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程序

以下將分別說明研究流程與試探性研究的發現,以及試探性研究對正式研究 的影響。

壹、研究流程

本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進入研究現場之前的閱讀相關文獻、初 擬研究主題與實地進入現場研究;在此部份,研究者於九十二學年度開學之前,

開始蒐集相關的文獻,並在閱讀文獻的同時,將原本擬訂之主題加以聚焦,發展 成研究問題;同時,於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在基隆市洋洋國小(化名)六年某 班進行試探性研究,並從試探性研究所蒐集之資料中,修正研究問題,研究者同 時也自我省思,以釐清自身主觀的偏見與對研究的疑惑,進而確定正式研究之方 向。研究者於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選擇基隆市太陽國小(化名)五年某班進行 正式研究,並同時進行資料之彙整、分析與詮釋的工作,最後則是結束研究工作,

退出現場並撰寫研究報告。研究者將研究流程繪製如圖 3-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閱讀相關文獻

形成研究問題

試探性研究

反省試探性研究之 啟示與缺失

分析與詮釋資料

提出研究報告 撰寫研究報告 確定研究主題

正式研究

蒐集資料

彙整資料

貳、試探性研究

研究者自民國九十二年十月至九十三年一月期間,實際進入現場進行試探性 研究。總共為期約三個月的時間內,研究者共進行了三次的觀察,八次的正式訪 談與發放一份學童衝突問卷。在進行訪談前,將訪談大綱設計成開放式問卷,讓 學童填寫,之後的訪談,則針對問卷裡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詢問。觀察部分包括觀 察正式上課時間,每次兩節課,每節四十分鐘,以及觀察下課休息時間,分別為 第二節下課時間─每次二十分鐘,與第三節下課時間─每次十分鐘,共計每次時 間為 110 分鐘。

研究者也利用該被研究班級之中午午餐時間,取得導師同意,進行兒童訪 談,每次訪談對象約為五人,共有七組兒童接受訪談,因時間限制,每次只訪談 約三十分鐘,其間有少數男同學吃完飯後就跑出去玩,所以實際訪問的時間也相 對縮短。同時研究者也對導師進行一次正式訪談。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同時進行 觀察札記、訪談內容逐字稿與研究日誌的撰寫與紀錄,並於事後對所蒐集到的資 料進行彙整、分析與詮釋。經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後,主要發現如下:

一、試探性研究之發現與啟示

試探性研究之發現與啟示有以下三點:

(一)國小六年級女生間有「維持表面和諧」的傾向存在

研究者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該班有一位女生(化名小春)被大多數同 性同學所討厭,不過小春與同學間的基本互動都還是存在,所以研究者在進入研 究現場之初,並未察覺到這個現象。但根據訪談資料顯示,班上女生有一半以上 對小春的一些舉動相當不以為然,也看不順眼,其中部分同學也跟小春有過爭 吵。在爭吵結束後,不喜歡小春的人還是不喜歡她,彼此間只有維持表面和諧而 已。也有學童表示,反正距離畢業只剩下一個學期,畢業後就不會再聯絡了。在 談到對小春的感覺時,學童說不可以告訴小春,對小春的反感就像是一個公開的 秘密,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與文獻所提到的中國文化傾向衝突的和諧觀相

同,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老師已經有告訴班上同學,不可以去孤立某位同學,而學 童在害怕受處罰的心理下才有「維持表面和諧」的舉動。不過,在與男生的訪談 中卻也發現,男生對於喜惡的反應較為直接,少有「維持表面和諧」存在的跡象。

(二)向教師求助的情形不多

研究者在試探性研究中發現,年級較高的學生比較獨立,當發生同儕衝突時 也較不會求助於教師。與文獻中所描述的現象相類似。大部分的學生表示,當與 同學發生爭吵時會自己解決,除了是很嚴重的衝突事件像是打架,才會告知老 師。而且他們也認為就算告訴老師,也不見得能解決。就像導師何老師知道班上 同學與小春發生衝突的事情,他也曾告訴班上同學不可以刻意聯合起來去孤立某 位同學,班上同學的確有聽老師的話沒有孤立小春,但是也沒有給小春真摯的友 誼,所以在學童的眼中,老師其實並沒有解決這個同儕衝突事件。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衝突的看法較為中立

研究者在未進入研究現場前,一直認為學童對於衝突一定是採負面看法。但 是在進行試探性研究之後,研究者才發現,原來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衝突的看法 已趨於中立,有相當多學童認為衝突同時有正面與負面功能,正面的功能像是可 以讓友誼變得更好,讓彼此成為好朋友,負面的功能則是可能會讓自己失去一位 朋友。

綜合以上之發現可知,性別依然對同儕衝突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女生所採取 的因應策略比男生來得的多元且複雜,男生則多傾向使用肢體行為策略來因應。

另外教師對學童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學童外在行為的服從不一定代表內心 也同樣認同。

二、試探性研究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一)鎖定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訪談

在進行試探性研究的時候,研究者是採普遍性的觀察與訪談,如此研究者可 以得到一全班性的研究結果,但是卻有不夠深入的遺憾。因為研究時間的限制,

只能對全班同學進行一次訪談,有些因應策略影響因素沒有做進一步的詢問,是 研究者覺得較為可惜的部分。所以在正式研究時鎖定特定對象研究,以追蹤其在 不同衝突情境下的反應,得知學童內心的真實想法。另外,就觀察與訪談這兩個 蒐集資料的方法而言,研究者認為訪談佔有較大的比重,而觀察則能作為補充,

可以發現是否有研究對象未知覺到的因應策略出現。

(二)觀察者效應會隨進入現場時間成反比

在九十二學年度上學期研究者進入現場進行試探性研究時,研究者已經在九 十一學年度下學期到該班級做課堂作業的觀察。因此與該班學生算是相當熟悉。

研究者在第一次進入該班時,班上同學對研究者充滿好奇,但是還不太敢與研究 者有互動,甚至上課時還會分心來注意研究者的動靜。

不過當研究者進入該班的時間拉長時,班上同學已經習慣研究者的存在,而 且會與研究者分享生活的心得,許多與同儕互動的小秘密也會透露給研究者。同 儕衝突對小朋友而言是與同儕互動中的大事,所以若能與研究對象保持良好的關 係,就較能打開研究對象的心房,得知他們所曾發生或現正發生的衝突事件,同 時也會相信研究者能對他們的言論保密,不會告知第三者。

(三)資料蒐集的輔助工具

如果僅靠記憶來記錄觀察內容,一定會有所遺漏或疏忽,因此研究者在觀察 或訪談時會用錄音筆記錄下整個過程,同時也會筆記下重點的事件,讓研究者在 謄寫逐字稿時可以互相搭配,資料可以更完整。另外,進行訪談時最好是能將研 究對象帶至無人干擾的空間,不然旁邊同學吵雜的說話聲會影響到錄音的效果。

研究者在試探性研究時只採用訪談來詢問學生的想法,但研究者認為,可以依據 所觀察到的衝突事件,去訪談衝突的當事人,瞭解他們在與同儕發生衝突當時心 裡的想法。

綜上所述,試探性研究對於正式研究的研究方法之影響主要有三點:一、鎖 定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及訪談,而不做全班性的研究;二、觀察者進入教室的時間

與觀察效應之影響成反比,進入研究現場越久則影響越小,故研究者在進入一段 時間後再進行深入訪談,較能得知學童真正的想法;三、利用錄音等資料蒐集紀 錄工具,以彌補記憶的不足,此外研究工具應多樣化,以便能取得豐富的資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