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與新移民女性連結的生命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與新移民女性連結的生命故事"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我與新移民女性連結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 施慧岡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O 五 年 七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我與新移民女性連結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 施慧岡 撰 指導教授: 莊佩芬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 O 五 年 七 月

(4)

i

(5)

i

(6)

iii

誌謝辭

終於結束這四年當中最重要的課題,對於論文躲躲閃閃的我,這四年 當中經歷了很多,包括去到太麻里工作、在碩三時搬回台南住。回到台 南後馬上就工作了,也在碩三下學期休學…在第四年的時候我復學了,

在期限內提出論文計畫,也通過了。

現在,我的年限將至,而我的論文終於在這時候生出來了,有好幾 次我真的想要放棄了,根本就不想寫論文的我,終於可以大聲大喊,我 完成了。

感謝慧侖、慧果、慧固不離不棄的陪伴鼓勵著我,在寫論文的這段 期間,我有快一年的時間沒有工作,讓我真的很愧疚,因為家裡經濟其 實沒有那麼好,但我的家人們卻說沒關係,我們辛苦點,也要讓我把這 個碩士學位完成,不然我早就放棄了,也感謝慧敏學姐在我遇到瓶頸時 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我,更要感謝我的母親賦予我這個身分,讓我在面對 困難的時候得以剛強壯膽前進,感謝士傑一路上的鼓勵,感謝越南媽媽 願意接受訪問,成就我的研究。

最後,我更要感謝的是,我在天上的父,耶穌基督,每每我只要想 放棄,我就會在心裡跟上帝說,求祂幫助我,賜給我力量、勇氣、盼望 將一切榮耀歸給於神。

施慧岡 謹識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 0 五年七月

(7)

iv

我與新移民女性連結的生命故事

作者:施慧岡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我,藉由生命敘說,回憶已遺忘自己的新移民第二代身分,探 索其自己的生命歷程也與另一位同樣擁有新移民身分的越南媽媽為 例,一起分享生命歷程。

本研究以自身和另一位新住民媽媽同為主角,以敘事研究之生 命故事訪談法進行研究,透過與越南媽媽的深度訪談及其研究者個 人真實生命故事敘說,始能更貼近期過去、現在之生活圖像及未來 的生命藍圖。同時觀其因新移民的身分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因應在陌 生環境的奮鬥過程;又如何從環境、不同語言表達、蛻變成為具積 極、面對自己人生的新移民女性。

此外,本研究也期待能從新移民的生命歷程發展,對新移民文 化其相關議題做探討,並藉由生命故事敘說自己對家庭、教育、社 會群體的關懷,也希望藉由新移民的議題,為社會多添一份溫馨及 關懷,使說故事、讀故事、聽故事的人們一起受感動、受激勵。

關鍵字:新移民女性、敘事研究、生命故事、新移民子女

(8)

v

An Inspiring and Interconnecting Life Story from the new Females Immigrant and Me

Author:Hui-kang Shih

Abstract

I have forgotten my identity of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immigrants from South Asia. In this thesis, I explore my life though the process of self-

narration and life story of a Vietnamese female immigrant. Through this exploration, I found the Vietnamese female immigrant shared similar life process as me.

As a second generation female of Thai immigrant, this researcher explores her inner journey with her mother, and a Vietnamese female dealing with unfamiliar and different-language environments. Issues of family,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are discussed. A mapping of this process will be developed demonstrating optimistic and motivated females living their lives well.

Keywords: New female immigrant, Life story, Narrative Research,

New immigrant children

(9)

v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四節 名辭釋義---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的現況---13

第二節 生命史研究意義與特色---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28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30

第四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34

第五節 研究倫理---35

第四章 我與新移民女性的生命故事

---39

第一節 阿紅生命故事---39

第二節 岡生命故事---51

第五章 生命故事過後

---69

第一節 故事的在理解---69

第二節 充滿希望的角色---70

第三節 學習與成長---71

第六章 回顧與省思

---73

第一節 回顧---73

第二節 美麗的奇蹟---75

第三節 我的未來不是夢---78

後記

---83

參考文獻

---87

(10)

vii

附錄次

附錄ㄧ 訪談大綱---92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93

附錄三 研究日誌---94

(11)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是在一個長程的歷史脈絡中,歷經閱歷,生活與經驗息息相關,人的 生活由一連串故事組成。其實在每個人的生命當中,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所組 成。

小時候,從聽故事開始,帶著我們進入這個世界,透過故事蒐集訊息、累 積經驗,建構出許多學習與理解,故事是讓我們進入這世界的康莊大道。

長大之後,我們開始說故事,說自己所想、所感受、所要表達的,迎接別 人進入我的世界中。因此,我認知到,故事是大家學習、表達與人互動的方式 與途徑。在敘說自己生命故事的過程中,不但可領悟出自己過去生命的動向,

也可建構出自己生命未來的方向和力量(張昭慧,2001)。

本研究將研究者本身的故事與另一位受訪者越南籍的媽媽生命經驗互為敘 事主體,並在認同自我發展歷程生活型態與適應的關係中做本文的敘事與研 究。因此在本研究探究過程中,建立這樣的基礎,使每個讀者在這篇論文中被 感動、被激勵、有所回應,也透過閱讀這生命故事,看見不同的人生,也從中 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我也將從越南籍媽媽對其生命的企盼及展望,希望這些 故事及記憶不只對我有所意義,也對其閱讀此生命故事的人們有更大的感動及 回應。

一、為什麼我想做這個研究

「泰國」這第二個家的記憶是從照片而得的。

這是一個離家又回家的故事、一個返回自身尋找認同的旅程,身體與距離 的移動,表面上離家,其實離家的是「心」。

但是從現在開始,我要開始返家,雖然心的距離還很遙遠,但是我相信在

(12)

2

自己與信仰和其它因素的帶領之下我是可以回家的。

從小,父親就曾帶過我們五位小孩一起回到母親的家鄉泰國。曾經在泰國 住過一段時光,但是這些生活點滴是我長大後看到照片後才知道,原來,我去 過我第二個家鄉生活過。後來家裡面發生了一些事,我的母親就從此沒有再出 現過在我們兄弟姊妹的生活當中,所以我的記憶裡也就沒有所謂的母親是外國 人,是台灣的新移民,甚至是新移民第二代小孩的深刻印象了。

大學畢業後,順利考上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這是我第一次要離開家鄉,

獨自去到外地生活及讀書。心裡就在想,我應該可以獨自生活吧,因為在我小 的時候沒有母親,父親也長期在外工作,從小也就只有爺奶在身旁照顧,還有 一位兄長和三位姊妹的陪伴,從來沒有自己一個人去外地生活這麼長時間的經 驗,但我卻要離開家鄉去到外地生活和讀書,我真的有把握可以自己一個人在 外地生活嗎?所以,我心想應該可以很快就適應這樣的生活吧!一踏上台東,

熟悉台東後,令我意外的是,我居然漸漸愛上台東這裡的一切,感謝上帝也讓 我有機會去到太麻里教會服事兒童並參與教會事工,甚至也有機會在太麻里的 台灣基督長老總會附設八八風災重建站工作。

在台東時,研究生和太麻里教會的生活,甚至在工作的場所之中有很多新 移民女性的媽媽,與她們認識,也與她們相處,慢慢地跟她們的互動中,漸漸 產生了濃厚的情感,讓我對這種感受特別的深入、激動、溫暖,也很享受在這 種特別的情感環境相處當中,因為有了這樣的感受後才讓我意識到,也才慢慢 地回憶起我的小時候,甚至也回憶起我的母親,其實我的母親就是一位新移民 女性,是我長時間的去遺忘甚至不願承認的說:其實我的母親是早期台灣的新 移民女性,而我確確實實是新移民第二代的小孩。

因為在我小的時候發生了許多事情,據說是我父親長期在外經商,家庭因 素原因,爺爺奶奶對待母親不好,家中五位小孩也導致無法照顧,也有另一個 說法是,父親當時有外遇的情況,所以我的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我們而

(13)

