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彩岫 博士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

之研究

研究生:王素淳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係以一位國小男性教師 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法,進行訪談、觀察與文件蒐集,以瞭解國 小男性教師的性別角色經驗,以及國小男性教師對性別角色經驗的感受, 進而探討社會之性別刻板印象對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影響。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自我對性別的認定及他人無意間傳達的性別期待影響國小男性教師對 男性角色的形塑。 二、國民小學工作場域中男性教師的處境尷尬。 三、國小男性教師透過修正其父親的作為而實踐自己理想中的父親角色。 四、性別刻板印象對國小男性教師的生涯發展影響不大。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性別角色、、男性研究、男性研究、男性研究男性研究、、、國民小學教師國民小學教師國民小學教師國民小學教師

(3)

A Study on Experiences of a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ender Role

Abstract AbstractAbstract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a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ender rol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By interviewing, observing and document-collecting, the researcher got and analyzed the data to comprehe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ender role.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gender role of the male teacher was affected by his gender identity and others’ gender expectations.

2. The male teacher felt a little uncomfortable about his posi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3. The male teacher acted his fatherhood by revising his father’s.

4.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stereotype on the male teacher’s career is little.

(4)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 ...緒論... 11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7777 第一節 性別角色...7 第二節 男性研究...19 第三節 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研究方法與歷程研究方法與歷程 ...研究方法與歷程 ... 39.. 3939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39 第二節 研究程序與實施...41 第三節 研究的情境脈絡...45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分析及信效度 ...50 第五節 研究倫理...58 第六節 研究限制...59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616161 第一節 成為男性...61 第二節 男教師生涯...75 第三節 父親角色...94

(5)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1111090909 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建議...113 第三節 省思...11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 121... 121121121 中文文獻...121 西文文獻...125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 127127127127 附錄一 男性教師相關研究之碩博士論文 ...127 附錄二 五年二班教室平面圖 ...128 附錄三 資料目錄總表...129 附錄四 訪談大綱...130 附錄五 研究日誌表格...132 附錄六 研究類目表...133 附錄七 研究同意書...134

(6)

表 2-1 傳統社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 ...15 表 2-2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三種類型 ...25

圖 3-1 研究程序 ...42 圖 3-2 阿木的大事記 ...46 圖 3-3 阿木的家系圖 ...46

(7)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最後界 定與本研究有關的名詞。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大學時代因緣際會下,研究者曾有段接觸性別議題的時光,這個伏筆隱約 成了日後激起研究者朝向研究性別的動力。大二的那一年,研究者選修與性別 議題有關的課程,婚姻與家庭,當時研究者第一次親身體會到人們對於性別議 題的兩極化反應,一邊是熱情而另一邊竟是冷漠,每每台上的老師在課堂上洋 洋灑灑談論各種話題時,台下大多數的學生卻總是扮演漠不關心者,自然而然 退出討論,變成了教室中的客人,只把課程當成營養學分。第二次的衝擊是大 三的那一年,研究者在校園各個角落看到女子研究社的種種宣傳,他們為了拯 救因經營不佳面臨被降低社團經費的困境,便開始定期舉辦演講且積極招生, 然而性別研究的學術活動常常還是門可羅雀,有時候甚至會碰到人數不足而活 動停辦,幾次演講活動到了最後並沒有挽回經費減少的危機。 回憶這兩次的經驗,不難發現一般人對於性別議題,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 一種不願了解、冷漠、畏懼或者非黑即白的心態,以致抹煞了真正去瞭解性別 的機會。研究者認為在現今追求性別平等的時代,人人都應該有面對性別議題 的知能,所以,研究者選擇與性別有關的議題作為論文研究的方向。

(8)

一般提到性別研究的對象,就會想到是女性,研究者亦是如是思考。於是, 研究初期商請友人介紹任教國小的女性教師,以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在一次偶 然的機會中,研究者向擔任國小老師的研究所某男性同學請益之後,驚覺自己 將研究對象限為女性有其盲點,也使此一研究無形中落入性別刻板印象的泥淖 中,這一個念頭促使研究者開始產生轉念,「我為什麼不以男性為研究對象」, 王雅各(1999)認為在性別研究中,男性絕對無法缺席,因為性別教育不是只 有為女性努力。因此,男性也是性別研究的重要一環,以男性為研究對象,必 能夠拓展性別研究的觸角。基於觀念的轉變和學者看法的支持,研究者開始思 考尋找國小男性教師作為論文之研究對象的可能性。 近世紀來女性主義者欲改善因性別而產生的不平等現象,使女性恢復主體 性,雖然不同流派之間的論點各有差異,但其共同的訴求都是將女性的主體經 驗視為研究核心(Harding,1987),於是女性主義研究者廣泛地展開性別議題 的探討。女性主義指出在父權體制下,男、女總是被教導要遵從所屬的性別角 色,以至產生性別偏見、職業性別化、性別分工…等現象,使人處於僵化性別 角色框架下,也侷限了個人在生涯發展上的可能性(顧燕翎,1999)。由此可 知,女性主義欲透過性別角色的探討,以打破傳統父權體制的框架與性別刻板 印象,卻除僵化性別角色框架對人造成的壓力,使人們得以發展適性的自我(謝 臥龍,2002)。 在性別領域中以男性為對象,即稱為男性研究(蔡篤堅,2001)。男性研 究同樣也開始檢討父權體制對男性所產生的影響,重新省思男性的性別角色。 一九七0年初期,男性運動所流行的胸章上寫著「我不是一個追求成功的物 體」,反映了類似女性主義者對性別角色的挑戰,男性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僅是 個養家者的角色,他們試圖接受自己也能作個照顧者的角色(畢恆達,2003)。 台灣於二00一年十一月,台大婦女研究室倡導的白絲帶運動,就是國內第一 個具體實踐的男性運動。這個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全國的男性能反省男、女

(9)

的性別角色之結構性問題,以及男性氣概和雄性暴力之間的關係(洪文龍, 2004)。 台灣的男性研究發展至今雖僅十餘年時間,但已有不少的研究陸續發表。 在這些研究中,主題大致上可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男性的父權與家務勞動 的探討;第二類,是針對傳統男子氣概建構的分析;第三類,是男性進入女性 工作領域的生命史(畢恆達,2003)。若以國小男性教師作為對象的研究,則 可屬於上述歸類的第三類。 目前國民中小學校園中,男性教師是少數的一群,根據九十四年中華民國 統計資訊網之教育統計資料顯示,國小的男女教師比例是男少女多,男性教師 佔 32.04%,女性教師則佔了 67.96%(教育部統計處,2005)。依據教育部統 計處歷年來的統計數據更發現,男性教師比例呈現一路下降的趨勢,自民國三 十九年的 69.53%、六十年的 56.37%、六十八年的 49.91%、八十年的 39.64%, 到九十四年的 32.04%。即使此種男性少女性多的環境,一般而言,任教於行 政職務、擔任主任和校長的人選,都還是以男性為主,然而游美惠(2005)指 出並不必然每一個男性的生涯發展,都是適合以當行政人員、主任和校長為方 向。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使得國小教師被標籤為 女性職業,造成國小教育環境下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卻在國小的人事結構中, 上層的主任和校長大多又以男性為主。試問男性教師的聲音是否會隨著人數的 減少而將逐漸消失呢?另一方面,男性教師的生涯發展目標是否還都是以升遷 行政階層為主呢?基於上述,為了能更加深刻瞭解國民小學男性教師,從事男 性教師的研究是必要的。 關於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首先畢恆達(2003)指出此研究多著重於男性 個人進入此領域的抉擇、學習與工作內容和生涯規劃等過程,主要目的是描述 男性在國小工作領域的生命史,不像第一、二類的男性研究,是以較具有社會

