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4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Chung-Hua University Repository:Item 987654321/6448"

Copied!
1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之研究──以 2008 年

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Voting Behavior on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 ─

Study of the 2008 Election of Legislators

系 所 別: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617010 藍育賢

指導教授:廖益興 博士

(2)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2000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籍的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副總統候選人呂秀蓮獲選為 第十屆總統、副總統,結束了國民黨在臺灣五十多年的政權,外界也以「政黨輪替」 為這次選舉加註。而 2008 年有立法委員選舉與正副總統選舉,然而在民進黨執政的 八年間,臺灣政黨的局勢動盪,選民在 2008 年又會做出何種投票決定? 所謂「政黨偏好」應該是同時反應選民長期的「政黨認同」與短期的「政黨評價」, 而選民在 2008 年立委選舉的政黨票的投票行為,「政黨偏好」應仍作用,而同時受政 黨認同及政黨評價的影響。為此,本論文探討的主題是 2008 年立委選舉選民政黨票 投票行為,除受政黨認同與政黨評價變項的影響外,還有哪些變項會影響選民在政黨 票的投票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選民的政黨投票行為主要受到政黨認同、政黨評價及總統執政 表現評價的影響,人口特徵變項除職業外,其餘變項雖有提升模型解釋力,但不具統 計上的顯著性。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投票行為、政黨認同、政黨評價

(3)

ABSTRACT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 DPP presidential candidate Chen Shui-bian, Annette Lu, vic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was elected the tenth president and vice president, ending five

decades of KMT regime in Taiwan, the outside world to "regime change" as The election

raises. The Legislative Committee in 2008 and vic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the election,

but in the eight years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Taiwan insta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voters in 2008, which will make voting decisions?

The so-called "party preference" should be the reaction of voters at the same time

long-term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hort-term "political evaluation", and the electorate

in 2008 legislative elections, the voting behavior of the party vote, "party preference"

should still function, but also by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To this

end,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he 2008 legislative elections, voting behavior, voter party

vote, in addition to political parties by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variables, there are variables which will affect the electorate's voting behavior in the

party vo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iwanese, who tend to support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voters; in the private sector, forestry, fishery, animal husbandry and labor voters tend

to support the DPP; identification of voters tend to support the KMT KMT; Evaluation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said voters tended to the low degree of support the KMT.

That ethnicity, occupation, party identification, party evaluation of the 2008 legislative

elections, voters in the party vote in the voting behavior of the factors.

(4)

誌謝

誌謝

誌謝

誌謝

感謝指導教授 廖益興老師三年來的細心指導與教誨,並不時花費時間在觀念上 進行討論,使本學位論文得以順利完成,且在 撰 寫 過 程 中 費 心 指 出 許 多 問 題,讓 論 文 的 基 礎 得 以 成 型 ,而不論在研究態度與待人接物方面均受益良多,並常提供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談,在此謹致上最誠摯之敬意與謝忱。而口試期間, 還 要 感 謝 兩 位 口 試 委 員 李 台 京 老 師 及 劉 華 宗 老 師 對 於 本 論 文 的 指 正 和 建 議 , 使 得 本 論 文 不 完 美 之 處 得 以 更 加 完 整 ,在 此 亦 對 兩 位 老 師 致 上 謝 意 。 另 外,特 別 感 謝 系 上 老 師 們 的 指 導 與 鞭 策。更 有 賴 許 多 朋 友 在 精 神 上 給 予 鼓 勵 與 支 持 , 甚 或 實 質 協 助 , 本 人 才 能 順 利 完 成 。 最 後 要 感 謝 我 們 的 父 母 與 家 人,若 不 是 他 們 長 久 以 來 的 支 持,不 可 能 有 今 天 的 小 小 成 果 , 僅 以 此 文 聊 表 內 心 最 誠摯的 感 激 。 藍育賢 謹誌于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 民國一百年二月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6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節 政黨認同………12 第三節 投票行為研究………20 第四節 小結………23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6 第三節 變項處理………29 第四章 政黨認同與政黨評價之影響因素………33 第一節 影響政黨認同的因素………33 第二節 影響政黨評價的因素………43 第三節 小結………72 第五章 政黨投票行為之影響因素………75 第一節 選民個人背景與政黨投票行為………75

(6)

第二節 政治態度與政黨投票行為………84 第三節 影響政黨投票行為的因素………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0 參考書目………102 附錄一:獨立樣本問卷題目節錄………109 附錄二:追蹤樣本問卷題目節錄………116

(7)

表 目 錄

表 4-1 年齡*政黨認同………33 表 4-2 性別*政黨認同………35 表 4-3 省籍*政黨認同………35 表 4-4 教育程度*政黨認同………37 表 4-5 職業*政黨認同………38 表 4-6 收入*政黨認同………39 表 4-7 總統施政表現*政黨認同………40 表 4-8 政黨認同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42 表 4-9 年齡*國民黨評價………43 表 4-10 年齡*民進黨評價………44 表 4-11 年齡*親民黨評價………46 表 4-12 年齡*台聯評價………47 表 4-13 年齡*新黨評價………48 表 4-14 性別*國民黨評價………49 表 4-15 省籍*國民黨評價………50 表 4-16 省籍*民進黨評價………51 表 4-17 省籍*親民黨評價………52 表 4-18 省籍*台聯評價………53 表 4-19 省籍*新黨評價………54 表 4-20 教育程度*民進黨評價………55 表 4-21 教育程度*親民黨評價………56 表 4-22 教育程度*台聯評價………57 表 4-23 教育程度*新黨評價………58

(8)

表 4-24 職業*國民黨評價………59 表 4-25 職業*民進黨評價………61 表 4-26 職業*親民黨評價………62 表 4-27 職業*台聯評價………63 表 4-28 職業*新黨評價………64 表 4-29 收入*民進黨評價………66 表 4-30 收入*新黨評價………66 表 4-31 總統施政表現*國民黨評價………68 表 4-32 總統施政表現*民進黨評價………69 表 4-33 總統施政表現*親民黨評價………70 表 4-34 總統施政表現*台聯評價………71 表 4-35 總統施政表現*新黨評價………72 表 5-1 年齡*政黨投票………75 表 5-2 性別*政黨投票………77 表 5-3 省籍*政黨投票………78 表 5-4 教育程度*政黨投票………79 表 5-5 職業*政黨投票………80 表 5-6 收入*政黨投票………81 表 5-7 選民基本資料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83 表 5-8 政黨認同*政黨投票………85 表 5-9 國民黨評價*政黨投票………86 表 5-10 民進黨評價*政黨投票………87 表 5-11 親民黨評價*政黨投票………88 表 5-12 台聯評價*政黨投票………89 表 5-13 新黨評價*政黨投票………90

(9)

表 5-14 總統施政表現*政黨投票………91 表 5-15 選民政治態度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92 表 5-16 政黨投票行為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95

(10)

圖 目 錄

圖 1-1 台灣民眾政黨偏好分佈………2 圖 1-2 歷年藍綠政黨偏好………3 圖 1-3 歷年立委政黨得票率………4 圖 1-4 歷年立委藍綠得票率………4 圖 2-1 漏斗狀因果模型圖………9 圖 3-1 研究架構圖………26 圖 3-2 研究流程圖………29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内戰失敗撤退到臺灣之後,宣布「戒嚴令」,人民 的民主權受到限制,但仍有部分黨外人士(即非國民黨人士)爭取民主與參政的權利。 黨外聲勢逐漸蓬勃發展,直到 1979 年在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成為黨外運動的高 潮,施明德、黃信介、林義雄、呂秀蓮、姚嘉文等多人因此一事件入獄。至 1986 年 於戒嚴時代結束前黨外人士統合黨外運動各團體而成立民進黨以及臺灣政府在 1987 年 7 月 15 日實施解嚴後,開始陸陸續續有許多政黨成立,但對照當時執政的國民黨, 在野勢力仍是以民進黨為主軸且其聲勢也持續增加。民進黨會成為最有份量的在野勢 力的原因不只是第一個成立的在野黨,還有民進黨的本土化理念與訴求符合佔多數人 口的本省族群,也對民進黨產生了認同感。而後民進黨的聲勢在 2000 年總統大選, 由陳水扁總統候選人、呂秀蓮副總統候選人的組合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屆的正副總統 後,達到自成立以來最高峰,並取代國民黨成為臺灣政府史上除國民黨外的第一個執 政黨,該次的選舉被外界視為臺灣政治史上五十多年來首次的政黨輪替,同時亦被民 進黨人士視為自黨外運動以來在民主運動上的一項重大的里程碑。此次的第十屆中華 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對往後臺灣政黨的局勢引起了極大的漣漪。 在民進黨取得執政權的同時,國民黨不但失去了執政權也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執 政已久的國民黨政府因為貪污以及政策效率不佳等弊端不斷,再加上選前宋楚瑜與國 民黨產生嫌隙,自行參選總統候選人角逐總統大選。對於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來 說,宋楚瑜的參選是一枚震撼彈,將原屬國民黨的支持者,分成支持連戰的國民黨支 持者與支持宋楚瑜的國民黨支持者,爾後國民黨候選人連戰與無黨籍候選人宋楚瑜在 票源分散的情況下輸給了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無黨籍的宋楚瑜眼見大選時自己的得