3

去,長大懂事之後才知道母親早早就回去了她的原生國:泰國,在那之後家中 的長輩也就不願再提起我的母親,從國小一年級以來就完完全全對我的母親沒 有任何印象了,就像是我的記憶當中從來沒有她一樣,都是空白的記憶。所 以,自從我在台東生活時,碰到了這群新移民女性也與她們相處過後,我就是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想要更深入新移民的探討,甚至去尋找我的母親,了解 她,了解這個族群,甚至了解我是否還愛著這位母親,或者我的母親還記得我 們、還愛著我們嗎?透過下面幾點更能清楚敘說在我的生命當中的精彩及遺 憾:

(一)因為我是新移民「模糊」的第二代

對一個主題有興趣,多多少少和自身的經驗有關。就因為有這樣的興趣引 發,才可以持續恆久,才會做出感覺與感動來。

大家一定非常疑惑,為什麼標題一下就說是模糊的新移民第二代呢!因為 我的母親就是泰國籍的外籍新娘,而爸爸是台灣人,所以理所當然我是新移民 的第二代小孩。

但是怎麼說模糊呢,因為我的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印象中是國小一年級或 者二年級的時候,家中發生了很多事,但是這些事我也無從查證,就只知道我 的母親,頭也不回地把所有家中財產全帶走,而回到她的家鄉泰國去了。從 此,音訊全無。家中長輩也不許我們過問母親去哪裡了,漸漸長大後,五位兄 姊妹都以為母親不在台灣甚至已經去世了,所以心裡面的思念和記憶漸漸的也 就沒有這位母親的角色存在著。

長大後,有了自己安穩自在的生活,家中的大哥和姊妹們也在社會上也有 一份立足的工作,才發現心中的那份遺憾及沒有母親的缺憾也就慢慢的消失不 見了。

但是我真正在思考的是,自己確實是新移民第二代,但因母親的拋棄,卻 不想承認說我是新移民第二代小孩,然而選擇遺忘它,但是歷經在台東太麻里

(14)

4

工作時與新移民女性相處過後,漸漸了解新移民女性的難處,所以我想要對新 移民女性做進一步的探究,以往,新移民這個形容詞只是我身上的血液流竄 著,沒有任何的意義,也並不會去正視它,從前對我的意義是,我只知道我的 母親是泰國人,是早期移民時的新住民,相對於我來說泰國是很陌生的,連泰 文怎麼說都不知道,當然也聽不懂,或許會想要回到泰國去尋找她。也只知道 小的時候父親有帶著我們回到泰國生活,但是年紀實在太小了,什麼也記不 得,有時候看到照片,還會問自己姊妹說:我們有去過泰國喔,為什麼都沒有 印象了呢。所以這是我非常模糊且不記得的記憶,我也不去想說我確實是新移 民的第二代。

但現在不同了,我要去正視這個問題,我要大聲說:是的,我就是新移民 第二代的小孩,我以我們母親為榮,因為她從她的原生國來到異鄉台灣,努力 扎根,努力學習,產下台南府城第一對四胞胎,加上我上面有一位哥哥,所以 總共兩胎,我要為我的母親這種辛勞、震撼、勇氣所佩服。

我不再說自己是模糊的新移民第二代,我要是信誓旦旦的說:我,就是新 移民女性的第二代小孩。

(二)因為,我想和泰國有一份美的連結

「如果現在不試,什麼時候才敢踏出那一步呢?」

為什麼說想和泰國有一份美的連結,記得大學要升二年級的暑假,家中寄來 了一封信,信封的感覺就是從國外寄來的,信封上寫的是泰文,所以那時收到 信的時候也沒直覺說是母親寄信回來的,直到打開信看了內容後,才真正意識 到,我的母親還在,甚至寄了這封信讓我們知道他還在這個世界上,內容當然 是很多理由而導致離開我們,信裡的內容是說很想我們五位孩子,想回台灣找 我們一起團聚生活等等之類的話,甚至還留了她在泰國的電話。因為在我小的 時候,母親選擇離開我們後,然後把家裡面的所有財產全帶走,這件事確實有 經過我的小姑姑證實過,所以我們就認定母親寄信回來是來要錢的,所以我們

(15)

5

就把信擱一旁,也沒去理她,這一放就是六、七年之久,直到我們都研究所畢 業了出社會工作了,有一次我妹有機會去到泰國遊玩時,想起了這封信,抄了 母親在泰國的電話,到了泰國順利連絡上母親,還見到了面,這才恍然大悟地 知道原來我們的母親還在,也知道了她沒有忘記我們五位孩子。去年 2015 年我 們四姊妹特意安排了泰國旅遊,也順道見到了母親,回國後,心裡感覺總是有 一份思念之情,我想,泰國永遠是我第二個家。

但與母親見過面之後,心中總有一份圓不起來的答案,後來想想,原來是 一份溫暖且美麗的思念家人的情感,所以我再次把我的研究方向專注於此。或 許,經過這趟的泰國旅程,讓我原本封閉的心,因此為我的母親而敞開,讓我 體會到其實在泰國有一份母親想念兒女的心情,正在持續地醞釀增強當中。當 我在回憶在尋根的時候就會想到時間是最美的距離,在李澤厚<<華夏美學>>一 書中提到對時間的描述,覺得好美。

時間在這裡通過人的歷史而具有積澱了情感、感受、意義。孔子說:「逝者如 斯夫,不捨晝夜」。在這裡,時間不是主觀理知的概念,也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性 質,時間在這裡是情感性的,它的綿延或頓挫,它的存在或消亡,是與情感連 在一起的,如果時間沒有情感,那是機械的框架和恆等地蒼白;如果情感沒有 時間,那是動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虛無。只有期待(未來)、狀態(現在)、記憶(過 去)集於一身的情感的時間,才是活生生人的生命(p61-63)

時間具有情感性,歷史亦具有情感性,有了你自己情感的投入、有了主觀 的詮釋,時間才有意義,歷史也才有意義,人的存在也才有了意義。

(三)因為,我想累積有關台灣新移民的知識

如願考上教育研究所來,一直很珍惜上帝給了我這麼好機會去學習,這次 的碩士畢業論文我希望透過我所學的專業知能,為弱勢族群中的弱勢-新住民

(16)

6

女性做一些什麼。甚至透過這本「論文」讓我自己對於自己和新移民女性的角 色有更深層的了解與對話。

更進一步了解當初我的母親是用什麼樣的心情,並且讓我可以思考如何站

在母親的角色去看待這整個事件的緣由,甚至母親她遠從原生國來到異鄉的因 素是什麼?為了我自己要尋根、探究、理解、接納、同理,也想為這塊地土上 留一些有關於所謂的外籍配偶或者新移民的文字紀錄,這是我目前想到可以做 的事。除了思考現有知識的論述之外,更希望透過實際的訪談,真實呈現屬於 新住民女性的相關文字紀錄與探討。

(四)我想做什麼?

