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包含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工具。量化研究工具係透過新編問題解決測驗 來收集量化資料;質性研究工具係透過問題討論單、學習單、教師教學日誌與課中攝影 資料內容、訪談內容進行質性資料蒐集。

一、量化資料研究工具:新編問題解決測驗

詹秀美和吳武典 (1991) 依據美國 Zachman 等學者 1984 年出版的 Test of Problem Solving (TOPS) 改編而成,旨在測量兒童運用思考及推理方式以解決日常 生活情境問題的能力。但部分受試者易受圖畫式問題情境之誤導而影響思考方向,

於是在 2007 年,詹秀美與吳武典重新設計測驗之形式、內容與計分方式,成為「新 編問題解決測驗」,用來評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詹秀美、吳武典,2007) 。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採用文字敘述呈現日常生活中可能遭遇之問題情境,測 驗時間為五十分鐘,全測驗包含六大題,每大題包含一段問題情境敘述和二至三個 與問題情境相關的開放式問題,要求受試者就每一個問題提出至多三項最好的答 案;全測驗共有十五個問題,分別屬於「界定原因」、「解決方法」與「預防問題」

三個分測驗;此外,依據受試者在每個問題之回答內容的多樣性與思考周密程度,

評量受試者解決問題思考之「變通性」與「有效性」。以下簡介三個分測驗的問題 形式、兩個向度的評量原則,以及計分方法:

(一) 評量原則 1.界定原因

請受試者針對問題情境之敘述內容,提出導致問題的各種可能原因,以 評量受試者從各種思考角度尋求問題可能原因的思考能力。

2.解決方法

請受試者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行方法,以評量受試者提出多樣而有效 之解決問題構想的思考能力。

3.預防問題

請受試者提出有助於避免再度遭遇類似問題的各種可行方法,以評量受 試者吸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並獲得各種有助於防範未然之道的後設認知思考 能力。

4.變通性

評量受試者在每個問題提出的答案所包含之類別數量,作為受試者解決 問題思考之變通性的評量指標;受試者在每個問題提出的答案包含之類別愈 多,則變通性得分愈高。

5.有效性

評量受試者在每個問題的答案內容之思考周密程度,作為受試者解決問 題思考之有效性的評量指標;受試者提出的答案呈現愈高度之思考周密性 者,則有效性得分愈高。

(二) 計分方法

1.設定類別及得分

將受試者在每一個問題之作答內容一一對照計分標準,先在計分紙上該 題類別欄登錄每一個答案所屬之類別,再於得分欄登錄該項答案內容之得 分;然後以該題有得分之答案包含的類別總數合計「變通性」之分數,以該 題所有答案之得分合計「有效性」之分數。得分為 0 分的答案,「變通性」不 予計分。

2.計算分數

六大題的十五個問題全部依照上述方式計分完成之後,依各個分測驗將 類別欄加總即為「變通性」分數,將得分欄加總即為「有效性」分數,可分 別合計「界定原因」、「解決方法」與「預防問題」三個分測驗之原始分數,

計算公式如下:

「界定原因」原始分數=該欄「變通性」分數×2+「有效性」分數。

「解決方法」原始分數=該欄「變通性」分數×2+「有效性」分數。

「預防問題」原始分數=該欄「變通性」分數×2+「有效性」分數。

三個分測驗之原始分數按照上述公式合計完成之後,再分別對照三個分 測驗的年級常模,轉換成百分等級。

3.信度與效度

「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之內部一致性係數為.77~.91,折半信度為.69~.82,

評分者間信度.93,全測驗之重測信度為.83,顯示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

與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學科成績之相關為.40~.68,以年級及性別進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均顯示本測驗具備良好之效度。

(三) 評分人員預試

1.避免研究者因認識研究參與者而造成評分失真,研究者再尋找一位未任教該 班之教師協助評分工作。在正式評分前先尋找七年級一個班級共計 27 人實 施測驗,讓評分老師熟悉評分方式,以及針對未出現於指導手冊之合理答案 給予分類及分數。

2.避免評分因時間間隔太久造成判定分數之不一致,待正式測驗前、後測皆完 成後,再將兩次正式測驗答案一同施予評分,評分者只將答案紙編號登錄於 記分紙上,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待評分完成後再登錄。

3.兩位評分者依據記分標準分別實施評分,兩者所評前、後測分數之 Pearson 相關係數為.902 (p<.001) 與.917 (p<.001) ,顯示評分者間有良好之信度。

二、質性資料研究工具

(一) 問題討論單、學習單

討論單為討論時所使用工具,本研究根據 Delisle (1993) PBL 訪查表中的 點子、事實、學習議題、行動計畫改編為事實 (現在要練習什麼) 、想法 (如 何練習) 、學習議題 (還要學習什麼) 、行動計畫 (如何知道) 。並適時填寫學 習單引導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更具結構性,藉此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