(10)

仍甚少觸及性別結構問題。其次將目前國小男、女性教師的性別研究作對照, 結果發現,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僅偏向工作的探討,忽略從性別角色去檢視, 因此,國小的男性教師的性別研究常會落入侷限,誠如潘慧玲(2000)認為以 國小男性教師為對象所進行的性別研究,至今可說缺乏女性主義的性別角色分 析架構,因為男性研究無法像國小女性教師的研究一樣,能夠透過訪談、觀察 的質性資料以瞭解其性別角色,男性研究無法向國小女性教師的研究一樣,透 過研究讓人們瞭解到身為女性在發展教學生涯時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女性教師 如何在現實環境下生活。 職是之故,國小男性教師的研究也不應只是著重於工作歷程,應擴展研究 的層面,可行途徑之一為,以性別角色經驗為研究主題,以質性研究方法來蒐 集與主題有關的資料。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一位國小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 二、瞭解一位國小男性教師對性別角色經驗的感受。 三、探討社會之性別刻板印象對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影響。 四、綜合研究結果做成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有關男性研究之參考。

(11)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壹、

、國民小學男性教師

國民小學男性教師

國民小學男性教師

國民小學男性教師(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國小男性教師係指一般合格國民小學教師,其生理性別為男性者,且目前 仍任教於國小。本研究是指一位任教於台中市國民小學的男性導師。

貳、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men’s studies)

男性研究是男性對婦女運動產生的反應下的一類知識論述,指男性受到了 婦女研究(women’s studies)的啟蒙,開始以男性為研究對象所進行之性別領 域的研究,而研究的內容包括了男性的角色、特質與經驗等。一九八0年代, 男性研究在歐美國家蔚為風潮,有著一股形成新興學科的趨勢。

參、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gender role)

性別角色係在社會文化的規範、期待下,一套對於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腳 本,是人們所認為不同性別者應該表現的行為方式,也是個體所認同的行為模 式,他藉由透過此種行為模式已明示自己的性別。個人將結合社會建構與個人 認知兩個層面以展現出他的性別角色,於是,在社會建構於不同性別者行為表 現的規範或期許下,個體將表現出所屬性別的行為模式。

(12)

肆、

、性別角色經驗

性別角色經驗

性別角色經驗

性別角色經驗(

(gender role experiences)

在本研究中性別角色經驗是泛指,一個人表現出其性別角色之具體可見的 事件和現象。是故,性別角色經驗與人的特質、人的角色分工會產生緊密相連, 小至性格特徵、行為舉止、人際應對的關係,大到家庭分工、社會分工、職位 工作的劃分都有人的性別角色經驗存在。

(13)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分三節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性別角色,第二節為男性研究, 第三節整理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以期對本研究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本節首先界定性別角色的定義,其次探討社會化的性別角色發展理論,最 後說明性別角色的概念轉變。

壹、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之定義

之定義

之定義

之定義

以下先臚列性與性別的字義,然後探討性別角色的定義。

一、

、性

性(

(sex)

時代英英與英漢大辭典中,sex 有「性」和「性別」兩種翻譯。「性」是自 然界的分類,以區分生物和非生物或者雌和雄不同性徵而言;而「性別」是從 生理、機能和心理的不同來區分男性和女性。 辭海中「性」有三種意義。人之本性謂之性也,如論語的性相近習相遠; 性是生命也,如左傳昭八年的莫保其性;性是理也,如中庸的天命之為性。

(14)

大美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認為 sex 是個體中所有差異 的總和,據此而使得從事有性生殖的配偶之間有所分別。在生物體中除了病毒 之外,所有生物中都有 sex,故個體通常非雄性即為雌性,雖然有部分為雌雄 同體。 上述字辭典的定義中,sex 等於生物的性和生理的性別,然中文的用法中 性有三個意義,包括人的本性、人的生命和事物的道理等,性此字之意義其實 與生物的性、生理的性別並沒有關係,至於在百科全書中則定義 sex 是個體為 雌性或雄性之區別標準。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如 Maccoby(1988)、Bem(1989)、Eagly(1995)、 Archer 和 Lloyd(2001)都直接指出 sex 是指男性與女性的生物類別(簡皓瑜 譯,2004)。West 和 Zimmerman(1991)認為性就是以生理的標準去劃分出男 女。晏涵文(2004)認為性是生物學所使用的語彙,一個人是男性或女性,可 以根據他們的性器官與基因來加以判斷,係先天所賦予的生物特徵,用來判定 個體是男或女的,是屬於天生本質。 由上可知,學者們認為性是區分男性或女性的判斷依據,是從生物和生理 面來討論男女之差異。

二、

、性別

性別

性別

性別(

(gender)

朗文當代大辭典提到 Gender 原是字之屬性,如陽性、陰性、中性三種中 的任何一種,後來也用來區分男性女性之性別。而辭海提到性別是男女兩性之 差別也。

大美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指出 Gender 是語法上,依 陽、陰或中性等特徵分析字的方法,可稱為語言的性別。在現代英語有一套主 要根據人類性別的簡單系統,如 He 代表成年男性,She 代表成年女性,It 代

(15)

表未成年人和非人類的陽性和陰性。這種性別系統的區分大抵與客觀事實相 符,稱為自然性別,然而,古英語中文法的性別是任意分類,其通常與人類性 別無關。 劍橋百科全書指出 Gender 為性別,是男性或女性角色各表現其相對應的 社會行為,而性別是通過初級和次級的社會化生活才學到的。 上述字辭典的定義中,Gender 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字的屬性,一是指男 女之性別。中文裡性別這一名詞,直指兩性之差別。至於,百科全書中 Gender 的定義亦同於字辭典的二種意義。 女性主義的先驅,西蒙.德.波娃(1949)在《第二性》一書中,提出人不 是生而為男人、女人,而是變成男人、女人。波娃覺得因為人處於社會、文化 中,會隨著後天環境經的學習,最後人就變成該性別(陶鐵柱譯,1999)。 從 Maccoby(1988)、Bem(1989)、Eagly(1995)的界定來看,性別是 指與兩性相關的屬性,換言之,他們都認為性別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種種特 色(簡皓瑜譯,2004)。 劉仲冬(1999)提到性別又稱為性屬、性類或社會性別,性別是原本用來 指稱語言學上的名詞屬性,在一九七0年後,被女性主義者援引使用,以為區 分生物性和社會性別差異,就如同在語言中,山川日月可被賦予陰陽屬性,人 類的性別也是後天社會界定,並經文化模造產生。 莊明貞(2003)性別不僅包括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尚包括社會、文化 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因此,性別可解視為性的社會建構。 由上可知,學者們闡述性別的定義,認為性別是區分人類為男性或女性的 判斷依據,和性的意義一樣,然而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其界定的範疇,性別是從 社會、文化等後天養成的層面來看男女之差異。

(16)

三、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gender role)

