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因研究者任教南投縣,且受限於研究者個人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不足等主 客觀因素下,本研究僅以台灣南投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四、五、六年級學 生與其家長為調查對象,研究範圍僅限於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對於研究 結果不宜做過度推論。

二、 研究對象中之家長角色問卷調查,調查方式乃交由學生帶回家中給一位家 長填寫,加上南投部分地區,屬於文化較為不利區域,家長文化背景不一,

近年亦有新移民等文化,對於台灣文化所知較淺,更甚者對於問卷上所述 文字無法理解。回收實為不易,發出七百餘份問卷,回收五百餘份問卷,

僅能以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 464 份作分析,所提出之結論與建議,或許不 足以代表母群體之特性,有待後續研究者作進一步的研究。

三、 研究者在進行資料分析後,對所獲得之研究結果與過往相關研究對照,但 各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不同,無法全然概括對照,部分結果研究者嘗試以 本身擔任教職與研究者之經驗判斷做推論,或有不足,或有不甚客觀,但 僅供參考,對於研究結果之推論不宜做過度延伸。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日常生活中,兒童除了上課使用的課本外,接觸到兒童讀物的機會非常多,

家長於兒童讀物的選擇也有各自的準則,教師在推行閱讀教學時,亦必須對閱讀 材料進行瞭解甚而選擇教材與合適的教學方式。而在科學類兒童讀物中,大眾傳 播媒介對科學資訊報導的選材、呈現方式及科學閱聽人本身的閱聽習慣都會影響 讀者對科學訊息的接收(廖淑慧,2007),為瞭解讀者對於科學類兒童讀物的知覺,

本章依序探討科學類兒童讀物與閱讀活動相關的研究,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 明科學類兒童讀物;第二節說明兒童閱讀;第三節說明兒童閱讀與科學類兒童讀 物的相關實徵研究。

第一節 科學類兒童讀物

科學類兒童讀物按文生義,可概分為「科普讀物」與「兒童讀物」兩方面。

若以兒童讀物之角度看來,科學類兒童讀物包含於兒童讀物下,仍須具備兒童 性;若從科普讀物的角度看來,則為兒童讀物中必須介紹科學相關知識內容。因 此,為釐清科學類兒童讀物之相關概念與出版情形,本節將針對「科學類兒童讀 物」、「科學類兒童讀物出版情形」等二個面向進行深入探討。

一、科學類兒童讀物

談到科學類兒童讀物之前,先就兒童讀物作個概說,司琦(1972)認為,兒童 讀物不限於兒童可閱讀的書本,各種圖片,幻燈片和電影等,只要兒童可看的,

都屬於是兒童讀物。林武憲(1993)亦認為,兒童讀物包含文學或不完全具備文學 性質的讀物,除了書報雜誌外,有書讀物和電影皆在此範疇內。林守為(1992)則 主張:兒童讀物從廣義上來說,凡兒童應該讀的,可以讀的書刊,包含教科書、

工具書、參考書以及課外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及報章雜誌,都可包括在內;

狹義上來說,指僅供兒童課外閱讀的書報雜誌。

而兒童讀物的特質是什麼呢?根據張雪門(1965)看法,兒童讀物有以下幾點 特質:

1.內容: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以舊經驗連結新經驗,使能易於了 解。

2.文字:使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闡述兒童較難理解的事物,避免艱深的詞彙用語。

3.字體:字體大小視年齡不同有所分別,依據兒童的發展輔以插圖、照片以幫助 兒童理解。兒童的心靈就好比一塊純白無暇的布料,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格 外的重要。

王美芬(1986)主張兒童讀物的特質有:兒童性、文學性、與教育性。郭麗玲 (1992)更提出四大面向:教育性部分;遊戲性部分;文學性部分;插圖和外觀部 分,共二十項特質(引自涂芳瑜,2006),林武憲(1993)則認為兒童讀物具有兒童 性、教育性、趣味性三大特質。而司琦(1993)於《兒童讀物研究》中詳細地寫到,

優秀的兒童讀物應具備以下特質:

1.內容要在兒童的舊經驗上生根,使能易於了解並有興趣。

2.文字要淺顯明白,避免艱深字詞;有時需以深入淺出的筆法敘述兒童難以了解 的事物。

3.事物要適於兒童閱讀,年級越低字體越大,並酌加標點符號。

4.有悅目的插圖、照片,並輔以文字說明。

5.紙張要潔白而無反光,印刷清楚,不傷目力。

6.裝訂要美觀牢固。

熊召弟(1996)則主張兒童讀物具有啟發性、文學性、教育性等特質。綜觀上 述,過往研究學者觀點大同小異,皆認為兒童讀物於兒童學習過程中伴演著極為 重要的角色。

科學類兒童讀物被歸類於兒童讀物內,陳美智(1995)提到:「雖文學類兒童讀 物仍為現今的出版重點,但無庸置疑的是,科學類兒童讀物正隨著時代演化而逐 年快速增加。」誠如第壹章之研究背景中描述,於此知識爆炸的年代,而孩童正 處於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年齡,也正是可以迅速吸收知識,並以此探索試圖 瞭解這個世界。科學類兒童讀物或可稍解孩童強烈的好奇心,並且從中獲取開啟 自然界知識寶庫的鑰匙。因此,為對科學類兒童讀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本小節 將針對:「科學類兒童讀物的內涵」、「科學類兒童讀物出版狀況」兩方面作探討。

