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 壹 壹

壹、 、 、研究程序 、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質的研究程序乃是屬於一個開放式、具有相當彈性的設計歷程(黃瑞琴,

1991),研究者需從研究現場中持續地獲得回饋和線索,以便逐漸發展研究的 方向。關於本研究程序,如圖 3-1 研究程序,以下簡要說明。

研究者初步先擬定研究主題同時閱讀相關文獻,尋找並確定研究對象,再 確立研究主題,接著進行試探性研究。從試探性研究所獲得的結果與啟示來撰 寫研究計畫。然後,根據研究計畫口試委員之建議,修正研究方向並確定正式 研究的主題。依據研究主題及研究目的,擇用適當的研究方法,以擬定研究設 計與實施步驟,開始進入現場實施正式研究。正式研究是透過訪談、實地觀察、

相關文件去蒐集現場資料,並且利用空閒時間撰寫札記對以上資料進行編碼,

待獲得足夠資料後便逐漸退出現場,且持續閱讀文獻。最後,針對資料以發展 意義、提出結論,完成研究論文之撰寫。

貳 貳

貳 貳、 、 、研究實施 、 研究實施 研究實施 研究實施─ ─ ─前置準備階段 ─ 前置準備階段 前置準備階段 前置準備階段

根據上述,若以進入研究現場作為分界點,可把研究實施分為前置準備階 段和正式研究之進行等兩部分。本節先陳述研究前置準備之過程,正式進行研 究的資料蒐集與處理則在第四節說明之。以下依序說明研究者背景、初步擬定 研究主題、尋找研究對象、確定研究主題。

進入現場正式研究

一 一 一

一、 、 、 、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背景

Patton(1990)指出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為主要的工具(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故研究者的背景對於研究的進行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進行正式 研究之前,先瞭解研究者的經驗。

研究者的父親是家中長子,而研究者是他的第一個孩子,事實上,性別之 於研究者,亦有偏頗的壓力,祖父在研究者出生的前一刻,仍不放棄產房前亮 的燈是男孩的可能。但要說研究者受到重男輕女的窠臼,倒也不然,奶奶只生 了兩個男孩,一向有個沒有女兒遺憾,所以當她知道研究者是個女孩後更是分 外喜悅。幸而,研究者的性別不是主要的關注點,唯一能肯定地是研究者的來 到代表了新一代的開始。

研究者的家庭是屬於折衷型,同住的人口有祖父母、父母親、研究者和兩 位弟弟共七人。祖父母從事農業生產,到了父母親一輩正逢台灣經濟起飛,於 是父親開始自己創業,父親和母親的工作是採取男主內、女主外的分工法則,

父親是商人,以買賣貨品方式的賺錢,母親照顧家庭,並輔助父親生意上的事 務,其它時間待在家中以手工藝品的加工增加收入。

研究者的父母親對於孩子教育是採取鼓勵並順其自由發展的心態,投注在 孩子們的心力不分男女都一視同仁。研究者和弟弟們在國小時都就讀於學區的 小學,但國中之後便出現了不同,研究者在國小老師鼓勵下跨縣市於私立中學 唸書,然後繼續升上此私立中學的高中部,最後經過大學聯考進入大學院校,

兩位弟弟國中則是繼續於學區內的公立國中唸書,然後選擇高職就讀,最後考 取四年技術學院,目前都於研究所就讀。

研究者於高中時選擇社會組,大學考取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轉而進入國 民教育學系就讀,回顧所有修業期間較缺少社會科學的基礎,是故決定研究方

二 二 二

二、 、 、 、初步擬定 初步擬定 初步擬定 初步擬定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者一開始便關心性別議題,研究論文乃選擇朝這個面向發展。在文獻 蒐集和探討的過程中,發覺性別研究是非常廣泛且多樣性,研究者常常迷失在 種種名詞的界定裡而困惑不已。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摸索之後,在初步擬定研 究主題的階段,研究者依舊沒辦法確定研究主題,只好暫時擱下研究主題的尋 找,轉而透過研究對象的確定以幫助研究主題的聚焦。

三 三 三

三、 、 、 、尋找研究對象 尋找研究對象 尋找研究對象 尋找研究對象

尋找研究對象的過程中,因為限於研究對象不易尋找,已使研究進度大為 落後,不得已乃以研究所同班擔任教職的男同學為可能的研究對象。最後,幸 運的獲得阿木,一位現任於國小的男性班級導師的慨允協助,願意參與研究,

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四 四 四

四、 、 、 、確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主題

本研究以阿木老師為研究對象,因此開始探討與閱讀與男性研究或男性教 師的相關資料。在研究初期發現,這位三十歲的國小男性教師,自小就是在女 多男少的家庭長大,國中讀男校,高中為男女分班,大學、研究所時同樣也是 處於女多男少的環境,目前也在男性為少數的國小體系中工作。基於此,使研 究者對這位國小男性教師的性別角色經驗產生興趣。因此,研究者將研究主題 確定為「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以期待對阿木在女多男 少情境中的感受與表現作進一步的了解。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