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製造業正面對著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經營環境,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支 柱產業之一,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紅色供應鏈的外部 產業因素與一例一休內部政策因素的推行,製造產業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其經 營紛紛面臨嚴峻的考驗。傳統製造業在現有的資訊建設、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模 式和商業模式上已難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和新的競爭態勢,企業只有透過自身不 斷的變革才能夠繼續成功地在新的商業環境下生存與發展,避免陷入被淘汰的困 境當中。以下將研究背景歸納為政府政策衝擊、供應鏈衝擊、製造業的資訊化升 級、工業 4.0 帶來的啟示等不同背景進行說明。

(一) 一例一休政策衝擊

「一例一休」是我國政府在 2016 年所推動的勞工工作日數改革政策,主要 係修正《勞動基準法》,其相關修正案已於 2016 年 12 月 6 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

法案內容適用於所有勞工,每週有一天由勞資約定的彈性例假日以及一天休息日,

前者為強制休假、後者則保留彈性加班的空間,以確保勞工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若有需要,雇主可在徵詢勞工同意後,讓勞工在法定的休息日加班,而例假日只 有必要(天災、事變或是突發事件)時,雇主才能要求勞工加班。其中勞工在「一 例」的例假日加班後,雇主依規定應予勞工擇日補假,然而不管是例假日或休息 日,只要勞工加班工作,雇主都需付予加班費用。「一例一休」對於勞工上班及 休息時數的新制度上路,提高加班費及放寬特休條件,直接反應在企業人力調派 上的成本與壓力以及管理上的難度上,根據 1111 人力銀行的調查1,對企業最大

1 5 成 5 製造業受一例一休衝擊 人事成本均增 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衝擊在於「加班費大增/人事成本增加」、「增聘人力/人事成本增加」、「員工排 班困難」三項,其中高達九成三的製造業坦言因「一例一休」增加了 9.1%的人事 成本。面臨勞動成本提升的壓力,企業對於人力結構運用上的改變勢在必行,政 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莊奕琦 (2016) 受訪2時曾提出,提高工資、增加休假理論 上應能創造消費,達到修法後的外溢效果,但若考量現階段台灣廠商、市場環境…

等變數,效果恐怕大打折扣。因此,為了避免以上現象,產業創新升級與企業轉 型已成為勞資雙贏的最佳解,而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可能經歷的陣痛期則包括了 企業將加速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工、改變對人才投資的策略…等面向。

(二) 紅色供應鏈產業衝擊

紅色供應鏈最早來自於 2013 年英國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的報導,

報導中指出中國大陸在全球電子資訊產業的位置,已逐漸脫離勞力密集的價值鏈 末端組裝工作。起因於美國蘋果公司開始採用中國大陸廠商製造之 iPhone 零組 件,並將其納入全球供應鏈的正式成員此一現象,對於原生供應鏈中的台灣、日 本、韓國等廠商的地位產生了可能的威脅。換言之,紅色供應鏈泛指中國大陸將 原本需要從國外進口的中間財,轉為國內生產的「進口替代」政策,亦即將整個 供應鏈建立在中國大陸內部,以內需替代國外進口的需求 (張博欽,2017)。紅 色供應鏈相關的政策包含要求外商在地化,以及限制當地零件採購須達 30%以上,

並更進一步投資中國大陸境內相關產業。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很高,對 中國大陸出口占我國出口的 40% (經濟部統計處,2017)。因此,紅色供應鏈對台 灣的巨大衝擊將促使製造業競爭情勢更加嚴峻。

就製造產業而言,產品推陳出新快速,生命週期亦越來越短暫。我國製造 業的產值大多數來自於代工、組裝等標準流程,對於製程技術層面的創新居多,

與產品開發則較少投入,而台灣廠商習慣以降低成本為競爭戰略,取代追求產品

2 【經濟學家這樣看】產業轉型,才是勞資雙贏的最佳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創新的核心能力,使其對競爭者的抵抗力道不足。因此,當台商在對岸設廠多年 後,若未在技術上投入相對心力已增加自身能力提高技術門檻,對岸在地業者仿 造其技術並自立門戶的情況非常多見。紅色供應鏈發展至今,中國大陸製造業者 逐漸占據了資通訊產品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進而影響到台灣廠商的市場占有率,

使得台灣廠商原本的角色與地位逐漸被中國大陸廠商所取代。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雖然牽制著台灣製造產業鏈的發展,優勝劣汰的結果使 得體質較弱的製造業無法生存,然而紅色供應鏈也替體質良好的製造業降低了大 製造業壟斷利潤的情形,創造了發展的空間,正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提及的 概念3「其實沒有所謂紅色、藍色或是綠色供應鏈,只有『有沒有競爭力』的供應 鏈」。因此,當台灣製造業面臨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企業必須多加思索如何 往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鏈邁進。除了政府產業政策可能影響的外部因素,企業需 重新思考其研發投入與技術創新是否足夠,以及以壓低成本為主的量產代工模式 如何轉型為以創新為導向的高附加價值模式,取得不可取代的競爭力。

