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緣起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近年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破壞已大到全球的規模,引發嚴重 的環境生態問題,包括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壞、能源 耗竭及糧食危機等,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與生存;此外,持續 增加的人口,預估 2050 年將達到 98 億,加上人口結構惡化,高齡 人口急遽增加,生產力降低及照顧需求增加等,如何降低建築開發 對環境的衝擊、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利用新科 技設備因應高齡社會,提升人類福祉,為全球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 迫切課題。

因應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之全球暖化問題,20 世紀後期全 球開始重視「環境永續發展」議題,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綠建築」

或稱「環境共生建築」逐漸成為世界的建築發展主流。世界各國,

包括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UNEP)、世界經濟論壇(WHF)及美國、

歐盟、日本等國際組織及國家,皆積極倡導環境保護,發展節能減 碳的綠建築,期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為全球建築發展的重點。希望 在確保舒適健康的環境下,儘量降低對環境的衝擊,減少資源、能 源耗用及製造較少廢棄物。雖然各國有不同的名稱及定義,而其內 涵亦隨著能源、資源及環境條件不同有所調整,但整體而言,各國 對建築開發行為的訴求,都具有減少環境負荷,達到與環境共生共 榮共利的共識,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 不同,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體適用的。

相較於世界各國,臺灣的環境挑戰更為嚴峻,依據中央氣象局 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在過去 100 年的平均溫度較過去上升約 1~1.34 度,相較於全球的 0.7 度高出許多,且國內的能源 99%以上皆依賴

進口,加上都市化人口集中的熱島現象等,凡此皆迫使臺灣必須及 早因應環境惡化之問題。有鑑於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88 年針對 臺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建立涵蓋生態(Ecology)、節能

(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4 大範 疇,兼具節能環保與生態永續之綠建築標章評估(EEWH)系統,

不僅為全世界第 4 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 第 1 個針對熱帶及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獨立發展綠建築評估的國 家。

為提升國內綠建築技術,期使綠建築評估制度更為完備,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評估制度,於101年將 原有一體適用的綠建築評估通用版本,擴大其範圍修訂為5種版本,

針對新建的建築物,將使用型態較為不同的廠房類與住宿類建築獨 立訂定評估手冊,評估手冊分為住宿類(EEWH-RS)、廠房類

(EEWH-GF)及基本型(EEWH-BC)等3類綠建築評估手冊;另為 鼓勵舊建築物進行改善,特別以其改善前後之性能比較作為評估依 據,訂定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同時為使綠建築涵括範圍可 擴 大 由 點 到 面 , 形 成 更 完 整 的 區 域 , 亦 訂 定 社 區 類 評 估 手 冊

(EEWH-EC),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而在106年我 們更因應許多臺商企業為增加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及商機,於境外設 立工廠或基地建築開發時,主動表達希望亦能取得臺灣綠建築標章 認證的意願,以推動企業實質節能減碳,同時提升企業環保永續形 象,以爭取國際大廠的認同與合作的國際化需求,建立了境外版的 綠建築評估系統,並出版「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EEWH-OS)」,

成為我國EEWH綠建築家族的第6類成員,不但擴大綠建築評估範 疇,有效提升我國綠建築設計水準,也成功帶領臺灣綠建築評估系 統邁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綠建築標章制度推動初期,因屬自願性質,申請之案件數相當

有限,為擴大綠建築政策之成效,行政院於 90 年 3 月核定實施「綠 建築推動方案」,為帶動綠建築標章風氣,特於方案中明訂要求中央 公部門新建建築物應進行綠建築設計,並於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 後,始得核發建造執照,同時為彰顯政府對綠建築標章之重視,綠 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的頒發主體,於 90 年起改由內政部具銜 頒發;92 年綠建築推動方案第 1 次修正,將綠建築推動納入行政院

「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擴大辦理,要求地方政府的公有 建築物比照中央方式,納入綠建築設計管制;93 年第 2 次方案修正,

