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描述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以 及研究限制。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電子教科書(e-textbook)與電子書的形式相近,只是電子教科書係針對教 學材料,使用在教導與學習方面(Landoni & Diaz, 2003)。早期國內於推行電 子化教科書上,教育部曾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之「行動學習載具 與輔具」,以推動電子書包的相關計畫(行動學習輔具計畫,2003)。然而,

隨時間過去,教師或是教育相關單位皆認為其擴大實施的可能性不高(王禎輝,

2010),九十八學年度,重新提出為期2年十所學校的電子書包試辦(教育部,

民99),希冀探究電子書包實施之可行性。由上可知,隨著資訊技術的演進,

學生的學習型態已大幅改變,教育方面亦不斷地嘗試創新,所謂的「課本」不 僅僅是「紙本教科書」,於學習上,電子教科書的發展已漸受重視。Chartier(1992)

表示,當教科書是由新興科技發展,並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出來時,它提供給讀 者去操作的方式,已不再像傳統的印刷書籍(引自Pattuelli & Rabina, 2007)。

電子教科書具有紙本教科書無法提供的功能,這些功能可使學生的學習更 加多元,讓學習不再侷限於紙張或純文字。Anderson-Inman 與 Horney( 2007)

曾提出電子文本(e-text)的概念,指出:一般文字轉換為電子文字呈現給讀者,

能夠提供許多直接的好處,例如改變字體大小和顏色、課文聲音可播放出來、

文中概念能夠加以界定和解釋、多重插圖可同時出現、連結輔助訊息,而文件 可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電腦接收等。此外,強烈的視覺和互動元素的電子課 本常被認為是電子書優勢,其超過紙本的潛在優勢是具更大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2

其他包括增加視覺吸引力,如靜動態圖像、影片剪輯,以及可能增加的支援材 料等(Obst, 2010;Woody, Daniel & Baker, 2010),在在皆是電子文本的特性。

然而,電子書雖有眾多便利的功能,對學習卻不一定具有助益。電子書的 使用需注意分心的潛在可能,運用上需注意如何使學習者在學習上能夠使分心 最小化,並使效益最大化(Lefever-Davis&Pearman, 2005)。Lefever-Davis與 Pearman(2005)發現學生會依賴電子書提供的功能或是產生分心的情形,Woody 等人(2010)則指出學生仍較喜歡紙本教科書而非電子教科書。因此,發展對 學習具有助益的電子教科書與有助於學習的功能至為重要。

Schilit、Golovchinsky、Price、Tanaka、Marshall(1999)於閱讀情境的分類 中指出,閱讀教科書是一種「主動閱讀」,學習者會主動去理解文本,找到文 本中的資訊並做摘要。而主動的學習通常涉及畫線、螢光標記與註記在文本上,

或是書寫在不同的筆記中。劃記在紙上,能幫助讀者習得文本內容,這是大眾 的普遍習慣(O’Hara, Smith, Newman & Sellen, 1998 ),由此可知,做筆記 的習慣與閱讀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於閱讀上, Weisberg與Baljathy(1990)的研究指出,段落大意可促進學習 者對於重要資訊的回想,並使學習者產生較好的閱讀理解成效。Gunning(1996)

表示,國小四至六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為學習知識而閱讀的時期,他們需要理 解句子或是段落文章,才能從閱讀中學習。因此,藉由段落大意的提供,或許 可促進學習者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

Shiratuddin與Landoni(2000)表示,教育環境著重閱讀材料的重要性,像 是教科書、參考書、百科全書、雜誌和新聞等。其中,教科書不僅是中小學階 段最主要的教與學資源,也反映了新世代國民的明日圖像(陳麗華,2008)。

故 如 何 轉 換 教 科 書 至 互 動 式 的 電 子 版 本 , 是 目 前 應 正 視 的 研 究 發 展 方 向

(Shiratuddin & Landoni, 2000)。

3

國語科的教育於教育方面向來不容忽視。為了利用電子教科書之潛力作為 學生學習的輔助科技,本研究探討如何設計國語電子教科書,提供註記功能與 摘要提示功能,以了解其是否有助於國小學生的國語科學習。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