很多曾經給於幫助且不吝於提供資 源的你們。然而學業的完成最重要的必須感謝家人們的體諒與包容,謝謝最辛苦 的媽媽給我最大動力與生活上的照顧、最愛念的哥哥、聽我抱怨的姐姐、老愛逗 我開心的小阿姨,謝謝你們的相信與支持,因為有你們讓我更加相信自己的決 定,更有前進的動力與信念完成學業。.

(3)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指導教授:陳啟仁 博士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學生:蔡欣珊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摘. 要.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演變,因時間與政策衝擊下的產物『舊市街 區』,曾為都市極為風華的經濟重鎮與都市核心地位。從圓心到邊陲所歷經的過 程,造成舊市街區日漸斑駁的環境,透露一種強烈時代感的歷史、文化涵構而成 的氣息,亦是舊市街區環境中所呈現的獨特性與環境價值所在。然而,舊市街區 是藉由社區聚落與地方文化的構築與積累,進而支撐其特性與價值,放任隨之衰 竭與沒落而不加以改善、管理,將使其環境原堆砌而成的歷史意涵、地方文化等 消失殆盡。地方文化與歷史是值得我們探討而學習的,環境不僅止於機能性的使 用,更可被賦予環境教育的特性。 本研究目的在於藉由地方發展與環境特性的檢視,尋找對策與方針,進而縫 合、修補社區的發展並延續地方的文化特色,透過完善的循環運作系統,達成地 方文化與建設更新的平衡共存之面向。再者降低『舊保存』與『新開發』間之強 大衝突與爭議性。街區的再造本研究認為應涵蓋地區環境本質特性、街區空間型 態與地方文化等多層面結合考量。而研究中發現舊市街區沿街空間發展的型態, 嚴重缺乏與社區共同經營的概念及跟地方社群性活動間之串聯、機能性。除此之 外,社區間之社群性活動薄弱的情形日漸嚴重,同時社區共識匱乏,因而無完善 的社區組織與健全的觀念,導致社區的發展窒礙難行。 最後,針對舊市街區中現存的問題面向,擬定相關的對策並建立其適合該社 區之經營管理運作機制。經過以上的研究與探討,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壹、為鼓勵舊市街區中利害關係人、社區居民的參與地方組織與社區議題的討 論,須藉由公部門提供或製造相關誘因及整合各部門單位,同步為舊市街區 復甦、再造的推動落實,加強健全的觀念建立並協調各單位的需求。 貳、爲提供充足的專業知識、技術的協助並共同參與社區經營,需藉由地方文史 團體及相關專業領域學者給予地方實質的協助與輔導。 參、地方整合性組織與公、私部門及民間團體爲重要的合作關係,更是一個組織 性的溝通、協調重要的橋樑,其牽涉的層面廣泛,因此,須具備中立的立場、 深入地方生活,進而完善表達地方需求。 關鍵詞:哈瑪星、街區再造、舊市街區、地方文化、社區組織.

(4) Inquires into mechanism of the block restorati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from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the local culture Advisor: Dr.Chi-Jen Ch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Sin-Shan Tsai Graduate 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rchitectu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With times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old street blocks, which used to be the centurial area and the core of city economic, have been fallen from the center to the edge. This results in aged and withered environment of the street blocks, but reveals a strong atmospher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i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ld street blocks and it’s value to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since the old street blocks are structured and accumulated by communities and local culture, which are the supports of their unique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un-attention management will ruin their historic and cultural values. Local culture and history is worth to study and research. The environment value is not just its’ function but also its’value to th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by examining the local development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environment, seeking for strategy and direction, to fix and repai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 through the perfect circulation operation system, to achieve co-exist of local culture and facility re-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to decrease the conflicts and disputes of 『old preserve』 and『new develop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treet blocks reconstruction should put lo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 spacing and local culture in to considerations.The research has also discovered the lack of community and social group cooperating concept. In addition, the everyday weakening link among the community, and lack of common consensus of development, are the obstacl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nally, solve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old street blocks, to draft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create a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to its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above study and research, it can be concluded:.

(5) 1. 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draw the interests of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o the old street block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public sector have to provide or create attractive reasons, and to unite individual units to understand and negotiate the requirements. 2. In order to have adequate assistance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for the comm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ssistance from local historical groups and people who are specialized in these field are required. 3. Local organization,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nd local groups must form a stable and solid relationship, to creat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Therefore, it must be neutral and more localized to express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word:HAMASHIN、street reconstruction、old street blocks、local cultur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6) 目 錄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內容...........................................05.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07. 第二章.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第一節. 舊市街區再造與都市再發展理念.............................10. 第二節. 都市空間組織架構.........................................21. 第三節. 國內外案例分析...........................................27. 第四節. 小結.....................................................42. 第三章. 哈瑪星地區社會與空間發展. 第一節. 哈瑪星歷史發展與都市變遷.................................43. 第二節. 哈瑪星社會文化與空間結構.................................52. 第三節. 哈瑪星現況發展與相關計畫.................................63. 第四節. 小結.....................................................71. 第四章. 哈瑪星舊市街區發展經營之檢視. 第一節. 舊市街區空間發展.........................................74. 第二節. 舊市街區經營個案分析.....................................79. 第三節. 舊市街區現況課題分析.....................................89. 第四節. 舊市街區復甦、再造經營管理機制...........................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2.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104.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資料...............................................附-1. 附錄二. 參考文獻..............................................附-16.

(7) 目 錄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圖 目 錄 圖 1-3-1. 研究範圍 ................................................06. 圖 1-4-1. 研究流程 ................................................09. 圖 2-2-1. 都市意象五大因素 ........................................21. 圖 2-2-2. 街道機能面向 ............................................23. 圖 2-2-3. 都市成長階段 ............................................25. 圖 2-3-1. 1891 年小樽港灣圖........................................27. 圖 2-3-2. 小樽運河舊有、計畫、現存面貌斷面示意圖 ..................29. 圖 2-3-3. 1980 年小樽運河舊貌......................................29. 圖 2-3-4. 1995 年小樽運河現貌......................................29. 圖 3-2-5. 發揚小樽歷史及自然之社區營造景觀條例 規畫的六個地區 .....30. 圖 2-4-1. 舊市街區復甦再造主要元素 ................................42. 圖 3-1-1. 高雄都會的發展歷史 ......................................43. 圖 3-1-2. 1908 年打狗停車場........................................47. 圖 3-1-3. 高雄市略圖 ..............................................48. 圖 3-1-4. 鼓山漁港,漁市場,漁業貨物集散地 ........................50. 圖 3-2-1. 哈瑪星街道紋理圖 ........................................53. 圖 3-2-2. 道路系統網絡圖 ..........................................54. 圖 3-2-3. 人文環境分布圖 ..........................................56. 圖 3-2-4. 自然景觀資源分布圖 ......................................58. 圖 3-2-5. 代天宮廣場 ..............................................61. 圖 3-3-1. 相關計畫實施位置圖 ......................................67. 圖 4-1-1. 街區空間層次說明圖 ......................................75. 圖 4-2-1. 1920 年山形屋............................................81. 圖 4-2-2. 2009 年山形屋............................................81. 圖 4-2-3. 1920 年高雄譯............................................83. 圖 4-2-4. 2009 年高雄港站..........................................83. 圖 4-2-5. 1997 年代天宮............................................84. 圖 4-2-6. 2009 年代天宮............................................84. 圖 5-4-1. 舊市街區復甦、再造之經營管理機制運作系統 ...............101.

(8) 目 錄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表 目 錄 表 2-1-1. 都市更新理論觀點 ........................................17. 表 2-1-2. 各國都市更新之計畫方向與制度之演進 ......................19. 表 2-2-1. 都市意象構成之五大因素名詞釋義 ..........................22. 表 2-2-2. 都市環境衰落 ............................................24. 表 2-2-3. 都市成長過程 ............................................25. 表 2-2-4. 舊市街區的構成要項 ......................................26. 表 2-3-1. 大稻埕歷史街區保存推動過程 ..............................33. 表 2-3-2. 推動過程說明 ............................................39. 表 2-3-3. 國內外街區發展實例整理 ..................................41. 表 3-2-1. 街道類型分析 ............................................55. 表 3-2-2. 人文環境背景說明 ........................................57. 表 3-2-3. 自然環境背景說明 ........................................59. 表 3-3-1. 哈瑪星地區人口變遷統計 ..................................65. 表 3-3-2. 相關計畫說明表 ..........................................68. 表 4-1-1. 空間層次分類 ............................................74.