性別角色,其英文對照字應為 gender role(周業謙譯,2005),是由性別 (gender)和角色(role)兩字詞所組成,以下先辨明角色的意義,再探討性 別角色的定義。 社會學辭典定義角色是在特定情形下,人依據社會所允許的方式來表現其 行為(朱岑樓,1991)。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提到在社會學中角色是指人們期望具有一定社會地位 或身份的個人所應有行為。 陳奎憙(1990)定義角色係指對於擔任某一特定職位者的一套規範與期 待,其中的規範是指社會希望他應該要如何表現行為,而期待是社會預料擔任 某一角色者可能如何表現行為。 郭為藩(1996)提及角色是指社會團體規範於某一特定類別的人,所應表 現的行為模式。 由上可知,角色在社會學中是指特定情形下、具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身份、 擔任某一職位、特定類別的人之行為。 關於性別角色,社會學辭典中將其解釋為圍繞著性別概念而產生的社會期 許,而人們是基於這些期許去表達合適的行為。 教育大辭書將性別角色定義為每個社會所賦予男、女性的行為,這些行為 包括言行舉止、服裝、態度、觀念、權力、責任等(賈馥茗,2000)。 由上述字義觀之,性別角色是指社會賦予和期許某一性別者的行為。角色 與性別角色都是指人的行為,兩者的概念類似,只不過性別角色更是用來專門 指稱某一性別者的行為,故性別角色是隸屬於角色下的一種概念。

一般研究(Lerner & Shea,1982;Lueptow,1984;李美枝,1987;張春 興,1989;陳皎眉,1996;潘慧玲,2003)也常從角色觀點來定義性別角色,

(17)

他們認為性別角色是在社會規範和期待下所指之某一性別者的行為,茲分別臚 列如下: Lerner 和 Shea(1982)指出性別角色是對一群既定性別的人,所界定一 套行為的規範。 Lueptow(1984)指出性別角色是源自於社會對男女不同行為表現的期待 (引自游美惠,1999)。 李美枝(1987)認為性別角色是個體認同社會可接受的兩性行為模式,而 個體透過自我的行為表現,以明示他所歸屬性別的行為型態。 張春興(1989)認為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傳統中,眾所公認男性或女性應 有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模式乃是經過當時社會文化之規範。 陳皎眉(1996)認為性別角色是對性別所反映出來的行為期待,也就是社 會、文化根據生理性別,為男性或女性所規範的行為腳本,亦即性別角色不僅 包括生理上的性別所衍生的兩性差異,還包括文化背景因素。 潘慧玲(2003)認為性別角色是以生物性別作為劃分社會角色的標準,男 女兩性受到其文化規範與社會期望的影響,表現出符合兩性特質的行為模式, 而此行為表現與人的特質、角色分工都會產生緊密相連的關係,於是,小至性 格特徵、行為舉止、人際中相互應對的關係,大到家庭分工、社會分工、職位 工作的劃分,個人將表現出其性別角色。 綜合上述,性別角色是社會所建構出一套不同性別者的行為模式,爾後, 個體方將之表現出來。其中所指行為模式所涵蓋的範圍很廣,與人的生活息息 相關。

(18)

貳、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發展的社會化過程

發展的社會化過程

發展的社會化過程理論

發展的社會化過程

理論

理論

理論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有心理分析、認知發展、社會學習、性別基模…等派 別。由於,本研究傾向以社會化過程來瞭解性別角色,因此,僅以社會學習論 和性別基模理論作探討。

一、

、社會學習

社會學習

社會學習

社會學習理

理論

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 Bandura 所提出,他認為人類行為都是學習而來的,行 為的產生是由於特殊環境下社會化的結果,經過社會化的歷程,人將從情境中 學得行為,所以,兒童自小便會直接透過不同的對待、酬賞和處罰而產生學習, 或者間接地透過觀察和模仿學得,總之,他的理論強調情境因素在社會行為的 學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張春興,1994)。 人的性別角色發展,Bandura(1977)認為其亦是透過社會學習論而習得。 他認為在生物、個人主動及社會文化等三者不同形式產物的相互決定下,人便 會學會了性別化行為。性別化行為的學習乃主要透過強化和仿效的兩種歷程: 所謂強化是指個體藉由觀察周遭的事物並嘗試發出性別化的行為,若他得到獎 勵則會繼續該行為,若他受到處罰則停止;而仿效乃是個體只是透過觀察其他 人的性別化行為而習得新的反應,這樣的他人就是榜樣和楷模。藉由強化和仿 效之社會學習歷程,這些性別化行為將會形成一個人的性別角色。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性別角色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經由直接教導或獎 賞、懲罰,或觀察、模仿而學習到的性別化行為。楊宜憓、高之梅(2002)從 家庭、學校、媒介說明人的性別角色之社會化過程,如下: 每一個人的性別角色,將透過社會化的歷程一步一步逐漸養成,首先是家庭,個人在 家庭中成長,父母的教導對其行為表現有極深遠的影響,因此,兒童會以父母為楷模,

(19)

而發展出其性別角色的概念、態度、價值。再者學校生活、師長、同儕團體也是性別 角色發展的重要學習環境之一。此外是媒介如兒童的玩具、衣服、遊戲等等的選擇, 電視節目、廣告和卡通等大量的象徵模型中找到性別角色的榜樣,都受到別人直接讚 美或斥責之影響。 從以上引用資料可知,後天環境中的人、事、物將不時對個體性別角色予 以制約而形成。兒童對於性別角色的學習作調整時,教師、家長、媒體、手足、 同儕…等都是觀察學習的對象與性別差異訊息強化的來源。 總之,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是在人社會學習歷程中,受到 生物、個人與社會等三種情境因素的力量相互影響,透過強化和仿效而習得性 別化行為,以形成其性別角色。

二、

、性別基模

性別基模

性別基模

性別基模理論

理論

理論

理論(

(gender schema theory)

性別基模理論由 Bem 所提出,他認為人類的性別發展是涵蓋認知發展與 社會學習的特徵。性別基模是指人對於男女特色、行為及信念、期望形成一個 概念性的認知結構,這個結構就稱為性別基模,基模將促使人尋找資訊以組成 更恰當的性別類型的態度,且將不符合的訊息給予忽視和轉換、重組,總之, 性別基模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張慧芝譯,2001)。 人的性別角色發展,Bem(1974)認為其亦是透過性別基模理論而習得。 人們一旦知道自己的性別,會發展有關自己文化中男性或女性意義的概念,並 開始接受他的性別角色。性別基模理論,將性別角色分為性別典型化和非性別 典型化兩類,而其中性別典型化又有高、低之別。所謂高性別典型化者,是指 人會依據文化的性別標準使自己行為與這些標準一致,而低性別典型化者,則 是隨著情境而變化,至於,非性別典型化不容易用男性化與女性化的類別來將 他人分組,且不易接受社會文化中賦予男女的文化適當性行為。 然而人的性別角色究竟會成為高性別典型化、低性別典型化或非性別典型

(20)

