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970 年代初期全球面臨石油危機,台灣面臨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的瓶頸,政府盱衡 國內外政經情勢發展,參考美、日等先進國家產業發展經驗,積極籌畫科學工業園區之 設立,以促進科技發展、產業升級。迄今歷經約三十年的辛勤耕耘,科學園區不僅成為 孕育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溫床,並在國際高科技產業的舞台上熤熤生輝(張文雄,2000)。

科學園區對於我國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負有帶頭的角色,其能帶動地方繁榮,達成區域 均衡發展目標,更促進我國經濟成長得以永續發展(張璠與張吉宏,1997)。

新竹科學園區向來為我國高科技產業聚集發展的重鎮,負起經濟發展之重任。在享 有各種政府優惠措施與資源之下,新竹科學園區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之創新與生產 環境。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也帶動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更造成半導體、電腦與週 邊產品及通訊、光電等產業群聚效應,提高相互支援能力及國際競爭力(新竹科學園區 年報,2009)。發展至民國98 年12 月止,新竹科學園區雖同樣面臨全球金融風暴,入區 廠商仍增加累計至 430 家,統計年營業額雖下滑 12%,亦仍維持新台幣 1 兆 80 億元的 規模,就業員工數亦約達 130,000 人。然近十餘年來,新竹科學園區所能提供的資源趨 近飽和,為延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與升級、平衡區域經濟發展,複製新竹科學園區的成 功經驗,政府乃接續規劃設立我國第二個科學園區—台南科學園區與第三個科學園區—

中部科學園區。台灣高科技產業多年群聚(Cluster)與網絡(Networks)發展的結果,未來 可望串接台灣西部走廊的台北內湖科學園區、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台南科學 園區等塊狀經濟區域,發展成為高科技產業聚集的科技廊帶(Belt)(黃文雄,2005)。

Porter(1998)提出「產業聚落」(Industrial Cluster)的定義為「在特定地區中 以共通性和互補條件作為連繫的相互依存公司和相關機構組成的地理上緊鄰的團體。群 聚包含與競爭有重要相關性的產生和其他實體連結…包括政府和其他機構,例如大學、

標準制定機關、智囊團、職訓單位和商會」。產業聚落(Industrial Cluster)向為台灣產

業的競爭優勢,也是我國創新力及生產力的主要動力來源。根據 WEF「2007-2008 年全 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產業聚落發展指標(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於 2007 年排名續居 全球第 1,評比總分 5.7 分(滿分 7 分),較 2006 年 5.52 分提高 0.18 分,被譽為全球創 新產業聚落發展典範之一(WEF,2008)。產業聚落(Industrial Cluster)是一個高度網 絡結構化的產官學研組織複合體,及其產業環境群聚關係。產業聚落中的企業之間的互 動不僅只靠原料、半成品和服務上的供需關係,

更微妙的是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後,在「全球網絡」連結機制下,產業聚 落呈現一個既是競爭又是合作的系統下,靠著創造與分享新點子和新技術而互相連結,

使得網絡、聯結、互動、群聚與組織學習成為創新主體(產業聚落產官學研成員與網絡 組織社群)的重要發展模式。而群聚當中的組織成員,彼此關係縱橫交錯,成員可能是 相同產業的競爭者,上下游供應商,也可能是相關服務業,或是大學、研究機構或公會 等支援機構,因為彼此的網絡(Networks)關係,形成競合關係。相關企業如果能夠形 成產業群聚(Industrial cluster),彼此合縱連橫,既合作又競爭,就能形成一個堅實的 作戰網絡,藉由頻繁接觸與互動的夥伴關係,可以促進資訊與情報的快速交流,進而刺 激技術的發展與創新(Porter, 2000)。然而,隨著產業環境的變化,以及網際網路的興 起,群聚也開始產生本質上的變化,概念不斷更新。對於產業群聚的變化,過去群聚強 調地區聚集和人脈的社會網絡,現在則是價值鏈和群聚概念的整合,稱之為價值群聚 (Value Cluster),新的概念強調網絡價值鏈的聚合,使得群聚開始突破產業以及地理區域 的疆界,形成跨產業及跨國界的群聚。

依據 Bellandi(1989)與羅於陵、廖盈琪、蔡旻樺與梁家榮(2003)提出產業群 聚為再學習、創新和提升專業化相關的動態外部經濟與知識外溢的效果;San Diego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 ﹝SDAG﹞( 1998) 將群聚定義為藉由提供財貨與服務的出 口與關聯性的廠商群聚,能夠為地區帶來財富的互補、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產業團體,

並透過公共政策的改變以及基礎建設的投資,群聚結合區域架構,提供追求經濟繁榮的 穩健基礎。總而言之,產業群聚之核心價值就是企業為了建立持續性創新能力,也就是

國家競爭力的基本,群聚結合了尋求建立知識和應用互補連繫的相關產業與機構。群聚 的背後通常潛藏著龐大的價值鏈,就是由眾多企業所共同形成的生態系統,誰能在價值 群聚網絡中正確卡位,誰就能夠確保商機源源不絕。