(9)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隨著時間、空間的轉化及都市發展重心變遷位移下,舊市區更新與保存的相 關議題不斷湧現而出,政府也積極的擬定相關政策計畫與配套措施,在文化、歷 史等資產維護上也注入更多的關懷與熱忱。回顧整個歷史文化資產的保護過程 中,舊空間面向發展由點、線、面的方式逐步演進,帶給許多具有歷史脈絡與文 化紋理的角落賦予新的生命與生機,但因為政策的積極推行,在執行面上卻常罔 顧都市空間紋理的生活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因此,結果的呈現往往喪失了原本 的環境意義;整體的操作過程中太過於商業化包裝,而忽略了環境的歷史意涵與 地方文化的價值,人口的空洞化、當地的社會文化體系崩解,讓社區無法自行運 作、有效永續經營在地特色,形成階段性而無延續性的社區再造。 在台灣近代都市化過程中,漫無止盡的急速擴張,居民對環境價值的認知僅 剩於土地的交換金錢價值,反映出『環境』一詞為虛擬口號,而不是一社區主體 價值的核心,這正是我們在轉換過程中產生而出的扭曲環境價值觀。面臨經濟衰 退、機能退化、設施老舊、生活品質低落的同時,應該更為正面的思索其未來的 走向,對於舊市街現狀的窘境,更應著重於環境品質的加強與改善,更進一步的 展現地方風格與賦於其詮釋、闡述地方生命力的能力,打造完善的環境空間、提 升該區域生活環境品質。不僅可增進居民對地方環境的認同感,更藉此提升居民 對地方特色的重視與保存,讓有魅力的地方生活空間,展現更具活力的地方特 色,讓地方生命力與多元化的生活型態模式,建構一套足以自我循環修補之完善 機制系統。 機能的衰退與文化的腐朽對社區的發展影響甚鉅,其中對環境價值與生活品 質最為嚴重,對於老舊社區的更新與再開發應該不僅止於休閒觀光、歷史街區及 觀光商店街等發展面向導入,未來更應著重於地方特色與生活型態做基調為發展 的基礎,不因商業觀光所帶來之短期經濟價值,進而衝擊到地方永續經營。為此, 本研究將對下列課題進行了解: 一、從歷史廊道中透視都市發展與沿革,理解其演變模式並在脈絡中所刻劃 的歷史軌跡觀看街區的不同發展。 二、藉由社區組織形式的構築來探究與地方文化的環境價值與意義。. -1-.

(10)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三、都市街區的改造計畫對舊市中心社區發展的影響。 四、地方集體記憶留存、社區集體意識的凝聚。 五、社區硬體『環境價值』與社區軟體『居民共同記憶、生活文化』雙向探 索與討論,打造一協調的再造機制。 老舊社區具有歷史、文化、情感等無形價值的存在,同時也兼具生產與生活 等機能,並非為一個日漸凋零的舊市中心遺跡,而是地方與居民共同成長、記憶、 生活的空間場域;因受到舊市中心聚落的衰退而逐漸沒落化、邊陲化,而對整體 老舊社區的機能與價值產生影響,使其地方文化逐漸凋零、機能衰敗退化、環境 價值低落、生活品質降低、人口結構空洞老化,而此時為因應政府推行政策都市 更新、再開發、街區再造等相關計畫下,似乎可為老舊社區帶來一線生機。 因此,針對研究調查之選定哈瑪星地區,其擁有高雄市最具歷史價值與傳統 街區之都市空間,其整體的發展沿革、脈絡與高雄港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於高雄 市的空間轉化與變遷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目前哈瑪星面臨新舊風貌失調、地方 文化瓦解、機能退化、產業及人口的外移等因素,讓地方發展停滯不前,甚而面 臨發展困境;然而,現階段的街區再造與保存的計畫都較著重於硬體設備等實質 層面設施上,而逐漸忽略了社區意識與集體記憶、文化,產生對社區事務的關心 與重視急速下降等諸多的問題。就整體而言,哈瑪星的再造具有極高之迫切性與 歷史意義等研究價值。. -2-.

(11)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種文化、歷史衍生而出的生活智慧與方式,是值得我們從中學習探討的, 現今一個城市的改造,不單只是無止盡的建設發展即可,在經過時代的演變與變 遷下,讓整個社會型態的組織起了很大的變化,也為地方的生活文化帶來某種程 度上的衝擊,促使特有的生活文化產生劇變甚至駛離原有的軌道。未來研究試圖 找出一種修補的機制來延續既有的空間型態構築,並且傳承地方生活、文化的自 然完整性,使其建立循環性使用,讓地方更具在地文化色彩傳遞更多的紋理脈絡。 聚落的生成是為居民群居生活而形成。由於聚落結構、形態發展越趨複雜、 多樣化,過度的成長彰顯了需求不足之弱勢,緊跟隨而來是產業重心的外移與地 方機能性之退化、經濟之衰竭等現象,而造成舊市中心聚落的沉寂與沒落,顯然 舊市中心的社區聚落不僅須提倡環境品質的重視及改善,讓舊市中心由腐朽、重 生到綻放,然而,更應在硬體設備的改善上結合一個社區聚落的生活模式與型 態,以作為賦予環境之活動機能性與生活需求性,才能呈現社區聚落環境價值核 心之所在。 老舊社區街區的更新與再造,在『舊保存』與『新發展』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並非為固定模式與機制下轉換成單一面向,老舊社區聚落所承載是當地居民的生 活情感與態度、地方文化的延續與保存等無形的資產價值;然而,社區聚落的整 體環境上就生活機能性、居住品質性、都市現代化及居民共同記憶的情感等向度 上,如何在更新與再造的過程中求取均衡,進而達到最完善與最佳的組合策略, 而使其地區具有闡述地方自明性之能力並提升環境價值、表達地方場域空間特 質、呈現地方文化特性等多樣性與多元化,並具有都市機能之競爭力,促使該地 區在都市中,得以具有蓬勃的生機、豐富的色彩;期望未來藉由更新與再造的歷 程,提升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並增加居民的社區凝聚力。 哈瑪星地區的復甦與再造於 1995 由地方組織哈瑪星社區文化工作室開始提 案,由政府單位重視該地區發展開始,在往後的幾年中相繼利用沿岸等休憩公共 空間及單點的古蹟來改造,進而帶動其當地的觀光效益與休憩活動,但在一連串 的政策推行下,卻無法真正的落實於當地居民生活型態及增進地方環境文化價 值,正因如此,更別談論社區核心價值的存在性,社區凝聚力、地方認同感等在 時間的沖刷下逐漸消耗殆盡中,我們不得不思考街區再造的推行過程中,是否確 實少了一體兩面的再開發機制。. -3-.

(12)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現階段於哈瑪星地區可看出社區文史團隊的用心,積極的經營地方文化資 產,試圖將舊市中心哈瑪星地區加以再開發、利用與復甦。從民間團體組織的努 力下,可得知居民對哈瑪星的情感與記憶是相對程度上的豐沛與重視;然而,對 於舊市街區的再造議題,卻缺少解決『新』與『舊』兩者間的矛盾衝突點之實質 作法,其中過於著重休憩觀光等商業效益,而忽略對居民活動之空間,未能適當 的給於居民能自行的運用與維護經營,更應形塑哈瑪星整體的歷史價值與意涵, 確立其地方自明性。 因此,本研究針對哈瑪星地區街區再造,綜合上述說明,擬以下五項研究目 的: 一、探討社區與地方文化、地區發展之關係,地方生活文化對居民生產、生 活環境發展面向等環境價值。 二、思索文化保存與建設發展兩者共存面向下,探究陳舊之歷史軌跡、生活 文化與更新再開發、再造舊市中心街區間之衝突與均衡。 三、深入地方融合其特性與特色、結合生活態度與模式,轉化其環境空間場 域,學習延續其地方生活並記錄社區情感交織歷程。 四、以自我修補機制找尋適合之傳承方式,促進居民對地方之認同,並提升 其社區文化價值。 五、提出適居宜遊具有魅力特色的社區發展方針與機制。. -4-.

