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腦與利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腦與利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

壹、 利社會行為相關的腦部區域

學者認為,人腦中存在一些因進化所保留下來負責社會認知的特 殊區域,這些區域稱之為「社會腦」(the social brain),此區域的大 腦承擔著適應環境的重大責任,尤其是在社會交往中負責對自我和他 人心理狀態進行歸因(陈巍、丁峻和陈箐灵,2008)。而從分析腦部 受損的心理疾患研究可以發現,腦在執行社會行為時會運用不同的部 位,如: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兩者大腦受損區域的不同,也就導致兩 者產生截然不同的功能損傷:無法讀懂他人臉部表情或是無法瞭解他 人情緒感受(Hein & Singer, 2010)。

利社會行為屬於社會行為的一環,其運作使情緒感染、同理心與 同情心以及道德知覺的腦部機制產生活化現象,如:前額葉皮質

(Masten, Morelli, & Eisenberger, 2011;Mathur, Harada, Lipke, & Chiao, 2010;Paulus, Kunn-Popp, Licata, Sodian, & Meinhardt, 2013;Rameson, Morelli, & Lieberman, 2011)、腦島與前扣帶回(Decety & Michalska, 2010;Gazzaniga, 2011;Masten et al, 2011;Mathur et al, 2010)、鏡像 神經元(Iacoboni, 2009)等等。其中,前額葉皮質、腦島以及前扣帶 回的活化反應與利社會行為以及同理心作用最為相關。

多數的 fMRI 研究顯示,痛苦引起的同理心作用會在腦島前端

(Anterior Insula, AI)與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產 生較大的反應,且此類的活化反應不因對象(陌生人或是認識的人)、

觀看方式(圖片或是影片)與內容(痛苦的臉或是受苦的身體)而有所差 異(Hein & Singer, 2008)

35

Mathur 等人(2010)使用 fMRI 比較不同族群觀看他人受苦時的 腦部反應,同樣也發現人們觀看他人受苦時,前扣帶回(ACC)、雙 邊腦島前端(AI)以及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會產生較多的活化現象;而當受苦對象與受試者為同一族群時,非裔 美籍受試者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PFC)活化現象更為顯著,這也表示 觀看同團體成員受苦時的前額葉皮質內側(MPFC)活動能反應對同團 體成員的同理心與利他動機的程度。Decety 和 Michalska(2010)檢測 受試者觀看痛覺刺激反應的影片發現,無論是自己造成的痛苦或是他 人造成的疼痛,觀看這些過程也會讓個體的痛覺產生反應,促使腦島

(insula)、前扣帶回(ACC)和感覺動作皮質區域(somatosensory cortex)

產生活化現象;當痛覺反應愈強烈,左腦的感覺動作皮質

(somatosensory cortex)和杏仁核(amygdala)也會有較強烈的反應。

Rameson 等人(2011)透過結合了過去研究腦神經與同理心的不同方 式,以分析同理心特質、觀看影片時的腦反應以及利社會行為三者之 間的相關性。研究顯示,同理心特質較高者其前額葉皮質內側(MPFC)

活化反應較大;且前額葉皮質活化反應與高層次的利社會行為表現相 關,亦即,此區域能促進與同理心相關的利社會行為之產生。

除了觀看他人處於痛苦的情境外,觀察他人的情緒,也會讓腦部 無意識地產生與經歷該情緒相符到某種程度的活化現象;Gazzaniga

(2011)在《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書中描述了人類研究最透徹的兩種情緒狀態之一─「噁心」:他讓一 群受試者看一部影片,主角在片中聞不同的味道;受試者在看到影片 中主角出現厭惡的臉部表情時,腦部左腦島前端和右前扣帶回皮質都 會自動啟動,當他們自己也聞到一樣厭惡的味道時,這兩個部份也會 自動啟動;這便說明了,不管是預期自己或是別人的痛,都會用到腦

36

的同一區域,這便是大腦情緒感染的神經機制的運作。Fitzgerald(2010)

也認同此觀點:當孩童看到別人疼痛時,不論是意外或是故意的,大 腦中跟自己疼痛的經驗有關的地方便會活化起來;這表示當孩童看到 別人故意傷害另一人時,大腦在社會互動和處理別人意圖的地方有活 化的情況。

但要使大腦情緒感染的神經機制產生連結,還需要靠鏡像神經元 的作用。因此,Iacoboni(2009)提出同理心鏡像神經元的假設,指當 我們看到別人在表達他的情緒時,我們的鏡像神經元會發射,就好像 我們自己在做這些面部表情似的;當鏡像神經元發射時,它同時會送 訊號到情緒中心的邊緣系統,使我們感受到別人的感覺,其歷程如圖 2-4。

2-4 同理心的神經機制

資料來源:Iacoboni, M. (2009). Mirroring people.(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 :從模仿、學習到同理,瞭解人我關係的腦際特派員),頁 129。臺北 市:遠流。

這項假設透過掃描實驗受試者的大腦,證實鏡像神經元區、腦島 和情緒大腦所在地─邊緣系統在受試者看臉部表情時都有活化,尤其 是杏仁核;這支持了鏡像神經元透過內在模仿的方式,幫助我們了解 別人的情緒,進而產生同理心(Iacoboni, 2009)。

此外,Dunbar(2011)在他的《150 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 模擬臉部表情

鏡像神經元 腦島 邊緣系統

感受到情緒

37

社會行為》一書中指出,神經心理學的近期進展支持了蘇格蘭啟蒙運 動學者大衛修謨的觀點─道德主要是一種情緒;研究發現,判斷力受 到情緒狀態的影響,當個體思考有關道德兩難的問題時,與評估意圖 特別相關的腦部區域(右耳後方的腦部顳葉與頂葉交界處)會特別活 躍,表示人對於意圖的理解力與能夠同理他人的能力極度相關。