(12)

票數高於國民黨籍的連戰,並在外界的鼓勵下籌組親民黨,而親民黨的成員大多原屬 於國民黨成員出走來投的,因此對國民黨選前開始滑落的聲勢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圖 1-1 所示。 圖 1-1 台灣民眾政黨偏好分佈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從上圖我們不難發現國親兩黨與民進黨相比顯得起伏較大,造成如此劇烈變化的 因素有很多。普遍認為影響民眾在選舉行為或政黨支持的主要因素為政黨認同,而政 黨認同又可在政治態度、政治議題、心理認知等基礎上形成(王甫昌,1998;何思因, 1994;吳乃德,1999;洪永泰,1995;徐火炎,1991,1993;張卿卿,2002;莊天憐, 2001;盛杏湲,2002;陳昺麟,2002;陳陸輝,2000;陳義彥,1994;陳義彥、蔡孟 熹,1997;傅明穎,1998;黃紀、吳重禮,2000;游清鑫,2002;劉義周,1994)。

(13)

吳重禮、湯晏甄(2007)從台灣民眾政黨認同的變遷中,觀察到三個現象。第一, 解嚴後的政黨重組過程,主要不是由政黨解組而導致的重組過程,而是由不具政黨偏 好的中立選民,逐漸轉變為具有黨派性的政黨組合現象。第二,解嚴後的政黨重組過 程,不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零和賽局」。也就是說,國民黨與民進黨支持者的勢力 消長,主要可能還是在於中立選民。這些中立選民,自解嚴以來,已經逐漸被政治化 而具有黨派性;這似乎意味著,台灣民眾已經逐漸具有政黨政治與政黨競爭的觀念, 而傾向於表達對政黨的情感上偏好。第三,解嚴後的政黨競爭,仍是以國民黨與民進 黨為主,台灣的政黨政治將朝向二黨選舉競爭的方向發展1 。 圖1-2 歷年藍綠政黨偏好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1 該段摘錄自台灣社會變遷全記錄—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Ⅰ),吳重禮、湯晏甄編。網址: 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E5%8F%B0%E7%81%A3%E6%B0%91%E7%9C%BE %E7%9A%84%E6%94%BF%E9%BB%A8%E8%AA%8D%E5%90%8C%EF%BC%88I%EF%BC%89

(14)

圖1-3 歷年立委政黨得票率 資料來源:中選會歷年立委政黨得票統計。

圖1-4 歷年立委藍綠得票率 資料來源:中選會歷年立委政黨得票統計。

(15)

我們可以看到圖1-4泛藍泛綠政黨得票率,與圖1-2相一致。圖1-3的歷屆立委選 舉政黨得票率分布圖,也反映出上述台灣選民政黨偏好的相對穩定趨勢。經過歷年來 各學者的研究,普遍認為影響台灣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因素為政黨認同,在相關的研 究中,「政黨認同」、「政黨偏好」、「政黨支持」常被交換使用。雖然,從圖1-2、圖1-3 的藍綠政黨偏好及得票率的總體分布趨勢,反映出政黨認同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 心理變項,以及對台灣選民投票行為的關鍵影響,但仍然無法解釋各屆政黨得票率之 間的變異。據此,所謂「政黨偏好」應該是同時反應選民長期的「政黨認同」與短期 的「政黨評價」,而選民在2008年立委選舉的政黨票的投票行為,「政黨偏好」應仍作 用,而同時受政黨認同及政黨評價的影響。為此,本論文探討的主題是2008年立委選 舉選民政黨票投票行為,除受政黨認同與政黨評價變項的影響外,還有哪些變項會影 響選民在政黨票的投票行為?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000 年總統大選後,選舉失利的國民黨分裂成國民黨與親民黨,與剛取得執政 權的民進黨形成三方互相牽制的局面,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失利與黨內人士出走外組政 黨的影響下,聲勢相對較弱。而原本國民黨在立法院擁有壓倒性的席次優勢,也在 2001 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後喪失,雖然國親的泛藍席次在立法院還是過半,但就 各黨取得的席次來看當時最大黨無疑是民進黨,此時之後的政黨形勢轉變成分別以國 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雙方對峙。 直到 2008 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勝出重新獲得執政權,並在同年的第七屆立法委 員選舉中取得立法院過半的席次而大獲全勝,成為執政黨暨立法院最大黨。國民黨一

(16)

掃自 2000 年總統大選失利後的陰霾,其近乎谷底的聲勢再度攀上高峰。在這八年內 政治局勢的變化如此劇烈,選民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選民的決定意味著國家的方向, 經由選民透過選制授權的執政政黨需以人民的期望為目的而運作政府。選民為何做出 決定?選民基於是什麼樣的因素做出決定的? 學界研究選民的投票行為已行之有年,但目前仍無統一的說法能確切的指出真正 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僅能列出哪些因素有可能影響選民行為。這些因素大致上 包括心理傾向方面、施政滿意方面、環境背景方面這幾個大面向,而這些面向能再細 分成政黨認同、政黨評價、經濟狀況、省籍族群等等……各種因素,這些因素我們將 留待文獻探討再來詳細說明。 承上章所述,各學者對於影響政黨支持的因素有諸多爭議。故作者想對各學者的 說法做一整理,並試著探討 2008 年立委選舉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的影響因素,除 受政黨認同變項的影響外,還有哪些變項會影響選民在政黨票的投票行為?因此本研 究對於上述各種現象,將蒐集相關文獻與運用 TEDS 全國性調查訪問資料來對 2008 年的選民政黨投票行為做一探討與分析。

第三節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選制

2008年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有別於以往的立法委員選舉,不同的地方在於這 次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首次採用「單一選舉兩票制」,非既有的「單記非讓渡制」。 這兩種選制有何不同?首先,就我國已使用多年的「單記非讓渡制」說明。

(17)

所謂「單記非讓渡投票制」,係指在複數選區中,不論應選名額為若干,每位 選民均只能投一票,而不管侯選人得到多少選票,均不能將多餘的選票讓渡給其他候 選人。在此制度之下,只要擁有比例不高之選票支持即可獲得當選(1/(M+1),M=應 選名額),換句話說候選人只需獲得當選最低需求票數就可成為該選區的當選人,而 所謂的當選最低需求票數即是一般所說的「門檻」。另外,此種投票制度有利於候選 人以少數選票當選,故無論政黨規模大小只要候選人能在該選區得到當選所需的「門 檻」票數,即可在立法院獲得席次,因此這種選制是最適合小黨存活的選制,在此種 選制的影響下政黨的生態會朝向多黨制的方向。在國內的主要政黨除國民黨、民進黨 以外,像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等,都是在這種選制的影響下所產生的政黨, 凸顯該選制有鼓勵黨內派系出走的誘因。 而所謂「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內涵卻是十分複雜的。這種制度是「混合制」(mixed systems)的次類型。根據Maurice Duverger的說法,混合制兼具多數代表制(majoritarian) 與比例代表制的特徵(Duverger,1959: 108-110)。所謂單一選區兩票制,是以如下的 方式來呈現這種特徵的(Lancaster,1997: 2):一、全國被劃分成若干單一議席選區與 比例代表選區。二、選民同時在單一議席選區及比例代表選區各投一票。三、國會議 席的分配,須同時考慮單一選區與比例區的投票結果。目前最常見的方式包括並立制 與聯立制兩種。 ﹙一﹚並立制: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議席分配法。選民在單一選區和比例代表區所投的 兩票被分開計算,分別產生兩類的代表。在每個單一選區的最高票者獲選為議 員,其餘席次則依據政黨在比例區的得票等比例分配。日本和我國即採行此制。 ﹙二﹚聯立制:德國是此制的創始國,所以此制又被稱為德式選制。又因其目的在於 修正單一選區制的缺陷,學界也稱之為「補正式制度」(corrective system)。以德 國的聯邦眾議院(Bundestag)選舉為例,其施行程序為:選民將第一票投給某個經

