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內特殊教育受美國影響相當深遠,美國在 1975 年的美國全國身心教育 法案(P.L. 94-142)中提到須提供給特殊學生「最少限制環境」,於 1997 年的身 心障礙個別法案(P.L. 105-17)又強調身心障礙學生應安置在最適當的環境中。

根據前面兩個法令的頒布,使融合教育的理念漸漸成為特殊教育的風潮。

Olmtead (2005)認為學生不應該被限制在一個特殊教育方案的安置中,每個學 生都可以根據個人需求有替代安置的選擇。我國在特殊教育的安置因上述種種 因素,就由集中式的特教班轉換成部分時間制的資源班,以利特殊學生能夠融 合在普通班級的環境內,因此造成各個縣市積極設立資源班,以幫助安置在普 通班進行融合教育的特殊學生。

但這幾年臺灣遭遇少子化,原先因融合教育風潮大量設置的資源班開始面 臨招生不足的問題;但特殊教育的服務,必須周詳考慮地方特殊教育現況問題 與需求,就偏遠地區來說,交通、人力及物力等資源較為不利,而某些偏遠地 區的學校也因特殊學生的人數不多,無法專門為其設立資源班提供服務。各縣 市政府教育局遂思考出同時解決兩種困難的方式,將招生不足的資源班轉型成 為特殊教育巡迴輔導班(以下簡稱巡迴輔導班),並指派巡迴輔導班的教師至 未設班或在特殊教育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學校進行輔導(任宜菁,2003;張小芬,

2006;羅美珠,2009),以提供普通班特殊生有足夠的特教服務(陳志平、劉 蕾、林慧玲,2008),因此由巡迴輔導教師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偏遠或資源 不足學校的學生更能享有機會公平的教育。且特殊教育巡迴輔導的目的在於協 助學校推展融合教育,提供普通教師及行政人員、身心障礙兒童相關的特教諮 詢,運用直接或間接的教學方式,協助學校解決面對身心障礙兒童所產生的問 題與困擾,因此特教巡迴輔導制度是推動融合教育的一大支持系統(洪禎璟、

傅秀媚,2007)。

從特殊教育年報中可以發現,巡迴輔導班級在這 2003 年到 2013 年這十年

間有大幅的成長,班級數增加大約有 3 倍,同時特殊生的安置現況在自足式特 教班的比例逐年下降,巡迴輔導逐年增加(張蓓莉,2009)。巡迴輔導班的設 置從單一障礙類別班型(Olmstead, 2005),如:視障巡迴輔導班、聽障巡迴輔導 班,慢慢的將班型擴展至不同教育階段、或者是按照不分障礙類別的方式進行 巡迴輔導,如學前巡迴輔導班、不分類巡迴輔導班等。

Swenson (1995)用「多樣化」這個詞來形容巡迴輔導教師,因巡迴輔導教 師一天必須拜訪許多學生,學生的年齡分布從 2 至 21 歲,面對不同程度的特 殊學生就必須擁有多樣化的能力。且在巡迴輔導的過程中有許多狀況不是我們 事前能掌握到的,需要隨時改變我們的計畫,目前許多有關巡迴輔導的研究表 明,如巡迴輔導教師具有彈性及靈活度,且秉持著積極的態度,融合教育的實 施能夠更加成功。而成功的巡迴輔導教師不論是對學生或成人,其具備彈性的 工 作 能 力及 良 好的適 應 性 ,也 因 此能發 展 出 更佳 的 效果(Olmstead, 2005;

Sharma et al., 2010)。

雖然提昇了特殊學生服務的廣泛度及專業度,也開始有巡迴輔導老師反映 出在巡迴輔導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困擾。像是在交通時間上要花要較多時間

(李如鵬,1999;蔡瑞美,1999;廖永堃、魏兆廷,2004;羅美珠,2009;

Lucker & Miller, 1994)、巡迴輔導時採用的模式均成為討論的重點(劉志平、

劉蕾、林慧玲,2008;Dinnebeil, McInerney & Hale, 2004)。Konza 與 Paterson (1996)更指出,巡迴輔導老師是「孤獨的」,人際關係也成為巡輔老師困擾的 部份。Correa-Torres 與 Howell (2004)訪問了 23 個巡迴輔導教師有關工作上的 準備及挑戰,他們表示巡迴輔導遭遇到管理上的干擾、過多的紙上作業和時間 的缺乏等挑戰,且巡迴輔導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較,花較少的時間與學生相處。

在種種的問題開始浮現上來後,該如何使巡迴輔導制度更有效率成為了國內外 這幾年不斷在探討的部份。

因此開始有研究者探討巡迴輔導教師對於巡迴輔導工作的滿意度,如從積 極面的角度來看,滿意度和個人績效有關係,且 Zigarelli (1996)發現教師對工 作的滿意度和表現情形,對整個事業的推展,影響甚鉅。Seahore 與 Taber (1975)提出工作滿意度可視為組織健康與否的一項早期警戒指標,經由對員工

工作滿意度之持續觀察,可及早發現組織之問題並提供組織管理一項重要的參 考變項。一個工作滿意度較高的教師,往往願意去改進教學,其教學成效也相 對的提高。教師如果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除了影響生理、心理的健康外,同 樣也會對工作表現有所影響。

過去國內有關巡迴輔導的相關研究可以分成許多不同面向,第一個面向就 是針對巡迴輔導制度的現況來做探討,就可分為不分類巡迴輔導班(邱淑綿,

2007;許嘉家,2009;賴怡君,2005)、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陳奕宇,2011;

陳富美,2008)、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許黃博,2007;莊勝雄,2004;范蘭 妮,2010)。第二個面向則是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對巡迴輔導工作的滿意度 進行探討,有學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陳奕宇,2011;曾恆靜,2008;謝 佳銘,2007)、視障巡迴輔導教師(張弘昌,2004)、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呂 文娟,2008;林鈺玫,2009;賴怡君,2005)、在家教育教師(范蘭妮,2010)。

第三個面向則是透過學生家長、受輔學校導師來了解巡迴輔導制度的成效

(金祈君,2005;陳姿君,2007;譚婉盈,2008)。也因巡迴輔導教師定位不 明確,第四個向度即是透過研究探討巡迴輔導教師的角色或需要的專業知能

(林佳陵,2009;徐蔚君,2006;葉劉蕙,2008)。可發現多數研究只針對單 一類別巡迴輔導班、單一教育階段的巡迴輔導班進行研究,較少有研究會針對 各個不同類別或教育階段的巡迴輔導教師對工作現況的滿意度。本研究即以全 面性的方式,了解各種不同班型不同教育階段的巡迴輔導教師在工作現況的滿 意度認知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者任職於不分類巡迴輔導班,目前雖然為駐校教師,但多數巡迴輔導 教師仍需轉換教學場地,所以在每個學校的時間並不長,在這短暫的時間中,

巡迴輔導教師要與學生建立關係、完成教學內容、與其他相關人員進行溝通,

在實施上具有相當的困難度。巡迴輔導教師本來為特殊教育中較為少數的一 群,所以巡迴輔導教師的感受時常會被忽略,不過擔任巡迴輔導教師的人數一 年比一年多,且巡迴輔導制度從「視覺障礙學生混合教育計畫」開始,經過了 45 年的修正、檢討、改善,想透過此研究了解巡迴輔導教師對目前巡迴輔導 的環境及狀況的想法,是否仍有需要改善的部份,或者可以與之前研究相比較,

了解哪些部分已經有改善。藉此研究結果,冀希提供巡迴輔導教師更友善的環 境,進一步地提升巡迴輔導的效率,並且減少巡迴輔導教師的流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