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不可見的東西都呈現在我們的眼下了,作為一個腦的擁有者,怎麼可 能不去理解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什麼呢?」透過對腦的檢視與瞭解,

人類不但可以知道刺激與行為對不同人產生反應的差異,更能明白行 為與差異產生的真正原因,如:前額葉皮質與腦島活化反應較強者,

會展現較多的利社會行為。

由於目前我國有關幼兒的利社會行為研究多探討教學介入成效,

如: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 理之影響、陳玲玟和郭李宗文(2008)教師實行故事教學之研究─以幼 兒利社會行為為例、趙恕平和鍾志從(2010)利社會學習對提升幼兒 利社會行為效果之研究;或是與其他行為的相關研究,如:林惠雅(2008)

家庭互動型態、子女性別與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許舒雅(2007)國 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等等,

並未從腦神經科學層面切入研究。其中,趙恕平和鍾志從(2010)的 研究透過自編的幼兒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充分測得幼兒平時的 利社會行為表現水準。因此,本研究除了透過腦波儀的測量來探究幼 兒利社會行為與大腦之間的關聯之外;也比較教師評定的幼兒利社會 行為表現與幼兒在利社會情境中的腦波相關情形;並探討背景變項不 同,幼兒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有無差異存在。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在利社會情境中的腦波 變化與在平日的利社會行為。具體目的羅列如下:

5

一、 探討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

二、 瞭解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結果。

三、 分析受試幼兒的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結果的關聯。

四、 探討背景變項不同,受試幼兒的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的差異。

五、 探討背景變項不同,教師評量的受試幼兒利社會行為的差異。

貳、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擬定的研究問題敘述如下:

一、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為何?

1-1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 α 波資料為何?

1-2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 β 波資料為何?

1-3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 θ 波資料為何?

1-4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 δ 波資料為何?

1-5 受試幼兒在利社會情境的 γ 波資料為何?

二、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評量結果為何?

2-1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評量結果的總分為何?

2-2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中的幫助得分為何?

2-3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中的合作得分為何?

2-4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中的分享得分為何?

2-5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中的關心得分為何?

三、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結果 的關係為何?

3-1 受試幼兒的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6

結果是否相關?

3-2 受試幼兒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的幫助得分是否相關?

3-3 受試幼兒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的合作得分是否相關?

3-4 受試幼兒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的分享得分是否相關?

3-5 受試幼兒利社會情境的腦波資料與利社會行為教師評定量表 的關心得分是否相關?

四、 背景變項不同,受試幼兒的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是否有顯著不 同?

4-1 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其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是否有顯著差 異?

4-2 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其利社會情境腦波資料是否有顯著差 異?

五、 背景變項不同,教師評定的受試幼兒利社會行為是否有顯著不 同?

4-1 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教師評定的利社會行為是否有顯著差 異?

4-2 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教師評定的利社會行為是否有顯著差 異?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