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於探討驅動工業 4.0 之 IT 能力,以及在動態的商業環 境中,IT 能力對於企業形成動態能力,進而促使商業模式創新之影響。本研究於 第三章透過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建立驅動工業 4.0 之 IT 能力之評估準則構面,

爾後在第四章提出結構方程式模型之因果關係研究架構,經過訪談與問卷發放後 對回收數據進行分析,並檢驗構面間之路徑關係。研究結果除了在學術上提出貢 獻、補足發展缺口,也期待在實務上能透過調查分析結果為台灣製造業在轉型的 過程中,以動態能力為出發點,提供企業組織可能之發展途徑,為企業轉型期間 所面臨的挑戰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參考。本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主要彙整與 說明研究結論;第二部分則闡述本研究為學術理論面向所帶來的貢獻,進而提出 實務上之管理意涵與建議,以及說明現階段之研究限制,並為未來之後續研究提 供建議方向。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由於工業 4.0 導入與相關技術應用在台灣製造業仍處初期發展階段,智慧 製造導入需具備高度自動化以及高度電子化的基礎才得以發展,因此研究中針對 台灣製造業目前在生產自動化、電子化、以及智慧製造相關技術的導入情況,以 及導入智慧製造技術期望解決的問題與目的進行調查。綜合調查結果顯示,台灣 約有七至八成的製造業者皆已導入自動化及電子化的生產模式,不過仍以單線自 動化及 ERP 系統為最主要的應用層面;在智慧自動化生產系統方面,台灣製造業 廠商現階段對智慧機械與工業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普遍擁有較高的接受度,積極透 過製程中的資料收集以進行未來產線需求的分析與預測,同時朝著人機協作的生 產作業方式建置發展。然而,由於智慧製造在技術上牽涉較為廣泛,公司亦需全 盤考量現有資源的配置,現階段台灣製造業在工業物聯網與 CPS 虛實整合系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導入工業 4.0 智慧製造的目的方面,目前台灣製造業廠商期望透過智慧 製造相關技術解決的問題主要聚焦於生產製造及供應鏈管理,包含了以下四大目 的:(1) 精簡人力以節省人工成本;(2) 投入設備預防性保養,以降低產線停擺 的風險;(3) 最佳化生產投料排程,以節省不必要的浪費;(4) 加強生產環境指 標的監測預警能力,以避免工安意外發生。研究中透過驅動工業 4.0 之 IT 能力 評估準則的建構,以及動態能力為中介的工業 4.0 之 IT 能力與商業模式創新因 果關係的驗證,彙整出兩大結論分述如下:

(一) IT 策略規劃與同步預警能力驅動工業 4.0

如同 Schlechtendahl 等人 (2015) 認為工業 4.0 是資訊科技在工業上的 更深層次的應用,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作為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使得工業生產進一步趨向智慧化、個人化、數位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推波助瀾,製造業生產作業方式亦隨其演進。工業 3.0 的時代 以生產自動化推動企業作業流程電子化,主要目的在於增進資訊溝通傳遞和優化 作業流程,減少可能的浪費與成本,進而提高生產效率;而工業 4.0 的精髓在於 虛實整合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智慧化,企業欲達到此目的必須有效結合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操作科技 (Operation Technology, OT) 與 通訊科技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T),對生產過程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 分析,作為管理決策之參考依據,並結合雲端資料平台讓生產過程透明化,使其 能夠易於掌控,從而使突發狀況能及時精準地進行處理,達成預警、預防、預測 的目標,以提升良率、節省人力成本,以及將人為疏失可能造成的風險降至最低。

因此,在工業 4.0 導入所需具備的 IT 能力中,以 IT 策略規劃能力與同步 預警能力最為關鍵。IT 策略規劃能力確保從產線收集而來的資料能受到良好的 分析與妥善運用,進而支援管理決策的制定,精準的為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狀況 提供解決方案,此部分與 Lee (2015) 提出之工業 4.0 大數據 6C 系統 (Content 內容、Cyber 網路、Cloud 雲端運算、Connection 連結、Community 社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Customization 客製化) 所需具備之資料獲取與分析洞察能力相互呼應。另一方 面,IT 基礎設施的同步預警能力主要在於增進組織內部與外部的協調溝通能力,

對內透過同步預警機制監控即時生產狀況,有效及時地排除生產障礙以提升良率,

實現人機協作的可能性;對外則透過有條件之透明化資料同步,縮短並簡化與供 應鏈及客戶之間溝通所需的時間與作業流程。此部分亦與 Lee (2015) 提出之 工業 4.0 智慧製造 6M 系統 (Material 材料、Machine 設備、Method 工藝、

Measurement 量測、Maintenance 維護、Model 智慧化建模) 之中負責數據收集 和知識模擬監測、優化、防範等工作的建模能力相互呼應,確保資料能夠透過系 統性的整合進行未來的預測分析,在智慧化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二) IT 能力促使動態能力為商業模式帶來創新

從動態能力理論的角度出發,本研究分析工業 4.0 所需具備之 IT 能力與商 業模式創新之間的關係,同時亦探討動態環境對其之調節作用。目前學術界相關 研究傾向於從工業 4.0 導入策略及應用層面為主,對於導入後所帶來的組織行為 轉變及相對應能力的發展較少探究,然而組織能力的發揮與其為商業模式帶來的 創新是需要中間機制加以轉換的。經由研究結果顯示,導入工業 4.0 所需具備之 IT 能力能正向影響動態能力,意即 IT 能力越強,越有利於形成企業之動態能力;

而企業之動態能力會正向增進商業模式創新,原因在於動態能力的形成促使企業 具備感知、學習、整合與創新的能力,進而為企業帶來在理念、組織、業務上的 可能創新。動態環境除了對於形塑動態能力有正向影響,在驅動工業 4.0 之 IT 能力對於動態能力之間關係亦有正向影響,顯示了環境變動越劇烈,越能激發組 織動態能力的形成。同時,研究結果亦顯示工業 4.0 所需具備之 IT 能力與企業 商業模式創新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中間機制,說明了導入工業 4.0 所需具備之 IT 能力需經由提高組織感知、學習、整合與創新的動態能力才得以激發商業模式創 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結果驗證了商業模式創新受到企業 IT 智慧能力的驅動,而動態能力所 代表的中轉機制,亦可藉由人工智慧先驅 John McCarthy (1989) 所提出之感知 -認知-行動理論來理解。IT 能力具有收集資訊、溝通、傳達的作用,可視為企業 的感知系統,收集生產數據使企業能感知製造過程中與經營管理上所面臨的問題,

透過大數據分析使問題整合內化,建立起企業的認知系統,使企業能預測可能發 生的問題,並透過經驗累積不斷地學習與修正,形成動態能力。而企業經由感知 與認知建立的過程才能有所行動,進一步在理念、組織、業務上有所創新。此觀 點如同 Lee (2015) 所提出之「煎蛋模型理論」,以往企業聚焦於蛋黃部分的核 心產品競爭,忽略了蛋白部分可能發生的創新服務。然而全球化轉型與激烈競爭 的背景,使得以往僅在打造出更好的產品 (蛋黃) 中競爭的企業,逐漸轉變為創 造出更大的價值服務 (蛋白) 競賽。動態能力使企業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正是 使企業擁有發掘”蛋白”潛在價值的關鍵能力。而當企業具有較好的動態能力,

便能及時準確地收集市場動態資訊及內部營運資訊,並動態地根據外部環境變化 的要求獲取相對應的資源,以資訊為基礎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提高企業組織 變革和價值創造的效率,進而發展出能為核心競爭力加值之新商業模式。

第二節 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