(13)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壹、空間向度 哈瑪星地區發展與高雄港息息相關,並在高雄市的空間轉化變遷與歷程中佔 有重要之地位。哈瑪星,高雄發展起源地昔日的風華時代,然而因產業外移、政 策實施等社會與政治因素,演變成現今洗盡鉛華淪為都市沒落、邊陲地區,步入 衰竭,雖因時空歷程轉變與社會型態變遷,但過往的容貌留存至今依稀可見,往 日的船渠、鐵道運輸、生活窄巷、傳統街屋等正上演一幕幕繁華的過往,傳達那 興衰起落的文化堆砌,透露著等待再生的生機氣息。 哈瑪星地區有著顯著的都市街道紋理與完整的歷史脈絡,早在西元 1920 年 代就發展出現今完整系統性的街道紋理,因建築風格的味道與紋理清晰的街道構 築,儼然成為該地區自我表述的一大特色與重要資產,街區空間中至今無太大的 改變,但其生活環境與機能、地方文化隨時間的沖刷而逐漸衰敗、退化與凋零, 在舊市區的汰換與更新發展中的衝突下,須加強思索哈瑪星地區在都市中的定位 與價值,因而哈瑪星地區具有整體復甦的必要與急迫性。 經由上述說明,本研究所選定之研究範圍為『哈瑪星地區』,且在空間上做 一分割,其中主要研究範圍為鼓山一路、臨海一路及濱海一路所圍塑而出的是進 出哈瑪星重要的道路系統,在一個口袋型社區中唯一聯外的主要道路,換言之, 就是進出哈瑪星具有的重要社區意象及象徵,但往往卻是被忽略的邊界空間。因 此,本研究考量人力與時間上的受限,將研究範圍劃設在其哈瑪星的主要聯外道 路所構築的空間上。 至於在歷史文化資源與地區發展活動之相關論述,則延伸至昔日『哈瑪星地 區』進行相關文獻彙整,研究範圍五福四路與鐵路平交道的交會處以南,至鼓山 漁港、漁市場,東至高雄港車站一帶的臨港線鐵路(已停用) ,西至哨船頭東側, 希望藉此了解哈瑪星地區整體發展脈絡與文化特質。. 貳、時間向度 本研究調查中,須對哈瑪星地區現況發展與地方條件限制有所瞭解,除此之 外,針對哈瑪星過去的歷史沿革發展歷程及文化背景作程度上的彙整與分析,進 而對未來發展面向進行探討,如此才能洞悉並研擬目前街區再造之各種可能性發 展。 -5-.

(14)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明清時期,1673 年高雄港發跡,1863 年正式開港營運。日治時期,1912 年 擴大築港、造陸建設,促成哈瑪星地區新市街的發展。 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在時間向度上,界定從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國民 政府時期,直至今日,以利本研究分析哈瑪星地區歷程中的空間轉化。. 研究範圍. 鼓山一路. 臨海一路. 圖1-3-1 研究範圍 資料來源:1.本研究繪製(底圖-高雄市都市發展局). -6-. 濱海一路.

(15)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概念架構擬從三方面著手進行: 一、就研究相關文獻予以彙整、分析包含舊市街區再造相關研究與哈瑪星 地區之論文研究等相關計畫,有利於本研究方向之定位。 二、就都市更新、都市空間組織、環境價值、街區再造等相關論述文獻整 理,以舊市街區復甦的論點加以分析國內外老舊街區發展案例,進行 整理與剖析。 三、哈瑪星地區之各項文獻資料彙整,主要以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及各項 更新計畫蒐集與整理。 將上述三項加以歸納分析,作為本研究之基礎架構。. 貳、個案研究 本研究將國內外地理、歷史等環境背景較為類似的舊市街區再造發展案例作 一分析及整理,藉由整理過程中釐清並界定本研究對象的發展面向與案例的相同 性與差異性,歸納出復甦、再造的共同問題與基礎,作為本研究的借鏡,同時並 針對個案的需求性不同加以檢討與檢視,以瞭解研究個案的空間經營現況與社區 文化的關係,釐清研究個案所將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面向發展。. 参、觀察研究及深度訪談 除了進行史料分析、觀察地方活動與查訪哈瑪星地區的歷史空間、文化資源 外,另外會針對其專家與地方人士作一探討與了解,進而分析可能發展提供之環 境價值面向。並且針對專家與地方人士的意見加以比對了解其現況,並加深層面 之觀察認知,取得更具系統化的資訊,藉此釐清可能面對之課題。. -7-.

(16)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肆、研究流程 本研究藉以擬定之研究動機、目的來確立研究的範圍,作為實證研究並進行 相關文獻之探討,以確定本研究之方向主軸,建立以研究方法為基礎,擬研究流 程與內容,透過相關論述與觀點分析,加入案例做全方面的整合、討論且歸納, 並以整理、剖析為研究個案推動街區再造、復甦的基調。 再著,進行查訪研究個案之相關研究,採用現地觀察及深入訪談等分析方 式,加以瞭解該地區之現況,另外針對哈瑪星地區整個歷史背景、都市空間涵構 及地方文化活動等層級,釐清、定位其地方文化特色與歷史、環境價值,歸納哈 瑪星街區再造所面臨之課題。本研究擬從社區自治的角度觀點發想,研擬本研究 個案呈現之環境價值與空間永續經營的機制與面向,以利日後導入該地區街區再 造之規劃經營,且對該空間場域整體轉化一重要省思課題,上述之研究流程概 述,可從下圖 1-4-1 清楚整體研究之架構。. -8-.

(17) 緒 論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研究動機. 舊市 再造 文獻.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內容 研究方法與流程.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個案分析. 都市再開發與. 都市空間組織. 國內外舊市街. 舊市街區論述. 架構系統. 區案例分析. 第二章. 街區. 第一章. 研 究 方 向 確 立 及 擬 定. 與 舊市街區重要再造、復甦元素. 實例. 哈瑪星舊市街區之風貌特色 地區背景分析. 都市空間結構系統分析. 都市架構. 社區活動分析. 實 第三章. 證. 舊市街區社會文化特色與價值. 案 例. 哈瑪星舊市街區發展現況與相關計畫. 相 關 研. 舊市街區之發展現況. 再開發之歷程與相關計畫. 究 舊市街區之再開發課題. 結論與建議. 圖 1-4-1 研究流程. -9-. 實證研究. 第五章. 結論 建議. 1.街區公共空間發展 2.公共空間經營個案分析 3.整體街區環境發展演變省思. 第四章. 議題 與 策略. 深度訪談.

(18)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二章.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本章相關內容回顧之目的在於探討都市空間中舊市街區之復甦、再造原則, 並歸納出老舊街區再開發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子與元素,藉由分析舊市中心街區 中之空間組織架構與特性,進而更進一步了解、釐清整體介面問題,本章相關文 獻共分為四節。分別為都市再開發之相關理念與舊市街區之意涵與存在之價值等 觀點作為本節之主要內容,並針對舊市街區保存與發展進行分析。其次為舊市街 區整體環境價值作一分析與評估,並分析台灣舊市街區再造與復甦理念。第三部 分則為國內外舊市街區發展實例回顧與歸納,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最後並於 末節將各節之文獻進行彙整與討論。. 第一節. 舊市街區再造與都市再發展理念. 壹、舊市街區相關論述 一、舊市街區之意涵 舊市街區為都市空間架構組織中曾風華一時之舊市中心起源地,亦是曾為都 市中的經濟重鎮。因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與歷史的演進,讓舊市街區堆砌而出其 強烈時代意義之環境價值存在。但在我國對舊市街區之保存與復甦並無特殊之相 關機制與條例給予適當之運用資源,國內就單點古蹟以外的街道或聚落1缺乏明 確之定義,造成老街或聚落保存之成效十分有限(傅朝卿,2001a:16) 。現階段 『舊市街區』之發展面向已然成為眾多人普遍討論的話題,但卻仍舊未能在條例 規範上與計畫上賦予『舊市街區』更多的資源,加以推動舊市街區之再造與復甦。 實際上,『舊市街區』因長時間低密度的開發,逐漸失去原味,近年『舊市 街區』的復甦、再造等相關議題已被大量討論,並進行相關研究報告與都市計畫 案中,但在整體再造與社群連結上稍微薄弱許多,導致無法完整呈現『舊市街區』 獨特性的風貌。. 1.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民國 95 年 3 月 14 日)第 2 條第 2 項則指出: 『聚落,為具有 歷史風貌或地域特色之建造物之附屬設施群,包含原住民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街庄、清 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近代宿舍及眷村等。』. - 10 -.