增列加強推動民間綠建築及進行綠建築法制化事宜;95 年第 3 次方 案修正,係將綠建築之執行層次,擴大至生態社區或城市永續政策。

故綠建築標章制度之推動,係採循序漸進方式,由最早從中央公部 門帶頭做起,擴大到地方政府比照實施,再推廣到獎勵民間參與,

至觀念日益普及後,94 年 1 月我們更進一步完成綠建築的法制化,

在我國建築法令中增訂「綠建築基準專章」,包括基地綠化、基地保 水、節約能源、雨水或生活雜排水再利用及綠建材等綠建築規定,

因此我國也是全世界首創將綠建築納入法令落實到新建建築物均一 體遵行的國家。

為使綠建築賡續茁壯發展,行政院於 97 年 1 月核定「生態城市 綠建築推動方案」,延續第 1 階段「綠建築推動方案」成果,並因應 全球暖化及都市熱島效應之影響,將「生態社區」及「永續都市」

列入我國第 2 階段推行綠建築政策之重點。行政院並於 99 年 12 月 核定「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於 105 年核定「永續智慧城市-智 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實施,除延續綠建築良好的推動成果,

同時整合智慧化技術系統,以擴大綠建築成為永續智慧綠色產業之 政策,期藉由臺灣既有綠建築優勢,在維護環境永續發展及改善人 民生活前提下,導入智慧化 ICT 系統及設備於建築物中,使建築物 具備主動感知之智慧化功能,進行智慧型創新技術、產品、系統及

服務之研發,以達成智慧生活產業化之目標,並進一步規劃以城市、

智慧臺灣為中長程發展目標,運用智慧創新技術,建立對城市治理 及其他智慧應用領域,從主動即時偵測覺知變異、進而進行資訊分 析反應城市動態形勢,而後能整合做出調適療癒之智慧決定與回應 能力,提供政府與業界未來在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之挑戰下,具備 更符合民眾需求之公共服務與治理能力,以更有效回應如醫療照 護、交通、教育、永續環境等各項課題,建構優質居住環境,同時 提升產業競爭力及促進產業產值,期望在節能減碳的目標前提下,

帶動新一波的產業創新與發展。

二、研究目的

我國綠建築標章制度之發展,自88年起迄今已歷經19個年頭,

並由原先的自願性申請制度,透過政府一系列綠建築相關推動方案 行政命令,強制公有新建建築物納入綠建築設計管制,綠建築政策 已成為我國永續發展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受到公有建築物 帶動綠建築示範推廣效應影響,民間業界參與興建綠建築之數量逐 步成長,截至106年12月底評定通過之綠建築及候選綠建築已有 6,864件(詳圖1-1),不但數量逐年增加,且民間件數比例更由早期 91年的6%﹙7案﹚逐年提升,至104年已突破40%﹙266案﹚,105年 更高達42%﹙286案﹚,而106年又創新高,其比例高達44%﹙282案﹚。 這些獲得標章及候選證書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可節省大量水電,累 計每年約可省電16.76億度、省水7,933萬噸(相當於2.47座寶山第二 水庫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9.45億公斤,這個量約等於 6.34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2.24個臺北市面積)所吸收的CO2量,每 年節省之水電費估計約達63.88億元。前述節水節電效益,係以最低 值推估,其實在通過綠建築評定的建築中,有許多建築設計的節電 節水效益遠高於預期,此外若進一步將綠建築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等 的無形生態效應及綠建築帶動國內相關產業之效益加入,其對我國

圖 1-1 歷年綠建築標章暨候選綠建築證書通過件數統計圖

126 116 173

281 272

357 369 380 371

果時,其焦點多落在逐年穩定成長的綠建築標章通過案件數衍生的 節能減碳成效,以及帶動國內相關建築產業的產值等量化效益,卻 忽略了中央相關部會以及各地方政府為提升其政策成效,將綠建築 標章或綠建築相關設計手法納入政策法令管制的綠建築政策推動具 體實施成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