(二) 教師教學日誌

每一堂課結束後,由研究者將實際授課的觀察情形紀錄於於教師教學日誌 中 (如附件三) ,將所遇事件檢討與反省,並提出改變策略以為下一節課中實

施,作為教學進行方式與過程之省思紀錄。

(三) 課中攝影資料

利用一台數位攝影機將上課與學生分組討論情形紀錄下來,一方面可觀察 課堂中教師未注意之學生活動,另一方面檢核教師教學行為與回溯學生學習及 討論情形,讓各項事件盡量完整紀錄於教學日誌中。

(四) 學生生活小記

為避免要求學生填寫課後心得而流於形式。研究者為該班導師,每日批改 聯絡簿之生活小記,其記載每日印象最深刻或最感興趣之學習生活心得。將此 未刻意安排之資料蒐集作為參考。

(五) 訪談

在教學活動進行完後,每次每組抽樣一人,共計七次集體訪談,期能瞭解 研究參與者在問題解決能力轉移的問題,訪談大綱為:

1.練習過程中您如何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

2.問題的解決方法如何獲得?是否有效運用在自己身上?

3.問題導向學習方式對你的排球低手傳球技能是否有幫助?

4.你可否利用 PBL 課程所學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嗎?

5.填寫兩次新編問題解決測驗有何不同想法?

第四節

當學生看完問題後,先以小組討論自己遇到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以概念圖將問題連

問題解決流程 週次 日期 節次 單元 問題焦點 4/15 14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成果展示

4/19 15 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4/22 16 低手傳球複習與測驗

評鑑與反省

4/26 17 新編問題解決後測

註:3/1 校外教學未上課、3/15 親職教育日補假、4/5 清明節放假。

第五節

例如:利用午休時間加強練習 (1020201-G1-討論單) 。表示利用午休時間 加強練習之資料來源於 102 年 2 月 1 日第一組學生問題討論單中。

(二)分析

本研究將問題討論單、學習單、教師教學日誌、學生集體訪談等資料,進 行三角校正比對,以多種方法研究同一現象,了解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對於認 知上是否有差異。最後再將分析出來的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並提出省思與建 議。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針對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應用於排球教 學來進行行動研究,藉以促進研究者教學的反省與改進,並了解學生問題解決的改變狀 況,進而評估 PBL 在排球教學遭遇困難與策略。為了將研究者的教學過程做真實的呈 現,並經資料分析後的結果作系統化之描述。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教師教學行動經 驗,第二節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改變,第三節 PBL 應用於排球教學的困難與策略為,第 四節為研究者的省思。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本節旨在說明行動方案的教學實施過後,教學者對於 PBL 應用於排球教學所獲得 之行動經驗。

一、教學單元設計之問題與修正 (一) 教學單元設計問題

1.超級聚寶盆單元

在超級聚寶盆單元中,以紙箱接球讓學生找出能移動腳歩的策略,當學 生開始習慣先移動腳步之後,教師發現接球的位置有的在頭上、有的在胸 前,學生雖然都很開心地接到球,但是會影響將來手臂無法伸直接球的情 形,產生了新問題。

今天上體育課,是練排球,今天是用氣球當排球,大家都玩得很高興。

(1020308-S11-記)

今天玩排球,用氣球模擬,再用箱子接,比上次好玩多了,用手接都接 不太到,這次比較好玩。(1020308-S34-記)

讓學生將練習目標轉移至腳步成效良好,但許多接球位置在頭頂。

(1020308-T-日誌) (如圖 9)

圖圖圖圖 9999. 紙箱接球

2.此起彼落單元

在此起彼落單元 1 中,培養學生手臂接觸球的位置能在手腕關節上方,

並非拇指關節處,設計以襪子剪掉底部套至手臂接球位置作為標記 (如圖 10) ,一方面讓學生知道接球正確位置作為修正,一方面可減輕疼痛感。

圖圖圖圖 10. 手臂標記圖-1

此起彼落單元 2 主要讓學生找出個人連續接球之策略,先以小組練習,

最後設計分組競賽,看哪組的總次數多,比賽後 G1 獲得第一名,但發現 S11 的次數 37 下,一個人成績就贏過其他組了,而大部分學生的次數偏少,實 際開始練習連續接球讓學生覺得較為困難。

第一名那組的 S11 打了 37 下,剛好是第一順位比賽組別,其他組看了

修改前 修改後

節次 單元 問題焦點 單元 問題焦點

9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此起彼落 3 連續接球 10 超級彈彈堂 1 控制力量 排除萬難 1 控制力量 11 超級彈彈堂 2 控制方向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12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13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14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9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此起彼落 3 連續接球 10 超級彈彈堂 1 控制力量 排除萬難 1 控制力量 11 超級彈彈堂 2 控制方向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12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13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14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