(19)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至於『街區』之概念,則是指建築物及基地相互連結,以及彼此依附著相同 的道路,上下水道系統、廣場、廟宇與寺廟等等共同生活設施,可以稱之為一完 整的景觀體系,但用語言進行說明時,除原有街道兩旁的意義外, 『街區』同時 賦有相當程度之人文精神,也就是必然會呈現出住民們日常生活的感覺,以及周 遭一帶的生活與型態(李東明,2004:143) 。然而,所謂『舊市街區』應指都市 空間組織中早期市中心起源地區之社群與人工自然環境所構築而成具有其歷史 意涵之居住空間,包含居民生活型態與社經的整體概念;因地區所共同擁有之歷 史記憶與地方情感、文化等元素,讓居民產生對地方認同感與社區凝聚力等無形 之環境價值,感受到持續維持街區之風貌,共同經營地方特色進而呈現該地區之 特殊風貌與地區自明性,因此舊市街區具有其時代象徵性,形成一完整而健全構 築永續經營之體系。. 二、舊市街區之環境價值 舊市街區包含歷史與現代許多價值於其中,其中對整體環境價值而言更是珍 貴的地方資產,然而,環境價值中又涵蓋所謂的文化、空間、生態、景觀、歷史 等價值結合共同存在。以文物建築保護之觀點來說明,英國學者Feilden,Bernard M.2曾將文物建築的價值分為以下三方面(李雄飛,1991:172-172): 其一為「情感價值」:具有新奇感、認同作用及歷史延續感,隱含象徵性、 宗教崇拜之概念。 其二為「文化價值」:指文獻的、歷史的、考古的、審美的、建築的、人類 學的、景觀與生態及科學的和技術的價值感受。 其三為「使用價值」:涵蓋功能的、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等意義。. 2. Feilden,Bernard M.博士曾擔任英國ICOMOS主席、羅馬ICCROM總主任與UNESCO的文物保護顧 問,在文物建築保護方面有卓越之貢獻。. - 11 -.

(20)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就上述之論點,文物建築之價值涵蓋的層面為之廣泛。若以此為基調轉化至 舊市街區的價值來討論時,範圍會延伸至街區空間的居民生活型態、活動與文化 等互動性行為等,因此,讓舊市街區更具有多元之價值。舊市街區的復甦與再造 需透過本身內在的良好的自我營運運作系統,進而讓舊市街區更具都市生命力之 呈現,並賦予外在優質的競爭條件,讓舊市街區可以在都市中有充足的競爭力。 整合上述之內容,本研究將『舊市街區』之環境價值分為「空間場域使用價 值」 、 「時空情感價值」 、 「地域性風貌價值」 、 「人文藝術價值」等不同面向,茲分 別說明如下: (一)空間場域使用價值: 1.功能性:指該街區空間對於居民整體的生活行為與型態而言,空間場域 所提供的功能與機能性中足以辨識該區域之外在使用價值。 2.經濟性:該街區所賦予的經濟效益而言,亦屬於使用機能的一部分,而 空間場域的使用性質是否可為該地區帶來附加價值的經濟產 物。 3.社會性:泛指該街區其公共空間與居民間所共構而生的社會性活動,如 居民相互間之聚集、休憩、運動、交誼等社交行為,賦予該街 區空間場域的熱絡與生氣。 (二)時空情感價值: 1.時空轉化性:時空歷程的轉化與演進,帶給街區不同的時代感與空間 感,時代的轉化與社會的變遷對整體的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是最直接的衝擊,亦是街區最具其歷史價值的核心。 2.都市政策性:不同的時代經營有著不同的發展面向與政策條例,如台灣 家屋建築規則、高雄市新市街計畫…等政策實施。 3.情感記憶性:泛指街區空間中任一角落、建築風格、空間場域等經歷具 備著該時期代表型式而或是情感、故事的延續與傳承,均 屬於共同的情感記憶,亦是街區空間涵構中的內在價值。 (三)地域性風貌價值: 1.地域歷史性:該街區空間的歷史環境與活動模式,為具地區的獨特性與 自明性類型,或地方特色的彰顯與地方維護有所展演者。. - 12 -.

(21)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2.產業價值性:指該街區空間場域所在地理位置具有其歷史文化,進而帶 動該街區之產業經濟活動行為,而或是單點特色空間與歷 史建築、古蹟等經營。 3.都市意象性:指該街區空間之環境保存,有助於整體街區風貌之呈現, 並能提供清晰可見具有意義之空間架構與歷史廊道,包含 如阡陌街道、地標、窄巷通道、節點等。 4.公共環境性:泛指該街區空間中所產生之居民間之活動、機能,共同經 營維護之開放場域或居民間公共議題,同時能增加居民對 該街區之認同感與社區凝聚、向心力等意義之實質環境或 活動型態。 (四)人文藝術價值: 1.歷史性:該街區之歷史脈絡與環境紋理等對居民有某種意義與情感,而 讓該街區之空間架構與居民的情感記憶並存在都市涵構中,並 能加以呈現與自述。 2.文化性:跨越該街區中所產生的人、事、物等互動之模式或行為,可以 呈現自身的特徵亦可稱為文化。文化的多元性來自於,社群間 的生活型態、行為智慧與街區結合衍生而出之地方獨特資產。 3.藝術性:街區空間中所表達、呈現的地方原味與特色,如街道風貌、建 築風格、地方情感文化等。 4.紀念性:指該街區對某些居民而言,具有其意義,而或是期望等價值, 而讓居民產生情感與記憶進而值得紀念或託付之空間場域。讓 該空間更具吸引力與地方魅力而足以令人懷念與紀念。. 三、舊市街區衰退因素 傳統舊市區由於受到迅速的擴充、發展與成長,導致舊市區各方面如:交通、 經濟、人口結構、都市發展等的改變受到重大的衝擊與變化,在土地使用、居民 人口結構及實質整體環境等系統上皆產生了重大的轉變。而在此遽變下使得市中 心區環境再不適於居住的內在價值、亦不具競爭優勢條件的外在價值,逐漸地失 去了原有的市中心地位與條件,終而引發經濟、社會、環境上的問題,影響整體 市中心之發展,降低其該地區之產能。. - 13 -.

(22)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就上述論點說明,舊市街區之衰退提出下列幾點因素: (一)空間使用機能趨於單一化 市中心區的性質吸引許多活動、土地使用及人潮,但卻也因為經濟的 不斷擴張,使得商業用途逐漸侵蝕中心區及住宅區。當住宅區內的房屋老 舊,居住環境的吸引力漸趨低落時,有經濟能力的人開始遷到距離工作地 點較遠的郊區(馬銓譯,1995)。當市中心的一個衰竭現象產生後,隨之 而來,不僅僅是主要經濟來源產業的遷出、人口結構的瓦解、設備機能的 衰竭與敗壞,最重要的是該地區文化資產的凋零與腐朽等問題,造成拖垮 整體實質環境上的重大因素。市中心往日的繁華、熱絡已不復在,僅剩那 沒落的聲響不停的提醒著曾經的風華。 市中心原具有多種土地使用,但環境變遷造成人口、工商業相繼出走 的情形下,市中心失去原有的循環組織,也等同破壞了市中心的平衡系 統。市中心使用種類減少以致於無法提供特殊零售業、休閒娛樂及服務業 等所需要的人潮,可生存的商店面積減少,店面閒置情形嚴重,更甚者因 無力維修建築而任其敗壞,結果造成實質環境的沒落、經濟上的損失(馬 銓 譯,1995)。 (二)都市發展的趨勢 都市發展過程中,工商業的發達及人口的激增,促進都市的繁榮,但 同時也使都市過分擁擠,產生社會問題。當都市經濟急速發展,工商業突 飛猛進,都市化集居地區便大量增加,各地集居規模擴張,即人口都市化 現象(黃正義,1974)。人口都市化現象的力量,除了地區本身人口的自 然增加因素外,還有兩種社會因素促成急遽的人口都市化。 _ 推的因素—由於農村土地有限,而農業技術日益進步,農村剩餘的勞動 人口無法在鄉村繼續謀生,於是被迫推出農村向都市集中。 _ 拉的因素—由於工商業均集中發展在都市地區及其邊緣,就業與發展機 會較多,遂將農村人口拉向都市。 由於這雙重因素之推波助瀾,加速都市人口大幅增加,此人口向都市 集中之潮流,是城市普遍經歷的現象。而當都市人口增加後,在都市生態 組織發展上會產生下列幾種明顯的現象:(黃正義,1974). - 14 -.

