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他們很努力地想融入台灣的生活,但往往卻因為政府政策、語言不通、文化不 同等限制,都造成跨國婚姻的台灣媳婦在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但當現在這些 新移民正在持續的增加當中,也成為台灣人口的新力軍,我們是否可以收起異 樣的眼光,敞開心胸,伸出雙手歡迎這一群新台灣人,試著了解、尊重其原鄉 國的文化,期待協助她們適應台灣生活。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者本身與在台生活多年的越南媽媽生命經驗,瞭解新 移民女性在生命歷程的努力過程,及追求在不同國家可能面對的問題及因應之 道,並把研究者本身和越南媽媽自小在自身的經驗點滴作紀錄及描述,加以分 析及詮釋。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分析新住民女性生命歷程中學習與成長背景影響為何?

二、探討新住民女性對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理念為何?

三、分析研究者本身與新住民女性角色定位為何?

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研究者本身與越南媽媽生命故事及事件連結。

二、分析與探討影響研究者本身與越南媽媽生命歷程的共鳴及可學習之處。

三、探討研究者本身與重要事件的相關之生命歷程。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生命歷程的範圍十分的廣泛且複雜。故本研究將焦點置於新住民女性的原 生家庭及個人因素、婚姻生活在其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對研究者本身的 任何層面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是透過之前在台東太麻里工作環境當中尋得,採個案 研究。重點在於理解特定個人經驗下的生命事件,而不是對與該事件類似的情 形進行推論,研究結果只適應於特定的情境條件,不能推論到樣本以外的範 圍,也無法做過度推論,故無法推論到每一位新住民身上,此為本研究在推論 上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自我敘事及訪談方式,因研究者時間上有限 制,所以無法含括新住民之所有人生的歷程,只能訪談這位新住民目前台灣家 中的家人,僅能蒐集自訪談者本身的文件資料。

基於研究時間有限與研究參與者資料的保密,研究結果的呈現,主要是研 究者從訪談資料分析中萃取出來的,分析過程中雖不斷自我提醒要保持客觀,

但難免會有無法跳脫個人主觀詮釋的限制,故對資料的詮釋、分析、撰寫均僅 限於研究者的個人觀點,研究資料的概念化會因人而異。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新移民女性

所定義的外籍配偶來自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包含越南、印尼、泰國、菲律 賓、越南…等)透過各種管道與台灣男子結婚的外籍女子。學者夏曉鵑指出,大 眾所謂的「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是來自東南亞地區與台灣籍男子結婚的女 子(夏曉鵑,2000、2005a),也有人稱為「國際新娘」,後來行政院婦女權益促 進委員會為表示對嫁入我國之外籍女性的尊重,避免產生污名化的問題,已通 函改稱其為中性名詞「外籍配偶」(吳清山、林天佑,2005;潘文忠,2006)。 最早期大家慣稱為「外籍新娘」,但這種稱呼其中隱含著歧視、輕蔑的意味,內 政部在民國92年,統一這些從外地遠嫁至台灣的媳婦稱為「外籍配偶」 (林燕 宗,2005)。2004年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辦「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更名活動,讓 她們自己投票決定喜歡的稱謂,最後以「新移民女性」為正式稱謂。而「外 籍」稱謂讓人有排他的意味,基於尊重其選擇,故以「新移民女性」來稱呼之 (林郡雯,2007)。

本研究所稱「新移民女性」(female immigrant)係來自東南亞的越南女子。

目前是住在台東縣太麻里鄉的一位平凡的越南籍台灣媳婦。

二、新移民子女

所謂新移民子女係指父親或母親一人為本國籍,另一人為非本國籍婚生子 女,本研究所稱的新移民子女是指研究者本身,其父親為本國籍,母親為非本 國籍,透過結婚的方式所生的子女。

三、生命故事

「生命故事」(life history)被翻譯為生命史、生活史,是報導人在研究者 的引發下,以聲音或文字的形式,將其過去的生命經歷呈現出來的一種回顧式 敘述。所以生命研究的意義在研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整體或某段生命歷程

12

中,對於一個主題所經歷的個人經驗,以及這些經驗的前後關係。

故事敘說是指人們用說故事的方式,把生活的經驗說出來給別人聽,再將 不同的生命經驗,依照發生的時間順序或意義,加以組織整理,建構成一個相 互連貫、有意義的整體,使其發展成一個有主題的生命故事,然後在其中得到 自我的生命意義感、延續感,以及完整的自我意識(王介言,2008)。

本研究是在研究越南媽媽在研究者的訪談引發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依 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去詮釋,述說在其過去與目前的生命歷程中,對於來台所經 歷的個人主觀經驗,也與本身的生命故事作結合。透過思考與回憶,傳達出事 件的情境脈絡與個人的感受,及如何重新建構自我。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和本研究有關之相關理論及研究。第一節敘述新移民女性的現況 研究;第二節敘述探討新住民政府與社福單位的措施;第三節則生命史研究意 義與特色。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的現況