(一)科學類兒童讀物的內涵

目前在歐美國家的兒童讀物分類方式,可依小說類(fiction)與非小說類 (nonfiction)分成兩大類別,科學類讀物(science books)是屬於非小說類中的知識性 讀物(information books 或informational books)中的一小類(陳美智,1995)。從此看 來,談到科學類兒童讀物,在讀物分類方面,便得朝知識性讀物方向前進。而 Lukens(1999)提到:什麼是知識類讀物?如果說有「知識類讀物」一詞,是否表 示相對有「非知識類讀物」一詞的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所有的書包含有資 訊,即使虛構的故事也一樣……當我們討論非虛構故事(nonfiction)時,較少有興 趣在他的情節如何懸疑,而有興趣在他如何呈現事實;較不關心角色安排,而較 有興趣在發現社會或自然的概念與應用。(引自林玲遠,1999)綜合上述,科普讀 物雖內含文學性與知識性,但因涉及科學部分,文學性雖屬必要但與知識的正確 相較,則以知識的正確性為首要。

在國內,陳美智(1995)則於其研究中清楚定義:科學類兒童讀物是以兒童讀 者為寫作對象,不居題材與形式、透過淺白文字,內容以介紹科學知識為主之作 品。王美芬、熊召弟(1995)亦認為:科學類兒童讀物是給兒童閱讀的,遵循兒童 文學兒童性、文學性及教育性的特質。更指出其目的乃在增進兒童的科學知識,

啟發兒童對自然環境的興趣與關懷,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與方法,進而鼓勵研究

創造的精神。綜合上述得知,科學類兒童讀物乃著重科學知識面的兒童讀物,不 拘形式,具有文學性、兒童性能吸引兒童閱讀的各式讀物。

那麼科學類兒童讀物究竟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王美芬、熊召弟(1995)指 出:兒童科學讀物既然是給兒童閱讀,亦應遵循兒童文學讀物的特質:兒童性、

文學性、教育性,以兒童心智發展為基礎,以其生活為橫的範圍編寫。方麗芬(2000) 則認為:好的科學讀物是應該觸及心靈、情感與想像,它需要負起去除兒童害怕 科學的心理障礙,並能使閱讀科學讀物成為一種樂趣;而且好的科學讀物並不是 許多事實的堆砌,也不是以一堆知識來填滿兒童的腦袋,應該是表現科學方法、

闡明科學原理、傳達科學之美、啟發兒童思考科學、解決問題的興趣。由上所知,

科學類兒童讀物的特質並不同於一般的兒童讀物,是以科學知識作為題材,以引 起兒童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它必須同樣具備兒童性、文學性、教育性,同時,亦 要有知識性,尤重知識的正確性。

那麼如何評斷科學類兒童讀物之良莠呢?以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與兒 童圖書委員會(CBC)合作推選優良科學類兒童讀物的標準來看,其評斷的標準有:

1.充實的科學知識。

2.清晰且正確並且是跟得上時代的資訊。

3.具有重要的科學概念。

4.摒除性別、種族與社經地位的歧視偏見。(Gerry, 1997)

而 Ford(2002)亦從寫作方面強調好的科學類兒童讀物不應該有錯誤的資訊和 圖像。其具備的條件有:

1.正確的事實。

2.要介紹科學實務給孩子明瞭,包含科學家的描述。

3.科學類讀物必須可以補充書本上相關主題範圍的內容。

4.作者寫作技巧要使用兒童溝通的語言。

5.版面設計要優良,圖像精美可以增加吸引力。

6.適當的文化可以鼓勵孩童從生活中瞭解科學。

而以行政院新聞局自 1983 年起,一年兩次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科 學類的審查標準來看,研究者針對 2006 年、2007 年共三次讀物推介作一簡單的 整理,如表 2-1-1:

表 2-1-1 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科學類評選標準

從上中外學者看來,雖看法觀點稍有出入,但對科學類兒童讀物的內容正確 性皆十分要求。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的文獻資料,對於一優良科學類兒童讀物具 備的要素作一概括性的整理如下:

1.科學內容正確性:傳達的科學知識應該正確且跟上潮流。

2.兒童性:內容編排及文字說明能深入淺出,讓兒童理解,使用兒童溝通的語言。

年份/次序 科學類 召集人

評選標準

2006 年/第 26 次 鄭清海 內容的正確性、可讀性、趣味性、啟發性、實 用性、創意、人地關懷、美工編排與適合閱讀 年齡等

2007 年/第 27 次 李苑芳 1.正確性:傳達的科學知識應該正確,有適當 的專業人員協助審定。

2. 本土化:鼓勵臺灣作家對於臺灣風土民情自 然的創作。

3. 趣味性:內容、編輯、插畫、圖片與照片能 引起讀者的興趣。

4. 可讀性:內容編排及文字說明能深入淺出,

4. 可讀性:內容編排及文字說明能深入淺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