貳、 腦與利社會行為的相關發現

Hein 和 Singer(2008)針對同理心和腦反應進行文獻探討,發現 腦部的同理心反應除了與外在刺激相關外,也與同理心行為特質評估 相關;以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以及 Balanced Emotional Empathy Scale(BEES)兩量表來看,量表得分愈高者,在腦島前端(AI)

與前扣帶回(ACC)的活化反應也愈大

Fitzgerald(2010)利用 fMRI 掃描發現,利社會行為是大腦天生設 定的一部份,就和暴力會引發出恐懼和憤怒一樣,是自動化反應。

Masten 等人(2011)除了利用 fMRI 掃描受試者在觀看遊戲中受冷落 者的腦波變化外,更進一步地追蹤其後續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是否有 寫信給受冷落者表達關心和協助;結果發現,同理心特質較高者在觀 看時,前額葉皮質的背內側(DMPFC)、內側(MPFC)以及腹正中 側(VMPFC)皆有較強的活化現象,同時他們的腦島(insula)與前扣 帶回(ACC)也有較高的活化現象;且前額葉皮質與腦島前端活化反 應較高者,事後會寫更加利社會內容的信給受冷落者,也就是說,前 額葉皮質內側(MPFC)以及腦島前端(AI)反應愈強烈,個體利社會 行為的傾向也愈高。

相較於測量受試者觀看他人痛苦所產生的同理心反應之研究,透

38

過腦波儀(EEG)蒐集個體的腦波變化,藉以瞭解其與人類情緒與社 會行為的相關性也是部份學者常使用的方法。舉例來說,Tomarken, Davidson, Wheeler 和 Doss(1992)檢測前腦與情緒的個別差異,結果 顯示無論是左側額葉、右側額葉以及左側顳葉,其腦波反應皆與正向 情感作用相關,但負向情感作用則無差異。

隨著科技進步,針對幼兒進行腦波變化的相關研究也愈來愈多。

Jones, Field 和 Davalos(2000)比較母親有憂鬱症與無憂鬱症幼兒的腦 波變化,結果發現有憂鬱症母親的幼兒其右側額葉腦波較常出現不對 稱反應,負向情緒較多;此外,這一類幼兒在同理心測驗中,對哭泣 的嬰兒和他們自己的母親較少表現出同理心反應及利社會行為。Jones, Field, Davalos 和 Hart 進一步地在 2004 年針對懷孕期間暴露在古柯鹼的 幼兒進行右側額葉腦波反應研究,結果發現這類幼兒除了有較顯著的 右側額葉腦波不對稱反應外,也有較多的負向情緒,其利社會行為表 現也較低。這樣的結果與Fox 等人(1995)對 4 歲幼兒進行社會能力 與腦波反應的相關研究結果相吻合─社會能力較佳的幼兒,其左側額 葉活動較高,而社會能力較退縮的幼兒,右側額葉活動較高。

Paulus 等人(2013)更運用預測的手法進行研究,透過測量 14 個 月大的幼兒腦波反應,待幼兒成長後,於18 個月大時以及 24 個月大 時分別進行幫助行為和安慰行為的施測,以比較兩者之間的關係;研 究發現,右半球顳葉皮質活動與幼兒的幫助行為相關,而左半球的前 額葉皮質活動與同理反應有關的安慰行為相關;這說明了兩件事:第 一,額葉活化作用與幼兒的同理反應相關,而顳葉活化作用與幫助行 為相關;也就是說工具性幫助行為和安慰行為是經由不同的神經認知 機制來運作;第二,左半球的額葉活動與安慰表現為正相關,亦即左 側額葉皮質的活化現象可預測幼兒在24 個月大時的安慰表現。

39

除此之外,部分學者針對腦波頻段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進行 相關研究;其中,Gamma 波與利社會行為的相關性最為密切。Fitzgerald

(2010)指出,當喇嘛主動在心中冥想起無對象的慈悲時,他們的大 腦會產生高頻率的Gamma 波,且這個 Gamma 波在他們結束打坐後,

仍然存在;Gamma 波一般認為是神經元同步發射的指標,這是把各地 的神經元整合到更高層次的認知和情緒功能上。Betti, Zappasodi, Rossini, Aglioti 和 Tecchio(2009)透過 MEG 蒐集受試者觀看不同狀況 影片的腦波變化,結果發現,受試者在觀看痛苦影片時,感覺動作皮 質會產生高度活化反應,其中又以Gamma 波的反應最為顯著;這表示 觀看他人痛苦會促使觀看者的腦波在感覺動作皮質產生同步地反應─

同理心作用的產生。

小結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個體的同理心、利社會行為會與左額葉活動 相關,而個體產生利社會行為相關反應時,前額葉皮質、腦島以及前 扣帶回等區域都會產生活化現象。而在腦波部分,可發現Gamma 波與 利社會行為的相關性最為密切,如:當個體出現同理心作用時,腦中 的Gamma 波會有相當的活化反應。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中,腦波儀的 接受器之一會貼在幼兒的左額頭處,接近左側額葉皮質,將有助於腦 波資料的接收;而儀器在記錄腦波時,也會依照不同的頻段分別留下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個體的同理心、利社會行為會與左額葉活動 相關,而個體產生利社會行為相關反應時,前額葉皮質、腦島以及前 扣帶回等區域都會產生活化現象。而在腦波部分,可發現Gamma 波與 利社會行為的相關性最為密切,如:當個體出現同理心作用時,腦中 的Gamma 波會有相當的活化反應。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中,腦波儀的 接受器之一會貼在幼兒的左額頭處,接近左側額葉皮質,將有助於腦 波資料的接收;而儀器在記錄腦波時,也會依照不同的頻段分別留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