(23)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1.增大集居的規模: 都市人口發展,一般是以集合點為基礎,逐漸擴大其範圍,如以往的村 落變為小市鎮;小市鎮變為城市;城市變為大都邑,因此集居的規模迅 速擴大。 2.增加集居的密度: 隨著集居規模增大,地區內集居的密度也隨著增大。因都市工商業高度 發展及交通和工作的關係,使大量人口聚集都市地區,尤其是市中心地 區。大致上人口密度增加快速者是原來人稀卻適於居住的新發展地區, 增加緩慢者,則是原已發展且集居規模較大的地區,因密度高已呈飽和 狀態所致。 3.就業人口的變遷: 各業人口的結構,也隨著人口都市化而改變,最顯著的是農業人口急劇 減少,工業人口快速增加,其他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及自由職業的人 數也有增加。就業結構受人口都市化衝擊,一級產業從業人口有急速下 降之勢,而二級、三級產業從業人口日益大幅增加。 4.都會區域的形成: 都會區域是以具中心機能的都市為核心,發展出許多衛星市鎮,這些外 圍的衛星市鎮與其鄰近的大都市之間有密切的依存關係,促使市鎮間發 生社會、經濟的連結關係,形成一個都會性質的市鎮集團。此係各人口 集聚點同時承受大規模人口都市化發展的結果。 都市人口組織架構的遽增,形成所謂都市化現象,主要受到兩方面影 響:一方面是由於工業革命後需要勞動力人口,就業機會增加,再加上都 市公共設施較為完善,生活水準與品質較佳,因而吸引鄉村人口移入;另 一方面,鄉村地區就業機會有限,勞動力需求不多,過剩的勞動人口因而 湧入都市地區尋求發展,造成人口集中於都市,產生人口遷移(章英華、 蔡勇美,1997)。 都市人口增加後,其對空間機能使用上的需求遽增,促使原有社區聚 落之規模擴大,對於人口結構的迅速成長及都會機能需求大量產生,導致 原都會中心面臨這樣的成長與擴增下,逐漸不堪負荷,供需之間發生極大 的落差。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結構徹底潰堤。在未能適應與負荷因都市 化的產生新結構體系,瞬間產生許多都市空間、機能、體系未能及時轉化 等問題,造成市中心開發過度後而進入市中心衰竭期。. - 15 -.

(24)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三)實質環境的衰敗 市中心區為一個都市中之起源發展地區,就舊市區之環境與公共設施 而言,均為當時的時代先驅,無論在機能性、需求性、功用性上都具備著 完善而新穎的新市街系統,隨著時間的沖刷下,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機能 設備與優勢的環境品質,因早期建設未能因應都市快速成長的速度,以致 當時的設施與機能逐漸未能符合現今環境品質所需的規模。諸多實質環境 上的問題3便在競相與社會變遷中產生。在一個機能性下的惡化、都市發 展的趨勢與實質環境的衰敗,原有的新市街、新市區在這樣惡劣且不具競 爭力的條件架構下,面臨無人潮、無建設及機能性趨於單一化汰換的命運。 因為時代的進步與轉變,因工作與生活上的型態變遷,人們對車輛與 電器產品的需求性更是明顯可見。在這方面的發展對實質環境結構所造成 的衝擊不小,舉例來說,早期的產業型態與經濟條件不同人們對於物質的 慾望不如現在的強烈,而居民的生活型態與活動大都也是在都市水平軸線 中發生,而所謂的歷史與文化的產生就在於居民的互動行為上。然而,隨 著產業型態的改變與富足的條件下,單就環境上起了很大的變化,居民的 行為逐漸由原有的水平軸線活動,改變為垂直而單獨的活動行為,這樣的 變遷造成了整體環境使用機能上的改變並趨於單一化。在都市規劃的過程 中,當對車輛比對行人的考量更優先時,人性尺度、街道環境、開發架構 以及獨特風格等方面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馬銓 譯,1995)相對的說 在生活型態與行為的轉變過程中,當對垂直、單獨比對水平、互動較佳的 生活型態的比例更多時,整體的環境使用機能與風貌等方面就不及往日的 熱絡與對於環境上地方情感的寄託。. 3. 其徵狀包括:舊有建築物的建築設計或機能不符合使用需求。建築設備系統老舊、功能不全;. 建築結構體損壞,有安全上的顧慮;建物過於擁擠,缺乏適當的庭園,通風、採光不足,影響居 住環境衛生與安全;建築物距離過於接近,留設通道寬度不足,影響防災救難;部分建築物機能 損害,危及整體區域之使用;土地使用混雜,不相容使用情況嚴重;人口密度過高或過度擁擠。 交通擁擠,道路不良或系統容量不敷使用;公共設施區位不當,質與量皆不足;噪音、空氣污染、 污水、垃圾等都市公害排除不易。(張偉斌,1998:p.190;朱啟勳,1984:p.181). - 16 -.

(25)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貳、都市再發展相關論述 一、都市更新理論基礎 都市更新理論基礎因研究焦點與觀點的不同,有著相異的論點分析與探討。 雖然研究的結論亦會因觀點切入面向不同而有所差異性。但卻均為都市更新基礎 之依據。本研究將依都市更新現象理論作為根據與相關論點彙整如表2-1-1所示: 表2-1-1:都市更新理論觀點 理論觀點種類. 說. 明. 備. 註. 機能論. 都市之所以需更新,是因為其需求 性、可及性未能達居民之要求,進而 須調整其機能並提昇環境品質,改善 都市的老化與衰竭。讓都市得以復 甦、發展。. 經濟論. 舊市街區本身經濟面來觀看,其存在 所 謂 外 部 不 經 濟 性 4 ( External Diseconmies)。因長期低密度開發, 無法注入新投資、建設等相關政策與 行為,而造成舊市街區整體的損失。 並無足夠之資源供給該街區一完善循 環營運機制。亦舊市街區之所以要進 行更新之原因。. 居民無法於在地獲 得充足的就業機會 而該地區之產能嚴 重衰竭,導致舊市中 心(街區)不具其經 濟性發展。. 永續發展論. 城市郊區因都市的急速成長與擴張發 展,造成地區資源分配不足,產生其 人口及產業外移之結果,導致舊市中 心衰竭而沒落。依永續發展觀點而 言,須將發展重心轉回市中心本身進 行更新,尤其在人口趨於低成長,甚 至是零成長之趨勢,居民所需要是能 提升生活品質的環境,並非讓都市空 間數目增加,因此市中心都市更新應 有長期而永續的發展策略。. 永續發展應兼顧其 環境、社會、經濟與 政策等四面向加以 思索與發展,而非單 一固定機制與強制 性手段進行全面性 更新。. 居民工作及生活型 態改變,造成空間使 用機能與土地分區 使用產生變動。. 資料來源:蔡春嬌,2008:2-1,2-2;本研究整理 4. 所謂外部不經濟係指該地區的社會成本遠高於其效益。. - 17 -.

(26)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二、都市更新的意涵與趨勢 (一)都市更新意義 根據都市更新條例,都市更新係指在都市計畫範圍內,實施重建、整 建或維護措施,並促進都市土地有計畫之再開發利用,復甦都市機能,改 善居住環境,增進公共利益等。依都市更新處理方式中,亦皆有提及改進 公共設施,以保持其良好狀況的重要性。(謝明同、蘇瑛敏,2000:7) 「都市更新」這個字眼是外來語。中文的「都市更新」與下列幾個英文的. 意思相關,但都可翻譯為更新: 1.Renewal(更新): 美國 1960 至 1970 年聯邦政府所推動的大範圍大規模「都市更新 政 策 計 畫 」 (Urban Renewal Program) , 以 掃 除 貧 民 窟 為 其 目 標 。 UrbanRenewal 的制度根據美國 1949 年住宅法(Housing Acr)進行, 由聯邦政府補助地方政府徵收都市更新之貧民窟土地,以較低價格轉售 民間開發商進行再開發。其所引發的問題相當多,特別是對於有色人種 及貧窮設區的拆遷還有失公平,此一作法已因受到各界的嚴厲批評而停 止。 2.Redevelopment(再發展): 在 1980 年後,在美國大規模的 urban renewal 雖已停止,但個別 街廓或數個街廓的小規模再開發則方興未文,特別是著重與鄰近舊市區 紋理的結合與交通系統的改善。同時,在日本也開始許多都市更新的計 畫,他們稱之為「市街地再發展」。 3.Reuse/Remodel(再利用/整建): 對於更小規模的建築物或幾塊土地所進行的調整工作,往往是以 建物保存或整修的方式進行。整修建物賦予新用途稱之為 remodel,對 於土地或建物使用重新調整(例如工業區變商業區,工廠變商廠)則 是 reuse。Reuse 或 remodel 往往並不牽涉到大規模的街廓系統調整或 都市交通系統的改變。 4.Regeneration(再生): 在英國,都市更新往往用Regeneration 這個字眼,其代表的意義. - 18 -.