身體與距離的移動,是表面上的離家,真正離家的是「心」。離了家的心,

讓我茫茫的在這都市中飄盪著,想要尋找新的依靠與歸屬,卻也在 20 幾年的年 歲中浮沉著。開始返回自身尋找,覺得過去的探索才是自己要尋找的,於是飄 盪的心有了一條回家的路。

我想要用我自己的生命經驗和這些從原鄉遷來台的新住民女性有真實的交 流;我更想要真真實實的紀錄這些有豐富乘載的生命故事。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有尋根的意味,尋自己與自己的根、尋自己與新移民 的根、尋自己與女性的根。曾經的我是個把心隔離起來的人,當然也不願意承 認我是新移民小孩。但當我慢慢去看清楚我與新移民的隔離,我才願意去看到 我身上其實帶著新移民的面容與歷練,這樣的我,才得以踏上我另一個家泰 國,去享受這個家帶給我的感受,這些感受曾經是我所厭惡的,所不願提起 的,但當我站在這個家時,我知道我正在慢慢地與這個家建立關係,慢慢地與 這個家更靠近了。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可以幫助這些從原生國來到台灣的這些新移民 女性,讓更多人聽見與看見彼此,那麼相互的理解就會更多。不再是以有色的 刻板眼光去看待他們,希望新移民這個角色應該被理解、應公平的對待。

(17)

7

於是,我認真地與這些新移民女性相處,聽她們的故事,同時也對我的生 命做一番的整理,試著理解每一位女性的成長背景與成長經驗、聽著她們離家 在異鄉打拼奮鬥的故事、也聽著她們與原鄉的聯繫和情感。

二、新移民角色

(一)新移民女性

內政部(2016)指出,國內新移民人口截至2016年6月底已經超過51萬人,

新移民已經成為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四大族群之外的第五族群。儼然 新住民女性形成台灣新興且不可忽略的族群。

近年來,台灣的新住民女性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與關心。多數研究也從生 活適應的面向探討她們融入台灣社會的樣貌,也有部分研究開始關注新移民女 性的身心健康,認為新移民女性在缺乏心理準備下嫁來台灣,因為期望落差或 生活適應不良所造成的心理狀況也值得注意。王秀紅、楊詠梅(2002)指出,東年 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應該由適應與壓力、經濟困境與健康、語言困難與健 康,以及特殊健康議題等四個面向來探討。

另外,也有些研究是以「生命史」方式呈現的相關論文。徐曼真(2006)

以瞭解其在台灣文化、角色、語言三個層面所遭遇的諸多問題與困境;許珠貝

(2009)也是希望藉由研究聊解新移民女性在文化、生活、心理及婚姻家庭四 個層面適應力成的需求與困難。

過去新移民女性生命史研究著重在適應問題種類的揭露與歸納或採取因應 策略,至於這些個體具備什麼正向特質與力量,以面對生活處境的相關面向,

其實仍保持開拓。

綜合上述,研究者本身也是經歷泰國籍媽媽或許因為這樣的種種情境,才 會縱然的放下所有的一切回到她的故鄉去,這其背後對她或者對於我們小孩來 說會是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那對於受訪者越南籍媽媽隻身來台,必須在這陌生 地方生活與學習,這背後又有什麼困難等待著她們,因此,這樣的議題與研究

(18)

8

取向成為研究者想要探討的部分。

三、對個人生命的關注

生命史、生命故事研究,如同熊同鑫(2002)指出生命書寫是一種合作式 的探究研究法,研究者與其協作者共同分享期間,使研究者更加瞭解研究過程 中深層的問題。而洪瑞璇(2001)也提到生命史研究一方面享受與研究對象

「共同形塑生命意義」的樂趣,另一方面也能在閱讀他人生命歷程中,獲得珍 貴的典範學習、獲得啟發、覺知與深省,也對社會表達個人關懷。

生命故事其實遍及了我們生活四周,它之所以吸引人們的注意,讓我們不 再將重心放置於自己看到的他人或世界是什麼,而是透過他人的生命歷程敘 述,聊解他人的世界,並從不同的生活形態中發現人類的不同經驗,提供給我 們生命多樣意義。

新住民的配偶大都以現今台灣婚姻關係中居於相對弱勢的男性為主,他們 大都是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身心障礙者,藉著仲介業者的介紹來到海外 挑選結婚對象已完成終身大事。一般社會大眾談起外配或新住民總是語氣輕 蔑,總是自動降格視他們為次等公民,認為他們來台就是為了錢、教育低落、

文化水平差、對子女教育方式素養不佳等等的刻板印象。台灣社會大眾卻將新 移民視為異類、弱勢族群的人物,如此沉重的標籤,讓他們遠離家鄉的寂寞心 靈益發難以承受(徐藝華,2004)。

本研究的緣起是研究者本身之前在台東太麻里鄉一處重建站工作,此重建 站主要是幫助於八八風災受難的原住民及新住民們,重新建立他們的生活與工 作,在這工作當中研究者認識到的這位越南籍的媽媽。她手藝很好,台灣菜、

越南菜都做得不錯,所以被招募進重建站餐廳工作。

研究者很佩服這位越南媽媽,可以在這樣完全陌生的國家與一群陌生的家 人一起共同生活十幾年,同時也很疑惑說,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她有如此決心的 嫁到台灣。在研究的研究當中,有許多跨國婚姻的台灣媳婦,研究當中感覺到

(19)

9

他們很努力地想融入台灣的生活,但往往卻因為政府政策、語言不通、文化不 同等限制,都造成跨國婚姻的台灣媳婦在生活上的種種不適應。但當現在這些 新移民正在持續的增加當中,也成為台灣人口的新力軍,我們是否可以收起異 樣的眼光,敞開心胸,伸出雙手歡迎這一群新台灣人,試著了解、尊重其原鄉 國的文化,期待協助她們適應台灣生活。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者本身與在台生活多年的越南媽媽生命經驗,瞭解新 移民女性在生命歷程的努力過程,及追求在不同國家可能面對的問題及因應之 道,並把研究者本身和越南媽媽自小在自身的經驗點滴作紀錄及描述,加以分 析及詮釋。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下列問題:

一、分析新住民女性生命歷程中學習與成長背景影響為何?

二、探討新住民女性對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理念為何?

三、分析研究者本身與新住民女性角色定位為何?

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研究者本身與越南媽媽生命故事及事件連結。

二、分析與探討影響研究者本身與越南媽媽生命歷程的共鳴及可學習之處。

三、探討研究者本身與重要事件的相關之生命歷程。

(20)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一、研究範圍

生命歷程的範圍十分的廣泛且複雜。故本研究將焦點置於新住民女性的原 生家庭及個人因素、婚姻生活在其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對研究者本身的 任何層面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與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是透過之前在台東太麻里工作環境當中尋得,採個案 研究。重點在於理解特定個人經驗下的生命事件,而不是對與該事件類似的情 形進行推論,研究結果只適應於特定的情境條件,不能推論到樣本以外的範 圍,也無法做過度推論,故無法推論到每一位新住民身上,此為本研究在推論 上之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自我敘事及訪談方式,因研究者時間上有限 制,所以無法含括新住民之所有人生的歷程,只能訪談這位新住民目前台灣家 中的家人,僅能蒐集自訪談者本身的文件資料。

基於研究時間有限與研究參與者資料的保密,研究結果的呈現,主要是研 究者從訪談資料分析中萃取出來的,分析過程中雖不斷自我提醒要保持客觀,

但難免會有無法跳脫個人主觀詮釋的限制,故對資料的詮釋、分析、撰寫均僅 限於研究者的個人觀點,研究資料的概念化會因人而異。

(21)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新移民女性

所定義的外籍配偶來自大陸及東南亞地區(包含越南、印尼、泰國、菲律 賓、越南…等)透過各種管道與台灣男子結婚的外籍女子。學者夏曉鵑指出,大 眾所謂的「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是來自東南亞地區與台灣籍男子結婚的女 子(夏曉鵑,2000、2005a),也有人稱為「國際新娘」,後來行政院婦女權益促 進委員會為表示對嫁入我國之外籍女性的尊重,避免產生污名化的問題,已通 函改稱其為中性名詞「外籍配偶」(吳清山、林天佑,2005;潘文忠,2006)。 最早期大家慣稱為「外籍新娘」,但這種稱呼其中隱含著歧視、輕蔑的意味,內 政部在民國92年,統一這些從外地遠嫁至台灣的媳婦稱為「外籍配偶」 (林燕 宗,2005)。2004年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辦「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更名活動,讓 她們自己投票決定喜歡的稱謂,最後以「新移民女性」為正式稱謂。而「外 籍」稱謂讓人有排他的意味,基於尊重其選擇,故以「新移民女性」來稱呼之 (林郡雯,2007)。

本研究所稱「新移民女性」(female immigrant)係來自東南亞的越南女子。

目前是住在台東縣太麻里鄉的一位平凡的越南籍台灣媳婦。

二、新移民子女

所謂新移民子女係指父親或母親一人為本國籍,另一人為非本國籍婚生子 女,本研究所稱的新移民子女是指研究者本身,其父親為本國籍,母親為非本 國籍,透過結婚的方式所生的子女。

