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例如:利用午休時間加強練習 (1020201-G1-討論單) 。表示利用午休時間 加強練習之資料來源於 102 年 2 月 1 日第一組學生問題討論單中。

(二)分析

本研究將問題討論單、學習單、教師教學日誌、學生集體訪談等資料,進 行三角校正比對,以多種方法研究同一現象,了解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對於認 知上是否有差異。最後再將分析出來的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並提出省思與建 議。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針對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應用於排球教 學來進行行動研究,藉以促進研究者教學的反省與改進,並了解學生問題解決的改變狀 況,進而評估 PBL 在排球教學遭遇困難與策略。為了將研究者的教學過程做真實的呈 現,並經資料分析後的結果作系統化之描述。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教師教學行動經 驗,第二節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改變,第三節 PBL 應用於排球教學的困難與策略為,第 四節為研究者的省思。茲將各節詳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教師教學行動經驗

本節旨在說明行動方案的教學實施過後,教學者對於 PBL 應用於排球教學所獲得 之行動經驗。

一、教學單元設計之問題與修正 (一) 教學單元設計問題

1.超級聚寶盆單元

在超級聚寶盆單元中,以紙箱接球讓學生找出能移動腳歩的策略,當學 生開始習慣先移動腳步之後,教師發現接球的位置有的在頭上、有的在胸 前,學生雖然都很開心地接到球,但是會影響將來手臂無法伸直接球的情 形,產生了新問題。

今天上體育課,是練排球,今天是用氣球當排球,大家都玩得很高興。

(1020308-S11-記)

今天玩排球,用氣球模擬,再用箱子接,比上次好玩多了,用手接都接 不太到,這次比較好玩。(1020308-S34-記)

讓學生將練習目標轉移至腳步成效良好,但許多接球位置在頭頂。

(1020308-T-日誌) (如圖 9)

圖圖圖圖 9999. 紙箱接球

2.此起彼落單元

在此起彼落單元 1 中,培養學生手臂接觸球的位置能在手腕關節上方,

並非拇指關節處,設計以襪子剪掉底部套至手臂接球位置作為標記 (如圖 10) ,一方面讓學生知道接球正確位置作為修正,一方面可減輕疼痛感。

圖圖圖圖 10. 手臂標記圖-1

此起彼落單元 2 主要讓學生找出個人連續接球之策略,先以小組練習,

最後設計分組競賽,看哪組的總次數多,比賽後 G1 獲得第一名,但發現 S11 的次數 37 下,一個人成績就贏過其他組了,而大部分學生的次數偏少,實 際開始練習連續接球讓學生覺得較為困難。

第一名那組的 S11 打了 37 下,剛好是第一順位比賽組別,其他組看了

修改前 修改後

節次 單元 問題焦點 單元 問題焦點

9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此起彼落 3 連續接球 10 超級彈彈堂 1 控制力量 排除萬難 1 控制力量 11 超級彈彈堂 2 控制方向 排除萬難 2 控制方向 12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13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羽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14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排球競賽 1 小組合作 15 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排球競賽 2 小組合作 16 低手傳球複習與測驗 低手傳球複習與測驗

17 新編問題解決後測 新編問題解決後測

二、問題討論框架設計問題與修正 初期設計半結構性問題為:

鄒傑倫下課看見學長姐在排球場打排球,玩的不亦樂乎?他自己也非常想與他 們一起同樂,但一想到對排球總是有所恐懼,只好在一旁默默欣賞,身為好朋 友的我該如何幫忙他克服對排球的恐懼,盡情的在排球場上玩樂呢?

但是經過低手傳球前測與調查後發現有半數的學生未學習過排球,上述的問 題,學生能討論出什麼答案呢?沒打過的學生知道排球有哪些技術嗎?問題焦點可 否如研究者所預測的“低手傳球”嗎?PBL 的問題是實際生活碰到的問題,問題由 小而大 (洪榮昭,2004;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Barrows & Tamblyn, 1980;

Biggs,2000;Delisle, 1997) ,所以將問題陳述再次構想與設計。問題解決過程依先 備經驗與討論來建立假設,故情境問題就是排球低手傳球前測中所遇到的問題,修 改如下:

經過上次第一次排球低手傳球測驗,請問你所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有何辦法可 解決?

學生討論時,焦點能集中於低手傳球,並就其經驗述說問題,並針對所遇問題 提出可能解決之道,如下圖 11。

圖圖

圖 11. 1020225-G1-討論單

三、器材運用之問題與修正 (一) 替代性排球

手痛是排球初學者的共同經驗,在第 3 節的問題討論中,每一組都有提出 這個問題,而學生討論的解決策略有換成氣球、海灘球等。研究者在 2012 年 參加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中,發現講師 Muriel Sutter 所教授的“漂浮球”安全 又好玩,大的氣球內裝一個小水球,可避免氣球過輕而隨風漂流的窘境,另一 方面“漂浮”的行徑讓人覺得新奇、刺激,於是將之運用於本次研究中。學生 第一次接觸時,都以為會破不敢接,等看到其他同學順利接住,掉在地上又不 會破時,原本害怕的心情漸漸消失,開始玩樂中 (如圖 12) ,也符合本節解決 怕球的問題焦點。

圖 圖圖

圖 12. 攔截憤怒鳥

今天下午體育課時,老師叫我們用氣球當排球練,我覺得很不錯。

(1020304-S04-記)