(三) 製造業的資訊化升級

企業轉型是企業在核心競爭力上的升級,包括在管理理念、思維方式和價 值觀等方面的徹底變革,伴隨著企業策略、結構、行為方式、運行機制等方面的 全方位改變,因此,應以一種策略觀和整體系統觀相結合的方式來指導企業轉型 的研究和實務,而資訊化作為製造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不僅是一種工具,

亦是企業的戰略目標,同時也為管理上的轉型與創新所需 (余楓,2008)。

台灣製造業資訊化與數位化目前處在相對初期的階段,存在著許多問題與 風險,包含在資訊化環境下,製造業如何運用資訊技術、開展資訊化管理,從而 提高企業的資訊化管理水準、增強管理能力,進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儼然已成 為製造業現階段面臨的首要課題。製造業資訊化管理,自 1950 年以來,經歷了

3台積電西進大陸 郭台銘:沒有「紅色供應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資料處理系統 (DPS)、管理報告系統 (MRS)、決策支援系統 (DSS)和策略資訊系 統 (SIS) 等幾個階段。近年來,隨著通訊網路與物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組織結 構產生了徹底的改變,建構於內部網路 (Intranet)、外部網路 (Extranet) 和 網際網路 (Internet) 的資訊系統,已逐漸向電子資料交換 (EDI)、電子商務 (E-commerce)、使用電腦的後勤支援系統 (CALS) 和企業流程再造 (BPR) 等領 域發展。企業內部利用電腦網路將總部與分部連接起來,使總部迅速得到決策所 需的各種資訊,透過電腦整合製造系統 (CIMS)、智慧製造系統 (IMS)、虛擬製 造 (VM)、精實生產 (LP)、敏捷製造 (AM)、彈性生產 (FP) 等應用 (劉文良,

2012),實現資訊的綜合應用及總部決策管理。

由製造業資訊化發展方向可看出,製造業資訊化管理應用發展的目的在於 打破製造業內部存在的各種資訊壁壘,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收集、處理、利用資訊 的方式,從而導致組織形式的巨大變革,推動業務流程再造促使組織結構的重構,

使傳統的集中型組織結構轉變為更精確、敏捷、具有創新精神的扁平化動態網路 結構,使企業能夠以最大限度發揮營運效能的生產經營方式。由此可知,資訊化 的發展替製造業管理帶來深遠的影響,不管在生產經營和內部管理上都帶來莫大 的衝擊和根本上的變革。而近幾年,企業的資訊化正邁向下一輪的變革,產官學 界稱之為「工業 4.0」,它將對於製造業下至生產過程、上至策略決策的各個層面 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 工業 4.0 帶來的啟示

2013 年,德國正式提出了工業 4.0 策略,並由來自產、官、學多個領域的 專家組成的德國“工業 4.0 工作組”,發表了《保障德國製造業的未來:關於實 施“工業 4.0”策略的建議》,為全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開了序曲。建議中提 出,德國經歷了 18 世紀引入機械製造設備的“工業 1.0”,20 世紀初的電氣化 的“工業 2.0”,始於 1970 年代資訊化的“工業 3.0”的發展歷程,目前物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德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隨後,德國電氣電子和資訊科技協會發佈了德國

“工業 4.0”策略標準化路線圖,標誌著該策略即將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德國自 2013 年正式提出“工業 4.0”策略以來,加緊腳步將資訊通信技術 應用到工業生產中,建立智慧整合感控系統 (Cyber Physical Systems, CPS),

透過智慧工廠和智慧生產,對產品製造、物流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智慧化全程控 管,以促進製造業的智慧化、數位化、網路化和服務化發展,並催生出新型商業 模式和生產方式。在德國工業 4.0 策略的推波助瀾下,世界經濟大國紛紛提出產 業因應發展策略,美國啟動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 計畫,聚焦能快速商品化的新興科技,並分享政府研發設施,

促進產業一條龍協同研發的綜效,以降低商品化的風險;中國提出「製造 2025」

發展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和現場大型成套作業裝備、機器人零組件和模組產業化等 高端設備;日本提出「工業 4.1J」融合先進機器人技術,發展人機共存的未來工 廠,全球國家進入下一波先進製造的競爭舞台。目前台灣製造業普遍存在著生產 成本不斷上升、鄰近國家競爭環伺、產能過剩等諸多難題,台灣製造業有必要借 鑑德國工業 4.0 策略的基本想法和實施機制,借助於正在迅速發展的新產業革命 的技術成果,加速推進製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促 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此台灣政府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主力發展物 聯網、生物醫學、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產業、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目標在

發展機器人自動化生產和現場大型成套作業裝備、機器人零組件和模組產業化等 高端設備;日本提出「工業 4.1J」融合先進機器人技術,發展人機共存的未來工 廠,全球國家進入下一波先進製造的競爭舞台。目前台灣製造業普遍存在著生產 成本不斷上升、鄰近國家競爭環伺、產能過剩等諸多難題,台灣製造業有必要借 鑑德國工業 4.0 策略的基本想法和實施機制,借助於正在迅速發展的新產業革命 的技術成果,加速推進製造業生產方式、企業組織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促 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此台灣政府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主力發展物 聯網、生物醫學、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產業、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目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