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希望藉由 101 學年版的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進行世界公民教育內涵之內容分析,期能對未來世界公民教育之規劃與落實有所 助益。本節包含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明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提出代答問題。

壹 壹

壹 壹、 、 、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比較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各版本在世界公民教育內容呈現的差異。

二、瞭解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的呈現情形。

三、瞭解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價值觀與態度」的呈現情 形。

四、瞭解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技能與實踐」的呈現情形。

貳 貳

貳 貳、 、 、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一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各版本在世界公民教育內容呈現的差異為何?

二二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的呈現情形為何?

(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呈現的 數量為何?

(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的分布 情形為何?

三、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價值觀與態度」的呈現情形為 何?

(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價值觀與態度」呈現 的數量為何?

(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價值觀與態度」的分 布情形為何?

四、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技能與實踐」的呈現情形為何?

(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技能與實踐」呈現的 數量為何?

(二)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各版本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技能與實踐」的分布 情形為何?

8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重要 重要 重要名詞釋 重要 名詞釋 名詞釋義 名詞釋 義

茲將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說明及界定如下:

壹 壹 壹

壹、 、 、 、世界公民教育 世界公民教育 世界公民教育 世界公民教育

與世界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基本內涵相類似的名詞很多,

諸如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世界研究(World Studies)、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世界核心課程(World Core Curriculum)…這些名詞乃因不同國家或不 同年代使用而導致的字詞差異,但基本涵義仍有許多重疊之處,其中以「世界公 民教育」較能表達其理念及意涵,故本研究採用之。

綜合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將世界公民教育定義為培養學生對世界性議題的 理解、認知和關懷,學習尊重多元並包容差異,擁有批判思維,能覺察社會不公 義並捍衛人權普世價值,實踐公民行動,增加溝通合作能力以解決世界性問題之 全球性的關懷教育。

貳 貳 貳

貳、 、 、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社會學習領域

根據教育部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之目的在培養具備人 文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 民,社會學習領域係指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 域,亦是整合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之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的 領域(教育部,2003)。

本研究所稱社會學習領域,是依據教育部為培養國民所應具備之基本能力於 民國九十一年正式實施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所規範之課程。

參 參

參 參、 、 、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

本研究所稱之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係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後,教科書市場 開放,經由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後出版之國中階段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其內容 涵蓋歷史、地理與公民三大部分。現行的三個版本,分別為南一版、康軒版及翰 林版,每個版本從七到九年級各有六冊。

10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壹

壹 壹、 、 、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目前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各校使用的版本分別有以下三種:南一版、

康軒版及翰林版,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係指此三種版本國中階段七~九年級各六冊 之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以課本及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教師手冊則不包括在其 中。

貳 貳 貳

貳、 、 、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 一、 一 、 、研究對象方面 、 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的研究範圍為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分別為南一版、康軒版 及翰林版。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教育政策、課程綱要亦隨時代潮流進行修 訂或微調,本研究僅以一百零一學年度的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為研究對象,針對 書中之世界公民教育內涵做內容分析,無法對各學年度之課本做逐一檢視,此為 本研究對象之限制。

二 二、 二 、 、研究方法方面 、 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雖參 考相關文獻和研究訂定「世界公民教育類目表」,在量化分析時,雖依據此類目 表對課程脈絡進行分析,但在劃記時,仍可能出現缺失,難以避免受評分者主觀 意識影響,此為本研究方法之限制。

第 第 第

第二 二 二 二章 章 章 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理論基礎及實證研究加以歸納整理,以對世 界公民教育的意涵深入瞭解,藉以支持本研究工具的構面。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世界公民資質的意涵,第二節世界公民教育的意涵,第三節世界公 民教育的相關研究,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 第 第

第一 一 一 一節 節 節 節 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資質 資質 資質 資質的意涵 的意涵 的意涵 的意涵

壹 壹

壹 壹、 、 、 、公民 公民 公民 公民資質 資質 資質 資質的 的 的涵 的 涵 涵 涵義 義

我國學者對於”citizenship”一詞有不同的翻譯,有譯成「公民資格」、「公 民身分」、「公民性」、「公民氣質」、「公民素養」、「公民資質」或「公民素質」等。

「公民資格」與「公民身分」著重法律、政治的意義,強調公民的身分地位、權 利及義務的討論;「公民性」與「公民氣質」的意義較抽象,泛指公民的心理傾 向;「公民素養」和「公民資質」表示公民應具備的素質(quality),包括知識、