然而現今全球化與網路科技的劇烈演進,讓產業經營的全球化經營布局與供應鏈 趨向專業分工,單一企業已難以自我完全支撐「人力」、「物力」、「資金」、和「技術」

等的競爭時代,帶來「跨國供應鏈」、「開放性創新」與「競爭與合作並存」等經營管理 技術的劇烈變化;再者新興市場的興起,大陸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印度、巴西與蘇 俄等金磚四國與發展中國家,頓時間遍佈商機。我國科學園區內之高科技廠商,為維持 我國產業的競爭優勢,面對危機的回應,逐漸將原有的「高科技製造」外移到大陸及相 關國家,同時將研究發展的實力留在台灣,展現出彈性有效經營的企業營運能力。此時 以國家競爭優勢的角度,為了維持我國廠商在全球化的競爭力,政府的科技政策包含原 有「科學園區」措施的適時因應調整,乃是廠商未來全球競爭成功關鍵因素。當然,就 近觀察我國產業面對全球化、國際化、數位化是全球產業發展趨勢,結構重心已由製造 業逐漸轉變為以科技驅動之知識密集服務產業為主,政府積極調整相關科技產業政策與 策略,思維如何透過全球網絡連結,將技術創新、流程創新、服務及產品創新及跨領域 技術整合視為關鍵發展要務,攸關台灣經濟下一波再成長動能。爰此,政府近者提出「國 家發展重點計畫」中,主要工作-厚植競爭利基:推動「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全球運 籌發展計畫」,並推動自由貿易港區建設,建設台灣成為全球運籌據點;產業發展套案,

包含「營造優良投資環境」及「開創產業發展新局」兩項旗艦計畫,其中以推動各級產 業高值化,產業全面躍升,深耕台灣品牌,創造產品差異化利潤,結合製造與服務,提 升產業能量。藉以建構「創新加值服務」在於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整合的綜效(Synergy)。

我國科學園區管理單位-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如何以「創新加值服務」結合產 官學研之資源與措施,提供「產業聚落」中之園區廠商、大學及研究機構等顧客需求導 向的科技服務,將有助於產業發展之具前瞻性或示範性之知識創造、流通及加值等核心 知識服務平台、系統、模式等建立。亦即透過科技之整合與創新運用,驅動創新經營模 式與新興服務業之機制,並透過服務創新及創新產業價值活動-其服務方案有與產業技

術發展相關之積體電路自動化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測試及驗證、契約研究、產業技術 預測、產業資訊分析、創業育成、智慧財產權包裝、加值、鑑價、仲介及交易之平台、

系統、模式等建立,並結合多家技術研發或研發服務之公司進行服務業之技術創新、系 統創新與新興服務系統整體解決方案開發,並提供新興服務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之開發。

本研究針對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全球經營環境的變化,探討新竹科學園區其 在「產業聚落」的適當區位,集科技發展、研發創新、及全球運籌據點與知識密集與產 業群聚發展,以及資金、智權與人才高值化的既有基礎,未來透過「全球網絡連結」

(Global Networks Linkage)的驅使運作下,如何配合科技政策議題『落實轉型為「創 新型」經濟之做法』,積極轉型「創新型科學園區」建構提供「創新加值服務」機制有 其必要性,將有助我國科技產業與學研機構快速回應全球環境變化與適切發展。本研究 思維如何透過「全球網絡連結」(Global Networks Linkage)的運作,諸如新竹科學園區

「矽導竹科研發中心」園中園的經營概念,建構「創新加值服務中心」之下世代服務基 盤,規劃並建構提供適應廠商經營的「創新加值服務」(Innovation Value-added Service)

型態;亦即首先希望了解「全球網絡」生態下,透過廠商與大學與研究機構之需求,了 解目前科學園區內,科學園區廠商如何結合大學與研究單位等科技服務單位,目前缺乏 一個國際接軌與區域整合之服務系統環境,難以適切提供當今全球化環境影響的產學所 需要之跨領域整合的整體解決方案(馬為楊)。針對國內產官學研合作,透過創新服務活 動,提昇產業與大學合作之價值。亦即研究當今產業環境劇烈變化下,了解產官學研的 互動與關係,調查並整合產學資源,將兩者核心能力經由「創新加值服務」模式加以結 合形成綜校,並進一步規劃建構一個「創新加值服務」(Innovative Value-added Service)

之平台體系(Innovative Platform-based System)之全球網絡,始能建構提供具有國際化視 野與做法的「創新加值服務」之經營服務模式,以期影響廠商創新能力與競爭力,從而 提升園區廠商經營績效。

之平台體系(Innovative Platform-based System)之全球網絡,始能建構提供具有國際化視 野與做法的「創新加值服務」之經營服務模式,以期影響廠商創新能力與競爭力,從而 提升園區廠商經營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