(18)

各區黨代表大會所提名的候選人,並將第二票投給某個政黨名單。其次,依(得票 超過5%之)各黨所得之第二票票數等比例分配其應得國會議席數,並以各單一選 區得票最高者為當選人。如果某黨在單一選區獲勝者數少於其應得議席數,即以 該黨在邦比例代表名單上之人士依排名補之。只有在罕見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某 黨單一選區勝選人數超過應得席次數,而必須增加國會總席次的請況。 並立制和聯立制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在聯立制之下, 政黨席次以其所得第二票的數目等比例分配,因此基本上不會出現有大黨的得席率 (seat share)高於得票率(vote share)的「不等比例」(disproportional)現象。Lijphart (1984:

162)甚至主張德式的制度也是一種比例代表制。並立制的等比例性則取決於兩項因 素:1.選民的兩票是否投給不同政黨,以及 2.單一選區在整個席次中所佔之比重。對 小黨最不利(亦即不等比例性最強)的情況為小黨在區域代表與比例代表的得票皆 低,而單一選區佔的議席比例也重。 上述簡單說明了我國過去使用的「單記非讓渡制」與將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使用 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內容。而我國在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實際實施的辦法為全 國被劃成較原選舉區為小的73個選舉區,採用單一選舉區兩票制中的小選舉區制度也 就是一票選人,一個選舉區僅選出一席立委;不過在原住民部份還是維持複數選舉區 的制度,平地和山地原住民各選出三席,區域共選出七十九席立法委員。而全國不分 區及僑居國外國民選舉,則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一票選黨的機制,共三十四席全國 不分區和僑居國外國民立委,兩者合計為113席。

(19)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名詞解釋

壹、

、政黨認同

政黨認同

政黨認同

政黨認同

《美國選民》一書的作者之ㄧ Warren E.Miller 對於政黨認同的定義為「使用認同 這個字眼,是為了漏斗狀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的一個基本設定,那就是: 個人與政黨之間的關係經常涉及到自我的延伸,選民透過個人對政黨的認同而自認屬 於一個政黨,這來自社會心理學理論:我們每一個人大部分的私人認同,都來自我們 所屬的團體」(Miller,1976:22)。 圖 2-1 漏斗狀因果模型圖 依《美國選民》的解釋,政黨認同是一種心理依附,其中包含感情依附的成分。 而認同在這裡更非僅止於政黨傾向,而是更接近心理學上「認同」一詞的核心意義。

(20)

因此政黨認同的本質不僅是心理也包含群體的概念是一項自我的延伸,將自我視為群 體的一部分(Miller&Shanks,1996:120)。即表示若選民所主張的看法與其認同的 政黨的主張相異時,選民未必會改變原政黨認同轉而支持其他政黨。因此在美國研究 政黨認同的問題時,核心在於研究「自我歸屬」這個認同核心的概念。 在《選民抉擇》中亦有對政黨認同的解釋,認為所謂的認同是指個人附屬於他們 所選擇的團體。如果此團體是政黨,則可視為政黨認同(Campbell et al .,1954:88-89)。 另外,Campbell 等人還將政黨認同視作為一種持續性的決定,鮮少受到候選人和政 治議題的變換而改變,因此它是穩定的(Campbell , et al .,1960:120-121)。

貳、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

政黨偏好常常被人與政黨認同混為一談,實際上兩者還是有差異的地方。徐火炎 (1991)認為政黨偏好是選民以政黨作為對象的一種心理上預存傾向 (predisposition),他進一步解釋他所界定的政黨偏好是由選民對政黨喜歡程度的量 表工具測量出來,比較偏重態度內涵情感三要素中的情感要素的心理預存傾向。簡言 之,即選民用來描述一個政治團體的一種簡化的稱謂或「腦中的圖像」。他更提到一 般選民對政黨加以認知、了解、評估與產生情感的思維架構,就是來自這種往往過分 強調與刻畫政黨特徵的刻板印象。因此,政黨偏好相較於政黨認同,較容易受政治事 件的影響,其穩定性不若政黨認同。

参、

、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

Matthews 和 Prothro(1966)認為政黨形象與政黨認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政黨 形象的意涵指的是「選民心中有關政黨的圖像」(Matthews&Prothro,1966:149)。

(21)

舉例來說,兩個具有相同政黨的人,對其所認同的政黨的影像卻未必相同。政黨形象 的概念同時包含了認知和評價的成分。 Matthews 和 Prothro 認為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的差別在於,政黨認同無疑是較基 本、較穩定的;而政黨形象儘管不像政黨認同般扎實,但和選民對選舉議題和候選人 態度比較起來又顯得較穩定(Matthews&Prothro,1966:149-150)。Trilling(1976) 將政黨形象的理論角色定位在長期的政黨認同和短期的選舉議題的立場之間的一種 「中程的角色」(lintermediary role)。

肆、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

政黨支持照字面意義來說,是指透過某些行為來支持政黨的表現,例如投票。而 更深入的解釋則是,無論選民的動機為何,其對政黨的最終表現就是政黨支持。政黨 支持與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明顯差異的地方在於,政黨認同是屬於團體身分的認知和 情感依附,政黨偏好及政黨形象是政黨認知與情感、評價的層面,而政黨支持則是認 知、情感及評價更直接明顯的實際行動上的表現。本文定義的政黨支持是指政黨票上 的投票支持行為。

伍、

、獨立選民

獨立選民

獨立選民

獨立選民

A. Lawrance Lowell 在 1898 年出版《Oscillation in politics》一書中定義獨立選民 為不管是總體或個體層次,經常與投票變動的各種現象,如不穩定、不規則和不一致 投票相連接(Dennis,1988:80-81;Eldersveld,1952:722)。如在投票行為中有出 現這些現象者即可稱為獨立選民。

(22)

Dennis 更進一步將獨立選民分成兩類,第一類為獨立選民的行為,第二類為獨 立選民的態度(Dennis,1988a:81)。Weber 將第一類的獨立選民定義為客觀的獨立 選民,第二類的獨立選民定義為主觀的獨立選民(Weber,1974:18-37)。 因此獨立選民可以視為是不因政黨認同等心理層面的因素而影響投票行為的選 民。但並不代表獨立選民沒有政黨評價,只能說對獨立選民來說,比起政黨反而候選 人個人更是影響獨立選民投票的因素。

第二節 政黨認同

長久以來,選民的投票行為模式ㄧ直是選舉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全國性的民意調 查亦針對這項課題進行相當份量的調查。在民主化的國家裡民意是一切的基礎與依 據,所以選民對政黨的支持傾向與原因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存在。

壹、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

政黨認同的概念始自於密西根學派,原意是指一種個人對某政黨的穩定情感取向 或是心理的情結(Miller,1976:22)。1960 年 Campbell 等人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漏 斗狀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的概念。此概念認為政黨認同是一種長期性且穩 定的心理狀態,選民的投票行為主要受到政黨認同、議題與候選人等因素影響,而政 黨認同又可影響選民對議題與候選人的看法。政黨認同被認為具有下列的特性:一、 高度穩定;二、屬於長期因素,並構成個人形成其他態度的基礎;三、可用來區辨不 同政黨陣營的成員;四、是多種政治行為的有效預測變數;五、能夠解釋政治穩定與 變遷(黃玉瑩,2007:21)。許多學者(王甫昌,1998;何思因,1994;吳乃德,1999;