三、生命故事

「生命故事」(life history)被翻譯為生命史、生活史,是報導人在研究者 的引發下,以聲音或文字的形式,將其過去的生命經歷呈現出來的一種回顧式 敘述。所以生命研究的意義在研究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整體或某段生命歷程

(22)

12

中,對於一個主題所經歷的個人經驗,以及這些經驗的前後關係。

故事敘說是指人們用說故事的方式,把生活的經驗說出來給別人聽,再將 不同的生命經驗,依照發生的時間順序或意義,加以組織整理,建構成一個相 互連貫、有意義的整體,使其發展成一個有主題的生命故事,然後在其中得到 自我的生命意義感、延續感,以及完整的自我意識(王介言,2008)。

本研究是在研究越南媽媽在研究者的訪談引發下,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依 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去詮釋,述說在其過去與目前的生命歷程中,對於來台所經 歷的個人主觀經驗,也與本身的生命故事作結合。透過思考與回憶,傳達出事 件的情境脈絡與個人的感受,及如何重新建構自我。

(23)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和本研究有關之相關理論及研究。第一節敘述新移民女性的現況 研究;第二節敘述探討新住民政府與社福單位的措施;第三節則生命史研究意 義與特色。

第一節 新移民女性的現況

一、新移民女性

「外籍配偶」,在中華民國的台灣係泛指與本國籍人士締結婚姻的非本國籍 人士,而外籍新娘及台灣民間對女性外籍配偶之稱呼,該移民族群源自 1970 年 代末期。所謂外籍配偶係指「大陸配偶」、「越南新娘」、「柬埔寨配偶」、「印尼 配偶」等等。關於「外籍配偶」詞彙之使用,目前受到國內許多婦女團體、政 府機關及紹慧福利團體的關注,甚至發動新住民之正名活動,透過新住民女性 自身的認定而自我命名。

政府為表示對嫁入我國之外籍女性之尊重,避免產生汙名化之問題,明定 稱謂「外籍配偶」。自 2003 年 8 月 6 日起,內政部函通六個機關統一用語,將

「外籍新娘」稱謂修正更名為「外籍與大陸配偶」。但在民間,婦女新知基金會 也在 2003 年主辦「請叫我…」徵文活動,讓跨國婚姻婦女述說自己、表達她們 被稱為外籍新娘及大陸新娘的心情,以及她們希望被如何稱呼。徵文活動結束 後,接著舉辦「正名」活動,由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及大陸配偶選出他們最 喜愛被稱呼的名稱,由「新移民女性」的名稱獲得最高票,從此,民間相關服 務團體多以「新移民女性」稱之(夏曉鵑,2005)。

(一)新移民女性的發展歷程

台灣的新移民女性婚姻的發展歷程可以分成為萌芽期、形成期及發展期三 個階段(夏曉鵑,2000;蕭昭娟,2000;顏錦珠,2002)。

(24)

14

1.萌芽期

在 1960 至 1970 年代,國際跨國婚姻仲介將東南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普遍 較台灣落後的越南、泰國、印尼女子,仲介引進台灣較社會經濟低落的家庭之 中,此為台灣外籍配偶婚姻形成的萌芽期。但在文化習俗與溝通障礙,以及當 時政府缺乏因應政策與觀念改變的配套措施,使得外籍新娘逃跑的機率相當 高,因此民眾接受的相當低,並未發展蓬勃。

2.形成期

1980 年代後,台灣經濟隨著政府向東南亞各國急速發展的「向南政策」, 台灣工廠大量移至東南亞各國設廠,台灣派駐東南亞工廠的勞工,因工作環境 與當地女子結婚,形成此時外籍配偶婚姻發展主軸。

3.發展期

1990 年代後,台灣政府與經濟環境改變,大量資金外移與引進外籍勞工,

造成許多本籍勞工失業與就業困難,讓低技術勞工在本國婚姻市場的價值更為 滑落,衝擊與改變台灣地區的婚姻結構與現象,加上台灣教育普及化、女性受 教育及工作能力增加,使台灣的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因此更多男性在偶上產生 困難,進而傳向外尋找對象,配合婚姻仲介的介紹,外籍配偶大量進入台灣社 會,形成現在眾多新移民女性跟新移民子女的現象。

綜合上述,依台灣的外籍配偶的發展歷程,新移民女性願意嫁至台灣的因 素:新移民女性成長的國家或居住的地區大多貧困、謀生不易,相較下,台灣 經濟繁榮且工作機會大;再者,越來越多商人投入婚姻仲業行列,在商業化的 經營下,有系統地為國內未婚男性安跨國婚姻。但近年來國內女性的經濟狀況 多能獨立自主,加上選擇不婚的人日益增多,因此導致很多男性向外尋找對 象。

二、新移民女性的困境

新移民女性形成的現象可以從婚姻市場結構、經濟因素、個人因素及其他

(25)

15

因素等方面來探討:先是台灣婚姻市場需求。依內政部統計,台灣適婚年齡人 口,男性普遍多於女性,所以,男性只好選擇外婚。而台灣與各國東南亞地理 位置接近,並經濟方面相互依存,此東南亞女性成台灣男性的考慮對象。

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軍因政治上動盪不安,造成 經濟發展授受,人民生活困苦與失業壓力,當地女性便希望能夠過婚姻移民的 方式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在經濟因素,發現女性選擇外婚,是出於考量經濟問 題,希望能提高自己的階級。

家庭是幸福的共同體,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弱化家庭教育的功能,發現有下 列家庭困境,可能對新移民自我感受與學習有負面的影響。

(一)弱勢的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是影響新住民子女發展與學習的重要因素。根據夏曉鵑(2000)研 究顯示,處於農村空洞化、低技術勞動力處境,被邊緣化的台灣低技術男性,

由於本身經濟狀況處於弱勢,因而向東南亞經濟落後的地區擇偶,相反的,東 南亞地區的婦女則為改善娘家經濟或嚮往經濟富裕的台灣,則是透過婚姻仲 介,而遠嫁至此。許雅惠(2004)針對東南亞新住民女性抽樣調查,發現新住 民家庭家庭經濟,「月收入在兩萬元以下」以及「不知有多少收入」的家庭占八 成五,台灣配偶有工作的占八成六,但以工作階層多為「工人」性質,一成四 是沒有工作,且是「被迫失業」。

依上述可知,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環境大多處於低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 不高,家計主要負責人為父親,他們是以從事非技術性勞動的職業為主,母親 所從事的工作則以家管居多,而經濟收入來源若僅依靠父親獨力負擔,整個家 庭不小的經濟壓力,將使子女在處於生活與學習逆境,缺乏家庭所能給予的協 助與支持。

(二)生活適應的調適

新移民女性的跨國婚姻中,經常要面臨許多適應問題,像是文化習俗、生

(26)

16

活習慣、語言溝通及人際網絡……等,使新移民女性如入新社會、進入新家庭 時,都會產生種種的阻礙。顏錦珠(2002)的訪談結果指出,台灣家庭婆婆地 位崇高,喜歡以管理者自居,新住民女性多以忍讓、順從的態度回應。林君諭

(2005)也指出台灣社會對於來自於經濟相對東南亞國家外來人口,多半存在 著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以及污名化的指控。由於新住民家庭的組合,初期是 建立在父母雙方感情較為薄弱的基礎上,一般而言,台灣男子為完成傳宗接 代、增加家庭勞動力、家務管理或照顧老弱傷殘等因素,而東南亞女子則以經 濟為主要考量,長時間下來,新移民家庭中夫妻、婆媳、母子間受到不同婚姻 價值觀、相處模式的認知差距以及社會正負面評價差異的影響,致使無力感與 缺乏認同的氣氛瀰漫著整個家庭。

(三)語言的障礙

溝通是指參與者為了獲得實質的瞭解、創見,並與他人分享訊息的過程,

也是跨國文化的第一道關卡,特別是台灣社會普遍是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為「次 等文化」的氛圍。對身處異國的新移民女性而言,語言及文字不同所構成的阻 礙,不僅使她們無法自在地運用原先的讀寫能力來應付日常的生活 (夏曉鵑,

