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問卷共計發放 100 份(臺中市 73 份,苗栗縣 27 份),回收 100 份,剔 除填寫內容不完整問卷 6 份,有效問卷 94 份,回收率為 94%,其中臺中市受訪者 67 位,苗栗縣受訪者 27 位。

一、分析受訪者背景與購買需求、購買行為與購買意願之間的關聯性

以各年齡層、教育程度、經營面積、產量、成本、收入、非農業收入及歷年 受災經驗對於購買需求、是否實際購買及以後購買意願進行交叉分析,以所佔的 比例表示,結果如下表 3-3。整體而言,將受訪者背景分級後,僅「單位面積產量」

項目之「1 分地產量 4,000 公斤(不含)以上」受訪者及「非農業收入」項目之「非 農業收入占整體收入 20~40%」受訪者,「認為不需要」購買農作物保險比例較「認 為需要」者高,其餘皆以「認為需要」者所佔比例較高;除了「單位面積收入」

項目之「1 分地收入 7 萬元(含)~8 萬元(含)」之受訪者,「有實際購買」農作 物保險者之比例較「沒有購買」者高,其餘皆為「沒有購買」者比例較高;另外,

僅「單位面積生產成本」項目之「 1 分地 6 萬元(不含)~7 萬元(含)」及「受

災經驗」項目之「近 5 年(101-105 年)受天然災害影響(總產量損失達 10%以上)

5 次(含)以上」受訪者,「以後沒有意願購買」之比例較「有意願購買」者高,

其餘皆較低。

表 3-3 受訪者背景對購買需求、是否實際購買及以後購買意願之交叉分析表

(續)表 3-3 受訪者背景對購買需求、是否實際購買及以後購買意願之交叉分析表

(續)表 3-3 受訪者背景對購買需求、是否實際購買及以後購買意願之交叉分析表

運用邏輯迴歸模型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分析受訪者背景是否會影響「購 買需求」、「是否實際購買」及「以後購買意願」。在購買需求部分,年齡、教育程 度、經營面積、生產成本、非農業收入占整體收入比例、近 5 年受天然災害影響 次數與購買需求呈現正相關,產量及收入呈現負相關,但除了經營面積達 10%顯 著水準 (α=0.1) ,其餘皆未達 10%或更高的顯著性,經營面積之勝算比 (odds ratio) 為 1.6473,表示經營面積每增加一個單位,認為「需要」的可能性較認為「不需 要」增加 1.6473 倍,可推測經營面積較大之農民花費較多心力於農事管理,具大 規模專業化經營理念,因此經營面積越大者越可能覺得需要購買農作物保險以分 攤風險。是否實際購買部分,經營面積、產量與是否有實際購買呈現正相關,年 齡、教育程度、生產成本、收入、非農業收入佔整體收入比例及近 5 年受天然災 害影響的次數呈現負相關,但除了經營面積達 5%顯著水準 (α=0.05) ,其餘皆未 達 10%或更高的顯著性,經營面積之勝算比 (odds ratio) 為 2.4540,表示經營面積 每增加一個單位,實際購買的可能性較沒有購買增加 2.4540 倍,經營面積較大之 農民除認為需要購買農作物保險,也有較大的機會付諸實際行動。在以後購買意 願方面,年齡、教育程度、經營面積、產量、生產成本及收入與以後購買願呈現 正相關,非農業收入佔整體經濟收入比例及近 5 年受災次數呈現負相關,僅有教 育程度達 5%顯著水準 (α=0.05) 以及非農業收入佔整體經濟收入比例達 10%顯著 水準 (α=0.1) ,其餘皆未達 10%或更高的顯著性,教育程度之勝算比為 2.5144,

表示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單位,以後願意購買的可能性較不願意增加 2.5144 倍,推 測教育程度高者較容易接受及願意嘗試農作物保險觀念,而非農業收入佔整體經 濟收入比例之勝算比為 0.4764,表示非農業收入佔整體經濟收入比例每增加一單 位,以後願意購買的可能性為不願意購買的 0.4764 倍,推測倘農業以外的收入高,

其經營模式可能僅為兼業農,並非完全仰賴農業生產作為收入來源,即使遭受天 然災害而未購買農作物保險,亦不會對生計造成影響,因此也無購買農作物保險 的意願及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 3-4)。

表 3-4 邏輯迴歸模型分析結果

圖 3-1 受訪者得知農作物保險的管道所佔比例

在是否需要農作物保險方面,認為「需要」者佔 76.6%,以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進一步分析其認為「需要」的主因,以各原因的認同度(非常不認同:1 分,