化,則與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有關。當人的成長過程處於刻板印象時,他的性別 典型化的程度就會越高,反之則為低性別典型化或者非典型。劉秀娟、林明寬 (1996)就指出刻板印象的性別基模會產生相對應的性別典型: 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會影響性別角色,人學習到一種刻板印象的性別基模就會產生相對 應的高性別典型化。首先,一般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容易變成性別典型化,因為,人為 求符合刻板印象中男子氣概或女性氣質的社會期待,最後傾向選擇其適合的性別典 型。另外的原因是 Eagly(1987)的看法,他認為兩性面臨社會角色的分工情境,女 人和男人適合的社會行為自然便有差異,男女分工和刻板印象連結促成了性別典型 化,因為男性與女性所採用的不同社會角色而致使刻板印象生成。 總之,性別基模理論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是人在文化中,受到了刻板的 社會期待和社會角色分工因素的影響。而依據刻板印象程度,人的性別角色基 模可分為高性別典型化、低性別典型化、和非性別典型化三類。

參、

、性別角色的概念

性別角色的概念

性別角色的概念

性別角色的概念

由於性別角色是後天建構而成,不同體系的社會對兩性的性別角色,自然 形成不同價值的尺度標準。以下,根據發展先後,可分單一向度、兩性化、多 元,依序探討性別角色的概念。

一、

、單一向度性別角色

單一向度性別角色

單一向度性別角色

單一向度性別角色的概念

的概念

的概念

的概念

早期性別角色的概念是單一向度地,男性化和女性化代表兩個相反端點。 當時的社會以狩獵、畜牧和農耕為主,因為人類的生產生方式與先天體力連 結,所以,絕大多數人類是男主外女主內(李美枝,鍾秋玉,1996),於是, 這種性別角色的概念使得男性化與女性化代表了兩個相對意義。

(21)

Weber(1991)將這種界定男性化與女性化為兩極端的概念,稱之為單一 向度模式的性別角色,且指出在這種模式中,男性是主導的一方,因此男性必 須理性、進取、自信、有領導力;女性則是受領導的一方,因此女性是依賴他 人的、溫柔婉約,具感性的。 受到傳統社會對男女性別角色兩極化之影響,早期的學者們都主張個人的 性別角色須與其生理性別相符合,並認為當性別角色與生理性別一致時,個體 才有健康的心理與社會適應性。故在六、七0年代,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大都 傾向尋找適合男性的特質與適合於女性的特質,於李美枝的研究顯示,傳統社 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如下表 2-1 所示。 表 表 表 表 2-1 傳統社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傳統社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傳統社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傳統社會中適合之男女特質 適男特質 剛強的、個人主義的、靠自己的、冒險的、獨立的、有主見的、深沈的、競爭 的、膽大的、豪放的、穩健的、自立更生的、善謀的、有雄心的、嚴肅的、主 動的、行動像領袖的、有領導才能的、好支配的 適女特質 溫暖的、整潔的、純潔的、心細的、伶俐的、動人的、富同情心的、文靜的、 親切的、愛美的、慈善的、溫柔的、端莊的、文雅的、純情的、輕聲細語的、 天真的、矜持的、愛小孩的、善感的 資料來源:”性別與性別角色分析論”,李美枝、鍾秋玉,1996,本土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6,,279。 , 然而,單一向度性別角色的概念,將男、女性類型化,而落入一種男強女 弱、男剛女柔的刻板印象(劉仲冬,1999),如此兩極化的看法,使得人在發 展時受到諸多的限制。 總之,單一向度性別角色的概念是男人要有男人樣,女人要有女人樣,對 性別作男性與女性的極端區分。

(22)

二、

、兩性化性別角色的

兩性化性別角色的

兩性化性別角色的

兩性化性別角色的概念

概念

概念

概念

1970 年以後,隨著工業化、科技化的現象帶來整個環境的結構再造,因 應情境需要,人們開始省思單一向度性別角色的概念之適切性,於是有兩性化 的性別角色概念出現。李美枝、鍾秋玉(1996)所提及的雌雄同體之性別角色 概念,即屬於兩性化性別角色的同義字,她們寫到: 在急遽變遷的現代社會裡,個體如果執著於單一向度的性別角色概念,其對環境的適 應將會受到相當的限制,所以,概念上應轉換成剛柔並濟的雌雄同體的性別角色。 Bem 對兩性化的性別角色概念討論甚為詳細,他據此提出了「性別角色 的二元建構模式」之概念,而此概念是二維的思維架構,稱之為「雙因子論」, 鼓勵人們發展兩性化性格(引自李美枝、鍾秋玉,1996)。 Bem(1974)將性格特質分化程度定為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兩性化 等四類性別角色的概念。當一個人具有很高的男性特質、很低的女性特質時, 便是男性化的人;相對地,當一個人具有很高的女性特質、很低的男性特質時, 則是女性化的人;若是一個人的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都很低時,就屬於未 分化;其中,兩性化是指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個體所擁有的性別角色可能同時 擁有豐富的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之性別角色,個體因此能充分地適應各種 社會情境和因應各種狀況與需要,而採取或柔或剛行為,不會自我設限於單一 向度性別角色的概念。 劉秀娟和林明寬於 1999 年歸納兩性化性別角色的概念,他認為兩性化性 別角色的概念並不代表兩性的性別中立或沒有性別,也和其性取向無關,其實 兩性化的概念僅是在描述男女在性別角色上具有彈性表現的程度。 然而,兩性化性別角色的概念受到了大眾兩點之質疑。第一點,個體如果 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別特質,是否本身常會產生調適與矛盾的問題?

(23)

對此,Bem(1974)對此提出說明,他認為個體在兩性化的過程中,難免有時 會因男女特質兼具而產生心理矛盾和不適應的現象,但當個體統整協調一致 後,這種現象自然會消失。第二點,兩性化性別角色的概念,究竟兩性化是指 男性化與女性化總合之獨特類型,或是男性化和女性化交互作用的新類型?劉 秀娟和林明寬(1999)認為,答案至今仍舊受爭議,但無論如何,兩性化的性 別角色概念至少能夠使人跳脫刻板印象的箝制,使人更具有彈性因應環境的能 力。 總之,兩性化性別角色的概念是指男性或女性同時擁有自己性別和另一性 別的行為與特質,但是隨著個別差異而在每個個體上有或多或少的男性或女性 的行為與特質。此種說法似乎較單一向度性別角色概念較為周全,但是仍引起 個體具雌雄性質是否會產生矛盾或產出新性別類型的質疑。

三、

、多元化

多元化

多元化

多元化性別角色的

性別角色的

性別角色的

性別角色的概念

概念

概念

概念

進入二十一世紀,女權運動蓬勃發展,人們有鑑於婦女因受制於刻板的性 別角色,且長期忍受心理壓力與束縛自我之煎熬,因此,提出女性要走出僵化 性別角色的藩籬,追求自我肯定的生活,使得女性較能發展符合現代社會的人 格特質,而有了多元化性別角色概念的提出(李美枝,鍾秋玉,1996)。顧燕 翎(1999)所指出女性主義挑戰性別角色框架,即是邁向多元化性別角色概念 的一個里程碑: 父權體制建立起性別角色概念,使得男女的性別角色有差異,又以此差異來壓制女性 的潛能,使女性缺乏自我覺醒,而默默內化了性別角色框架。……女性主義者極力反 對以人天生的生理構造來決定個人的社會角色及社會地位和所應享的權力,認為性別 角色事實上是持續不斷之社會建構下的產物,並非天生智能和能力才產生自然差距。 關於多元化性別角色的涵義,Spence(1985)認為該詞是指一個人可以對

(24)