2007)。她們雖然會經由電視、報紙等傳播工具來吸收新知,但畢竟所得到的訊 息有限。她們嫁到台灣後,適應問題是一直不斷的持續著,但除了靠大眾傳播 來得知消息外,外籍配偶也會從人際網路關係中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認知。夏 曉鵑(2002)與外籍配偶相處的過程也發現,不會說、寫中文是她們日常生活 所面臨的主要障礙。因此,夏曉鵑於 1995 年,在高雄美濃開設「外籍新娘識字 班」,強調「外籍新娘識字班」是由實際調查「外籍新娘」的需求而創設,透過 識字學習的課程安排,可以建立夫家對於未籍配偶學習的信任感,提升中文能 力。心理方面也可以產生自信;社會方面也拓展人際關係,增進家人間的溝通 話題。

(27)

17

(四)婚姻調適

邱方晞(2003)、劉千嘉(2003)和龐秀英(2007)分別指出,新移民女性 嫁到台灣的原因不一,有的想往富裕繁榮的生活條件,有的雙方自由戀愛結 婚,有的為求解決原生家庭的經濟困境等,但無論何種原因,多數的新移民女 性在生活習慣、精神及語言方面,確實承受很大的壓力,也常導致自卑、缺乏 自信。但又有多數的新娘強調,她們期待可以匯款回饋娘家,幫助原生家庭的 經濟況狀,但是在台灣的家庭經濟也不適那麼好,常常需要自己投入就業市 場,才能稍稍改善家人的物質條件。

夏曉鵑(2002)在外籍新娘的自我認同建構中,也從幾個外籍配偶的故事 中歸納出,「支撐家庭」是許多「外籍新娘」的共同心聲。

劉貴珍(2000)、蕭昭娟(2000)、李玫臻(2001)、邱吟馨(2007)和許雅惠

(2010)指出,外籍配偶在台的適應問題,主要關鍵在於夫家的對待,先生的 心態與品性是影響跨國婚姻的重要因素;先生也是外籍新娘主要的社會支持來 源之一,進而影響到外籍新娘對台灣社會的適應。

每一種文化有它自己的婚姻關係及互動模式,不同的文化對其婚姻本質、

性關係、兒女教養態度、以及勞務與責任分工也各有相同與相異之處,跨國文 化婚姻關係,常會有價值觀的衝突,外籍配偶中現實與想像的落差,會造成強 烈的失落感,再加上外籍配偶較孤立的人際關係,在婚姻生活調適上,如果遇 到問題,又找不到可以宣洩的管道,往往導致婚姻出現許多調適不良的問題。

(五)子女教養

多數的新移民女性在短時間難以適應婚姻家庭生活,所以在懷孕及育兒過 程當中也備感壓力,當子女入學後則面臨更大的教養壓力。調查發現外籍配偶 來台後第一胎的時間平均約半年至一年,可是他們往往對婚姻生活的身心調適 尚未進入情況,就必須由妻子轉變到母親的角色,擔負母親的教養責任,而孩 子入學後,他們又因為對語言、文化及學校的教育方式不太了解,加上如果嫁

(28)

18

入的夫家是社經地位較低或弱勢家庭,則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便將成為 相對弱勢(莫黎黎、賴佩玲,2004)。此外,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在兒童的教養觀 念上也會有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外籍配偶易與先生或公婆因為意見不合而 產生衝突,形成教養子女上的困擾。

綜合上述得知當外籍配偶必須嚴肅認真地因應台灣的新文化生活,其過去 的迷戀開始覺醒。她們發現很多在原生國可以接受的行為在台灣是不適當,所 以外籍配偶逐漸適應新文化,同時學會如何依照台灣文化的規範來做事或行 為,與台灣人漸漸熟悉,彼此的互動也愈好。

第二節 生命史研究意義與特色

一、生命史的研究

生命史研究屬於傳記法領域中的一種研究方法,在 20 世紀初即開始發展

(李月霞,2002)。生命史研究中,訪談與文獻探討是資料要蒐集的主要方法,

透過完整的資料蒐集過程中呈現了生命史研究的特性。

(一)生命史研究注重個人主體性:周慧洵(2001)指出生命史的長處在於強調機 構歷程中的個人觀點,重視個人的主觀性。黃政傑(2006)也認為生命史的研究關 注個人經驗與觀點,目的在探究研究對象對這些生活事件的主觀經驗與覺知如 何,尋找與發現意義的架構,影響研究對象並且希望了解其適應。

(二)生命史的研究提供豐富的過程性資料:生命史研究的另一個長處是能夠 提供豐富的過程資料,它並非單純的應答方式,而是研究對象將自己的生命記 憶重組後,以他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訪談的過程就好比說故事。

(三)生命史研究可以做為不同族群溝通、了解他人的工具:王明珂(1996)說生 命書寫之所以珍貴的原因是能夠允許弱勢團體表達他們的想法,社會中的每一 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存在,或是認定自己在社會的重要性,但並不是人人都能

(29)

19

夠受注意或留下紀錄的,經由對生命的書寫,這些弱勢團體的聲音與社會觀感 就能夠表達出來。

(四)重視個體其生存之歷史與社會環境的互動:王明珂(1996)認為,社會音色 在特定事件與時空下影響了人的看法與因應對策。因此,生命史研究著重生命 歷程所處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以及個人與歷史以及社會脈絡如何互動,是將個 人歷史放入廣大歷史脈絡中(王麗雲,2000)。

二、生命敘說

生命本身就是故事所構成的,人人都會說故事,人人都愛聽故事,從小到 大有聽不膩的故事:童話故事、卡通故事、民間故事…等。在每天的生活中,

我們周遭的人透過語言不斷地在說故事,所以無形當中,我們的生命逐漸形 成,並且開始延續新的故事。

生命敘說可以將生命中每一個被察覺的部分加以組織,建構成一個相互連 貫、有意義的整體,是一個尋找、創造意義的重要方式。透過故事,可以掌握 個體在生命流轉中的發展主題,人的價值、情感、意義,可以從事件當中的關 係以及時間的編排,形成一個豐富經驗的生命故事。

陳文靜(2005)認為「生命敘說」是一種生命自我治療,藉由說出生命故 事,將自己的感覺、感情描述出來,而故事引導我們去發現主題與意義,因 此,說出自己的故事,也可以作為對自己的再認識,在聆聽生命故事的同時,

可以讓我們更瞭解說故事的人,敘說者生命的原貌,也會在故事的脈絡中彰顯 出來。顧淑華(2007)也說明,敘事研究是專注在個人生命上的,並將個人的 生命意義化。吳慎慎(2002)給予敘說自我(narrating the self) 的解釋是:一 種以敘說或故事來理解自我的概念;也是理解自我發展與改變的敘說方法。在 敘說的故事中都有特定的議題,但不變的是,這些故事都與自我覺知、自我滿 意、自尊、自我懷疑、自我效能等面向有關。透過生命的經驗和聲音,有助於 個人批判反思的促成。何粵東(2005)認為敘說研究者不斷地在描述自己的經

(30)

20

驗與故事,所以敘說研究者故事中的實例, 是充滿研究者個人經驗的。

陳文靜(2005)指出,身為聆聽者,最想了解故事中所試圖呈現的是遭遇 人生困境時,如何破繭而出,如何焠煉出生命的動力與勇氣,在生命困境中尋 求出路時的那段摸索過程與努力掙扎刻痕更是能夠激勵鼓舞他人的珍貴經驗。

楊孟姍(2011)也指出,人們將過去所遭遇的事件與因應的行為建構在個人的 敘事中,而成為自我的認同與生命。

三、生命故事

敘說研究是一個令研究者心動的研究方式,不管說故事、聽故事或寫故 事,都是研究者喜愛的,因為研究者認為「故事」不只是「故事」,它連結並通 往著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它連接著一片廣大的生活經歷。

