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最後界 定與本研究有關的名詞。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大學時代因緣際會下,研究者曾有段接觸性別議題的時光,這個伏筆隱約 成了日後激起研究者朝向研究性別的動力。大二的那一年,研究者選修與性別 議題有關的課程,婚姻與家庭,當時研究者第一次親身體會到人們對於性別議 題的兩極化反應,一邊是熱情而另一邊竟是冷漠,每每台上的老師在課堂上洋 洋灑灑談論各種話題時,台下大多數的學生卻總是扮演漠不關心者,自然而然 退出討論,變成了教室中的客人,只把課程當成營養學分。第二次的衝擊是大 三的那一年,研究者在校園各個角落看到女子研究社的種種宣傳,他們為了拯 救因經營不佳面臨被降低社團經費的困境,便開始定期舉辦演講且積極招生,

然而性別研究的學術活動常常還是門可羅雀,有時候甚至會碰到人數不足而活 動停辦,幾次演講活動到了最後並沒有挽回經費減少的危機。

回憶這兩次的經驗,不難發現一般人對於性別議題,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 一種不願了解、冷漠、畏懼或者非黑即白的心態,以致抹煞了真正去瞭解性別 的機會。研究者認為在現今追求性別平等的時代,人人都應該有面對性別議題 的知能,所以,研究者選擇與性別有關的議題作為論文研究的方向。

一般提到性別研究的對象,就會想到是女性,研究者亦是如是思考。於是,

研究初期商請友人介紹任教國小的女性教師,以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在一次偶 然的機會中,研究者向擔任國小老師的研究所某男性同學請益之後,驚覺自己 將研究對象限為女性有其盲點,也使此一研究無形中落入性別刻板印象的泥淖 中,這一個念頭促使研究者開始產生轉念,「我為什麼不以男性為研究對象」,

王雅各(1999)認為在性別研究中,男性絕對無法缺席,因為性別教育不是只 有為女性努力。因此,男性也是性別研究的重要一環,以男性為研究對象,必 能夠拓展性別研究的觸角。基於觀念的轉變和學者看法的支持,研究者開始思 考尋找國小男性教師作為論文之研究對象的可能性。

近世紀來女性主義者欲改善因性別而產生的不平等現象,使女性恢復主體 性,雖然不同流派之間的論點各有差異,但其共同的訴求都是將女性的主體經 驗視為研究核心(Harding,1987),於是女性主義研究者廣泛地展開性別議題 的探討。女性主義指出在父權體制下,男、女總是被教導要遵從所屬的性別角 色,以至產生性別偏見、職業性別化、性別分工…等現象,使人處於僵化性別 角色框架下,也侷限了個人在生涯發展上的可能性(顧燕翎,1999)。由此可 知,女性主義欲透過性別角色的探討,以打破傳統父權體制的框架與性別刻板 印象,卻除僵化性別角色框架對人造成的壓力,使人們得以發展適性的自我(謝 臥龍,2002)。

在性別領域中以男性為對象,即稱為男性研究(蔡篤堅,2001)。男性研 究同樣也開始檢討父權體制對男性所產生的影響,重新省思男性的性別角色。

一九七0年初期,男性運動所流行的胸章上寫著「我不是一個追求成功的物 體」,反映了類似女性主義者對性別角色的挑戰,男性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僅是 個養家者的角色,他們試圖接受自己也能作個照顧者的角色(畢恆達,2003)。

台灣於二00一年十一月,台大婦女研究室倡導的白絲帶運動,就是國內第一 個具體實踐的男性運動。這個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全國的男性能反省男、女

的性別角色之結構性問題,以及男性氣概和雄性暴力之間的關係(洪文龍,

2004)。

台灣的男性研究發展至今雖僅十餘年時間,但已有不少的研究陸續發表。

在這些研究中,主題大致上可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男性的父權與家務勞動 的探討;第二類,是針對傳統男子氣概建構的分析;第三類,是男性進入女性 工作領域的生命史(畢恆達,2003)。若以國小男性教師作為對象的研究,則 可屬於上述歸類的第三類。

目前國民中小學校園中,男性教師是少數的一群,根據九十四年中華民國 統計資訊網之教育統計資料顯示,國小的男女教師比例是男少女多,男性教師 佔 32.04%,女性教師則佔了 67.96%(教育部統計處,2005)。依據教育部統 計處歷年來的統計數據更發現,男性教師比例呈現一路下降的趨勢,自民國三 十九年的 69.53%、六十年的 56.37%、六十八年的 49.91%、八十年的 39.64%,

到九十四年的 32.04%。即使此種男性少女性多的環境,一般而言,任教於行 政職務、擔任主任和校長的人選,都還是以男性為主,然而游美惠(2005)指 出並不必然每一個男性的生涯發展,都是適合以當行政人員、主任和校長為方 向。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使得國小教師被標籤為 女性職業,造成國小教育環境下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卻在國小的人事結構中,

上層的主任和校長大多又以男性為主。試問男性教師的聲音是否會隨著人數的 減少而將逐漸消失呢?另一方面,男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目標是否還都是以升遷 行政階層為主呢?基於上述,為了能更加深刻瞭解國民小學男性教師,從事男 性教師的研究是必要的。

關於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首先畢恆達(2003)指出此研究多著重於男性 個人進入此領域的抉擇、學習與工作內容和生涯規劃等過程,主要目的是描述 男性在國小工作領域的生命史,不像第一、二類的男性研究,是以較具有社會

仍甚少觸及性別結構問題。其次將目前國小男、女性教師的性別研究作對照,

結果發現,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僅偏向工作的探討,忽略從性別角色去檢視,

因此,國小的男性教師的性別研究常會落入侷限,誠如潘慧玲(2000)認為以 國小男性教師為對象所進行的性別研究,至今可說缺乏女性主義的性別角色分 析架構,因為男性研究無法像國小女性教師的研究一樣,能夠透過訪談、觀察 的質性資料以瞭解其性別角色,男性研究無法向國小女性教師的研究一樣,透 過研究讓人們瞭解到身為女性在發展教學生涯時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女性教師 如何在現實環境下生活。

職是之故,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也不應只是著重於工作歷程,應擴展研究 的層面,可行途徑之一為,以性別角色經驗為研究主題,以質性研究方法來蒐 集與主題有關的資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