自己的性別特質有著強烈的性別認同,同時又表現出另一性別特質及行為,而 且對性別角色抱持著平等主義的態度。換言之,多元化性別角色概念就是由強 烈的個人認知,進而發展一個更多元的性別角色,在此環境運作下,個人的行 為表現無疑地能夠更自由更適宜(引自何秀珠,1993)。 另外,有學者將多元化的性別角色稱之為超越的性別角色。Rebecca、 Hefner 和 Oleshansky(1976)將個體性別角色概念的發展歷程,分成未分化、 兩性化以及超越等三部分。其中,最後一個超越的階段是指個人配合情境而能 自由地表現適當的行為,該階段的性別角色是使男、女能夠順其自我地發展而 不受到角色的限制(引自何秀珠,1993)。 目前進步國家大都倡導多元化性別角色的概念,讓男女兩性的發展空間更 彈性,如此一來,女性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勞力、管理…等以往認為適合於男 性的工作,她的女性化特質一樣可獲得肯定,並不會受到威脅,至於男性若從 事家務,分擔家事,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把家庭為其主要的生活場域,被稱之 為新好男人,並不會被認為缺乏男子氣概。 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納入正式教育體制當中,莊明貞(2003)指出此政策 形成過程中面臨了命名受爭議的問題,然而教育部目前已經正式將兩性平等教 育委員會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正式以「性別」取代「兩性」,此背後 的精神充分展現多元文化觀點。多元文化觀點中,即是涵蓋性別角色的多元化 之概念。 總之,多元化性別角色的概念能使得男、女界線更有彈性,但是現今社會 仍受到許多刻板印象的影響,以致於多元化性別角色的概念在鉅觀和微觀社會 層面上都有實踐的困難。

(2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男性,探討與男性相關之研究,有助於對研究對象之 性別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分成男性研究的發展與定義、男性研究的內容 以及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等三方面。

壹、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

男性研究的發展與定義

的發展與定義

的發展與定義

的發展與定義

男性研究的定義受其發展的影響甚鉅,而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以下配合 男性研究的發展來掌握男性研究的定義。 根據王雅各(1996)的說法,男性研究定義可以一九六0年代的婦女解放 運動作為分野,將男性研究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的。一九六0前屬於廣義的男性 研究,而一九六0之後是狹義的男性研究。 廣義的男性研究,係指婦女解放運動出現之前,人類所有的知識之研究都 稱男性研究。那時,由於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受到限制,在人類文明的建構過程 中,鮮少有女性的參與,男性成為知識的主要生產者,且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 化霸權,故廣義的男性研究當然包含父權知識論的產物,那時的論述可能是充 滿著性別偏見(簡成熙,2000)。換言之,婦女研究、女性主義等學科尚未出 現之前,其實人類研究原本就是以男性為代表,當然也可稱為男性研究,只是 那個時期的研究不以男性研究之名自居。 狹義的男性研究,專門指稱在婦女運動下,所產生對男性對象進行研究的 一類知識論述,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回到男人身上。蔡篤堅(2001)認為男性研 究隨女性主義萌芽,是專門探究男性的一類研究,他指出:

(26)

當女性主義在公領域嶄露頭角,為女性爭取發言空間之際,同時,男性研究也正悄悄 地萌芽,男性研究已經不再將男人看成理所當然的概念,而是更著重概念中蘊含的意 義和所代表生活經驗的差異。 以上所謂受到女性主義衝擊後,以男人為焦點來進行研究之研究領域,就 是目前一般人所認為的男性研究。目前一般所稱男性研究(men’s studies)即 是指受到了婦女研究(women’s studies)啟蒙後,從女性主義的研究經驗中覓 得活水源頭,進而開始針對男性對象所進行的性別研究(Brod,1897;簡成熙, 2000)。 一九七0年後,男性研究的領域,其發展更是受到不同類型婦女運動之鮮 明的立場、明確的政治意圖及行動取向等特色的影響,於是開始展開不同的派 別運動,有各自有重視的男性研究核心(王雅各,1996),其中一派支持女性 主義者是以性別角色之研究為重心,如 Kimmel(1986)認為男性研究就是要 挑戰男性性別角色的包袱(劉泗翰譯,2004): 男性研究即要以男性為對象,然後解放其性別角色的包袱,重新思考男性特質和男性 合宜行為的意義。因此,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研究,其主要發展是去挑戰男性性別合 宜行為(gender-appropriate behavior)的意義之影響,且開始和傳統男性特質 (masculinity)的意義展開一場搏鬥。 到了一九八0年代,男性研究藉由過去的心理、社會科學之發展模式與女 性研究學科之建立經驗以及媒體之影響力,在歐美國家男性研究已經蔚為風 潮,而致使男性研究發展出一股被型塑成為新興學科的趨勢(Connell,1995)。 綜合上述,男性研究在定義上分為廣義和狹義,而一般所指稱的男性研究 是以狹義為主。亦即,男性研究的定義是伴隨著女性研究的經驗以去發展以男 性為主體進行各種性別研究探究的一門新興學科。

(27)

貳、

、男性研究的內容

男性研究的內容

男性研究的內容

男性研究的內容

男性研究的內容極為廣泛,本部分嘗試從 Throop(1996)所提出之不同 派別的男性運動之重點中,再佐以相關資料歸納出男性研究的內容。Throop 指出現今男性運動,依其發展可分神話男性運動、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父職 權利團體、男性權利、基督教男性運動、男性復原、父職運動等七種派別,敘 述如下:

一、

、神話男性運動

神話男性運動

神話男性運動

神話男性運動(

(Mythopoetic Men’s Movement)

神話男性運動是要男性必須要找到屬於男人的男子氣概,故主張男性不能 被女人同化,要男性揚棄柔弱的形象。因此,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男 性陽剛氣概為重心。 這個派別是一九八0年代中期創立,為男性運動中人口最多、成長速度最 快者,他們認為隨著工業時代來臨,父親離家進入工廠,兒子只能跟隨母親相 處,使得男孩從小就缺乏男性角色的啟蒙與引導,以至於男性角色的發展逐漸 失去了方向,所以,此一派別的男性研究是以恢復男性陽剛氣概為核心,如 Bly 的論點提到: 男性必須要在荒野中尋找屬於男人的男性氣概,所以呼籲男性不要被女性所同化,其 中 Bly 的《鐵約翰》(Iron John )作品是這一個神話男性運動的代表(引自楊明磊, 1998)。

二、

、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

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

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

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

(Feminist Men’s Movement)

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是主張反歧視、反戰、反性侵害、強調同性戀人權以 及團結受壓迫的人們。因此,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傳統性別角色對男

(28)

性壓迫為重心。

這個派別視性別為社會建構的,積極和女性主義運動結盟。他們不認同傳 統的性別角色,且認為男性被傳統性別角色所壓迫者,唯有遵循女性主義的訴 求,反性別歧視的理想才有可能實踐。Samuels 在《政治心靈》(The Political Psych)一書中,所提及的社會政治派就是女性主義者男性運動的代表,他提 到:

Samuels 認為社會政治派是指和女性主義運動積極結盟的男性運動,他們主張唯有遵 循女性主義的訴求,才有可能進行反性別歧視的實踐,英國的『反男性至上主義團體』 (Men Against Sexism)就是典型的例子(引自楊明磊,1998)。

三、

、父職權利團體

父職權利團體

父職權利團體

父職權利團體(

(Father’s Rights Group)