情感、態度;德行、價值、能力等(張秀雄,1999)。

從教育的觀點而言,張秀雄(1999)認為「公民資質」不宜局限於政治或法律 上著重權利及身分的傳統意義,而應包含一個健全公民所需具備的知識、責任、

德行、態度、價值及能力,因此譯為「公民資質」較為適當。

一 一 一 一、 、 、 、國外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國外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國外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國外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英國學者 Tomas H. Marshall 從權利的觀點來界定公民資質,認為公民資質及 權利,用來保障人民都是平等的社會成員,只有增加人民的權利,才能確保成員

12

的歸屬感,而 Marshall 在公民資質與社會階層(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一文 中,將公民資質的組成分為公民權利(civil right),包含言論、結社、集會、信仰、

財產等個人自由所需要的權利;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包含參政與選舉權;社 會權利(social right),享有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等,保障個人權利(Marshall,1950)。

Heater(1990)認為公民資質的內涵是由一個已定義的法律或社會的地位、一種 政治認同的意義,對忠誠及責任的要求、對權利的期待以及對好行為的判斷等一 系列相關意義所構成的,此種的為必然附著於主權獨立的國家。

Turner(1993)將公民資質視為在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的實踐狀態,視個人 為其社會的一分子,強調實踐的概念,公民資質的概念會隨著不同社會的法律、

政治、經濟、文化之變遷與差異有所不同。意即,公民資質唯一動態的概念,會 因時因地改變其意涵。

以上學者主要從自由主義觀點,將公民資質視為身分地位的保障與權利的護 取。而 Conover(1995)則從社群主義的觀點來界定”citizenship”,他認為公民資質 定義個人與政治社群(political community) 間的基本關係,政治社群是由成員與 制度所共同組成的,因此公民資質就是個別公民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基礎 上,每個公民必須面臨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應該做什麼?

而 Audigier(1998)則從多元化的觀點,認為公民資質包括現代民主社會的政治、

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和倫理的層面。其目標在培養民主生活中個人主動和負 責的參與,在不同的民主制度與團體間,創造公平、團結、和社會的凝聚力(引 自 Kerr,2003)。

另外,John Congan(2000)也在”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中,用多元 觀點去界定公民資質的概念,包括五個範疇:

(一)認同感(a sense of identity):國家認同感與愛國精神是公民資質主要元素。

在世界各國愈發相互關連與依賴的現今,傳統只強調國家認同的公民資質已不足 以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必須是跨越國家與多面向的概念。

(二)公民權利與賦權(rights and entitlements):公民應有被政府在政治、法律、

經濟上保護的公民權。根據 Marshall 提出的看法,公民權利應包括市民權、政治 權及社會權。這些權利如何延伸?在公私領域間如何達成平衡?那些是個人、那些 是社會整體的權利?這些問題都顯示公民資質是一個動態及改變的過程。

(三)責任與義務(responsibilities ,obligations and duties):公民有資質包括責任 與義務。如遵守法律、繳稅、尊重他人權利、實踐個人社會的義務參與公共事務 等。

(四)主動參與公共事務(active in public affairs):古希臘時期用是否主動參與公 共事務區分好人及好公民。一個好人的生活適合於道德及榮譽的,但無須對參與 公共事務有興趣:一位好公民則在他的私領域樂於助人並承諾參與公民與公共的 生活。

(五)接納基本社會價值(acceptance of basic societal values):基本的社會價值包 括信任、合作、尊重人權和公民權利、在法律的規則內運作等。基本的社會價值 可以幫助形成對國家的特殊認同和創造社會存在的價值。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國外學者多從權利、義務、責任、多元化、認同感 角度定義公民資質。皆在探討公民資質在社會中應扮演的角色、應賦予的權利、

應實踐的責任義務、及對社群的認同程度。亦發現隨時代背景變遷,學者對公民 資質的定義亦隨不同的社會現況而形成不同的涵義。

二 二 二、 二 、 、國內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 國內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國內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國內學者對公民資質的討論

林火旺(1994)將公民資質定義為民主社會中的公民,不只是年滿二十歲、

沒有褫奪公權的制裁、有行使公民權利之基本能力,尚得具備對他人平等的基本 權利和自由的尊重、容忍歧見、理性溝通和討論、具有公平意識、尊重公共規範、

履行公民義務等公民德行。

劉美慧(2000)認為公民資質的涵義在強調一個公民本身應具備的資質或素 養,為因應社會急遽的變遷,公民教育的目的應積極培養具有現代民主社會必備

14

的公民資質。

公民資質強調一種社群整體性和公共善,在此社會中的成員必須相互地承

公民資質強調一種社群整體性和公共善,在此社會中的成員必須相互地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