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園區相關理論探討

一、生態理論(Ecology Theory)

(一)、 生態理論之概念

牛津字典將「生態」一詞定義為:探討生物彼此之間及與環境間之關係的科學。 生 態學最早可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外在環境關係的學問,現今則可以解釋為生命系統與 環 境系統間相互作用之科學(朱錦忠,1999)。 生態學依據研究對象與範圍的不同可以區 分為個體生態學、族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與全球生態學等(朱錦忠,

1999),如下述:

1.個體生態學(Autecology):研究單一生物體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

2.族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研究同種生物聚合形成的族群與環境間的相互關 係。

3.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與環境間的關係。

4.生態系統生態學(Ecosystem ecology):以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組成與環境條件為研究對象,

探討各種群落間的生態地位及彼此間的依附性與制約性。

5.全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將整個地球當作一個生態系,對整個地球的能量流動、

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圈等做一個整體性研究。

利用生態觀點來探討企業營運方面,吳思華(1996)指出,探討企業組織,若以 生 態為核心策略邏輯時,自然生態系統確實是一個值得借鏡的對象。張揚隆(2001) 認 為,相對於自然界內不同物種的群聚關係,人類社會中也有各種不同型態與性質的組織,

這些組織彼此間的關係密切,存在互相依賴、競爭與合作的互動關係,進而形成一個共 生共存的社會網路系統。以企業間的生態系來看,則是以企業為分析的單 位,將企業 比喻為物種,不同產業的企業族群集合起來則稱為『產業群聚』。同樣在 企業組織裡,

產業群聚內的廠商彼此間也存在著依賴、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大家會為 了追求自己與群 體的最大利益而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共生共存的組織網路。

(二) 組織生態理論之相關研究

Hannan & Freeman(1989)認為組織生態理論是要尋求與瞭解以下狀況:1、社 會

條件影響新組織及新組織型態(Organizational forms)形成的速度;2、組織改變型 態 的速度;3、組織和其型態滅絕的速度;而組織型態是指一個組織特定的技術、結 構、

產品與人員(Daft,2001)。除了將焦點集中在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因素對組織 的影響 外,組織生態理論亦強調組織族內所產生的動態性,特別是不同組織間競爭有 限資源 的過程(Hannan & Freeman,1989)。

Daft(2001)認為透過族群生態理論來探討組織間的關係時是將焦點放在族群中 之組織的多樣化與適應性;族群(Population)是指利用相似的資源使用模式從事相 似 活動的一群組織。在同一族群中的組織互相爭取相似的資源與顧客。在族群生態演 化 的過程中,Daf(t 2001)認為包括三個階段,分別為變動(Variation)、選擇(Selection) 與保 留(Retention),如下:

1.變動(Variation):

新的組織型態持續在組織族群中出現,其可能有創業家、創投公司或政府所設 立。組織變動類似生物學中的變種,其會增加環境中組織型態的範圍與複雜性。

2.選擇(Selection):

在歷經變動之後,某些變動較能適應環境。有些的利益性較高,因此能找到利基點 並從環境中獲取維持生存所必須的資源。有些變動會因為無法滿足環境的需求而滅 亡。

當市場對公司的產品沒有足夠的需求,或組織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源,則該組織便會被淘 汰。

3.保留(Retention):

被環境所認定具有高度價值的技術、產品或服務會被環境所接受,甚至進而成為環 境中的主流成分。

吳思華(1996)整理組織生態學者之看法,提出組織生態策略之說法,認為從生態 說的角度出發下,組織的策略邏輯包括利基寬度策略、生命繁衍策略、策略同形與 共 同演化、合作共生策略四項,分述如下:

1.利基寬度策略: 生物環境中,物種求生存的首要前提是尋找一個有利於繁殖的『環境條 件』集合,此『條件集合』策略學者便稱為『利基』。任何存活下來的族群都會在環境中

占用一 個特定的利基,其所採取的利基寬度策略便不相同。利基寬度在此則指一個族 群對資 源水準改變的容忍度。較寬的容忍度則稱為通才,有限容忍度則稱為專才。通 才『保 有較大容忍度以因應各種變異條件』與專才『集中全力以求較高效率』兩者具 有置換 的關係。而組織究竟應選擇何種利基策略則應視環境的不同加以考量。

2.生命繁衍策略: 不同生物族群在其發展過程中會形成不同的適應策略。族群在對其繁 衍後代的投資上,若以機會主義作為其繁衍策略,亦即多產的方式,則稱為 R策略。

若採少量生產的方式繁殖後代,則稱為K策略。對企業組織而言,R策略便指以簡單、

小規模、管制單純,容易營運為主的組織,其反應迅速、充分運用短暫機會,但是遇上 密集競爭時,會因為個體競爭力較弱,而大量死亡;K策略則指需求較多資本與較高技 術人力的組織運作較為複雜但有效率,成功後在所處的環境中往往佔有優勢,但對於 新 出現的機會之反應則較慢。