(23)

洪永泰,1995;徐火炎,1991,1993;張卿卿,2002;莊天憐,2001;盛杏湲,2002; 陳昺麟,2002;陳陸輝,2000;陳義彥,1994;陳義彥、蔡孟熹,1997;傅明穎,1998; 黃紀、吳重禮,2000;游清鑫,2002;劉義周,1994)運用政黨認同的概念對選民的 投票行為進行研究所獲得的成果也支持 Campbell 等人的觀點。 而政黨形象的概念則是「選民心中有關政黨的圖像」,同時還包含了認知和評價 的成分。雖然政黨形象儘管不像政黨認同般根深蒂固,但和選民對選舉議題和候選人 態度比較起來又顯得較為穩定。因此Trilling(1976)將政黨形象的理論角色定位在長 期的政黨認同和短期的選舉議題的立場之間的一種「中程的角色」。而在測量政黨形 象的題目設計上,比較強調評價的部分,和政黨認同較偏重心理感情因素不同。政黨 形象在政黨認同的轉變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當政黨形象加強了過去的政黨認同 時,此認同會更加的穩定;反之當政黨形象和過去的政黨認同相衝突時,政黨認同可 能會改變。因此,政黨形象和政黨認同是高度相關,但並非是相同的概念。政黨形象 強調選民對政黨認知、評價的層面,政黨認同則是強調選民對政黨情感的層面。從比 較的角度來思考,政黨認同比之政黨形象而言,是較長期的因素,可是當選民對認同 的政黨產生負面的形象時,選民可能會改變政黨認同。 徐火炎(1991)探討台灣地區選民對兩大政黨所持的印象與偏好之內涵,進而檢 視選民這種對政黨的心理傾向與黨派投票行為之間的關係。發現無論選民是對政黨的 印象或偏好,對選民在黨派投票的抉擇行為上都有顯著的決定影響作用。雖然選民的 性別、省籍與年齡等個人與社會的不同屬性差異對選民黨派投票行為也有直接或間接 的影響作用,但與居中介的關於政黨的心理傾向——政黨印象與政黨的偏好程度 等——比較起來,影響效果相對較小。此種發現支持密西根學派所發展出來選舉投票 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認為以政黨認同為核心的各種「對政黨、候選人與政見等」的 政治態度才是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最主要的因素。

(24)

游清鑫(2002)認為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在內涵上息息相關。游清鑫指出藉由政 黨認同來架構選民與政黨之間的聯結關係時,主要集中在態度與行為兩個面向的探 討,前者強調選民對政黨具有長期性的心理連結,此種持久性的連結關係,也同時包 含選民對政黨的情感評價與依附;後者則進一步將心理上的認同轉化成具體的投票行 為。游清鑫在 2000 年總統大選後針對面對面訪談與焦點團體進行訪談調查。該研究 發現政黨輪替後,民眾對於各政黨的認同度並不高,多數民眾在政黨認同上持中立或 不表態的立場,即使是初獲得政權的民進黨亦不例外。此一結果透露出多數民眾支持 政黨的依據是以民眾自身對政黨形象的感受為考量。當時政黨競爭激烈,各政黨均有 正負面的表現,因此民眾對各政黨的支持抱持保留態度,不願輕易表明自己的政黨立 場。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民眾對於政黨間的競爭過於激烈,產生了天下烏鴉ㄧ般黑的 心理,加深了政治不信任感的程度。 郭琮淵(2006)針對1996年至2004年三次總統大選,國、民兩黨形象之跨時性變 化與比較後發現,民進黨的政黨形象在三次大選中,所呈現出的趨勢可以說是一個比 較代表著台灣人與本省人利益、一般民眾利益、不與黑金掛勾以及是一個激進的政 黨,而且選民對於民進黨的某些形象認知依然是強烈而且深刻的。然而,隨著執政之 後的表現以及整體政治環境的變化,民眾對於民進黨的階級利益代表與清廉形象已經 開始有了負面評價的轉變,不過變化的幅度是和緩而有限的。反觀國民黨所呈現出的 趨勢仍是一個比較代表外省人利益、有錢有勢者利益、與黑金掛勾以及溫和卻保守的 政黨。雖然國民黨近年來積極地進行政黨轉型、組織改造與黨務革新,使得代表有錢 有勢者利益、與黑金掛勾以及保守這些負面評價的形象比起以往有較為減輕,但長期 以來相對轉變的幅度仍然有限。 另外郭琮淵發現到在1996年的資料中,幾乎所有的人口統計學變項與政治心理變

(25)

項對於國、民兩黨形象都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而在2000年時,對國、民兩黨形象的認 知差異具有顯著影響作用的變項只剩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族群認同。 最後,在2004年的資料,則包括年齡、省籍、族群認同和統獨議題立場。總而言之, 男性、年齡愈小、本省族群、教育程度愈高、家庭收入愈高、自認為是台灣人以及支 持台灣獨立的選民比較傾向民進黨的形象;反之,則較傾向國民黨的形象,而年齡和 族群認同這兩個變項則是在三次總統大選中始終都具有顯著影響力的變項。 劉義周(1994)針對外省籍與本省籍的各世代做比較,發現年輕的世代在有政黨 競爭的環境影響下對於政黨的訴求及看法明顯不同於較年老的世代。在此影響下年輕 的世代會較傾向於民進黨,以及對於民主自由與政治制衡等議題較為關心。 吳乃德(1999)認為選民政黨認同的形成,意識型態的因素未必是答案。他指出 年輕世代的選民不像上個世代的選民意識形態根深蒂固,或許根本沒有意識型態,卻 不傾向獨立選民。因此他認為新世代選民的政黨認同來自於家庭社會化,上一代的政 治立場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下,自然而然地傳承給下一代,因此新世代的政黨認同在不 知不覺的情況下已經確立。大多數台灣民眾為避免在公共場合談論政治而產生衝突, 因此有關政治的議題僅在家中與家人談論,孩子在家中聽著父母談論政治,也跟著模 仿學習父母的政治立場。 陳陸輝(2000)利用跨時代的資料檢視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以 及分析影響不同政治世代選民政黨認同的因素。發現以世代交替的眼光來看,第一代 選民的逐漸凋零以及第三代選民逐漸成為選民主體後,要是選民的政黨傾向繼續維持 不變的話,世代交替的結果會使國民黨淪為實質的少數。第二代選民的政黨傾向是較 為穩定的,不過第三代選民的態度卻是可能改變的。一部分是因為年輕,另一部份是 因為他們的政黨傾向尚未定型。另外政治信任感也能左右政黨認同,而政治信任感又

(26)

與施政滿意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這結果也證實了選民穩定的政黨認同與政治秩序之 間的密切關聯。 有研究者認為性別的差異也會對政黨的認同產生影響。楊婉瑩、劉嘉薇(2006) 指出男女在對政黨認同上的因素大不相同,而造成此種現象可能是由於性別與社會結 構之間的組合/位置式影響以及條件/相關性的影響。此研究令我們瞭解在不同的社 會結構影響下,男女在對某個政黨或議題的考量大不相同,即使他們做出相同的選 擇。楊婉瑩、劉嘉薇的研究令選舉研究增添了新的元素,有別於以往著重在族群的探 討,開啟了更多元的方向。 從以上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發現,政黨認同是指強調選民對政黨的情感層面,政黨 形象是指強調選民對政黨認知與評價的層面。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不僅互有關聯,同 時也影響了選民對政黨的投票支持及政黨體系的穩定性。

貳、

、政黨認同的疑點

政黨認同的疑點

政黨認同的疑點

政黨認同的疑點

對於密西根學派提出政黨認同的兩項特性「長期穩定性」與「心理層面」,有部 分學者存有不同的看法,認為以美國選舉經驗為例,既然選民政黨認同是長期穩定 的,即表示不會輕易的產生變動,為何全國性選舉結果,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支持率與 得票率會隨著時間而不斷地改變,甚至巨幅波動?假如「個人層級」的政黨認同係持 續穩定,則「總體層級」的政黨支持情況,應該不會呈現起伏震盪的現象。另外,對 於政黨認同的心理層面,有研究者引用Downs(1957)「理性選擇研究途徑」的觀點, 解釋民眾的投票抉擇是基於理性計算,因此對於選民而言,政黨只是簡化投票計算的 工具而已,考量以最少的政治行動成本獲致極大化的個人利益。即所謂選民的心理依 附僅是過於理想的假設,而選民的投票抉擇取決於其他短期政治經濟因素,諸如總統

