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以個案研究結果作結論及限制,並針對其相關議題提出建議,

以供後續相關研究之用。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個案訪談五名受訪者及其相關重要他人(家 長、教師、同學朋友)、蒐集非干擾性測量資料所作之研究結果,可以歸 納出三項具體結論,對於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 畢業生來說:

壹、學校適應狀況主要受其身心特質及所就讀學校與科系學業學習標準 的影響

即便智能障礙者是異質性相當大的群體,其個體間具有獨立的特性,

從本研究發現,五位研究參與者的學校適應狀況會因其身心特質而影響 之。

人際面向,大部分研究參與者在人際面向較無顯著問題,唯獨與他 人溝通時,需再特別留意細節處,如表達用語需注意是否完整而非片段 且適切表達所要表達之意等,而有部分研究參與者在與他人溝通互動上 需再學習如何更適切地互動;生活面向無問題;學業學習面向,五位研 究者皆有問題與困難,但其狀況及程度因其身心特質之異質性而有不同。

73

最後,五位研究參與者中,有部分研究參與者就讀之學校科系學業 學習標準較高,故所面臨之學業學習困難相較其他研究參與者亦高,因 此學校適應狀況受其身心特質及所就讀學校與科系學業學習的影響。

貳、學業學習面向是其較顯著的問題與困難

從研究結果可明確發現,五位研究參與者在學業學習面向的適應狀 況較有顯著的問題與困難,五位研究參與者所面臨之問題與困難雖程度 不一,但仍以學科部分最顯著,其中 A 生有接受相關課後輔導,其餘研 究參與者會以詢問他人或自行找尋相關方法,以面對所遇之學業學習問 題與困難。

參、面對學校適應問題時的因應之道

本研究的五位研究參與者在面對學校適應問題時,皆能尋求資源管

道,以幫助自身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其中包含尋求師長、家人或同學朋 友的協助,此外,部分參與者亦會利用校內資源,如學業學習方面,會 向資源教室教師提出需要課業輔導之需求以解決學業學習所遇到的困 難,抑或是接受學輔中心的諮商輔導以幫助自身在面對困境時能有適當 的情緒處遇。

透過與五位研究參與者的個別訪談,可發現到五位研究參與者進入 到大學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喜歡上大學生活外,他們從與同學的

74

互動中,獲得正向的經驗,也提及大學風氣較自由,與高中生活截然不 同,從中學習成長不少,更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行程,對他們而言,

大學生活是在他們生命中,不同的人生體驗。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下列限制,一為研究參與者主要為就讀大專院校一年級的 高職智能障礙畢業生,因此研究主要以其進入大學一年級的學校適應狀 況,較無法全面探究智能障礙畢業生在各年級之適應狀況,二為區域性 的限制,研究參與者所就讀大專院校皆以雙北地區(台北市及新北市)

為主,故有區域性的限制,無法探究就讀其他地區之大專院校智能障礙 畢業生的適應狀況。

7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本節將依研究結果,提供未來欲就讀大專院校之高職綜合職能科智 能障礙畢業生及其師長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壹、針對欲就讀大專院校之智能障礙畢業生及其家長的建議

在進入就讀大專院校前,智能障礙畢業生及其家長需事先了解所欲 選填之學校科系及其課程,且是否較符合自身的學習特質興趣及能力程 度,因智能障礙畢業生身心特質之因素,在進入大專院校後,相較一般 同儕在學業學習部分一定較為落後,因此於選填學校科系時,務必了解 相關資訊再作選填,以免影響其進入大專院校後適應狀況,尤其在學業 學習面向會隨之面臨龐大的問題及困難。

貳、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相關教育主管機關需正視已有越來越多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畢 業生進入一般大專院校就讀之議題,在不影響其學習權益的前提下,需 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如可規劃相關大學體驗之學程,讓智能障礙畢業生 體驗其大學生活,增進與其他同儕之互動外,助其開拓其視野,也使其 能確實學到符合其能力程度的相關專業能力,以利其未來在社會上能獨 立生活。

76

參、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本研究只侷限於就讀大一的高職智能障礙畢業生,未來可針對智能 障礙畢業生就讀大專院校後,升上大學二年級之後的適應狀況進行研究,

呈現智能障礙畢業生在大二後的學校適應狀況為何,以利大眾更能了解 智能障礙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在不同年級階段的適應狀況,使智能障礙 畢業生及其家長在抉擇是否就讀大專院校之前,有更完整的了解。

7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林幸台(2012):心智障礙學生就讀大專院校:國外現況之探討。大專 校院智能障礙學生校園支持服務策略研討會,37-62。