(27)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不只舊房子改為新房子或是都市實質環境的改善而已,而有更廣泛的社 會與經濟意義。都市更新應追求的是全面的都市再生,創造更多的工作 機會改善都市經濟,骰善都市財政,建造符合環保的綠建築,引入豐富 的文化活動活化都市,降低犯罪率等。 (二)都市更新之趨勢演進 都市更新在世界各國包含台灣已實施推行多年,確實建立許多的成功案例, 然而在推行政策下,隨著時間與潮流趨勢的不同,都市更新相關的政策同步的也 陸續修正跟進中,使其都市發展得以在完善的體制下達到更具成效並永續的經營 成長。下表2-1-2中為各國都市更新之計畫方向與制度之彙整: 表2-1-2:各國都市更新之計畫方向與制度之演進 1940年 年代. 1950年. 戰後修復. 1960年 經濟起飛. 1970年. 1980年以後. 高度經濟發展. 國別 補充基 本設施. 社區重 劃. 住宅更新計畫. 國宅眷村改建. 商場更新. 社區更新計畫. 台灣 環境衛. 整頓佔 用公地 之違建 地區綜 合再發 展計畫. 舊都心之軍事 設施更新. 生改善. 英國. 災區重 建與公 共衛生 改善 舊市中 心振興 地區綜 合發展 住宅衛 生改善. 美國. 日本. 災後土 地重劃 不良住 宅改善. 住宅重 建計畫. 修復鄰里化地 區 地區再發展計 畫(改善型). 舊市中 心振興. 地區再發展. 重建住 宅區. 地區保全. 住宅環 境 改良計 畫. 住宅改善計畫. 地區再修復. 更新商店階級 更新站前廣場. 中小規模都市更新 城鄉發展計畫 商店街改造計畫. 都市整體再發 展策略. 市中心復甦計畫 社區發展計畫 古蹟修復、保存 工業再開發融資計 畫 住宅整建計畫 BID計畫(2001). 都市整體規畫. 市中心復甦計畫 綜合再發展計畫 BID計畫. 綜合再發展計畫 國宅開發 歷史古蹟、維護 都市再發展方針 保存計畫 街區改造計畫 資料來源:林潔如,2000:2-6. - 19 -.

(28)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三)小結 由上述之理論可觀看而出,都市更新之涵義與範圍為之廣泛,其目標與效益 也相當之明確,簡而言之,凡有計畫之重建已發展地區或想要在實質構造方面改 造建築物及環境方面且健全城市之功能皆可稱為都市更新,更積極的意義為創造 良好之社區環境5。換言之,除了基本為實質環境與奇機能帶來更新改善者範圍 外,還廣泛的涵蓋整體更新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等三大面向一併著手考量處 理,創造永續發展經營系統,並且延續及行銷地方文化特色與情感記憶等實質作 為,皆可屬於都市更新定義之內涵。 面臨舊市街區之衰竭等議題,都市再開發(更新)的觀念與相關計畫是為 最好的再造與復甦的契機,單就都市更新條例中的相關法則中,更新或再開發的 處理手法,不能僅止於全面的更新、汰換強烈的手段來介入舊市街區的再造;冀 望都市再開發的觀念,讓舊市街區得以提升其環境價值與再造、重現地方特色與 文化。「都市更新」除了為舊市街區的實質環境與空間使用機能上之改善階段性 的任務外,後續的環境維護、永續經營、社區發展均應為更新的工作項目、範圍 內,更重要的在於如何考量與運作,整體社區在地認同感經營與社區凝聚力的創 造,進而組織社區、動員社區。然而,現階段國內對於都市更新體制上最為缺乏 之面向為較少考量地區本身之社會、文化、歷史情感等與環境的結合思考,導致 許多執行都市更新之地區日後的維護管理與經營發展面向在往後的執行層面上 產生問題,而無法建置完善的修補機制系統使其預期成效不佳。 在全面性且有計畫完善的體制下為構築一良好社區環境之必要條件,並不失 原有歷史性意義與地方文化之社區風味,進而帶動其地區後續的發展。除創造、 活化都市機能,藉以延續地方文化、傳承地方情感記憶及豐富、善用其舊市街區 「內在價值」。亦須提升其「外在價值」賦予舊市街區更加完備的競爭力。構築 一符合永續發展經營之場域,讓「新」與「舊」得以同時共存並相輔「成長」與 「保存」。. 5. 杜功仁主編,2000,p132。 - 20 -.

(29)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二節. 都市空間組織架構. 都市空間(urban space),用尺度橫量、轉換其空間,當中以場域展演、 場域精神、型態而或是活動所組成,除了實質的環境、空間外,亦包含所謂的歷 程、事件、氛圍、紋理、文化等整體『都市涵構』而言之。. 一、都市意象 城市的設計著重於視覺的感受讓人們居住的都市都擁有自己的自明性。任何 一個城市空間均有一個代表自己的共同意象,然而,將其城市空間中許多的意象 加以組合。或是由一套故事性的具有情感、記憶意涵的共同意象,被當地居民擁 護而成的,這些的意象是地方獨特的,更何況是關係到社會組織、型態、歷史、 人文等相關議題。將都市意象6(如圖:2-2-1)組織解剖為五個因素:通道(path)、 地區(districts),地標(landmark)、節點(nodes)、邊緣(edge)(如表:2-2-1) (Lynch,Kevin,1960)。. 都市意象中心智地圖 圖2-2-1 都市意象五大因素 本研究繪製 資料來源:都市意象,Kevin Lynch,1960. 6. Kevin Lynch 在《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提出地區、邊緣、節點、地標 以及通道等五個都市意象元素作為規劃者與使用者對話溝通工具。. - 21 -.

(30)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表2-2-1 都市意象構成之五大因素名詞釋義 因. 名 詞 釋 義. 素. 通. 1.通道泛指各種道路,此種通道包含使用者在通過路 徑可做種種的觀察或者偶爾或常常可以去走動的 連道。. 道. path. 2.街道、人行道、地下道、運輸道路、運河、鐵路而 言。都市的觀察,就是必須經過這些的通道,從不 同生活的角度,不同的速度體驗,來體會這個城市。. 地. 1.城市由中型發展成為大型,經過許多片斷的組合, 向平面伸展而成。在心理上,觀察者得進入其中作 種種觀察,藉以獲得自明性性格。. 區. districts. 2.若從外表特徵來決定地區,則包含了數種成分:氣 質、空間、形態、細節、象徵、式樣、用途、活動、 居民、管理維護程度及地形等。而典型地區的特徵 常常會由某個主題單元聚合了性格特色,經想像領 悟而成。. 地. 1.具有實質特徵的物體,而具有外在性,如建築物、 招牌、商店或山嶺。. 標. 2.有些地標是可以從遠距離在各種角度下均可看 到。原則上,地標可當成基本的目標,可能就在都 市內,也可能遠距一方,使人一見便可以確定自己 的方向。. landmark. 3.在道路的交叉點牽涉到路的定線和視覺的引導,增 強了有關地標的重要性。 節. 1.集合的場所。. 點. nodes. 2.位於交通往返必經之途,通道密集的中心點。若是 要到另一個區域勢必要經過這些交叉處。以此為中 心向四方發射,是該區的中心也被稱為核心。. 邊. 1.邊緣是一種線性成分,不被觀察者認為是道路,但 是也可以做通道。. 緣. edge. 2.位在兩個面的邊緣,或是一條線被切斷了,失去了 連續的兩端:如海岸、被鐵道切斷的部份、開發區 的邊緣、圍牆等。這些邊緣可以是柵欄,雖可以穿 越,卻把這一區和另一區相隔離。也可能是縫合 處,把沿線兩邊有關的地區縫合起來。 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都市意象,Kevin Lynch,1960 - 22 -.