(27)

知名度、政黨施政滿意程度,以及總體經濟表現等(許文賓,2003:4-5)。 許文賓(2003)除列出質疑政黨認同的各學者所提出的概念外,並解釋部份研究 者認為政黨認同概念有許多無法解釋的地方,在於政黨認同意涵的預設立場與不確定 因素。各學者提出質疑政黨認同的概念包括反映選民「當前投票意向」(Budge and Farlie, 1976;Thomassen, 1976)、一般民眾對於政府施政與在職者評價形塑其本身政 治態度的「回顧性投票」(Fiorina, 1981, 1984)、自我利益考量與衡量政黨未來作為 的「前瞻性投票」(Achen, 1992)、斟酌以往政黨表現能力與「世代效應」的「理性 學習模式」(Alwin and Krosnick, 1992;Gerber and Green, 1998),以及近年來美國 政治學界爭議的「集體政黨認同」,其嘗試以集體選舉資料詮釋選民政黨認同的長期 變動性(Abramson and Ostrom, 1991, 1992, 1994;Box-Steffensmeier and Smith, 1996; Erickson, MacKuen, and Stimson, 1998;Green, Palmquist, and Schickler, 1998;

MacKuen,Erickson, and Stimson, 1989, 1992;Meffert, Norpoth, and Ruhil, 2001)。

根據上述各學者的看法與美國、台灣在實際選舉中選民政黨支持的情況波動起伏 甚大,不如理論中所預期的那樣穩定,而是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可見選民的投票行為 並非像密西根學派所說的以政黨認同為依據,既然投票行為非僅只有政黨認同一個因 素。那麼我們以政黨支持的角度來分析,則我們可以將政黨認同視為是政黨支持的影 響因素之ㄧ。 除政黨認同之外是否尚有其他因素影響政黨支持?王甫昌(1998)以經驗分析去 檢驗 1994 年「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的資料中民眾的族群意識、民族主義意念及 政黨支持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一、部分本省閩南民眾之間仍然有相當強烈的族群 政治意識,而且是影響他們支持台灣民族主義(贊成台灣獨立)、以及支持民進黨的 重要因素;二、本省閩南人的族群意識主要是表現在他們對於自己族群語言的優美及

(28)

閩南人較外省人勤勞的族群光榮感,以及對於族群集體受難的事件(「二二八事件」) 的強調之上,而不是在政治權力或經濟利益上相對於外省人剝奪感之上;三、外省人 族群在族群意識及民族主義的高度同質性立場,是造成他們無法支持民進黨的主因; 四、影響外省人由國民黨轉而支持新黨的因素,主要是在於他們利益上和國家是否有 關係(是否任職公教、眷村的居住經驗、教育程度的高低)。 王柏燿(2002)對 1996 年到 2001 年間的兩次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採用 Lewis-Beck (1998)的經濟投票理論—「當選民肯定(不肯定)過去的經濟表現時,他們便會投 票支持(反對)執政黨」,研究發現在 1996 年與 2001 年的選舉中選民具有顯著的經 濟投票行為,但 1998 年與 2000 年的選舉中卻無顯著的經濟投票行為。對於此一結果 王柏燿認為 1998 年與 2000 年的選舉有許多外在因素、選民的認知差異、候選人因素 的影響使得經濟影響不顯著。他亦指出在排除將經濟不好歸咎於國際環境因素者,僅 以其他受訪者進行分析,呈現經濟因素確實對投票抉擇有顯著影響。而哪些是具有經 濟投票特質的對象,據研究顯示有職業、低教育程度、統獨立場主張維持現狀與無政 黨認同傾向的受訪者的經濟投票特質較為顯著。 陳昺麟(2006)以「政治社會化理論」和「意識型態對政黨支持的影響」來進行 1995 年的分析,將影響政黨支持傾向的因素歸納為「省籍意識型態」、「與父母關係 或對權威的看法」及「配偶影響」等三大因素。陳昺麟更進一步解釋在省籍意識的部 分,支持民進黨以本省籍閩南人為主,支持非民進黨以外省籍居多,表示支持民進黨 的本土意識較強烈;在父母關係或權威部份,支持民進黨表現出反權威的特質,而支 持國民黨則出現尊敬權威的現象;在配偶影響部分,男性配偶不易受女性配偶的影響 而改變政黨傾向,反之女性配偶因男性配偶而改變政黨傾向的情況較多。根據陳昺麟 的研究,1995 年時政黨支持傾向的依據主要是在支持權威與反權威上,也就是說反 對權威的民眾會傾向支持同樣以反權威為訴求的民進黨;尊敬權威的的民眾傾向支持

(29)

國民黨以維護權威。 蘇秀美(2002)在其研究中寫到在政黨支持方面,年齡、族群達到極為顯著影響; 教育程度呈現相當影響;職業方面有顯著影響。以年齡來說較年輕的世代傾向支持民 進黨,年長的世代則傾向支持國民黨。族群則以外省籍的族群較傾向國民黨,本省籍 則傾向民進黨,另外雖然外省籍族群較傾向國民黨,但本省籍族群支持國民黨的比例 也不低,反觀民進黨則是以本省籍族群為主。在教育程度方面,教育程度愈高傾向支 持國民黨,反之則較傾向民進黨。在職業方面,軍公教體系較顯著傾向支持國民黨, 自由業或專業人士及學生較顯著傾向民進黨。

参、

、政

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

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

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

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

在選舉研究中,對於那些政黨傾向不明或是無反應的選民,我們稱之為獨立選 民。近年來獨立選民的影響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獨立選民與政黨認同者在政黨支持上 有何影響亦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莊天憐(1999)分別就「我國獨立選民政黨認同及 社會背景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政治涉入的發展與變遷」、「我國獨立選民投 票取向的發展與變遷」及「影響獨立選民發展與變遷的因素」等方面做分析。研究結 果發現:我國獨立選民的比例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近年來此種趨勢似乎有逆轉的 情形,且獨立選民比例的高低的確會受到選舉制度不同的影響。獨立選民的社會背景 也和政黨認同者有差異,他們的政治涉入較政黨認同者為低,對候選人及政黨評價較 低,對議題保持中立的立場,投票時比較會考量候選人的條件優劣,較不會依政黨界 限投票。同時也發現獨立選民的組成上是由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低的「冷漠型獨立 選民」,逐漸轉變為政治知識及政治涉入較高的「理想型獨立選民」。 許文賓(2003)在「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

(30)

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中寫到在年齡、教育程度、省籍、地理區域以至於政治 議題、總統施政滿意評價等對政黨認同都有顯著的影響,而政黨認同者及獨立選民在 這些變項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存在。該研究發現年齡越長的選民較易成為獨立選民;教 育程度偏低的選民傾向成為獨立選民;缺乏宗教信仰者較易成為獨立選民;居住在中 部地區的選民較易成為獨立選民。在政治態度方面,政治興趣愈低者較易成為獨立選 民;政治知識愈低者傾向成為獨立選民;認為沒有任何政黨符合自身理念者傾向成為 獨立選民;在總統施政滿意評價方面,認為陳水扁總統施政表現不如預期者傾向成為 獨立選民;在國家未來前途評估方面,認為台灣未來不會有任何改變的選民傾向成為 獨立選民。

第三節 投票行為研究

研究選民的投票行為,大致上可分成總體性資料分析的從生態學方面進行研究的 「芝加哥學派」,與個體性投票行為的從社會學方面進行研究的「哥倫比亞學派」、從 社會心理學方面進行研究的「密西根學派」、從經濟學方面進行研究的「理性選擇學 派」。