不認同:2 分,普通:3 分,認同:4 分,非常認同:5 分)分數加總後的平均分 數作為分析依據 ,以「目前政府的天然災害救助不足以彌補損失」及「臺灣天然 災害太頻繁」認同度最高,平均分數超過「認同」(4 分),推測臺灣天災頻繁及目 前救助制度不足以讓農民覺得受到足夠的保障,因此認為需要以農作物保險來獲 得更完整的保障,「農作物產值高」及「農作物是唯一的收入來源」之平均分數亦 接近認同,與高接梨單價較高、一年僅收穫一次且受訪者以專業農居多(農業為 唯一收入來源)之情形相符,也成為臺灣可推動梨農作物保險的契機;而認為不 需要者佔 23.4%,其主因之認同度以「農作物產值低」及「受災害影響的頻率不高」

最高(3.64 分),推測受災頻率的多寡可能是影響其購買需求的重要原因,而以「政 府的天然災害救助已足以彌補損失」認同度最低(1.41 分),認為自己不需要購買 農作物保險者,亦不認為目前救助制度可以給農民足夠保障(結果如表 3-5)。

電視新聞, 6.8%

報紙, 3.8%

電台廣播, 0.0%

農會人員平時 口述, 39.4%

講習會、座談 會, 47.7%

沒有聽過, 0.8%

其他, 1.5%

表 3-5 受訪者「對農作物保險的認知」分析結果

題目 問卷統計資料

認為自己 的農作物 是否需買 保險

1.需要

(76.6%)

需要的原因(非常不認同:1 分,不認同:2 分,普通:

3 分,認同:4 分,非常認同:5 分): 1.農作物產值高(3.98 分)

2.農作物是唯一的收入來源(3.94 分)

3.臺灣天然災害太頻繁(4.21 分)

4.目前政府的天然災害救助不足以彌補損失(4.25 分)

2.不需要 (23.4%)

不需要的原因(非常不認同:1 分,不認同:2 分,普 通:3 分,認同:4 分,非常認同:5 分):

1.農作物產值低(3.64 分)

2.農作物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2.23 分)

3.受災害影響的頻率不高(3.64 分)

4.目前政府的天然災害救助已足以彌補損失(1.41 分)

對農作物保險最在意的部分(單選),以承保風險所佔比例 47.9%為最高,其 次為農民所需負擔的保費(佔 26.6%)(結果如圖 3-2),因此保險商品開發需考量 承保風險是否符合農民實際需求以及需繳交的保費是否能普遍被農民接受。認為 自身對臺灣農作物保險制度的理解程度,僅有 6 位農民(佔 6.4%)認為「完全」

理解,「大部分」(佔 36.2%)及「部分」(佔 31.9%)理解所佔比例較高,而「少 部分」及「完全不理解」佔約 1/4。此表示雖多數農民已有聽過農作物保險,但尚 未完全了解其內容,進一步分析無法完全理解之原因,認為制度設計太複雜所佔 比例最高,其次為宣傳頻率太低及宣導人員(政府機關、農會或保險公司等)解 說方式不易理解,另亦有農民表示理賠方式有差異或不明確(結果如表 3-6),顯 示目前保險政策及商品說明方式尚不易使農民完全了解,仍需持續精進。

圖 3-2 受訪者最在意農作物保險的各部分所佔比例

內計算所有投保農戶理賠金之受損程度,因此會有投保農戶實際受損程度高(或 低)於平均受損程度之情形,綜上因素,可能影響農民選擇「實損實賠型」意願。

表 3-7 梨農作物保險商品理賠金計算方式

保險類型 政府災助連結型 實損實賠型

理賠金計 算方式

保險金額 x 政府 核定受害面積

1. 高接梨每公頃直接成本 70 萬元(梨以 60 萬元 計算)x(1-自負額比率 20%)x 投入成本累 計比率 x 受害面積 x 損害程度

2. 梨穗寒害理賠金計算方式與「政府災助連結 型」相同

進一步調查其購買主因,主要為「認同農作物保險,覺得確實能保障農業生 產」(佔 77.8%),其次為「現在的政府天然災害救助金額不足以保障」(佔 11.1%),

可推測願意購買農作物保險之受訪者,主要是本身對保險制度產生認同感以及認 為現行的天然災害救助保障不足,而非被動受其他人(農會人員或其他農民等)

影響;而未購買之受訪者,其主因以「自己要繳的保費太高」所佔比例最高(佔 44.7%)。顯見雖然大多數農民認為需要購買農作物保險,且政府已有補助保費,

但未實際付諸行動者主要仍考量經濟因素,另外也有 18.4%的受訪者認為是對保險 制度還不了解,因此政府仍需加強溝通宣導(統計結果如表 3-8)。

表 3-8 受訪者是否購買農作物保險之因素分析結果

險公司的整體服務(平均 3.89 分),而滿意程度較低者為保險公司勘災程序、勘災

(續)表 3-9 梨農作物保險之購買滿意

題目 問卷統計資料

是否會繼續購買 農作物保險

1. 會 (94.4%)

2. 不會 (5.6%),保費高 會建議或鼓勵別

人購買農作物保 險

1. 會 (94.4%)

2. 不會 (5.6%),保費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