父職權利團體主要是關注小孩監護權及撫養權的裁定、單親與未婚父親的 權益及墮胎等議題。因此,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父職為重心。 父職權利團體起於離婚的單親父親,傾向於反對女性主義,但是又並非全 面性的反對。他們強調在性別角色上,要恢復家庭中男人為主,使得父職遵循 保守傳統。

四、

、男性權利

男性權利

男性權利

男性權利(

(Men’s Rights)

男性權利者視性別為社會建構,主張人人平等,反對因性別而產生差異的 公共政策,他們支持平等的女性主義,但是批判現今大部分的女性主義。因此, 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男性性別角色之解放為重心。 此種運動類似於一九七0年代末期 Farrell 所撰寫《男性解放》(The Liberated Man)一書,他認為: Farrell 認為僵化的性別角色也使男性深受其害,是故,男性研究是受到女性意識成長

(29)

的影響而發展出的男性解放,目的是鼓勵男性要放棄性別歧視、同性戀歧視及種族歧 視(引自楊明磊,1998)。 男性為了追求傳統男子氣概,使得男性被壓抑、被型塑為無情感、獨立與 權威,甚至又沒有照顧、養護功能,而被隔離於撫育子女之外(黃曬莉,2000; 謝臥龍 2002),故而男性權利運動是挑戰傳統的社會要求男性追求成功且剝奪 其表達情緒能力的現象。

五、

、基督教男性運動

基督教男性運動

基督教男性運動

基督教男性運動(

(Christian Men’s Movement)

基督教男性運動是反對女性主義,他們偏愛傳統的性別角色,認為雄性天 生是暴力的,且不贊成同性戀的行為。因此,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傳 統男性精神為重心。其中,Gordon 是第一位將世俗影響延伸到教會內的男性, Gordon 提出傳統男性精神之重要,如下: Gordon 認為社會的制約引導了男性的錯誤行為,又導致了家庭的衝突,於是,基督教 男性運動開始去強調男性傳統的力量和真理,認為男性靈魂的治療比其他任何行動更 重要(引自洪文龍,2004)。

六、

、男性復原

男性復原

男性復原(

男性復原

(Men’s Recovery)

男性復原派別是批判當代的性別角色,他們並不反對女性主義,最主要是 關心被隔離、孤立成長的男性與被性別角色困擾的男性。因此,其所進行的男 性研究乃是探討性別角色對男性造成的困擾為重心。 這個派別的主要目的是要瞭解性別角色對男性造成的影響,讓每個男人都 有自由地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跳脫性別角色規範。王行和方剛都是站在 男性復原運動的角度,其說法分別如下: 對男人而言,傳統父權也是種扭曲。只不過男人嚐到的是甜頭,因此自覺性較低,且 男人所受到的傷害往往是內傷,社會優勢可能是種止痛藥、甚至興奮劑,以至於他不

(30)

知道自己正在滴血(王行,1998)。男性復原是要打破刻板的性別角色,使男性獲得 充分的自由,且能糾正社會文化對人的社會性別角色塑造,徹底打倒男性生活模式的 權威(方剛,2000)。

七、

、父職運動

父職運動

父職運動

父職運動(

(The Fatherhood Movement)

父職運動關注於父親缺席(absent father)的議題,他們強烈譴責所謂不 在其位的父親(walkaway dads)及遊手好閒的父親(deadbeat dads)。因此, 其所進行的男性研究乃是探討父職為重心。

其代表團體為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其立場如下:

National Fatherhood Initiative 指出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缺席是不妥當,所以,極力撻伐這 些缺席的父親,找出其缺席的原因,並譴責之(引自洪文龍,2004)。 綜合以上資料,將其轉化為男性研究的三個不同向度的內容: 第一、針對女性主義論述的回應,如角色解放、男性的情緒表達與同理心 等方面,此部分之重點提供了人們從平等的思考角度,不致受限於單一的男性 或女性立場。 第二、對男性在現代社會中的處境問題的討論,如單身與離婚父親的家庭 問題、對同性戀的恐懼、缺席的父親等,這些主題的研究如同女性的私密話題, 男性也會有屬於男性隱密心情的部分。 第三、對男性本質的探討,這部分主要是讓男性回到傳統。如根據歷史的 神話去探討男性角色內容以及男性角色的形塑過程,要恢復傳統男性的陽剛氣 概;站在父職有監護與撫養孩子的權利,要去爭取家庭中男人為中心的地位; 以基督教男性運動宗旨去強調男性力量。

(31)

參、

、男性性別

男性性別

男性性別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以下首先探討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類型,其次從成人和兒童兩個階段來探 討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特性。

一、

、性別刻板印象的類型

性別刻板印象的類型

性別刻板印象的類型

性別刻板印象的類型

一般提及男性性別刻板印象,就會想到養家活口、功成名就、受人尊重、 比別人優越、能發號司令、能主控他人(David & Brannon,1976;劉秀娟、林 明寬譯,1996)等等現象,然而一般研究也常將其分門別類。

Goodman(1984)以六位國小男性實習教師作研究,探討他們對男性性別 刻板印象的看法,將其男性性別刻板印象作分類,將之分為傳統主義者

(traditionalist)、新傳統主義者(neo-traditionalist)、新式作為者(a new direction) 等三類(引自蔡惠娟,1998),其內容如下: 表 表 表 表 2-2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三種類型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三種類型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三種類型男性性別刻板印象的三種類型 類別 傳統主義 新傳統主義 新式作風者 男人 形象 一、擅長運動。 二、有強健的體魄。 三、堅強的情感及競爭力。 並未重新定義傳統所塑造 的男性特質或男人所應扮 演。 一、善體人意。 二、深入自己的感受, 接受自己情緒。 三、剛強。 在小 學環 境的 自處 一、期許自己成為領導者。 二、主張學校應有男教師,表 現男性氣概,成為男生認同的 對象。 對學生展現男人強健形象 相當重要。 具備剛強的氣質,另一 方面又能扮演好撫育性 的角色。 女性 運動 一、持負面評價。 肯定女性主義運動,認為此 運動可改善女性在社會上 受壓迫的處境,並為女性提 供公平競爭的機會。 隨著反戰運動、婦女運 動與東方哲學等,使男 性開始反省自己軍事化 的性格。

(32)

新式作風者對性別角色已經具有彈性想法與作法,他們認為男性有剛強也 有感性的一面,且能擔任撫育孩子的任務,而傳統主義者和新傳統主義者的心 中仍舊認為男性要有堅強和競爭性的人格形象,他們期許自己成為職業上領導 者,並且要在學生面前建立起強健的男性氣概。總之,傳統主義者和新傳統主 義者在不同程度上保有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二、

、男

男性

性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

─成人階段

成人階段

成人階段

成人階段

本部分,從家庭中的大丈夫和工作裡的大人物兩方面,來了解成人階段的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 ( ( (一一一一))))大丈夫大丈夫大丈夫大丈夫 男性是養家活口的大丈夫,他要維持家庭經濟收入,進行家務決策,且他 擁有較高的地位,這些都是家庭中男性的性別刻板印象,誠如,謝臥龍(2000) 指出整個社會賦予男性要養活家庭、傳承家庭、家庭支柱的任務,男性便成了 大丈夫的形象。 而男性為大丈夫的性別刻板印象,自然致使他的性格相對地容易被化約等 同男性化,即陳武宗、葉明昇(2000)認同男性化性格是被性別刻板印象所強 化: 男性要保護自己的家園,他要有堅強的特質來盡責任,因此,在家庭中,男性角色與 和傳統性別角色十分相符,男性經常是陽剛、理性、權威,並且要客觀、保持距離、 非個人權威、競爭、克制情感、堅強,以便成為專業者。 大丈夫形象的成因,有下面兩種說法。首先,劉秀娟、林明寬(1996), 以經濟理論來說明家庭中男性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因素: 經濟理論指出男性的生產方式及資源分配的掌控度,足以決定他們有較高的地位,於