壹、

、生態學研究途徑

生態學研究途徑

生態學研究途徑

生態學研究途徑

該途徑的研究方法為針對單次選舉,選擇不同的政治、經濟、宗教等特質的選區, 進行長時間的研究,而資料來源通常是選區的選舉統計資料和人口統計資料。此種方 法的好處是總體資料取得方便,能避免調查資料可能發生的誤差,缺點是無法推論選 民的政治態度與動機,容易造成生態謬誤(ecological fallacy),即我們無法根據總體 資料來推斷選民個人的行為。

(31)

主要的研究焦點在一、選區的投票率和選區都市化程度、人口結構、地理位置、 政黨結構、經濟結構等變項之間的關係。二、選區的投票方向與選區都市化程度、人 口結構、地理位置、政黨結構、經濟結構、宗教等變項之間的關係。三、選區投票率、 投票方向對個人特質與社經背景之間的關係。

貳、

、社會學研究途徑

社會學研究途徑

社會學研究途徑

社會學研究途徑

哥倫比亞學派,又稱「社會學途徑」。是 1940s ~1950s 投票行為研究的主流。該 研究方法為社會地位對投票行為具有何種影響?政黨如何影響選民?報紙、電台廣播 及正式宣傳在選舉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何?家人或朋友又扮演何種影響力?為何有 些選民很早就決定要去投票,有些則很晚才決定?投票抉擇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有這 樣的抉擇? 該研究途徑認為社經地位、宗教與居住地三個背景因素對投票抉擇具有重要的影 響,Lazarsfeld(1944)等人使用這三個變數建立「政治傾向指標」(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 IPP),結果發現 IPP 與投票抉擇有顯著的相關。而政治興趣和交叉壓力

的影響關係為政治興趣高,投票決定越早且不易改變,反之,則決定時間越晚且越易 改變。交叉壓力小投票時間越早且不易改變,反之,則決定時間越晚或甚至不去投票。 競選活動對選民的影響則有強化作用、催化作用、轉化作用、意見領袖扮演重要角色 →兩階段傳播概念 與初級團體 (primary group)的重要性。 主要的研究焦點在一、重視社會結構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二、重視不同的社 會團體(如種族、階級、年齡、宗教、語言、職業等)間不同投票率的解釋。三、強 調次級團體(如政黨、工會等)對選民個人的影響。四、強調社會互動、團體的概念。

(32)

展。這些社會分歧促進一個以穩定的團體為基礎的政治衝突存在,這些政治衝突藉由 當代政黨體系來表現出來,社會分歧包括階級、宗教、族群和語言,這些分歧被視為 可提供預測穩定的政治衝突基礎的工具,也就是說一旦知道這些社會團體在選舉的政 治傾向,就能預測大致的選舉結果和政黨實力。

参、

、社會心理學途徑

社會心理學途徑

社會心理學途徑

社會心理學途徑

又稱為「密西根學派」,研究理論為「漏斗狀因果模型」(funnel of causality),試 圖涵蓋所有可能影響投票的變數,以達到完全解釋與預測投票行為。該途徑中心概念 認為投票行為是長時間性的、穩定的,同時強調政黨認同因素在投票行為上的影響。 研究焦點在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心理因素可以區分成長期和短期,短期心理因素 為候選人魅力的吸引、選民對候選人表現之評估等。而長期心理因素——「政黨認同」 是整個概念架構的核心,影響投票行為的一個穩定且長期的重要心理因素。往後相關 的投票行為研究主題多以密西根學派的概念為依據,對往後的投票行為研究有極大的 影響。

肆、

、經濟學途徑

經濟學途徑

經濟學途徑

經濟學途徑

Anthony Downs(1957)的「經濟民主理論」(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研究政治的理性,我們稱之為經濟學途徑、理性抉擇模型或空間模 型 (spatial model)。該途徑的研究重點在投票與否和投票方向的問題,而研究目的則 是企圖預測選民的投票行為,與社會學途徑和社會心理學途徑的目的在描述或解釋選 民的投票行為有極大的差異。 該途徑的研究方法為以理性決策的概念探討選民的投票行為。他假設選民是理性 的;投票的目的在於建立政府,以這兩個假設進行一連串的邏輯演繹推論,建構投票

(33)

行為的「理性抉擇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成本(cost) 和效用(utility)是此模型 的核心概念。 Downs 認為選民是理性的,而有以下幾種特徵:一、當選民面對許多選項時,選 民是有能力作判斷。二、根據選民個人的喜好,將各種可能的選擇列出一有次序的等 級出來。三、喜好的程度具有遞移性。四、選民通常選擇最接近個人喜好的選項。五、 當每次面對同樣的多重選擇時,選民的決策都是一樣的。每一位選民投票給某一個政 黨,是因為選民相信這個政黨會比其他政黨能提供他更多的利益。從上述這個觀點來 看,「團體」是自利行動者的一個集合,以團體為基礎的投票行為和 Downs 的研究就 有相似之處,經濟投票(economic voting)理論中的自我中心與總體性(Egocentric vs

sociotropic)、前瞻性與回顧性(Prospective vs retrospective)。

社會學途徑,強調社會結構、個人所屬社會團體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力。社會心理 學途徑,強調政黨認同的重要性,投票被視為是個人對某個政黨表示忠誠感的行動。 經濟學途徑,強調投票行為是比較工具性的(instrumental),投票給某個政黨是個人理 性計算下的行動。

第四節 小結

綜合上述各學者的研究發現,選民的投票行為與長期性的政黨認同的確密切相 關,而政黨認同是一種長期性且穩定的心理狀態,選民的投票行為主要受到政黨認 同、議題與候選人等因素影響,而政黨認同又可影響選民對議題與候選人的看法。另 外也了解到尚有介於長期性的政黨認同與短期選舉議題之間的中期的政黨形象亦有 其影響力,來自於「選民心中有關政黨的圖像」,同時還包含了認知和評價的成分。

(34)

雖然政黨形象儘管不像政黨認同般根深蒂固,但和選民對選舉議題和候選人態度比較 起來又顯得較為穩定。 由此可知,政黨投票行為不僅受政黨認同的影響,政黨形象亦是影響因素之一。 既是如此,表示投票行為不會僅僅受一種因素影響,是由各種不同因素交織而成的, 除了長期性的政黨認同、中期性的政黨形象之外,應該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對投票行為 造成影響,而這些其他因素是否也會一併影響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故本文假設投票 行為應該是長期性的政黨認同、中期性的政黨形象再加上其他的影響因素互相作用下 所產生的行為,且政黨認同、政黨形象亦有可能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 政黨研究經過歷年的發展,研究內容逐漸深入,其所探討的成因不再侷限於大範 圍的族群、經濟、政策等,對於民眾的心理因素或資訊接收程度的研究有逐漸增加的 趨勢。民眾隨著政局的變化,支持政黨的因素未必依然不變。根據上述關於政黨認同 的說明,政黨認同的確會影響政黨支持(或投票行為),但除政黨認同之外亦有其他 因素會影響到政黨支持(或投票行為)。綜合前述各項理論與研究成果,本研究為選 定人口統計學的背景變項與政治態度變項,與政黨支持進行分析。而 2008 年台灣選 民政黨投票行為的研究,是本文欲探討的對象,亦期待能發現影響民眾支持政黨的新 因素。

(35)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重點在針對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的影響因素做探討,試圖了解選民為何 會將選票投給該黨派。是理性或衡量利益後的決定還是心理認同的投射?抑或有其他 的因素而學界尚未發現?根據相關文獻指出(王甫昌,1998;何思因,1994;吳乃德, 1999;洪永泰,1995;徐火炎,1991,1993;張卿卿,2002;莊天憐,2001;盛杏湲, 2002;陳昺麟,2002;陳陸輝,2000;陳義彥,1994;陳義彥、蔡孟熹,1997;傅明 穎,1998;黃紀、吳重禮,2000;游清鑫,2002;劉義周,1994),政黨認同、政黨 形象、省籍族群、經濟因素、年齡、教育程度、性別等對政黨投票行為都具有顯著的 影響相關;且政黨認同在相關文獻中是被認為是影響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而除了政 黨認同這類長期性心理因素外,是否還有理性選擇因素的存在可能?若有理性選擇的 存在,則依據為何?本文根據以往研究經驗假設在 2008 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上述 各種因素對於政黨投票行為是有影響的,而影響程度則尚待檢證。本研究架構圖(圖 3-1)如下所示: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如圖 3-1 所示,本研究以政黨投票行為為依變項,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 省籍、經濟收入為自變項。政黨認同、政黨評價與總統施政表現的存在,則會受到自 變項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政黨投票支持行為的變數,而設為中介變項。由文獻可知 政黨投票行為不僅受政黨認同的影響,政黨評價亦是影響因素之一,故假設政黨認同 與政黨評價為其他因素與投票行為的中介變項,並會受到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進而影 響投票行為,藉此觀察選民的人口社會背景及政治心理態度對政黨投票抉擇行為的影 響程度。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將採用文獻分析法以及運用統計軟體 SPSS 進行分析。本研究蒐集國內外 相關期刊論文,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與歸納,同時也藉由這些文獻資料與本研究