不管是誰,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可以幫助我們想像在不同的歷史 情境下或社會中,生命是哪一種意義,且有新的體會。在許多的研究者對生命 史作了不同的解釋。王麗雲(2000)則認為生命故事主要以訪談或對話建構生 命,生命故事與其它故事不同的地方在於前者將生命故事置於歷史脈絡之中。

透過「故事」,我們得以有機會更「理解」自己或別人的世界,瞭解自己或 別人得以「存有」的歷程,進而產生對彼此的「尊重」,讓自己與社群處於不斷 變化生成的狀態。

陳錫琪、許瑩真(2011)認為生命的意義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因人、因時地 而隨時改變,如同將水注入器皿可以隨之改變,由於本體性空,隨之可以解 構,透由解構再建構新生命,這即是生命體的自然現象,從「生」至「死」生 命走向是我們每個人命定的,我們雖然無法擺脫這樣的宿命,但個體若能肯定 自己存在價值,並且能夠學習掌握自己的生命意義,就是所謂的自我存在感。

我們若能學習樂在其中,學會看清楚自己的生命癥結,也能覺知自己的不足之 處,那麼就應當好好珍惜生命,繼續認真為演出做好準備的功課。

那麼生命故事就提供了一個讓人發聲的平台,可以說出個體的生命;透過

(31)

21

故事使個體呈現他們的生命,也讓讀者聽眾身歷其境的參與別人的內心,清楚 明白這個生命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所以生命故事是屬於一個人他或她的生 命故事,或是他或她認為在他(她)生命當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故事,所以它是一 種個人的敘說、個人經驗的故事。

所以我們從個人的內心世界、外在的環境與時間的變化,來探求經驗對個 人的意義,除了個人與社會的互動及時間的連續性外,還要加上場所與情境。

敘說研究讓研究參與者可以經由經驗與意義再次建構的方式,了解其自身,可 以有機會重新審視自我,進而對於目前學習情境和挑戰有增能與行動的動力與 方向,也能讓研究者貼近與理解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讓研究者及參與研究者在 互動中發現意義、尋找自我、療傷止痛,並激盪出豐富的意義。

(一)理解帶出意義

生命故事敘述是將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情節、事過境遷之後對所處世 界所持的特定觀點加以呈現。生命故事的研究不算是新興的研究方法,自 1970 年開始,多門學科都對生命故事研究的應用重新注意,重新體認到這類研究在 敘述性、脈絡性、歷史性方面的價值,特別是對於弱勢團體的生命故事與觀 點、或是專業教育的研究。所以不管是誰,相信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可以 幫助我們想像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或社會中,生命的怎麼樣的模式存在著,且 一定會有新的領悟。因此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對於生命史的觀點:丁興祥等 (2002)認為生命故事是指個體生命的經驗歷程。熊同鑫(2001)經過研究者與研究 對象的直接接觸,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面對生命歷程。進一步來說,生命故 事主要研究目的讓我們發現人們的思考方式與對於事物的主觀感受,人們如何 在時間的流逝中與世界產生互動。

簡單來說,即提供一個讓說故事者暢所欲言的環境,讓他們敘說自己的故 事,由敘述者說出自己的故事,套過他們說出的過程,讓我們了解到他們的經 驗、與他們對於事件的看法及這些經驗對於他們形成何種影響。

(32)

22

(二)生命意義的知識是實踐的知識

對於生命意義學習,我們應擺脫主客二元的學習模式。理解是更是最初的 生命存有的方式,而理解的活動在當下即具有實踐性。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不在於我們做了怎樣的事,乃在於我們成了怎樣的人,說了怎樣的故事或者寫 出了怎樣的故事。

四、生命故事特色

我們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充滿許多想像,故事中的情節讓我們親身經 歷滿足好奇與想像,聽故事是我們從小進入這個神奇世界的唯一管道,長大後 的我們卻較少聽故事了,卻也害怕、不知如何對他人說出我們心中自己的故 事。透過建構世界觀的(語言)將其歸納出:劇碼(由許多生活經驗所組合而 成) ,隱喻(家庭中的小故事) ,狂想(想像力的產物) ,以及儀式和典禮(透過這 些特殊活動來澄清價值) ,這些心靈語言可做為改變世界觀的最有效方法。

故事經常是引導個案通往領悟的一條道路,透過運用故事敘說的方式,除 了可以理解人的生命,同時可以開啟個案生命的新經驗。所以以故事的型態來 傳達,比起講道理或解釋的方式,更能夠增進讀者的同理感受。

周志建(2002)「故事治療」為一種現代心理治療的學派,它改變了傳統心理 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診斷,就只是單純的讓個案說自己的 故事,個案從述說自己的故事中理解自己的生命狀態,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 義,然而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一般而言,生命史在呈現完整的一生,而生命 故事則注重在說明某些事件、或轉悷點(邱鏛玉,2010)。

藉由說故事的方式來使自己打開內在的那處秘密花園時,我們可以用同理 心去加以灌溉照護我們的心靈,當持續關注著這一處秘密花園時,將會看見開 出許多不同的花,不同顏色的花代表我們心中不同的個別意義,敘說著每一個 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

綜合以上所述,透過生命故事敘說的方式讓自己重回顧自我生命,在回顧

(33)

23

生命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看待自己,回憶不僅是一種創作方式,也是一種藝術 表現的內容;過去,生命之中存在有需多自己看不清楚的面向,或許也有不願 面對的,甚至於生命中存有許多故事,那些不願意提的不代表已經全然過,而 一再提起的總是無法去好好被處理,透過生命故事敘說將內在幽閉的是接開啟 一扇窗,透過創作的方式讓我們將過去生命的經驗在賦予全新的意義,並且可 以和他對話並和好,會發現自己不是平常的那樣,自己的內心竟然存在另外一 種聲音與對話。

(34)

24

(35)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研究者本身與新移民女性的生命發展歷程,希望藉此了 解研究者與受訪者內在成長及發展經驗,因此選擇以質性研究取向中之生命史 研究來進行研究,以自我生命敘說及深度訪談為主,文件分析為輔進行資料蒐 集。取得資料後,將原始資料加以整理、分類、比較與歸納分析,完成生命故 事的脈絡。本章即就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及流程、研究對象與限制、研究資料蒐 集與分析、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及研究倫理的關係等五部份分別陳述。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

本研究為了深入了解研究者本身和新住民越南媽媽的自我生命故事,因此 採取質性取向的研究。質化研究具有重是描述、脈絡、過程及彈性等特色,有 助事件意義的呈現(高敬文,2002)。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之生命史研 究進行,同時也採用自我生命敘說的方式進行對自我的探討與對於受訪者越南 媽媽的生命故事。

一、研究方法

基於想了解研究者本身及越南媽媽的成長經驗的動機,採用質性研究中的 敘說來建構生命故事,希望透過敘說空間及互動關係,看見自己與媽媽和越南 媽媽的位置,發現故事的脈絡。我認為,藉由故事的敘說,將可在真實的生活 經驗中展現女性的光芒和生命力,也更能從故事脈絡中發現女性的成長歷程。

再者,生命故事的敘說有助於自己與越南媽媽在不受限、自主的狀態下投入研 究,故事的呈現讓人易讀易懂,也容易讓自己與越南媽媽分享內心世界。故事 的敘說是研究者本身和受訪者越南媽媽在研究中的對話及詮釋的結果,不管是 越南媽媽或是我自己,甚至是讀者,都能從中建構出獨特的詮釋和省思,透過 敘說故事讓三方都能進一步去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重新理解經驗,並賦予自

(36)

26

己力量。

(一)敘說研究

敘事研究學者曾說:「故事是理解人類經驗的基本方式」。敘說有關過去事 件的故事是全人類普同的活動,是我們自兒童其所學到的最初表述形式之一,

而且在其後的生命歷程之中更是經常而持續地向不同的對象述說我們自身的生 命故事。所以透過敘說、書寫、閱讀和傾聽生命故事,自己和別人的,可以更 了解自己和別人伴隨著經驗而的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跨越文化的籓籬,並深入 對其歷史軌跡和可能發展的去理解與探索。無論是書寫或敘說,故事的敘說者 提供了比所說的故事本身更多元的意義,因為敘事者本身就是一個故事,而該 故事乃深植於敘事者的文化、語言、性別、信念和生活的歷史