林坤燦、羅清水、邱瀞瑩(2008):台灣地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休 退學現況調查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1-19。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 育學報,19,57-85。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 編,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137-162。臺北:五南。

周玫君(2010):一位輕度智障大專畢業生就業歷程之個案研究。特殊 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18,49-62 。

胡曼莉(2013):智能障礙學生大學升學之路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心障 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陳麗如(2011):大專校院不同障礙類別與障礙程度身心障礙學生教育 需求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293-334。

陳麗如(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生活困擾與資源運用之研究。

78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3),25-54。

陳麗如(2007):身心障礙教材教法。臺北:心理。

教育部(2007):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大專校院學生數統計(身障)。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 https://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鈕文英(2010):美國智能和發展障礙協會 2010 年定義的內容和內涵。

國小特殊教育,49,21-32。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詹文宏、周台傑(2006):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學校適應模 式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13-134。

蔡宜璇(2014):大專校院智能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79

英文部分

Bouck, E. C. (2014). The postschool outco mes of student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does it get better with time?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8(6), 534-548.

Grigal, M., Hart,D., & Weir, C. (2012). A survey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rograms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olicy and Practice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9(4), 223-233.

Hart, D. (2006). Research to practice: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options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to Practice Series,

Institute for Community Inclusion, 1-6.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umb.edu/ici_researchtopractice/6.

Lori Briel (2014). Eddie’s journey through college to a full time job. Think College Stori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inkcollege.net/.

Neubert, D., Moon, M., Grigal, M., & Redd, V. (2001).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practi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16, 155-168. Retrieved from

http://www.waisman.wisc.edu/connections/pdfs/Neubert_Moon_Grigal_

Redd_2001.pdf.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5). Retrieved from https://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60.

Zafft, C., Hart, D., & Zimbrich, K. (2004). College career connection: a study of youth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the impact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9(1), 45-53.

80

Lincoln, Y., (2002). On The Nature Of Qualitative Evidence.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c.edu/dept/chepa/pdf/ASHE_lincoln.pdf.

Barbara, P., (2009). A Review of Corbin and Strauss’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The Weekly Qualitative Report, 2, 140-143. Retrieved from

http://www.nova.edu/ssss/QR/WQR/corbin.pdf.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 of 200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po.gov/fdsys/pkg/PLAW-110publ315/pdf/PLAW-110publ315.pdf.

81

附錄一

訪談題綱審閱之專家學者相關資料

專家學者 職稱 服務學校

林○○ 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林●● 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許◎◎ 教師 新北市立 新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綜合職能科

82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親愛的研究參與者您好:

本人為台灣師大特教系身心障礙教學暑期碩士班的研究生(以下簡稱研究 者),為進行「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畢業生就讀大專院校學校適應之研究」,將 與研究參與者_________訪談,以瞭解其進入大專院校後的學校適應情形,為保障 研究參與者的隱私權及尊重其意願,確保研究過程嚴謹適切,特訂此同意書以供雙 方於研究過程中共同遵守。

研究者亦會遵守研究倫理原則,尊重研究參與者之自主性;訪談過程以面談為 主,且全程錄音,每次約 1 小時,約為 2-3 次,視需求調整之;並確保訪談的隱私 與安全,其地點及時間以研究參與者方便為主;訪談結束後,訪談逐字稿經整理 後,會請研究參與者確認並修正;訪談內容資料僅供研究者學術研究之用,決不外 洩,並將研究參與者以匿名方式隱藏其相關身分資料,避免讓閱讀者推知其身分。

以上閱讀過後如無異議,懇請研究參與者與其家長在下方簽名欄簽名以示同 意。謝謝您的參與!

研究參與者簽名:______________

參與者家長簽名:______________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身心障礙教學暑期碩士班 指導教授:杜正治 教授 研究生:林侑靜 敬上 連絡電話:0988-025-445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83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填寫日期: 年 月 日 姓名:_______________ 性別:□男 □女

年齡:_____ 生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就讀大學名稱:________________ 科系:______________年級:_____

連絡電話:____________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覺得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外表、個性、價值觀、興趣、夢想等 等)

2.進入大學後,你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

3.想一想,你覺得四年後畢業後你會一個什麼樣的人?(外表、個性、價 值觀、興趣、夢想等)

84

附錄四

訪談資料─逐字稿 審閱確認書

親愛的________同學您好:

感謝你的參與,本人為台灣師大特教系身心障礙教學暑期碩士班的研究生,為

感謝你的參與,本人為台灣師大特教系身心障礙教學暑期碩士班的研究生,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