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角色 第三節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以阿德工作的源源按摩店為主,其他次要場域為 阿德在竹北兼差的科技公司、小小老師的家。

研究者角色 第三節

本節將說明研究者的背景與相關經驗、研究者的角色:

我的背景與相關經驗 壹、

研究者的背景與研究參與者有太大的落差,可能會造成資料取得與 詮釋上出現阻礙。在研究之初,研究者就開始檢視自身所具備的背景知 識與經驗是否能夠滿足研究需求,並加強補足,請教有經驗的人。

41

一、 人際關係思想奠基

我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視光系。畢業後想要學習不同領域的學問,

且對視覺障礙相關議題深感興趣,我就決定到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繼續 我的學習生涯。在大學時期,選修了人際關係這門課,人際關係是人們 一生中都在學習的功課,人與人的互動總是因著不同的身分背景、性格、

文化等交織出不同的火花。這門人際關係的課程,教導了我許多人際關 係相關的理論知識,也從中學習到一些人際溝通的技巧。

二、 研究思想奠基

碩一下學期,我修習了「特殊教育研究法」,扎實豐富的課程讓我對 研究方法有初步的認識,藉由閱讀文獻、討論、報告、論文評析、撰寫 前三章等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研究者。從哲學理論出發衍生到各研究方法、

研究倫理等,不能說自己每一項都精通,只能說學個基礎,摘要式的奠 定研究的根基。

為了更深入的學習質性研究的精髓,我在碩二上學期選修了「質的 研究」。「質的研究」像是一盞明燈點亮我新的思維,更在學習的過程體 悟到質性研究奧妙之處。每一次上課,師生圍在一起討論、評析每一主 題,上課前的指定閱讀讓我們能夠先了解當週要學習的內容。我們更在 修習期間實際演練,彼此進行訪談並打成逐字稿。我原本以為訪談只是 一件簡單的事,似乎跟談話性節目,主持人輕鬆的與來賓聊聊天,開開 心心的結束一樣。但因為我的掉以輕心,那一次的訪談可說是一場災難,

訪談期間腦袋一片空白、問問題的順序不通順、對於受訪者所回答的問 題無法立即統整。但也因為如此難堪的訪談經驗,我在過後進行訪談的 時候更加注意細節,看重事前的準備,修正訪談的技巧,並且在打逐字 稿的同時反思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

42

三、 相關經驗

大學的時候,我有一個室友是視障者,我們一起生活了三年。因為 她,我能夠在生活上更貼近的了解視障者的生活起居、他們的不便與困 擾,其中包括受限的行動能力、必須靠輔具來閱讀等等的限制。

我在碩一的時候參與視障者志工培訓課程。在培訓期間,除了學習 基礎知識,也能藉由所舉辦的活動與視障者有更多互動的機會。培訓的 老師讓我們親身體驗在看不到的情況下享用點心、手持拐杖蒙眼行走在 大馬路上。這些經驗在日後我與視障者相處的時候派上用場,讓我能夠 將心比心。吃布丁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吃布丁 卻很困難。握著杯子,估計著杯緣的大小,湯匙挖的深度,一口一口小 心翼翼的把布丁送到口中。有一次我跟視障朋友用餐的時候,我才發現 碗對視障者來說似乎比盤子更為便利,平常我們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事情 卻因為視覺障礙變的處處受限。

碩士班的實習課程我選擇到愛明發展中心實習,在那裡我遇到許多 視障小朋友,看到他們在看不見的世界裡摸索著,東歪西倒的走到下一 個目的地,心裡滿是不捨。幼年的視障者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孩子 的肢體動作與習癖行為都需要特別被提醒與糾正。

我的角色 貳、

「研究者」扮演甚麼角色?—他的工作當然不止於錄音、錄影,與 據實轉錄;除此之外,他要關切:他的聲音在哪裡?他要思索:如何融 合別人的和他自己的理解與詮釋(高敬文,1996)?我想要理解研究參 與者的互動關係,他們的經歷與感受,我必須要建立一個被信任、願意 盡情述說的研究氛圍。