生命故事研究在近幾年中有增加的趨勢,講述個人的故事,也可以作為一 個研究的方向。生命故事(life story),亦有人翻譯為生活史,是受訪者在研究者 的引發下,以聲音或文字的形成,將其過去的生命經歷呈現出來的一種回顧是 敘事。王明珂(1996)認為傳記是以一個人的生命史,或生命史的一部分為主要內 容的研究,可視為一種「社會記憶」。將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當作社會記憶,

藉著探討個人的社會本質,以及社會的個人基礎。

綜合上述,基於想了解新移民女性來台生活的經驗與動機,我採用敘說探 究來建構研究者與受訪者越南籍媽媽的生命故事。我認為,藉由故事的敘說,

將可在真實的生活經驗中展現新移民女性的光芒和生命力,也更能從故事脈絡 中發現新移民女性的來台生活的成長歷程。

再者,生命故事的敘說有助於越南媽媽在不受限、自主的狀態下投入研 究,故事的呈現讓人易讀易懂,也容易讓媽媽分享內心世界。

張芬芬(1996)指出敘說者不僅可以以一種比以前更透真更完整的方式從客觀 及主觀的角度重新省視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身分定位,並試著從中探究其 個人價值觀、教育觀、家庭觀。研究者更可以從生命故事中,學習換一副眼鏡

(37)

27

觀看,一方面享受與研究對象共同朔造生命意義的樂趣,一方面也能在閱讀他 人生命歷程中,獲得珍貴的典範學習、啟發、覺知和反省。

二、研究歷程

紀錄,是為了讓自己寫下生活的歷程;書寫,是為了抒發說不出口的苦 楚;敘說,是為了檢視自己經歷的過程。在本研究當中,研究本身會將每一天 所收集、所想到的事件一一記錄下來,並與之後會再研究結果當中呈現。吳芝 儀(2003)指出,透過敘說自己的故事,敘說者才有機會去組織整理及回顧自 己的過往經驗,藉由「聽到」自己的故事,他們有機會再一次去深思「為什 麼?」而在不斷的思索中,不同時期的自己被清晰地描繪出來,在每一次重述 事件時,敘事觀點不斷地變化,陳思玎(2005)則認為,自我敘說是讓自己經 歷了一次觀看、創作及閱讀自己故事的歷程。

楊孟姍(2011)指出,人都是對自己最有興趣也最關心,從自己的遭遇,

去尋找生命的意義與紀錄。本研究以思考接納與紀錄經歷為目的,試圖從生活 經驗和心路歷程中去找尋問題及調適的過程。

本研究過程包含了三個階段:訪談前、訪談時、訪談後,依照此一原則,

將研究氛圍下述階段:研究前的準備、初步階段、訪談與資料蒐集整理階段、

資料分析解釋與發表研究成果:

(一)研究前的準備階段:先行閱讀相關文獻與研究,形成初步研究概念,

初步研究範圍與方向。

(二)確定研究題目,發展初步訪談大綱:就生命歷程而言,以報導人的基 本資料在原生家庭的環境及過程、嫁到台灣的經歷的部分。

(三)蒐集相關文獻,並分析整理文獻:由相關電子資源,如全國博碩士論 文資訊網、各大專院校圖書館電子書資 訊網等蒐集文獻資料。

(四)尋找研究對象:從我在台東太麻里鄉工作的環境尋找一位適合的對象。

(五)正式實施訪談:了解受訪者基本背景與相關資料,正式實施訪談。

(六)謄錄訪談資料:將研究對象之訪談資料譯成逐字稿。

(38)

28

(七)資料分析與整理:將蒐集資料醫研究主題分析整理,並補充不足資料。

(八)資料分析與詮釋:建立資料編號、反覆閱讀資料、針對重要訊息加以記 錄,開始撰寫生命故事,最後進行資料分析。

(九)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提出研究結果,並分項提出有關建議。

(十)發表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研究者的角色決定整個研究的品質;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互動過程的每個 環節,例如研究參與者的開放程度與述說深度等,都可能對研究造成莫大的影 響。

本研究將研究者本身與研究參與者界定在真正參與此研究,並賦予研究價 值的對象,基於對女性成長經驗,以及研究者自身對於母親再次理解的需求,

因此我邀請越南媽媽成為本研究的受訪者,邀請越南媽媽分享其生命故事、女 性經驗和觀點。此外,我除了身為研究工具的一環外,在現實生活中角色還是 新移民第二代小孩,我將帶著這樣的特別身份來投入研究。

以下將分別就受訪者/越南媽媽,及研究者(我)兩部份來加以說明。

一、受訪者/越南媽媽

在台之新住民配偶以大陸即為最多數,其次是越南籍與印尼籍,因此以台東 縣地區選擇一位越南籍之外籍配偶為研究對象;做深度訪談為取樣做研究,為 保護研究對象,新住民配偶的姓名皆以化名表示,茲將一位研究對象的背景簡 述如下:

阿紅:來自越南,現年 36 歲,在家排行老大,原鄉家中經濟狀況不佳,經 由仲介介紹,相親來台,結婚 16 年,育有兩兒。華語口頭表達能力佳,會寫一 點點中文,目前在家中協助種植荖葉及照顧家中及兩名兒子。

(39)

29

越南媽媽婚後的生活重心都放在自身的家庭,和親友們不常用電話來聯絡 情誼。越南媽媽除了操持家務和協助照料家中種植生意外,她平日喜歡到戶外 踏青,生活態度注重簡樸、不喜花費。媽媽目前處於成年中期,身心狀況尚 佳,目前對於家人的期望是希望兩位兒子可以好好讀書,長大畢業後有好的工 作環境,或者兩位兒子能找到好的對象、完成婚姻大事。對於自己未來的生涯 規劃就是希望保持身體健康,儘量不要麻煩到家人,家人也都能平安生活。越 南媽媽覺得目前的生活狀況很穩定,不希望再有變化,希望能繼續保持現狀。

二、研究者/我(以下研究以「岡」稱呼)

本研究的特殊之處在於研究者本身除了在研究場域中擔任具學術背景的研 究員,同時在研究中也是被研究者,因此研究者將自省自身的生命歷程,並敘 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尋找對自我的認同。身為新移民的女兒,記憶中的媽媽 是一個已是非常模糊的人,甚至不記得媽媽的模樣。直到今年有機會去到泰 國,也和媽媽見到面,在和媽媽相處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媽媽對女兒和兒子的 思念,雖然我心中有許多疑惑和不平,但我還是知道媽媽對我的愛,只是她表 達的方式並非是我希望的。我們也提出疑惑和不耐,但媽媽始終沒有說明白,

所以,若再提起媽媽,我必定會被引發出一些不好的想法和情緒,這些我現有 的對媽媽的理解、敬畏、甚至是負面情緒等部份,相信都會對這研究的進行與 回應造成影響。我想,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坦白接受我有自己的主觀部份,但是 在訪談中,我必須要去尊重越南媽媽的主觀世界,暫時拋開我自己對我的母親 的認定。在這個研究中,訪談的目的是希望以新的角度來理解母親,我必須尊 重越南媽媽的主體性,以開放的心態來投入研究,把過去對母親的成見放在一 邊,而並非藉由訪談來證明我的成見,更希望從了解越南媽媽的過程中,我也 能盡力去維護母女之間對彼此的關懷和理解。

(40)

30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一、研究資料蒐集

質性研究特色之一便是資料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將蒐集到的,包括說、

問、聽、說、感覺等資料加以分析、詮釋、呈現出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並將資 料組織成可以管理的單位,綜合成觀念,發展出概念、主題型式或理論,然後 闡明研究的重要發現(王政茹,2008)。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與自我對話方式 蒐集研究者本身和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並於每次訪談和對話結束時,隨即 記錄研究日誌,同時也將錄音的檔案整理成逐字稿,並將受訪者口語及非口語 的訊息完整記錄,以幫助研究者更貼近當時的訪談情境並進入受訪者之主觀經 驗中。

