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健康是一切成就的基礎,由於社會變遷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慢性疾病逐漸年輕 化、普遍化,若要擁有良好健康,就必須改變個人的生活型態,如飲食習慣、抽煙等

張 李淑女、李明祝,2010

。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從小養成,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 足以對幼兒產生影響。藉由探討幼兒教師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狀況,及相關的影響 因素,相信將有助於了解幼兒教師的健康行為。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闡述本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敘述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衛生保健與醫療科技發展,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根據 2010 年行政院衛生 署【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的平均餘命,男性為 75.9 歲,女性為 82.5 歲,分別 較 2008 年增加 0.4 歲與 0.5 歲,然而長壽的前提應該是要能身心健康,自由自在,不需 要藉助他人,若是長壽而不健康,處處需要依賴他人,就沒有生活尊嚴與生活品質可言;

因而衛生署在「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中提出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延長國人健康平均餘 命,希望每一個國民活著的每一天都能自如、自主,活得健康且舒適(林宜平、江東亮、

郭耿南,2008;衛生署,2010a)。

經濟起飛,科技發達,生活型態改變與人口老化因素,使得非傳染性疾病逐漸取代 急性傳染病成為國人最主要的健康威脅。從 2006 至 2009 年,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 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非傳染性疾病皆名列十大死因之中,影響民眾 的健康因素包括遺傳、環境、生活型態、健康照護等;非傳染性疾病之發生,通常與個

人健康行為及生活方式有關,例如吸菸、肥胖、飲食不當以及缺乏良好運動習慣等(林 宜平等,2008;衛生署,2010a)。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 ])的報告,2005 年非傳染性 疾病佔全球死亡總數的 60%,預測至 2015 年,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總人數將再增 加 17%。而只要改變抽煙、不健康飲食、缺乏體力活動和酗酒等四大常見危險因素,就 可以有效預防這些疾病(WHO, 2008a)。

世界各國自 1990 年之後,對於健康促進的看法漸趨一致,認為健康促進以健康為 目的,個人的生活型態和環境的改變為策略,於是各國在健康政策的制定或金錢方面都 投入極大的心力,也因此顯著的降低健康的危險因素(王秀紅等人,2008)。衛生署 100 年度施政目標以「促進及保護全民健康,讓全民更長壽更快樂」為使命,且將「強化民 眾全面參與,實踐健康生活」列為其八大關鍵目標之第一大目標(衛生署,2010b),足 見政府對於民眾健康促進生活之重視。,

幼兒期的生活型態會影響日後罹患肥胖症、營養不良、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良 好的健康習慣須從小養成,若要預防這些疾病,需在童年早期開始實施有關健康生活的 課程,而且健康的飲食和體能活動,可以讓幼兒的學習表現的更好(Can, et al., 2008;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 CSDH ], 2008; Ehrlich, 2008; Lumeng,

2005)。我國幼稚教育法第一、三條指出幼稚教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為宗旨,幼

稚教育之實施,應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倫理教育為主,並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達 成維護兒童身心健康、養成兒童良好習慣、充實兒童生活經驗、增進兒童倫理觀念、培 養兒童合群習性等五大目標(黃天、周翊,2011)。幼兒每日在校期間長達 8-10 小時,

教師已成為主要照顧者之一。無論其身教或言教,都足以對幼兒產生影響。教師若具有 良好的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為,較能在其教學過程中顯示出來,幼兒也較可能從小就養成 符合健康促進的習慣。所以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幼兒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 因素進行探討,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陳國泰(2003)指出,幼兒教師最常感到的困擾問題,依序是「工作與薪資不成比 例」、「家長將所有教育責任推給教師」、「幼教人員社會地位低」,「不易轉業」,「家長和 教師理念不合」、「不知如何輔導行為不良的學生」。凡此總總,皆造成幼兒教師之工作 壓力,工作壓力越高者,職業倦怠感與離職傾向也越高且幸福感越低,而且教師自覺工 作壓力也會影響個人的健康(馬文華,2004;陳佩汝,2001;張淑貞,2007;楊倩華,

2010;歐慧敏,曾玉芬,2009)。工作壓力,若未能適當地調節,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健

康(林克明等,2008)。倘若幼兒教師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將有利於其身心健康之維 持,因而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對幼兒教師個人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調查,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95 年正式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在南非、西太平洋、拉丁美洲等 地區成立聯盟組織,實施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2005)。世界衛 生組織對健康促進學校的定義是指一所學校能不斷的增強它的能力,成為一個有助於生 活、學習與工作的健康場所(WHO, 1998a)。學校不僅僅是健康的學習場所,也要是一 個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場所,所以推動健康促進除了增進學生健康與學習外,也應努力促 進學校教職員的健康(董貞吟,2006)。教育部與衛生署於 2003 年合力推動「健康促進 學校計畫」, 97 學年度高中職以下 3,868 所學校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其中,國小 2,652 所、國中 740 所、高中職 476 所(林宜平等,2008;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健局】,

2009),然而幼稚園、托兒所卻不包含在健康促進學校的範圍內。相較於香港在 2002 年

起為幼兒教育人員而設的健康教育證書課程,2005 年推出健康幼稚園獎勵計劃,全港共 有 100 所幼稚園參加此項計劃(香港中文大學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2009),而我 國的幼稚園、托兒所卻未獲當局重視;我們深知政府政策的介入有助於健康促進活動的 推廣,例如:菸害防治法之實施(王致勝,2011),讓民眾免於二手菸的危害;又例如:

臺北市以健康體位為議題的學校有 102 所,對於全體教職員工、學生推動健康體位之增 能研習,並鼓勵學生晨跑以增進健康體能(鄭淑瑛,2010)。所以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針

對幼兒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行深入探究,並據此提供相關單位參考,此為研究 動機之一。

依據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的觀點,每個人因為遺傳或是暴露在某些環境中的 危險因子不同,對於疾病的感染力也不同,所以不同人口群的發病率與罹病危險性也會 有所不同(陳國東,2003;黃方彬、陳美伶,2010)。從國內外相關文獻得知,健康概 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教學年資、職務、健康 狀況等背景變項有相關性(王麗雅,2008;吳昇忠,2008;沈東翰,2010;林美聲,2004;

林語梵,2008;陳美枝,2007;傅憶珍,2008; 鄢如平,2010;Duffy, Rossow & Hernandez, 1996; Ko & Chen, 2010; Lucas, Orshan & Cook, 2000; Qi, Phillips & Hopman, 2006)。

所以研究者欲藉此研究瞭解不同背景變項之幼兒教師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差異性及相關性,並進而探究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子,以作為相關單位推 動幼兒教師健康促進之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研究者於 2011 年 2 月以「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關鍵詞搜尋國家圖書館全球 資訊網(2011)之臺灣博碩士論文與期刊文獻的資料僅 7 篇論文,4 篇期刊,其中以高 中教師、國中教師及國小教師為調查對象的研究分別為 2 篇、1 篇及 8 篇,而針對幼兒 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尚未有相關研究。幼兒教師的工作性質與環境,和其他教育階 段的教師,有很大的差異性,且因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台中市,因而研究者認為有必要 針對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深入探究,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基於以上敘述,本研究欲瞭解台中市幼兒教師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

以提供未來相關單位研究或有關當局推動政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