今天體育課時,在籃球場先跳了一次的健康操,然後…在上次的問題和解 決辦法,老師做了四顆球中球!好用~ (1020304-S05-記)

今天上體育課,我們在練習排球,但是是用氣球在練習,練習完老師還辦 比賽,我們這組第一名。 (1020304-S11-記)

今天的下午終於出了一點太陽了,大家的心情也變好了許多,下午的體育 課也非常好玩,今天還真不錯! (1020304-S12-記)

體育課,嗯,投氣球時很瘋,通常只有手碰到的就墜落了,沒接到。不過 能誤打誤撞的勝利實在是不知道怎說,下次的比賽也能這樣就好了。

(1020304-S27-記)

用氣球打排球有點怪,一開始的時候打有夠難接!可是後來越來越順手耶

~~哈哈!不知道變回用排球打,我會不會像現在一樣! (1020304-S32-記) 今天的漂浮球非常成功,只剩幾位學生不敢接,但經由我的鼓勵與同學的 示範都可以嘗試去接球了! (1020304-T-日誌)

另外在第 8 節此起彼落 2 單元中,每組各發一顆海灘球讓技能較差之學生 練習,但那天風較大,導致海灘球沒有發揮作用,所以在室外還是需要選擇不 易受風影響的替代品,可嘗試使用韻律球、軟式排球。

今天要換成排球練習,準備每組 1 顆海灘球,如果學生感覺手太痛或是球 不好打起,可以先用海灘球練習,但是今天的風太大,海灘球容易被吹偏 離,導致海灘球使用情況不盡理想。(1020322-T-日誌)

(二) 手臂接球位置標記

依據研究者多年教學經驗,學生手臂的接球位置容易錯誤,通常學生都是 在拇指關節處接球,曾經看過有老師用畫線、貼貼布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避免錯誤。在第 3 節問題討論中提出手痛的解決方法:

T:那至於手痛有什麼方法解決?S:繼續打、多打、戴手套、戴護腕、戴 護具、穿長袖、把球變軟。 (1020225-影-35”40)

其中戴手套與護腕讓教師反思為何出現這兩種答案呢?第一,位置不同,

研判應是接球位置的先備經驗所造成,說手套的學生其接球位置是錯誤的;第 二,兩者可以減緩球的力量,但是護腕的厚度容易造成球的偏離。為了讓學生 可以深刻烙印正確接球位置以及減緩疼痛,好像護碗是不錯的方法!但要解決 護腕可能造成球偏離的問題?因為護腕厚度較厚、較短,球沒辦法精準的落在 上面,當球有所偏離時,就會因接觸點護腕厚度的落差而偏離!這時突然想到 把襪子底部剪掉,形成兩邊開口好讓襪子套進至手腕上方,解決了厚度落差的 問題,於是購買便宜、色彩又鮮豔的糖果襪來製作,面積大小又可隨學生練習 狀況而改變,當比較熟練時,襪子可以再折成比較小的面積,在練習中的確讓 學生立即知道接球位置的正確與否。 (如圖 13)

圖圖圖圖 13. 手臂標記圖-2 四、學生學習之問題與修正

(一) 分組討論

問題討論框架單元在教室內進行,學生討論過程中音量無法自我控制,而 使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大聲,教師必須不斷提醒壓低聲量避免影響鄰近班級上 課,第 4 節後之後教學皆在室外場地,討論時則無此困擾。而討論過程前期,

觀察到有的學生只是在聽、或發呆、或玩耍,未參與發言,於是教師在巡視各 組時,要求每組還沒發言的學生提出意見或想法,討論過程中期每個單元發表 時各組組員需輪流,討論過程後期教師課後以隨機抽問各組組員,如果有組員 不清楚需留下重新討論以期學生更能積極參與分組討論並了解討論內容。

(二) 分組練習

第 4~5 節分組練習前期,教師觀察學生的分組練習情形,有男生只與男生、

女生只與女生練習的情況,於是第 6 節教學單元分組練習時,改變分組學習策 略,要求學生練習的夥伴必須是異性,讓學生能了解因性別之差異並互相體諒 與學習。

第 8 節教學單元此起彼落 2 教學單元,教師又發現分組練習時,技能較好 的學生會互相練習、技能差的就只和技能差的一同練習,可能會使技能差者進 步情形有限,所以第 9 節此起彼落 3 教學單元的小組比賽規則,把全組個人連 續低手傳球累積次數最高獲勝更改為累積次數進步最多組別獲勝,各組為獲得

勝利,技能好的學生開始主動指導技能差的學生。

今 天 打 排 球 時 , 要 看 今 天 有 進 步 多 少 , 結 果 我 從 一 下 打 到 了 七 下 。 (1020325-S13-記)

合作學習的方式很多,可利用成就區分法 (STAD) 、遊戲競賽法 (TST) 、 團體探究 (SI) 、拼圖法 (JIG) 、共同學習 (L. T. ) (黃月明,2008) ,而如何 從眾多策略中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需依教學現場的實際情形而有所調

合作學習的方式很多,可利用成就區分法 (STAD) 、遊戲競賽法 (TST) 、 團體探究 (SI) 、拼圖法 (JIG) 、共同學習 (L. T. ) (黃月明,2008) ,而如何 從眾多策略中找到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需依教學現場的實際情形而有所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