3.策略同形與共同演化: 生存在相同環境下而彼此條件類似的族群,在面臨相同環境限 制與壓力時,自然會採取相似的生存手段,致使彼此的形式趨於相同。環境中將組織推 向同形力量有競 爭與制度兩類。就競爭所產生的同形而言,主要是因為環境中的有限 資源誘發激烈的競爭,各個組織為了爭取資源會修正其習性(策略),以求利用最有效 率的方式取得資源,故能在環境中存活的組織都具有相同的特徵;就制度所產生的同形 而言,包括為配合上下游廠商所產生的強制同形、為規避不確定性而模仿成功者的模仿 同形、組成份子背景類似而產生的規範同形。

4.合作共生策略: 在生態學的觀點下,個體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組織個體在面對 環境壓力時,應選擇一種最有利於本身生命延續策略。此外,物種為了提高生存的機率,

便出 現許多集體行為的現象,自然環境中各物種之間除了競爭外,大致上還有四種基 本的 互動關係,包括共生、共食、寄生、擬態,這四種關係在企業界中同時可以觀察得到。

這種聯合相關的個體,以群體力量來對抗環境的天擇,便是合作共生的策略。

生態學的觀點可以視為產業群聚發展的核心理念(張揚隆,2001),生態學與產業群 聚之相關研究包括:Pouder & John(1996)使用生態理論作為分析產業群聚與競爭、創 新的關係之基礎;Sull(1999)則引用Pouder & John (1996)的制度化觀點 來探討產 業群聚現象與組織惰性的關係;鄭恩仁(1996)以生態理論的觀點探討台灣高科技產業群

聚現象與共生關係;張揚隆(2001)利用競爭策略同形與共同演化的部分,以及組織間的 共生共存關係來探討產業群聚對台灣高科技廠商行為制度化現象、 知識流通機制與互 動機制之影響。

根據上述學者對於生態理論之研究,生態理論主要利用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 係來分析組織成長階段(Hannan & Freeman,1989;Daft,2001)、組織策略(吳思 華,

1996)以及產業群聚現象(Pouder & John,1996;Sull,1999;鄭恩仁,1996; 張揚 隆,2001)。本研究引用族群生態演化之觀念來解釋科學園區六大產業之產業生 命週期 發展;此外,本研究亦應用合作共生策略、策略同形與共同演化等概念來解釋 本研究 之科學園區產業與廠商產業群聚現象。

二、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

(一) 資源基礎觀點之概念

Wernerfelt(1984)首先提出資源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RBV),強調 公 司營運時應以資源觀點取代產品觀點,資源基礎觀點認為異質性且公司特有之資源 與能 力為公司之基礎(Rumelt,1984)。Peteraf(1993)指出資源基礎觀點主要是強 調公司 可因為資源的有限供給或準有限供給(Quasi-Limited in Supply)而獲得李嘉圖 經濟租

(Ricardian Rents),進一步言之,由於要素市場的不完全供給特性,使廠商得 以透過獨 特之資源與能力的培養,而形成與建立可持久之競爭優勢(Barney,1991)。 故資源基礎 觀點之重點在於辨識、澄清、培植、發展組織獨特的資源並能連結公司的 競爭優勢與策 略(李仁芳,1994),亦即強調利用難以模仿的資源與獨特的能力來獲 取可持久競爭優 勢(Barney,1991;Barney,1996;Grant,1991;Prahalad and Hamel,1990)。

(二) 資源互賴理論之相關研究

Barney(1991)認為資源為公司在執行策略時,可以增進效率與效能的資產、能力 與公司特質,並將公司資源分為實體資本資源(Physical Capital Resources),包括機器廠 房設備、地理位置、原料取得等;人力資本資源(Human Capital Resources), 包括管理 者洞察力,員工的的人際關係與訓練;及組織資本資源(Organizational Capital Resources),包

括公司正式的管理架構,規劃、控制與協調系統。

Grant(1995)將公司資源分為三類,分別是有形資源(Tangible Resources),為 最 容易辨認的資源,如實體資產與財務資源等;無形資源(Tangible Resources),包 括公 司的技術、聲譽與文化等;人力資源(Tangible Resources),包括員工的專業技 術與知 識、溝通與應對能力、動機等。

吳思華(1996)認為資源包括資產與能力,分述如下:

1.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可區分成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二類。

(1) 有形資產:包括具有固定產能特徵的實體資產以及可以自由流通的金融性資 產,這些資產通常可以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清楚的顯現。

(2) 無形資產:包括各種類型的智慧財產,如專利權、商標、著作權、已登記註冊 的 設計,以及契約、商業機密、資料庫、商譽等。

2.能力:只企業建構與配置資源的能力,可分為組織能力與個人能力。

(1) 組織能力:為運用管理能力持續改善企業效率與效果的能力。不會隨著人事的 更

(1) 組織能力:為運用管理能力持續改善企業效率與效果的能力。不會隨著人事的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