(33)

是,歷史上各式經濟型態裡,無論是採集、狩獵、農業、工業、商業…等,男性都成 為家庭的重心;即便是現代社會,夫妻兩人都投入工作,男人仍掌控資源的分配,久 而久之的約定俗成,男性被分派為一家之主的角色(劉秀娟、林明寬,1996)。 其次,劉仲冬(1999)認為中國是倡導男子傳承家庭以及男主外的型態之 社會,文化更鞏固了男性性別刻板印象,分析其成因包括:一、中國社會的父 系族群,是以男性主導的祖先崇拜儀式,此種父系體制下,父母輩自然地形成 了一套養兒防老的觀念,父母期待兒子必需傳承香火,二、中國是農業大國, 大體是需要很多人手的一種勞力密集生產方式,先天體力的優勢,男性更容易 成為出外賺錢養家的核心,自然而然,被賦予肩負家庭收入的責任。 由上可知,性別刻板印象將男性的角色定位為養家活口的丈夫,男性要主 導、決策且負責經濟來源,以致他的人格特質一定要男性化。 ( ( ( (二二二二))))大人物大人物大人物大人物 男人在工作上要求取成功,所賺金錢和所擁有的物質將決定他的地位,這 是男性在工作環境面對的性別刻板印象,誠如 Doyle(1983)指出社會普遍期 待男性參與工作時,要去發展一種高成就和競爭的傾向。換言之,男性以工作 為重,且其工作又符合社會成就期待,方是大人物的形象。 而男性為大人物的性別刻板印象,致使他的職業和職務的選擇相對地有某 種偏向,以下分別從男性職業和職務的選擇來討論大人物形象的成因。 男性職業的選擇趨向於有成就,徐宗國(1995)提到男性就業時他們必須 要選擇有成就的職業,這種現象已被社會大眾認為是理所當然。一般而言,律 師、醫生、電腦分析師、程式設計師等職業是男性占大多數,屬於男性的職業, 這些職業才符合大人物形象。於是,造成了有些工作屬於男性而另外一些則屬 於女性,職業選擇產生性別區隔,使得男、女有不同的工作領域。 Reskin(1991)分析職業產生性別區隔的背後原因,發現最主要乃是因為

(34)

文化對男性的規範力所造成,他寫到: 職業的性別區隔不只是來自於家庭和生產場所而造成的選擇,其更是文化和社會意識 型態下之結果,換言之,乃是傳統的男性性別刻板印象,使得男性在職業期望與選擇 上形成了一定的規範力。 男性的職務選擇趨向於管理階級,一般而言,社會期待男人要擔任領導、 管理、政治、勞動方面的職務,換言之,擔任高層管理是男性的職務,才符合 大人物的形象。於是,造成了高層職務由男性擔任而中、低階曾多為女性,在 同一行業中職務的分配產生性別區隔,使得男、女有不同的職務分配。以國民 小學為例: 在國小中人事結構的分佈確實是男性教師擔任行政人員之數量要多於女性,換言之, 國民小學金字塔型的人事結構中,上層的主任、校長則大多數為男性,男性掌控學校 行政事權的比例較高(謝小芩,1998)。 晏涵文(2004)分析職務產生性別區隔的背後原因,他提到有相同能力的 男、女性,男性還是有較佳選擇的升遷管道,容易擔任領導地位高者,因此這 個現象主要仍是男性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 由上可知,性別刻板印象將男性角色定位為優越的大人物,致使男人必須 追求屬於有成就的職業和追求高等的職務,是故,便產生了職業和職務的性別 區隔。

三、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男性性別刻板印象─

─兒童階段

兒童階段

兒童階段

兒童階段

從嬰幼兒到青春期前都稱兒童期,大致是指七到十二歲(張慧芝譯, 2001),此階段相當兒童接受國小教育時期。此時期學校的非正式課程經常隱 藏有一些性別刻板印象,以下分別由教師對男學生的學業期待與管教,去探討 發生在其身上的性別刻板印象。

(35)

( ( ( (一一一一))))教師對教師對教師對教師對男男男學生的學業期待男學生的學業期待學生的學業期待 學生的學業期待 教師對男學生的學業期待,經由研究發現教師會比較重視男學生的思考。 Streitmatter(1994)發現教師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對男、女學生提問時實質的 內涵是不同,教師常以高認知層次的問題來問男生。Grossman(1994)指出教 師會要求男生作答正確才可回座。Kelly(1998)指出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 中,較重培養男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國內小學也有研究歸結出同樣的情形, 余曉清(1998)學生完成學業工作的情境中,教師以引導方式提供男童思考問 題,而教師對於女童則提供直接的幫助方式居多,較少給予讚美。總而言之, 這些研究均指出在學業期待上一般教師對男學生會要求高層次的思考、正確的 認知以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有其它發現,研究指出教師對男學生的學業期待上, 教師會比較重視男學生的數理科的表現。謝臥龍、駱慧文和吳雅玲(1999)研 究高雄市六所國小男女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情形,發現整體上男學生與教師互動 機會較多,而且男學生在數學和自然課與教師的互動次數較女生多;女生在國 語與社會與教師的互動次數較男生高。可見,教師期待男生在數學、理化科目 有好的表現,而期待女生在國語、社會有好的表現,似乎傳統的性別化科目選 擇可能會被助長。潘志煌(1997)的碩士論文,觀察四個班級的國小教師在不 同科目教學互動的性別差異,發現數學課時不論男女教師都對男學生有較多的 語言和非語言的互動,在語言互動上,男女教師與男生的互動次數較多,並且 積極性的鼓勵與消極性的懲罰之非語言的互動上,男女教師也與男生互動較頻 繁。總而言之,這些研究均指出在學業期待上一般教師對男學生會比較重視數 理科的表現。 由上可知,國內外都一致認為,教師重視男學生的思考,會嚴格要求男生 的數學、理化表現。

(36)

( ( ( (二二二二))))教師對教師對男教師對教師對男男學生的管男學生的管學生的管教學生的管教教 教師對男、女學生的管教常常是傾向差別處理,Mari(2000)調查教師與 兒童的交互作用,以系統的觀察、質的田野紀錄和錄影,和教師面談等三種方 式,發現在男孩與女孩的紀律問題上教師傾向差別處理。而這種管教上,男女 有別的現象,經過研究發現教師對男、女生的管教,一般是對男生較為嚴格。 Sadker & Sadker(1991)發現班級賞罰標準因性別不同,男學生遭受處罰頻 率高於女生。 有研究進一步去探討這種現象的原因,結果發現會產生教師對男學生的管 教比女學生嚴格的現象,通常是因為老師認為男生比較好動、不服從。張春興、 陳李綢(1971)的研究,以問卷調查 265 名男女教師對兒童行為的意見,研究 結果發現教師們認為男學生較常遲到、缺課、行為惡劣、生活教育有待加強。 Felsenthal(1971)以分析 20 位一年級女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覺察,教師認為男 生行為頑劣、攻擊性較強。 由上可知,國內外都一致認為,教師進行班級管理時會有男女差別待遇, 而通常教師對男學生的管教會傾向於嚴格。