政黨投票

行為

政黨認同

政黨評價

性別

年齡

職業

教育程度

省籍

經濟收入

總統施政

表現評價

(37)

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求得研究結論。另外本研究之所有相關調查數據資料,均採用 「TEDS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該機構的資料,並以統計軟體 SPSS 針對性別、年齡、 職業、教育程度、省籍、經濟收入、政黨認同、總統施政表現、政黨評價等變數進行 交叉分析,再與前人的研究結果比較,試圖發現是否有差異。

作者在此對 TEDS 組織作一簡單介紹,「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簡稱 TEDS)是由國科會人文處、社會科學研究中

心及政治學門共同支持的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計畫,目的在整合國內與選舉有關之大型 面訪民調,以更有效運用有限資源,提升相關研究之水準。 2000 年 6 月中旬,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社科 中心」)執行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 與推動作業辦法」,樹立了國內政治學界跨校合作進行大型面訪民調的里程碑。該作 業辦法旨在促成政治學門整合與選舉、民主化有關之大型民意調查面訪計畫,並加強 政治學門與社科中心的合作互動關係,以達整合後之大型面訪民調「過程公開、成果 共享」之目標。同年十月,「『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規劃與推動委員會」正式成立, 負責規劃選舉與民主化相關議題之大型民意調查,並且公告下年度的研究主題為「民 國九十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大型民意調查研究」,徵求加掛問卷題目之申請計畫,跨 出了整合民調穩健的第一步。2 本研究題目為「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之研究--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因此使用「TEDS 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機構的「2005年至2008年『選舉與民主化 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III):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面訪案」資料,計劃主持人為朱 雲漢教授;共同主持人有吳重禮教授、胡佛教授、徐火炎教授、黃紀教授、黃秀端教 授、盛杏湲教授、游清鑫教授、劉義周教授;協同主持人有牛銘實教授、林瓊珠教授、 2 若欲更深入瞭解 TEDS 組織,請參閱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網站: http://www.tedsnet.org/cubekm1/front/bin/home.phtml

(38)

陳仁海教授、陳光輝教授、張佑宗教授、廖益興教授。3執行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政 治系,資料釋出單位為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有受訪民眾都是在台灣設有國 籍、戶籍,年齡在二十歲以上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透過抽取率與單位大小成比例的多 階段抽樣及各層獨立抽樣原則,抽出樣本進行訪問。本文所使用的資料樣本共分為獨 立樣本:1238份,追蹤樣本:1380份,並將兩樣本重新整理統合進行分析。 本研究以研究台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為出發點,蒐集相關文獻資料以及相關調查 資料,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下進行相關調查資料的系統分析。分析結果再與先前蒐集的 文獻資料比對,是否有別於前人的研究發現,透過與過去的資料比較,期望能整理出 現今台灣民眾的政黨支持的因素,並與過去比較差異。最後依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做出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流程如圖所示: 3 共同主持人、協同主持人是以筆畫姓氏做排序。

(3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變項處理

以下各變項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所採用的變項,大多數變項的選取是依據以往研究 者的研究,少數變項則是因本次選制的改變而產生選取的。故在此針對各變項在本文 中進行的研究分析形式作一簡單的解釋與選取依據。本文分析架構中所考慮的自變項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

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

結論

文獻分析

(40)

主要分成選民背景與政治態度兩類,在選民背景變項部分將以往選舉研究發現具有影 響作用的變項—選民的性別、年齡、省籍與教育程度等列入分析。另外,本文以職業 與收入等為增補之變項加以分析。而在政治態度變項部分則是參照以往研究的政黨認 同、政黨評價、總統施政表現等列入分析。

壹、

、依變項

依變項

依變項

依變項

一、政黨支持:過去的立委選舉並沒有政黨票的制度,因此以往的研究者只好以選民 所投候選人的黨派來做為政黨支持的依據。而在這次的立委選舉由於選制的改變有了 候選人票與政黨票的選擇,因此更能明確地了解選民支持政黨的情況,故作者以政黨 票的抉擇做為政黨支持的依據。測量題為:「下面我們列出這次參加立法委員選舉的 所有政黨,請問您不分區選票,是投給哪一個政黨?」本文將之視為類別資料,分為 投給國民黨、投給民進黨、投給新黨以及台聯黨共四類。其餘參選的政黨因資料數據 過於少量,故將除上述四個政黨以外的政黨與回答不記得、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

貳、

、自

自變項

變項

變項

變項

一、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兩類。迴歸分析時,本文將男性編碼為1,女性編碼為0。 二、年齡:為數值資料,依受訪者的實際年齡,最小值是20。訪員漏問或未回答皆視 為遺漏值。 三、省籍:是以受訪者父親的籍貫為主,分為包含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原住民 族群、大陸各省市人。迴歸分析時,本文以本省客家人、大陸各省市人、原住民族群、 本省閩南人為序編碼。回答其他、不知道、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值。

(41)

四、教育程度:以受訪者回答其教育程度,從小學以下、國(初)中肄畢、高中(職) 肄畢、專科肄畢、大學以上共分為五個類別。迴歸分析時,教育程度編碼為1~5 共五 級。回答其他、不知道與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值。 五、職業類別:以受訪者回答所從事的職業名稱,分為軍公教人員、學生、家管、 私部門管理或專業、私部門職員、農林漁牧、勞工與從未就業共八個類別。迴歸分 析時,本文以學生、家管、私部門管理或專業、私部門職員、農林漁牧、勞工、從 未就業、軍公教人員為序編碼1~8共八級。回答不知道與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值。 六、家庭收入:此項測量是藉由收入來判斷選民在社會上經社地位的高低對投票行為 的影響程度,以受訪者回答家庭每個月的總收入,從36000以下、36001~65000、 65001~108000、108001~158000、158001以上共分為五個類別。迴歸分析時,家庭收 入編碼為1~5 共五級。回答其他、不知道與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值。

参、

、中介

中介

中介

中介變項

變項

變項

變項

一、政黨認同:由於台灣的政黨發展比起歐美等國家仍算是初起步的階段,因此以往 歐美國家所制定的測量政黨認同的方法,直接套用在台灣現今的政黨發展情況未必適 合,故作者是以選民較為偏好的政黨來做為政黨認同傾向的測量。測量題及接續題 為:「目前國內有幾個主要政黨,包括國民黨、民進黨、新黨、親民黨,以及台灣團 結聯盟,請問您是否(台:敢有)偏向哪一個政黨?」、「那相對來說(台:那安捏 比較起來),請問您有沒有稍微偏向哪一個政黨?」、「請問是哪一個政黨?」。本 文將之視為類別資料,由於國民兩黨之外的其他政黨認同者個案數過少,本文將政黨 認同重新編碼為分為國民黨認同、民進黨認同、其他政黨認同及獨立選民等四類。其 餘參選的政黨因資料數據過於少量,故將上述以外的政黨與回答其他、不記得、未回

(42)

