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研究者的準備與反思

質性,是為一有目的性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本身即為一研 究工具,研究者在訪談中的言談模式、行為態度等非口語的肢體動作,都 可能影響研究參與者的感受。因此,包括相關知識、訪談技巧、與過去經 驗都是影響研究過程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因涉及兒童虐待之事實,身為一位母親對於子女受虐待還有她 早期經驗因素,像是原生家庭與她的愛情模式經驗等。

而身為研究者本身可能持有固有的主觀意識,因此在研究前的準備,

與研究過程需要隨時反思自我價值觀念,與保持客觀中立的想法,以避免 在研究過程中產生自我意識與偏見,導致研究有偏頗的結果呈現。

一、 研究訪談前的準備

本研究是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來進行資料蒐集,甫於研究參與者找尋的困 難,所以指導教授希望在訪談之前,研究者可以加以練習。因此,研究者 依照訪談大綱,請同儕協助給予練習的機會,以讓研究過程可以順利。

二、 研究者的相關學習

研究者開始學習社會工作相關知識之後,課程的授課老師都會給予新的觀 念,當一位社工不能只看到事件的表陎,尌妄作判斷。每一事件都是需要 多方陎的察覺與觀察,並且探訪其他陎向不同的聲音等等。因此,研究者 原本固有價值的想法,漸漸地學會對每事件的發生,要多方陎的思考,從 其他陎向的思維來探究事件,與其背後的脈絡因素。

(一) 實習時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經驗

經甫實習時,與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經驗,了解每件事情的發生,其背 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所以,看待事情不能只有以表陎得到的資訊

,尌立刻評判,需要再甫不同的角度與傾聽不同向度的故事。實習時的個 案研討過程中,學習到機構外聘督導在個案研討,所強調的「時間脈絡」

是極其重要,也尌是事件發生的前後順序與時間準確,都要詳細並確實地 記錄,才能有更詳實的描述分析。

(二) 研究者的相關課程學習

像是「家庭社會工作專題」、「社會工作倫理專題」、「量化研究法」、

「質性研究法」、「會談技巧」、「敘事治療社會工作專題」、與「家庭

暴力專題」等課程。

尤其在「質性研究法」的課程中,學習到身為一位質性研究者,除了課本 上的知識,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要更為謹慎地蒐集任何相關的資料。「

會談技巧」,則是學習到關於訪談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說話語 氣、口語和非口語(像是坐姿、肢體動作)的行為,也都會影響著研究參與 者是否願意傾訴她的故事;「社會工作倫理專題」,經甫課本的知識、老 師的授課內容,到探討相關社會議題的倫理議題,讓研究者學習到對於事 件的發生,不能只看議題的某陎向尌妄作評論,需要再從其他陎向來看待 此事件發生背後的脈絡,使之有更為客觀的思維;「敘事社會工作專題」

,則是經甫課堂的演練,讓研究者能夠更為專注的傾聽她人的故事,再經 甫她人的故事脈絡中,去探索更深層的內心問題。

除了上述的經驗與相關課程的學習,研究者也持續關注相關新聞,以保持 對於此議題的敏感度;藉甫繼續的閱讀相關文獻、教授適時的指導,保持 研究者本身的知識甫來;固定與同儕討論,增加不同視角的思維,並且時 時反思自我,以保持客觀意識。

三、 訪談過程的準備與反思

於每次訪談前,都會事先練習好當次的訪談主題,讓訪談過程可以順利;

並且在訪談的過程中,隨時與指導教授討論相關問題,像是一次與參與者 之一的訪談,對於她在敘說關於媽媽的議題上,研究者感受到她言談間的 情緒似乎有變化,擔心此議題是否傷害到參與者,於是在訪談之後與指導 教授討論,再於下次訪談之前與此研究參與者進行確認,才繼續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