(31)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依其五大元素來建構其都市空間組織系統,從中來觀看通道是為都市中的主 要連結脈絡,亦是為一個都市中給人最直接的意象與象徵。街道(通道、path) 是呈現一個都市的風格與生命張力的空間。居民在都市空間中產生行為互動、活 動,『街道』型態為最直接呈現的場域,而在都市型態中,街道與廣場可說是主 導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兩大空間類型,亦是都市居民最佳的休閒活動場所,積累 當地的社交生活的文化活力所在。一個城市的風貌呈現在形體而言,為許多的因 素統合而成,而其中最能直接展演都市中的特色與風貌莫過於街道上熱絡的活動 力,城市的主要連貫路徑其機能(如圖2-2-2)多元化、居民互動行為的熱絡等 均是展現、行銷、闡述該城市最佳利器。. 本研究繪製. 圖2-2-2. 街道機能面向. - 23 -.

(32)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二、都市成長歷程 都市成長過程係因社會、經濟型態之變遷,帶動都市之成長,因產業結構的 需求大量人口遷入都市聚集而群居,隨著人口大量之遽增、生活型態與交通方式 的改變等因素,而使其都市呈現不同之風貌與機能。當都市於高速成長之下環境 所承載之外來壓力過大時,破壞環境原有之平衡系統,問題將迅速且擴大反應於 都市環境中(如表2-2-2) 。進而導致都市機能的衰敗與環境的頹喪。都市成長的 過程分為六大階段:發生、生長、發展、尖峰、老化、沒落(如表2-2-3、圖2-2-3) 。 而為防止都市走向沒落與衰敗之路,應於都市老化之階段注入其防範措施與再造 發展政策,使其得以獲得改善且轉化蛻變,以符合永續發展經營之理論。 表2-2-2:都市環境衰落 都市環境型態 實質環境. 說 明 建築老舊、土地使用混雜、公共設施不足、空間機能 性不足等問題足以影響該都市之未來發展。. 經濟環境. 產業外移、投資銳減、稅基減少等問題造成無法充足 提供其就業環境,而使該都市長時間處於低密度開發 或零成長,老化而沒落。. 社會環境. 人口外流加速、犯罪率升高及地方文化、資產凋零腐 朽而使其無法保存原有地方特色與風貌等。 本研究整理 資料來源:卓心蘋,2001:15. 舊市街區的發展源起與階段性變化與都市的成長過程不盡相同,原小型社區 聚落的型成,聚集而群居演進轉化為市集,為貨物交易與服務的區域型態,緊接 著於經濟、科技和社會等變遷影響下逐漸改變該地區的風貌和機能,進而吸引許 多工商業的注目進而聚集於此,帶動整體經濟的成長與地區之繁華,尤其在活絡 該地區之活動行為上更是具體呈現其風華、彰顯新市街之風貌。在工商、住宅、 零售、政府及文化等多種活動混合存在於此時,創造經濟活力及機能便利性、多 樣性的發展成就。 雖然舊市街區於一個迅速成長的環境下,高密度的開發,但礙於當時的需求 與科技的介面下發展的空間型態反而是較具其人性尺度的,一個都市中必然有現 代部分與傳統街區共同存在(傅朝卿,2005:1)。現代的部份代表著進化,傳 統街區附有其根源所在之意義,兩者為構成一個都市重要之構件因子。一個城市 之所以顯得注目係因兼具『新』與『舊』之面貌。也是舊市街區值得我們重視與 討論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復甦其都市機能外,同時也可傳遞其空間、歷史意涵。 - 24 -.

(33)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表2-2-3:都市成長過程 階. 段. 發生階段. 現 象 說 明 為都市形成的起點,通常人口數量較少,產業結構單純,空 間規模也較小。. 生長階段. 由於經濟力、政治力或都市自身產生的引力,吸引更多的人 口及產業進入,造成都市人口及空間規模逐漸擴張,都市機 能也日趨健全。. 發展階段. 都市產業規模急速擴張,行業種類複雜,公共設施隨著人口 的快速增加也越形完備,都市機能也隨之提高。. 尖峰階段. 實質環境特徵為建築物林立,都市土地利用呈現多元且高度 利用狀態,工商業繁榮,各項公共設施規模擴大,需求也日 益多元化。此外,由於人口規模龐大,各項天然或公共資源 已漸不敷使用,因而可能產生空間不足、環境污染及擁擠等 各種都市公害。. 老化階段. 由於公共設施及公、私有建築物使用日久,整體都市環境逐 漸惡化,使得都市機能逐漸衰退,而進入沒落階段。. 沒落階段. 都市機能衰退,人口外移情形嚴重,工商產業蕭條,財政稅 收已無法提供建設所需。. 資料來源:張偉斌編著,都市計畫學,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計畫文教基金會,1998. 圖2-2-3 都市成長階段. - 25 -.

(34)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三、舊市街區之構成 城市的環境意象是由多項具有深刻涵義的要素經過一定組織關係而形成 的,分為「自明性(Identity)」、「結構(Structure)」、「意義(Meaning)」 (Lynch,Kevin,1975)等元素。其中「結構」係組織實體環境之重要項目,主 要包括「風貌構成、城市歷史發展軸線、城市特色構件」等要項;而建築物則是 由多種擔負著各自功能的構件所組成,同樣地,城市與街區也具有許多的構件, 共同組成地方的特色風貌(Wang, Shiren,2003:107-109)。因此,以上述之 觀點轉化來看舊市街區特色應是最突出、最具意義、情感價值等構件存在,並且 同時富含其特有文化內涵,在城市中不停的輪番上演,諸如街區建築風格、地域 性風貌與阡陌巷道風情等,活化舊市街區使其復甦,不僅止流於單一模式或趨勢 潮流之再造、保存等機制面上。然而,在著手進行城市的規劃與設計時,須深入 的瞭解城市的特色重點為何,並加以的保護與結合運用,使其在城市中不斷的延 續與傳承;如此才得以讓舊市街區不失原有之文化內涵與風味。 綜合上述之觀點,將舊市街區之環境結構上分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與「建成環境」三面向,並將各個環境之構件要項整理如表2-2-4所示: 表2-2-4 舊市街區的構成要項 構成結構. 構成要項 歷史人物 傳統節慶. 人文環境. 民間工藝. 建成環境. 自然環境. 名餚佳點 街巷風情 歷史遺跡 文化古蹟 橋樑 街巷 故居 地形山脈 江河 綠地 氣候 特產. 說明 歷史上有品格、才幹的傑出人才。 節日慶典。 以當地材料且用手工生產的工藝 美術品。 美好的菜餚。 大街小巷各個地方。 前人所遺留的陳跡。 古代流傳下來的遺跡。 吊橋、鐵橋、獨木橋。 街巷阡陌狀態。 名人舊時的住所。 地表的起伏、形狀、輪廓等特徵。 水道、一般河流、海洋、水域、湖。 有草木的地面、公園、園林道路。 一地長期的大氣平均狀況。 某地特有的名產。. 備註.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實體物件. 資料來源:劉乃瑄,2005:23,本研究整理. - 26 -.

(35)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第三節. 國內外案例分析. 舊市街區再造與復甦因地方特色不同而採用相異的更新規劃手法,但仍具其 共通類似再造觀點與價值。因此,本研究於本節係針對國內外幾個地理環境與歷 史發展背景相似之舊市街區發展實例進行分析與探討,包括日本北海道小樽運 河、台灣台北大稻埕及淡水街區三個案例,從地區背景、保存復甦理念、推動過 程來瞭解舊市街區發展之情形,並檢視其發展成果,藉以作為哈瑪星地區舊市街 區再造、復甦之借鏡,茲分析如下:. 壹、 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 7. 一、地區背景 小樽(OTARU) ,位於日本北海道西半邊的一個海港小鎮(圖 2-3-1) ,在 1873 年幌內發現煤炭後,同時扮演著札幌外港的角色,身為煤炭輸出港的小樽,從此 成為繁榮、興盛的商業都市。但因小樽地勢多為山地,平地較少,小樽在 1889 年時展開填海造陸工程,,於 1914 年時,在小樽內地開始開鑿一條寬 40 公尺, 長 1324 公尺的小樽運河,並在 1923 年完工,成為小樽裝卸貨物的重要運輸碼頭。 小樽運河的開闢被視為小樽鼎盛時期象徵代表,大正時代小樽進行港灣政策時, 並未興建碼頭岸壁,而採用運河之型式,也因此造就小樽運河在當時扮演其及重 要之角色。不過,因小樽港灣設施近代化後,小樽運河逐漸被取代其地位。日漸 廢棄的運河,因缺乏使用與維護管理,使其運河本身兩端開始逐漸呈現堵塞、淤 積之現象日趨嚴重,淤泥所產生之惡臭成為小樽都市管理的重大難題,「將無用 的運河填埋起來,建設成馬路幹道」成為政府與工商界一致支持的主流呼聲。運 河在跟不上時代變化的腳步下,直接衝擊著小樽運河未來『廢』與『存』兩難之 窘境。. 圖2-3-1 1891年小樽港灣圖 照片取自故鄉魅力俱樂部,西村幸夫 - 27 -.