一、新移民女性

「外籍配偶」,在中華民國的台灣係泛指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非本國籍 人士,而外籍新娘及台灣民間對女性外籍配偶之稱呼,該移民族群源自 1970 年 代末期。所謂外籍配偶係指「大陸配偶」、「越南新娘」、「柬埔寨配偶」、「印尼 配偶」等等。關於「外籍配偶」詞彙之使用,目前受到國內許多婦女團體、政 府機關及紹慧福利團體的關注,甚至發動新住民之正名活動,透過新住民女性 自身的認定而自我命名。

政府為表示對嫁入我國之外籍女性之尊重,避免產生汙名化之問題,明定 稱謂「外籍配偶」。自 2003 年 8 月 6 日起,內政部函通六個機關統一用語,將

「外籍新娘」稱謂修正更名為「外籍與大陸配偶」。但在民間,婦女新知基金會 也在 2003 年主辦「請叫我…」徵文活動,讓跨國婚姻婦女述說自己、表達她們 被稱為外籍新娘及大陸新娘的心情,以及她們希望被如何稱呼。徵文活動結束 後,接著舉辦「正名」活動,由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選出他們最 喜愛被稱呼的名稱,由「新移民女性」的名稱獲得最高票,從此,民間相關服 務團體多以「新移民女性」稱之(夏曉鵑,2005)。

(一)新移民女性的發展歷程

台灣的新移民女性婚姻的發展歷程可以分成為萌芽期、形成期及發展期三 個階段(夏曉鵑,2000;蕭昭娟,2000;顏錦珠,2002)。

14

1.萌芽期

在 1960 至 1970 年代,國際跨國婚姻仲介將東南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普遍 較台灣落後的越南、泰國、印尼女子,仲介引進台灣較社會經濟低落的家庭之 中,此為台灣外籍配偶婚姻形成的萌芽期。但在文化習俗與溝通障礙,以及當 時政府缺乏因應政策與觀念改變的配套措施,使得外籍新娘逃跑的機率相當 高,因此民眾接受的相當低,並未發展蓬勃。

2.形成期

1980 年代後,台灣經濟隨著政府向東南亞各國急速發展的「向南政策」, 台灣工廠大量移至東南亞各國設廠,台灣派駐東南亞工廠的勞工,因工作環境 與當地女子結婚,形成此時外籍配偶婚姻發展主軸。

3.發展期

1990 年代後,台灣政府與經濟環境改變,大量資金外移與引進外籍勞工,

造成許多本籍勞工失業與就業困難,讓低技術勞工在本國婚姻市場的價值更為 滑落,衝擊與改變台灣地區的婚姻結構與現象,加上台灣教育普及化、女性受 教育及工作能力增加,使台灣的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因此更多男性在偶上產生 困難,進而傳向外尋找對象,配合婚姻仲介的介紹,外籍配偶大量進入台灣社 會,形成現在眾多新移民女性跟新移民子女的現象。

綜合上述,依台灣的外籍配偶的發展歷程,新移民女性願意嫁至台灣的因 素:新移民女性成長的國家或居住的地區大多貧困、謀生不易,相較下,台灣 經濟繁榮且工作機會大;再者,越來越多商人投入婚姻仲業行列,在商業化的 經營下,有系統地為國內未婚男性安跨國婚姻。但近年來國內女性的經濟狀況 多能獨立自主,加上選擇不婚的人日益增多,因此導致很多男性向外尋找對 象。

二、新移民女性的困境

新移民女性形成的現象可以從婚姻市場結構、經濟因素、個人因素及其他

15

因素等方面來探討:先是台灣婚姻市場需求。依內政部統計,台灣適婚年齡人 口,男性普遍多於女性,所以,男性只好選擇外婚。而台灣與各國東南亞地理 位置接近,並經濟方面相互依存,此東南亞女性成台灣男性的考慮對象。

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軍因政治上動盪不安,造成 經濟發展授受,人民生活困苦與失業壓力,當地女性便希望能夠過婚姻移民的 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經濟因素,發現女性選擇外婚,是出於考量經濟問 題,希望能提高自己的階級。

家庭是幸福的共同體,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弱化家庭教育的功能,發現有下 列家庭困境,可能對新移民自我感受與學習有負面的影響。

(一)弱勢的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是影響新住民子女發展與學習的重要因素。根據夏曉鵑(2000)研 究顯示,處於農村空洞化、低技術勞動力處境,被邊緣化的台灣低技術男性,

社經地位是影響新住民子女發展與學習的重要因素。根據夏曉鵑(2000)研 究顯示,處於農村空洞化、低技術勞動力處境,被邊緣化的台灣低技術男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