高敬文(1996)曾經提到研究者在執行研究時,「主、客體交融」乃

43

是一自然的現象。分寸上如何拿捏,以免偏向兩極,乃是一門學問,或

「藝術」。在研究的現場,我可能同時扮演著多重的角色。但重要的是我 必須認清每一角色的定位,出現的時機,不同的角色對研究的影響。

一、 我的角色與思慮

在本研究中,我扮演研究者、學習者與朋友的角色。

(一) 研究者

研究的開始,我就扮演著「研究者」這個角色。Padgett (1998)認為 質性研究者的角色需具備創意與學識、成就與自律、彈性與反省、觀察 與人際溝通的技巧、同理與敏感度、有概念化思考和良好的寫作能力等 等。

高淑清(2008)指出,對於質性研究者而言,除了要完整、忠實地 記錄研究參與者所敘述之事件、情感,並能感同身受外,更重要的是研 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互動情形。

身為一個研究新手,雖然歷經兩年研究所課程的洗禮,懂的東西僅 是皮毛,在架構整個研究的過程,我翻閱了許多研究法的書本,看了很 多篇的論文。工具書是有了,方法別人也教了,但真的到實際應用的時 候,難免總是處處碰壁,不時要停下腳步,詢問身邊的朋友,或是重新 思考、檢視問題的源頭。

對於我而言,研究者是一個受過研究專業洗禮的人,他具有研究的 精神與相關的知識。根據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研究者使用適合的方法去 探究問題,為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提供研究結果與建議。

44

(二) 學習者

Glesne(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認為身為一個研究者,應該像 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學生一般,不斷從研究參與者身上學習新知,但不需 要成為一個專家或權威。身為一個學習者,是被期望去聽;身為一位專 家或權威者,則被期望去說。

我背負著「學習者」的角色進入研究參與者的生活,去聆聽、去看 他們的世界。學海無涯,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我必須虛心求教,以謙 卑的心學習。研究參與者有更多社會學習的經驗,他們接觸各行各業的 人也比我多,在待人處事的應對進退上,他們就像我的老師,可以成為 我學習的榜樣。

(三) 朋友

在這個研究中,我也是故事裡的一份子。對於阿德來說,我是他人 際關係鏈的一員。我是他的朋友,我們的生活都因著彼此的出現起了一 些變化。我們時常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不論是傷心或是快樂的事情。

就如 Bogdan 與 Biklen(黃光雄等譯,2001)所言,研究對象跟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之關係是持續發展的,隨著時間進展。跟研究對象進行質 性研究比較像一種友誼關係,而不是一種契約行為。

二、 我如何看待研究參與者

在開始進入研究場域之前,我必須要重新檢視與釐清自己是如何看 待視覺障礙者,以避免在研究期間因不當的言行舉止引起不必要的誤 會。

在還沒踏入特殊教育這一領域之前,我對於障礙者是非常陌生的。

45

但是在短短兩年的研究所課程中,因著實習、因著身邊的同學大部分是 特教老師,讓我更深一層的了解到特殊教育可貴之處。對於視障者,我 確實曾有過“他們好可憐”的同情心理,因為視覺感官的缺陷使他們在 外觀上或是生活上都比一般正常人還要吃虧。但靜心沉澱思考後發現,

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我豈能因自己視力正常而把視障者區隔開來,把 他們認定為弱者,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與侷限性。

曾經因為眼鏡壞掉要修理,經歷了兩小時看不清楚的世界,我知道 失去了眼鏡我甚麼都做不了,看不清楚,需要人指引。視障者長時間都 看不見,但他們卻能像一般人一樣讀書,上大學,交朋友。當我認識的 視障朋友越多,我越覺得佩服他們,他們也許不需要同情,而是一份尊 重與同理的心。

當我慢慢從舊有古板的思考中破繭而出的時候,我發現跟視障者相 處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也沒那麼特別。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協助,尊 重他人的障礙,不要貼標籤,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我要用更開闊的視 野來看、聽視障者的生命。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