(一)訪談

訪談是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企圖創造聆聽的空間,意義是透過口語觀點 之意見交換、共同創造所建構出來的,重點在於研究領域的圖像集中於促進訪 談者和報導人一起建構的經驗和研究主題的理解。訪談主要使用開放、直接、

口語的問題來引出故事和案例取向的敘述內容;有創意的談話是敘事理解的通 道,它是一種情境化、概括的言談,平衡親密感和距離感,開啟理解獨特的個 人如何達到從對話之旅中出現的認知、情感和價值的方式,它是一趟建構意義 的旅程(黃惠雯等,2003)。

畢恆達(1986)認為訪談是一種交談行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 義的過程。受訪者並不是將已經存在腦中的記憶加以如實的呈現,而是用一種 他認為訪談者可以理解的、敘說故事的方式,去重構他的經驗和歷史。訪談是 一段對話、問問題與傾聽的藝術,並非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訪談者在訪談情境 中創造了真實,在這種情境下得到答案。因此訪談者會產生扎根於特定互動事 件的情境理解。此方法將受到訪談者個人特質的影響,包括種族、階級、人種

(41)

31

和性別。

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的方式來進行越南媽媽生命故事的敘說,以訪談大綱 作為研究工作,鼓勵受訪者針對主題談論自己的真實經歷、感受與意見。研究 者會讓受訪者有充分的主導權來決定敘說的內容與方向,也會努力不因自己過 去的記憶和認知而影響對受訪者的理解。在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將以尊重的 態度來深入理解受訪者的內心世界,營造開放、接納的環境來讓受訪者敘說生 命經驗,從故事述說和傾聽理解中進行詮釋及創造意義。期待透過與新移民女 性做實際訪談以瞭解在台的適應歷程及所需要的幫助。

本研究將與受訪者總共進行六次正式訪談,時間、地點、訪談主要內容如下:

次數 時間 訪談地點 訪談的主要內容 1 2016. 02.20 台東太麻里 受訪者的生活經驗

2 2016. 02.21 台東太麻里 受訪者的成長史(幼年經驗)

3 2016.02.24 台東太麻里 受訪者的成長史(工作、婚姻)

4 2016.02.25 台東太麻里 受訪者的成長史(婆媳經驗)

5 2016.02.27 台東太麻里 受訪者的成長史(故事回顧)

6 2016.02.28 台東太麻里 提供個人資料及說明

在訪談前,研究者尊重受訪者的意願及感到舒適與否來決定訪談地點,如 果選擇在研究者家中,訪談中會受到家人、周遭環境的干擾而出現暫停,但是 在提醒受訪者先前描述的內容後,受訪者仍可順暢的接續話題。對於錄音訪 談,如果受訪者在第一次訪談時,表示驚訝「還要錄音喔!」研究者會解釋說 明錄音用途後,再一次確認受訪者願意接受錄音,及往後受訪者之後的訪談都 未再反應錄音事宜。

詢問受訪者時,考量其學歷及口語表達能力,研究者會在受訪者表示不理 解或答非所問時,運用舉例、再解釋的方式,使受訪者能在一定的範圍內敘說 經驗,當受訪者對於某議題重覆描述經驗或內容時,研究者會在受訪者述說告

(42)

32

一段落時,立即導引到另一問題。

本研究訪談的重點及工作如下

1. 訪談一開始前會分享前一次訪談後的感想,並與研究對象討論。

2. 將資料有疑問或不清楚的部分進行追問及確認,補足前次訪談漏失的部分。

3. 參考修正後的訪談大綱進行更深入廣泛的訪談,以收集更為細緻豐富的資 料。

4. 要求研究對象提供相關的文件

(二)研究者自我敘說札記

在本研究中,因研究者身為女兒,也同樣身為女性,在受訪者越南媽媽的 生命敘說過程中,勢必會引發自己重新去看待母女關係和對自我的重新理解,

儘管研究的主角受訪者是新移民女性,身為新移民第二代小孩所以研究者本身 也會在研究過程中建構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與遠在泰國的母親在血緣及情感 上的連結,研究者和母親的生命故事是無法完全分割的,研究者不能、也不該 隱身在研究背後。研究者認為自己的聲音也交織在研究中,自己在文本及研究 結果的現身將能提供另一個看待生命經驗的角度,也有助於豐富及厚實整體故 事的展現。

在決定研究題目及確定新移民女性越南媽媽擔任受訪者後,研究者在撰寫 正式的論文計畫時,自己也不斷的回憶過去成長的過程以及與母親的關係,研 究者的生命故事也順勢不斷的進行重組和改寫。因此,研究者將整理自身的敘 說札記,最後呈現在研究結果中,除了和讀者分享外,更希望能藉由自己的故 事來回應給予在泰國我的母親,期許這樣共同的生命故事能激盪出更璀璨的火 花。

(三)訪談時所遭遇的困難 1.受訪者彼此的關係

因為研究者與受訪者彼此熟識,在訪談過程中此點也是研究者在訪談過程

(43)

33

感到較為棘手的一部分。而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研究者必須拋開「朋友」的 角色,依研究倫理的承諾告知受訪者。當然,受訪者也都會接受研究者的說 法,所以並未造成訪談太大的影響。

2.研究者訪談技術問題

由於研究者本身過去並無訪談經驗,所以有時會對於受訪者的沉默感到不 安,而接下去不知道該說什麼話,這讓研究者自知在這部分必須做改進。

二、研究資料分析

胡幼慧(1996)認為質性研究的重點在於:研究者將「生活故事與對話」的表 達本身視作「研究問題」而予以剖析,研究者對於他人與事我語言表達必須敏 銳,不僅是將所聽到的故事、說辭、對話視作「社會真實」,而是當作經驗的再 次呈現。Riessman(1993)認為敘說分析取向能夠明顯地展現出人類行動與想 像,十分適合關注於主體性(subjectivity)與認同(identity)的研究。而且敘說 分析允許對個人經驗與意義進行系統性的研究,讓我們瞭解事件是如何被行動 的主體所建構出來的(引自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這與本研究想瞭解以 新移民女性為主體性的經驗相符。於是研究者將訪談過程錄音,將訪談內容,

包括重要的非語言訊息以及附帶語言的溝通,逐字謄寫成書面文字。

本研究的目的在從一位母親的生命故事中去理解女性角色的被型塑過程與 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接納自己的情感與憤怒,希望藉此增進對女性內心世界的了 解,本研究的呈現將在文獻回顧、資料收集、資料分析及撰寫故事文本中來回 穿梭,以循環的概念往返於文本,經由理解的詮釋循環過程來深入受訪者的故 事文本中,並建構出具說服力的生命故事。

(一)資料分析步驟

1.將訪談的口語資料轉譯成訪談逐字稿。

2.將訪談逐字稿做適度與必要的增補。

3.為每一份資料編號,並建立一個編號系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 These imaging features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miliary type OC, which presents as numerous lesions especially on the face of female patients. OC is a benign condition in

In this case, a 16-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well-demarcated radiolucent lesion of 2.5 cm di- ameter in the anterior maxillary region associated with an impacted

AZA, azathioprine; Buc muc, buccal mucosa; CYA, cyclosporine-A; DLBC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EBV-MUC, Epstein-Barr virus posi- tive mucocutaneous ulcer; Man, mandible;

However, in this case, the lesion was diagnosed as an early stage of PVL rather than linear gingival keratos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occurred in a female in the gingiva and also

Here,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a rare case scenario of a 52-year-old female diagnosed with verrucous carcinoma of the left buccal mucosa with constant traumatic irritation caused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a case of a 4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a swelling in her upper right buccal region following dental treatment of her second maxillary

Female zebras don’t like male zebras with lots of scars because their stripes don’t look nice.. Female zebras like male zebras with lots of scars because they are the

Listen to the sentence and circl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