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000 年總統大選後,選舉失利的國民黨分裂成國民黨與親民黨,與剛取得執政 權的民進黨形成三方互相牽制的局面,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失利與黨內人士出走外組政 黨的影響下,聲勢相對較弱。而原本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壓倒性的席次優勢,也在 2001 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喪失,雖然國親的泛藍席次在立法院還是過半,但就 各黨取得的席次來看當時最大黨無疑是民進黨,此時之後的政黨形勢轉變成分別以國 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雙方對峙。

直到 2008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勝出重新獲得執政權,並在同年的第七屆立法委 員選舉中取得立法院過半的席次而大獲全勝,成為執政黨暨立法院最大黨。國民黨一

掃自 2000 年總統大選失利後的陰霾,其近乎谷底的聲勢再度攀上高峰。在這八年內 政治局勢的變化如此劇烈,選民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選民的決定意味著國家的方向,

經由選民透過選制授權的執政政黨需以人民的期望為目的而運作政府。選民為何做出 決定?選民基於是什麼樣的因素做出決定的?

學界研究選民的投票行為已行之有年,但目前仍無統一的說法能確切的指出真正 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僅能列出哪些因素有可能影響選民行為。這些因素大致上 包括心理傾向方面、施政滿意方面、環境背景方面這幾個大面向,而這些面向能再細 分成政黨認同、政黨評價、經濟狀況、省籍族群等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我們將 留待文獻探討再來詳細說明。

承上章所述,各學者對於影響政黨支持的因素有諸多爭議。故作者想對各學者的 說法做一整理,並試著探討 2008 年立委選舉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的影響因素,除 受政黨認同變項的影響外,還有哪些變項會影響選民在政黨票的投票行為?因此本研 究對於上述各種現象,將蒐集相關文獻與運用 TEDS 全國性調查訪問資料來對 2008 年的選民政黨投票行為做一探討與分析。

第三節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選制

2008年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有別於以往的立法委員選舉,不同的地方在於這 次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首次採用「單一選舉兩票制」,非既有的「單記非讓渡制」。

這兩種選制有何不同?首先,就我國已使用多年的「單記非讓渡制」說明。

所謂「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係指在複數選區中,不論應選名額為若干,每位 選民均只能投一票,而不管侯選人得到多少選票,均不能將多餘的選票讓渡給其他候 選人。在此制度之下,只要擁有比例不高之選票支持即可獲得當選(1/(M+1),M=應 選名額),換句話說候選人只需獲得當選最低需求票數就可成為該選區的當選人,而 所謂的當選最低需求票數即是一般所說的「門檻」。另外,此種投票制度有利於候選 人以少數選票當選,故無論政黨規模大小只要候選人能在該選區得到當選所需的「門 檻」票數,即可在立法院獲得席次,因此這種選制是最適合小黨存活的選制,在此種 選制的影響下政黨的生態會朝向多黨制的方向。在國內的主要政黨除國民黨、民進黨 以外,像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等,都是在這種選制的影響下所產生的政黨,

凸顯該選制有鼓勵黨內派系出走的誘因。

而所謂「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內涵卻是十分複雜的。這種制度是「混合制」(mixed systems)的次類型。根據Maurice Duverger的說法,混合制兼具多數代表制(majoritarian) 與比例代表制的特徵(Duverger,1959: 108-110)。所謂單一選區兩票制,是以如下的 方式來呈現這種特徵的(Lancaster,1997: 2):一、全國被劃分成若干單一議席選區與 比例代表選區。二、選民同時在單一議席選區及比例代表選區各投一票。三、國會議 席的分配,須同時考慮單一選區與比例區的投票結果。目前最常見的方式包括並立制 與聯立制兩種。

﹙一﹚並立制: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議席分配法。選民在單一選區和比例代表區所投的 兩票被分開計算,分別產生兩類的代表。在每個單一選區的最高票者獲選為議 員,其餘席次則依據政黨在比例區的得票等比例分配。日本和我國即採行此制。

﹙二﹚聯立制:德國是此制的創始國,所以此制又被稱為德式選制。又因其目的在於 修正單一選區制的缺陷,學界也稱之為「補正式制度」(corrective system)。以德 國的聯邦眾議院(Bundestag)選舉為例,其施行程序為:選民將第一票投給某個經

各區黨代表大會所提名的候選人,並將第二票投給某個政黨名單。其次,依(得票 超過5%之)各黨所得之第二票票數等比例分配其應得國會議席數,並以各單一選 區得票最高者為當選人。如果某黨在單一選區獲勝者數少於其應得議席數,即以 該黨在邦比例代表名單上之人士依排名補之。只有在罕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某 黨單一選區勝選人數超過應得席次數,而必須增加國會總席次的請況。

並立制和聯立制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在聯立制之下,

政黨席次以其所得第二票的數目等比例分配,因此基本上不會出現有大黨的得席率 (seat share)高於得票率(vote share)的「不等比例」(disproportional)現象。Lijphart (1984:

162)甚至主張德式的制度也是一種比例代表制。並立制的等比例性則取決於兩項因 素:1.選民的兩票是否投給不同政黨,以及 2.單一選區在整個席次中所佔之比重。對 小黨最不利(亦即不等比例性最強)的情況為小黨在區域代表與比例代表的得票皆 低,而單一選區佔的議席比例也重。

上述簡單說明了我國過去使用的「單記非讓渡制」與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使用 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內容。而我國在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實際實施的辦法為全 國被劃成較原選舉區為小的73個選舉區,採用單一選舉區兩票制中的小選舉區制度也 就是一票選人,一個選舉區僅選出一席立委;不過在原住民部份還是維持複數選舉區 的制度,平地和山地原住民各選出三席,區域共選出七十九席立法委員。而全國不分 區及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則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一票選黨的機制,共三十四席全國 不分區和僑居國外國民立委,兩者合計為113席。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名詞解釋

壹 壹 壹

壹、 、 、政黨認同 、 政黨認同 政黨認同 政黨認同

《美國選民》一書的作者之ㄧ Warren E.Miller 對於政黨認同的定義為「使用認同 這個字眼,是為了漏斗狀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的一個基本設定,那就是:

個人與政黨之間的關係經常涉及到自我的延伸,選民透過個人對政黨的認同而自認屬 於一個政黨,這來自社會心理學理論:我們每一個人大部分的私人認同,都來自我們 所屬的團體」(Miller,1976:22)。

圖 2-1 漏斗狀因果模型圖

依《美國選民》的解釋,政黨認同是一種心理依附,其中包含感情依附的成分。

而認同在這裡更非僅止於政黨傾向,而是更接近心理學上「認同」一詞的核心意義。

因此政黨認同的本質不僅是心理也包含群體的概念是一項自我的延伸,將自我視為群 體的一部分(Miller&Shanks,1996:120)。即表示若選民所主張的看法與其認同的 政黨的主張相異時,選民未必會改變原政黨認同轉而支持其他政黨。因此在美國研究 政黨認同的問題時,核心在於研究「自我歸屬」這個認同核心的概念。

在《選民抉擇》中亦有對政黨認同的解釋,認為所謂的認同是指個人附屬於他們 所選擇的團體。如果此團體是政黨,則可視為政黨認同(Campbell et al .,1954:88-89)。 另外,Campbell 等人還將政黨認同視作為一種持續性的決定,鮮少受到候選人和政 治議題的變換而改變,因此它是穩定的(Campbell , et al .,1960:120-121)。

貳 貳 貳

貳、 、 、政黨偏好 、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常常被人與政黨認同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還是有差異的地方。徐火炎

(1991)認為政黨偏好是選民以政黨作為對象的一種心理上預存傾向

(predisposition),他進一步解釋他所界定的政黨偏好是由選民對政黨喜歡程度的量 表工具測量出來,比較偏重態度內涵情感三要素中的情感要素的心理預存傾向。簡言 之,即選民用來描述一個政治團體的一種簡化的稱謂或「腦中的圖像」。他更提到一 般選民對政黨加以認知、了解、評估與產生情感的思維架構,就是來自這種往往過分 強調與刻畫政黨特徵的刻板印象。因此,政黨偏好相較於政黨認同,較容易受政治事 件的影響,其穩定性不若政黨認同。

参 参

参 参、 、 、政黨形象 、 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

Matthews 和 Prothro(1966)認為政黨形象與政黨認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政黨 形象的意涵指的是「選民心中有關政黨的圖像」(Matthews&Prothro,1966:149)。

舉例來說,兩個具有相同政黨的人,對其所認同的政黨的影像卻未必相同。政黨形象 的概念同時包含了認知和評價的成分。

Matthews 和 Prothro 認為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的差別在於,政黨認同無疑是較基 本、較穩定的;而政黨形象儘管不像政黨認同般扎實,但和選民對選舉議題和候選人 態度比較起來又顯得較穩定(Matthews&Prothro,1966:149-150)。Trilling(1976)

將政黨形象的理論角色定位在長期的政黨認同和短期的選舉議題的立場之間的一種

「中程的角色」(lintermediary role)。

肆 肆 肆

肆、 、 、政黨支持 、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照字面意義來說,是指透過某些行為來支持政黨的表現,例如投票。而 更深入的解釋則是,無論選民的動機為何,其對政黨的最終表現就是政黨支持。政黨 支持與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明顯差異的地方在於,政黨認同是屬於團體身分的認知和 情感依附,政黨偏好及政黨形象是政黨認知與情感、評價的層面,而政黨支持則是認 知、情感及評價更直接明顯的實際行動上的表現。本文定義的政黨支持是指政黨票上

政黨支持照字面意義來說,是指透過某些行為來支持政黨的表現,例如投票。而 更深入的解釋則是,無論選民的動機為何,其對政黨的最終表現就是政黨支持。政黨 支持與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明顯差異的地方在於,政黨認同是屬於團體身分的認知和 情感依附,政黨偏好及政黨形象是政黨認知與情感、評價的層面,而政黨支持則是認 知、情感及評價更直接明顯的實際行動上的表現。本文定義的政黨支持是指政黨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