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尼·博贊(Tony Buzan)所提出,這種方式是以動態處理訊息為主,藉以有效提升 人們思考及學習能力(孫易新,2015),為一種全方位使用左右腦的筆記方式。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所使用的心智圖是運用心智圖教學模式:介紹、練習繪 製心智圖-擷取關鍵字-關鍵字分層、分類-分組練習-個人練習,來進行數學領域 (分數)教學。

二、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是指學習者在學習前後所產生的有效變化,是依據認知、情意及技 能三層面之教學目標,編製而成的測驗、評量所衡量出的外顯行為(賴協志、張 雅屏,2012),亦即學習成果。

本研究的學習成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在了解並學習如何繪製心 智圖後,所完成的心智圖學習單經由教師評分,以了解學生學習心智圖繪製的學 習成效;第二部分為學生在學習心智圖後,利用到數學領域中,並配合習題及考 卷,以了解學生在數學領域的學習成效。

三、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為在某一特定概念中,對於某一事物或現象,所擁有的一些有別於 專家及大眾所公認的想法。

本研究中所指迷思概念,是指數學領域中針對「分數」的錯誤概念,包含單 位分數、分數加減時,分母值會改變、分母越大值越大……等。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在探討運用心智圖於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本節論 述分為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兩部分,分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擔任四年級導師,故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即是以研究者目前所任教之 班級中的 26 位學生為主,探討學生在學習繪製心智圖的能力、使用心智圖於數 學領域後的學習影響及日後使用心智圖的意願。

5

(二)研究方法

此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 4 周的教學,每周三堂課,惟最後一周是 四堂課,共計 13 節的教學歷程。共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確認學生在進行研 究前的分數基本知能,了解尚未解決的迷思及錯誤概念;第二階段為認識心智圖 及了解心智圖規則;第三階段為運用心智圖於數學學習領域。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是探討運用心智圖於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 四年級數學領域為主,數學課本以南一版為授課版本。因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發 現,學生在分數單元較容易造成迷思概念,故選擇分數單元為研究內容。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樣本,是選取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某班的學生,學生在做此研究之 前,已在其他課程大略學習過如何繪製心智圖,故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

年段及實際教學情境有所不同的學童。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內容為國小四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第八冊分數單元,會使用到 四年級之前所有分數概念,進行分析探討研究對象在運用心智圖後的數學學習 成效,及其心智繪圖能力、日後應用意願。

6

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