(36)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二、保存理念 就小樽之都市保存計畫而言,是身為小樽市民的驕傲,因市民積極的行動與 愛護鄉土的決心。堅決與政府的政策抗爭下保護故鄉的歷史與故鄉的美。在保存 理念上推出不僅是保存,並且還要「重建自己的家園」這為小樽保存運動中撼動 人心的一句話,顯示出市民對小樽運河保存運動的積極性與重要性,抱持著誠摯 而熱忱的態度。小樽的保存不僅止於反抗填埋運河的運動而已,而是對整個小樽 運河帶給市民的歷史環境與生活型態來進行推動的保存計畫,市民聚集於小樽運 河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市民的生活記憶、情感與運河之魅力共存,小樽運河如 此重要性的環境對市民而言為重要的學習環境場域,換言之,小樽運河環境具有 其『環境教育』,而環境教育這議題也是小樽市民在保存運動中所提倡的保存主 軸。深信因小樽運河的魅力風貌,可以供給重大的環境教育意涵,讓市民與運河 間共同成長與學習。小樽運河在保存計畫與理念下蘊藏與富含著珍貴的文化資產 與資源,也是其價值之所在,因小樽運河的保存更是找回市民間凝聚力與地方認 同感,更彰顯而出小樽運河保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三、推動過程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經濟急速增長,現代重機械之裝設取代傳統海運原有 的模式,小樽運河和倉庫逐漸喪失原有的使用機能。在經濟高速成長的階段與高 密度開發下,將無用的運河填埋起來,建設寬闊的幹道,整體規劃此一地區的再 開發,無疑是時代的必然趨勢。1966年,都市計畫決定了道道小樽臨港線的闢建。 1972年,有些地區的石造倉庫群去除掉周圍一些有礙觀瞻的雜物之後,景觀頓時 為之一變,因為整體景觀上的轉變下,認為道路工程有重新評估之必要,便在市 民之間散佈開,也因此在1973年時二月,二十四位小樽市民組成「小樽運河保存 協會」的籌備會,因小樽市民的保存運動推行讓更多的市民更加積極參與其運 動,保存小樽運河的事件逐漸在日本全國蔓延開來。一系列的活動持續推行舉 辦,直至1983-1984年為整個保存活動的高峰,在1983獲得全市十八萬過半數九 萬八千人的連署於1984年「填埋運河」之政策暫時被凍結。即使是超過半數市民 的連署,最後市政府還是堅持強硬的態度,運河的南半邊比已被掩埋了一大半, 道道臨港線也於1986年四月開始通車,運河保存運動面臨分裂,且以不幸的結局 告終。 回顧這一段過程,小樽運河保存活動也並非完全的失敗。道道臨港線計畫最 早的剖面圖中,原來運河只留十公尺寬,但1980年,計畫變更,剩餘的運河寬度. - 28 -.

(37)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增加了一倍,約為二十公尺(圖2-3-2,圖2-3-3,圖2-3-4) ,還設置了1120公尺 的石板散步道,四個小型畫廊,再加上六十個真正的煤氣路燈燈火微明,海鷗駐 足的情景,已經傳聞全國,成為小樽風景的代表。. 圖 2-3-2 舊有小樽運河風貌斷面示意圖. 圖 2-3-2 小樽運河改造計畫斷面示意圖. 資料取自故鄉魅力俱樂部,西村幸夫 本研究重新繪製. 圖 2-3-2 小樽運河現存面貌斷面示意圖. 圖 2-3-3 1980 年小樽運河舊貌 照片取自故鄉魅力俱樂部,西村幸夫 - 29 -. 圖 2-3-4 1995 年小樽運河現貌 照片取自故鄉魅力俱樂部,西村幸夫.

(38) 舊市街區再造、復甦理念與相關文獻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 四、成果檢視 小樽保存運動就整體而言雖未達到市民之要求,但卻是一個折衷處理的方 式,政府雖在過程中採取強硬之手段改變小樽運河原有之面貌而使小樽失去部分 生活感,但政府經過一番與市民抗爭後,無疑的,政府也改變其原有政策,轉而 想把市內殘存之歷史資源加以活化運用,積極推行小樽社區營造工作。透過『小 樽活化委員會』之成立,提供一超越保存、開發的對立,且建立一相互溝通之平 台,同時讓官方、民間、學者三方面共同討論研擬小樽發展對策與面向,因後續 相關整建與保存計畫使小樽在非預期下躍身為大受歡迎、眾所注目之觀光聖地。 小樽的活化與魅力因市民對小樽運河保存的堅決與態度的過程刻畫下讓小 樽更加具有特色,更增添其風華之因素。由此可知,地方社會結構與組織特性強 化市民本身的參與感、對地方的認同感、對社區的凝聚力等,這份來自地方的力 量與熱忱同時轉化為保存小樽運河最佳實質原動力。新舊實質環境間的融合並不 是一件單一或部份、局部之事件,其牽涉之層面往往為之廣泛,整體環境與生活 型態所有部份的轉化與調整,尤其在社會結構上所產生之問題更為複雜、難解。 因此,對於保存、復甦等計畫須全方面、整合性規劃(圖3-2-5),然而小樽日 今後仍會持續變化與成長,積累改善過程中的點滴,在未來秉持用心、認真、永 續的態度經營的地方一定會越是閃耀、璀璨。. 圖3-2-5 發揚小樽歷史及自然之社區營造景觀條例 規畫的六個地區 圖片取自故鄉魅力俱樂部,西村幸夫 7. 關於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再造保存計畫說明,主要整理自西村幸夫,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 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頁34-51。 - 30 -.

數據

表 3-2-2 人文環境背景說明  名稱及位置  背景說明  舊英國領事館  蓮海路 18 號  英國人於 1864 年在此設立領事館,算是台灣第一號洋樓。屬於紅磚建築,在日治時期被出售而成為海洋測候所,在台灣光復後則成為氣象觀測所。現今為委外經營的咖啡餐飲館。  水產試驗所  哨船街 7 號  高雄州水產試驗場(英國領事館)所在位置係海濱英國領事館原址,具備東西方文化交會、航海與漁業發展之歷史意涵。  鼓山漁市場  濱海一路 109 號  1918 年,在鼓山街與濱海二路交叉口增設漁市場;1936年,在濱
表 3-2-3 自然環境背景說明  名稱  背景說明  西子灣  位於鼓山區中山大學前(部分在校園內),西子灣是高雄 市民親水的一個最好空間,每遇假日,人潮更是絡繹不 絕。西子灣擁有著名的夕照,光線照在海上的景象,那般 景緻就好像一幅圖畫,也是觀賞船隻進出港的好場所。  哨船頭河岸  哨船頭沿運河至壽山山麓一帶的海埔地,為高雄首席鉅商 古賀三千人獨資所創設「古賀組」,配含打狗港第二期築 港工程,於 1912 年完成約 1,500 坪填築地,作為新市街 用地。  壽山  哈瑪星北依壽山為屏,山稜與天空交界天際
圖 5-4-1 舊市街區復甦、再造之經營管理機制運作系統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e research outcome is to systemiz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factory into 4 dimensions and 5 types, which are: “typical tourism factory” (includes extended and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Reyes (2002), “Driver Distraction, Warning Algorithm Parameters, and Driver Response to Imminent Rear-end Collisions in a High-Fidelity Driving Simulator,” 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