答者皆視為遺漏。 二、政黨評價:Matthews 和 Prothro(1966)認為政黨形象的意涵指的是「選民心中 有關政黨的圖像」,政黨形象的概念同時包含了認知和評價的成分。徐火炎(1991) 認為政黨偏好是選民以政黨作為對象的一種心理上預存傾向(predisposition),政黨 偏好是由選民對政黨喜歡程度的量表工具測量出來,比較偏重態度內涵情感三要素中 的情感要素的心理預存傾向。因此,本文將徐火炎所認為的政黨偏好視為是政黨評 價,以選民對政黨的喜好程度量表來代表測量政黨評價。此量表是以分數做為依據評 比,也符合政黨形象包含認知和評價的內涵,同時,在本文中兩詞亦會交互使用。測 量題為:「我們想要請您用 0 到 10 來表示您對國內幾個政黨的看法,0 表示您「非常 不喜歡」這個政黨,10 表示您「非常喜歡」這個政黨。首先,請問國民黨您要給他 多少?」、「民進黨呢?」、「那親民黨呢?」、「台灣團結聯盟?」、「那新黨呢?」。本 文將之視為類別資料,分為國民黨評價、民進黨評價、親民黨評價、台聯評價以及新 黨評價共五類,每類各以 0~3 為低度評價、4~6 為普通、7~10 為高度評價。回答 不知道、沒聽過與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 三、總統施政滿意度:以總統的施政滿意度來代表選民對目前政府的滿意情況,更深 入的說是選民對目前執政黨派的執政滿意情況,這項測量的是根據 Lewis-Beck(1998) 的經濟投票理論—「當選民肯定(不肯定)過去的經濟表現時,他們便會投票支持(反 對)執政黨」為概念。不過測量的是選民對執政黨總體表現的看法。測量題為:「如 果以 0 表示非常不滿意,10 表示非常滿意,整體來看,對於陳水扁總統所領導的政 府這四年來的表現,請問您的滿意程度是多少?」。本文以 0~3 為不滿意、4~6 為 普通、7~10 為滿意,回答不知道與未回答者皆視為遺漏。

(43)

第四章 政黨認同與政黨評價之影響因素

第一節 影響政黨認同的因素

根據社會學研究途徑的觀點,政黨認同往往會因個人社會特徵與政治態度而產 生。因此,本研究依據選民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省籍、收入、 職業,與政治態度如總統施政表現等變數,以檢視不同特徵的社會群體在政黨認同的 差異以及政治態度與政黨認同的關係。以下是政黨認同影響因素的交叉分析列表。 「年齡」與「政黨認同」進行交叉分析(參閱表4-1),其卡方值為41.362,顯著 值為0.000,已達顯著水準,表示「年齡」對「政黨認同」的影響上有顯著差異。在 40~49歲層級,對國民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2.7,大於+1.96,表示40~49歲的選 民對國民黨認同顯著偏高;對獨立選民的調整後殘差值為-3.4,小於-1.96,表示40~ 49歲的選民為獨立選民顯著偏低。在50~59歲層級,對獨立選民的調整後殘差值為 -2.4,小於-1.96,表示50~59歲的選民為獨立選民顯著偏低。在60歲以上層級,對國 民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3.9,小於-1.96,表示60歲以上的選民對國民黨認同顯著 偏低;對獨立選民的調整後殘差值為4.7,大於+1.96,表示60歲以上的選民為獨立選 民顯著偏高。 表4-1 年齡年齡年齡*政黨年齡 政黨政黨政黨認同認同認同認同 政黨認同 國 民 黨 民 進 黨 其他 獨立選民 總和 個數 104 79 10 104 297 橫列百分 比 35.0% 26.6% 3.4% 35.0% 100.0% 年齡 20~29歲 調整後的 殘差 -1.7 .5 .1 1.3

(44)

個數 194 102 15 143 454 橫列百分 比 42.7% 22.5% 3.3% 31.5% 100.0% 30~39歲 調整後的 殘差 1.6 -1.6 .0 -.1 個數 242 137 24 140 543 橫列百分 比 44.6% 25.2% 4.4% 25.8% 100.0% 40~49歲 調整後的 殘差 2.7 -.2 1.6 -3.4 個數 239 159 17 158 573 橫列百分 比 41.7% 27.7% 3.0% 27.6% 100.0% 50~59歲 調整後的 殘差 1.3 1.4 -.5 -2.4 個數 212 163 17 252 644 橫列百分 比 32.9% 25.3% 2.6% 39.1% 100.0% 60歲以上 調整後的 殘差 -3.9 -.1 -1.1 4.7 個數 991 640 83 797 2511 總和 橫列百分 比 39.5% 25.5% 3.3% 31.7% 100.0% Pearson卡方=41.367DF====12 P==0.000 = 「性別」與「政黨認同」進行交叉分析(參閱表4-2),其卡方值為15.824,顯著 值為0.001,已達顯著水準,表示「性別」對「政黨認同」的影響上有顯著差異。在 男性層級,對民進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2.4,大於+1.96,表示男性的選民對民進 黨認同顯著偏高;對獨立選民的調整後殘差值為-2.4,小於-1.96,表示男性的選民為 獨立選民顯著偏低。在女性層級,對民進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2.4,小於-1.96, 表示女性的選民對民進黨認同顯著偏低;對獨立選民的調整後殘差值為2.4,大於 +1.96,表示女性的選民為獨立選民顯著偏高。我們可以發現男性與女性的政黨認同 傾向是呈現相反的結果。

(45)

表4-2 性別性別性別*政黨性別 政黨政黨政黨認同認同認同認同 政黨認同 國 民 黨 民 進 黨 其他 獨立選民 總和 個數 500 356 55 383 1294 橫列百分 比 38.6% 27.5% 4.3% 29.6% 100.0% 男 調整後的 殘差 -.9 2.4 2.7 -2.4 個數 491 284 28 414 1217 橫列百分 比 40.3% 23.3% 2.3% 34.0% 100.0% 性別 女 調整後的 殘差 .9 -2.4 -2.7 2.4 個數 991 640 83 797 2511 總和 橫列百分 比 39.5% 25.5% 3.3% 31.7% 100.0% Pearson卡方=15.824DF====3P====0.001 「省籍」與「政黨認同」進行交叉分析(參閱表4-3),其卡方值為177.723,顯 著值為0.000,已達顯著水準,表示「省籍」對「政黨認同」的影響上有顯著差異。 在本省客家人層級,對國民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4.5,大於+1.96,表示本省客家 人的選民對國民黨認同顯著偏高;對民進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3.7,小於-1.96, 表示本省客家人的選民對民進黨認同顯著偏低。在本省閩南人層級,對國民黨認同的 調整後殘差值為-11.1,小於-1.96,表示本省閩南人的選民對國民黨認同顯著偏低; 對民進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8.5,大於+1.96,表示本省閩南人的選民對民進黨認 同顯著偏高。在大陸各省市人層級,對國民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10.4,大於+1.96, 表示大陸各省市人的選民對國民黨認同顯著偏高;對民進黨認同的調整後殘差值為 -7.6,小於-1.96,表示大陸各省市人的選民對民進黨認同顯著偏低。 表4-3 省籍省籍省籍*政黨省籍 政黨政黨政黨認同認同認同認同

數據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如圖 3-1 所示,本研究以政黨投票行為為依變項,性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 省籍、經濟收入為自變項。政黨認同、政黨評價與總統施政表現的存在,則會受到自 變項的影響,同時也是影響政黨投票支持行為的變數,而設為中介變項。由文獻可知 政黨投票行為不僅受政黨認同的影響,政黨評價亦是影響因素之一,故假設政黨認同 與政黨評價為其他因素與投票行為的中介變項,並會受到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進而影 響投票行為,藉此觀察選民的人口社會背景及政治心理態度對政黨投票抉擇行為的影 響程度。  第二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變項處理          以下各變項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所採用的變項,大多數變項的選取是依據以往研究 者的研究,少數變項則是因本次選制的改變而產生選取的。故在此針對各變項在本文 中進行的研究分析形式作一簡單的解釋與選取依據。本文分析架構中所考慮的自變項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 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 結論 文獻分析
表 4-8  政黨認同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                                                                                                    國民黨                                        迴歸係數                                                                      標準差  自變數
表 5-7  選民基本資料之多項式 Logistic 分析                                                                                                              國民黨                      迴歸係數                                                                                標準差  自變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Associate Professor, Kyushu University.. At the end of the antarakalpa most of mankind perish. The Part 2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Chung Hua University for objects, to mak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considers the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sed in electors’ opinion with political party of candidat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