(37)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

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

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

國小男性教師的相關研究

隨著男性研究的興起,國小男性教師的經驗也開始受到重視,以下針對國 小男性教師所進行之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進行研究概況與研究結果的分析。

壹、

、研究概況

研究概況

研究概況

研究概況

國內碩博士論文中,探究國小男性教師之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自一九九 九到二00四年共計有八篇的成果(見附錄一)。國外部分,以二000到二 00四年之間針對國小男性教師進入這個女性化職業所面臨的問題之 Bradley (2000)、Frank(2001)、Thomas 和 Jack(2001)、Skelton(2003)等四篇為 例。 以下從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兩方面瞭解研究概況。

一、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以下為職業生涯和身份角色等二大主題,茲分別說明如下: ( ( ( (一一一一))))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職業生涯 洪孟華(1999)以六位二十到三十歲的國小男性教師為對象,分析其進修 規劃與教師角色知覺的關係。 陳佑任(2001)以職業選擇和就業過程之晉升為主軸,研究教師、主任和 校長等三位年約四十歲的國小男性。同樣是探究國小教師職業晉升的還有鄭裕

(38)

仁(2003)之研究,他分析六位四十至五十歲的男性校長,瞭解其晉升到校長 的背後因素。另外,齊宗豫(2001)也研究一位約四十歲的校長,探討他從老 師到主任到校長之一路的教育實踐。 范揚焄(2001)研究五十七歲的老師,曾慶台(2001)研究三十七歲的老 師,他們都是以未曾擔任過行政職務的國小男性教師為對象,進行生涯發展之 研究,試圖瞭解國小男性教師生涯發展的規劃。 Bradley 於 2000 年曾研究國小男性教師進入女性化職業,他所要瞭解的目 的是男性教師在國民小學存在的位置為何,於是,他將研究主軸定位在探討國 小男性教師選擇職業的想法和投資在教室裡的生涯。 由上可知,國小男性教師的職業生涯之主題,是探討男性教師選擇國小的 動機、進修、爭取行政職、生涯適應等過程,以瞭解男老師在國小生涯發展路 途上所經驗到的內在感受。 ( ( ( (二二二二))))身份角色身份角色身份角色身份角色 齊宗豫(2001)的研究除了職業生涯的主題外,亦有論及身份角色的主題, 他以敘說的方式呈現自己對男性身份的自我認同。 藍富金(2002)是研究一位約四十歲的國小男性教師如何建構自我的主體 性。而黃志順(2005)是研究一位三十多歲的國小男性教師在博士身份與教師 角色之間的認同歷程。 國外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小男性教師面對男子氣概時所產生的問題,以及男 性教師在這個環境中身份不受到他人與自己認同的現象。 Thomas 和 Jack 於 2001 年研究國小男性教師被區隔的矛盾現象有兩方 面,一是統計上指出國小男性教師的比例非常不對稱的,這些明顯的不恰當之 偏差導致男性教師面臨了內在質疑,他們無法將國小視為是專業認可的地方, 二是有部分男性教師和自己男子氣概產生掙扎。

(39)

Paul 於 2001 年所撰寫的真男人或真老師一書,此書認為由於社會、文化 與歷史的性別隱喻,於是,在學校中國小男性教師是受到懷疑或者不被學生家 長關心教學(引自 Frank,2001)。Skelton 於 2003 年,他也研究國小男性教師 如何感知男子氣概和他們專業之衝擊。 由上可知,國小男性教師的身份角色之主題是探討男性教師在師資培育和 國小就業環境中的經驗,以瞭解他們的角色身份在自我、專業及男子氣概認同 上的困擾。

二、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以本研究所蒐集的十二篇研究為例,國小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的相關研究, 包括量化和質性方法。量化方法僅有 Skelton(2003)之研究國小男性教師和 男子氣概的知覺此一篇。Skelton 採用問卷方式,抽樣調查二十所實施國小師 資培訓的教育機構,問卷包括五點式量表和開放式等兩種。 其它幾篇研究採用質性方法,其中分為訪談、生命史、自傳等三種類型。 訪談四篇包括探討教師角色及進修關係、校長晉升因素、國小男老師是真男人 或是真老師的矛盾現象、國小男性是少數此一現象的意義;生命史三篇都是呈 現擔任國小教師動機、就業經驗和未來發展,僅是研究對象的年齡和職務之不 同;自傳四篇為描述國小裡成為校長與老師的經驗、男老師的主體性、博士班 老師的身份認同。從中發現,訪談主要是瞭解一個主題的關係、因素、現象和 背後意義,至於生命史與自傳都是理解一個人的經驗與感受,誠如潘慧玲和黃 瑞琴的看法,潘慧玲(2003)認為生命史是以可用資料從一些特定的觀點去描 繪故事,而黃瑞琴(1991)指出自傳是一個人用文字寫出自己的一些過去,能 深度報導人的生活、教育、生涯的主觀世界。

(40)

貳、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下文從國小男性教師的感受和因應方式等兩部分來歸納研究結果。

一、

、國小

國小

國小

國小男性教師的感受

男性教師的感受

男性教師的感受

男性教師的感受

( ( ( (一一一一))))男教師被期待更上一層樓男教師被期待更上一層樓男教師被期待更上一層樓男教師被期待更上一層樓 國小男性教師知覺到他們在教師職業角色上有一股未達到追求成就的無 形壓力。洪孟華(1999)指出社會認為男性應比女性在事業上更有所成,男老 師常被認為適合管理者、領導者,男性通常會被鼓舞去考主任、校長,或從事 其他的教育行政職位,於是,社會期待會帶給男性國小教師的沈重壓力,所以, 研究結果指出國小男性教師的教師角色知覺深受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一般國 小男性教師認同性別角色期待仍是甚於工作上的期待。 齊宗豫(2001)更進一步說明國小男性教師受到性別角色期待的感受,以 自己經驗指出他在自師專就開始籠罩在男老師應該要求功名與成就的壓力 下,因此,當個國小老師一向不是社會對於男性工作成就的期待。 Bradley(2000)主要提出男老師在國小生涯發展路途上,其內在經歷到 一種被質疑的感受。他指出男性以國小教師為職業,在教學專業是比較不受到 他人肯定的。國民小學教學工作簡單、只是教小孩子,男性教師產生矛盾的專 業認同,於是對他們而言,在國小男性教師缺乏真實存在的聲音,且這個工作 變成了短期性質。 陳佑任(2001)和黃志順(2005)的研究結果指出,當個要照顧孩子的國 小老師,在男性的成長經驗中似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陳佑任從教師、主任 和校長的訪談中,同時都發現男性教師不是男人該做的事,如以下的言論:當 小學老師不過就是在騙小孩;男老師年紀大了就像爺爺在帶孫子;男老師沒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Screen class is a collection of methods, each implementing one // abstract screen-oriented operation. Most of this cod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erivative in the Hadamard sense of a vector-value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he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a-heuristic,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reshold Accepting combined with modified Nearest Neighbor and Exchange procedures, to solve the Vehicle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