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第

第壹 壹 壹章 壹 章 章 緒論 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為提升以代數分配律解多步驟問題的學習成效之探究,針對國 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實驗教學,探究其學習成效是否有所提升,之後進行 S-P 表的分析與學生診斷分析表的討論,不同的學習類型採用適宜的補救教學

,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五年級學生對學習代數分配律的感受

研究者所指導的五年級學生曾經說過:「學分配律沒什麼用處,直接 用直式記錄的方式計算就好了。」即便在學習完分配律的數學單元,學生 仍固著於使用直式計算,沒有真正想去學會新的解題策略。不僅只是在學 習分配律的單元,研究者多年教學高年級的經驗是:大部分的學生遇到任 何需要計算的問題,第一步就是將數字拿來列成直式計算,並不會試著去 觀察數字間的關係,長久以來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根深柢固的變成機械式 的運算,也因此碰到數字量較為龐大的題目時,常會聽到學生抱怨自己哪 一題又粗心:「啊!這一題的直式計算過程算錯了。」因為臺灣現行的教 材無法讓學生經驗到學會分配律所帶來的益處,問題的設計與數字的呈現 並不能讓學生體認到分配律真正的涵義,故學生寧願選擇一種本來就已經 會的技能─就是直式的解題方法,無法達到教材所要的學習成效:解題的 快速與正確性;如果研究者嘗試讓學生改變解題策略,且達到預期的學習 成效,或許能對未來指導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具有數據上之說服力。

李源順(2002)曾提出一個觀點為:乘法直式算則的重要性不比概念性 知識以及解題性知識高,可以思考的是學生只要會利用算則的程序性知識 求出答案,並不需要理解乘法直式算則中的概念性知識;所以在現行九年 一貫課程綱要的版本中,僅利用「幾千」的位值概念轉換為主軸教學,大

多讓學生理解直式算則的程序性概念,不像八二年國編本處理乘法直式算 則的方式,是把直式算則的程序性知識做為概念性知識來教學,其中所隱 含的分配律法則,是可以透過直式算則的教學學會;且現行的直式教學,

教師也較少去分析其中的關係,多以數字乘以數字的方式指導,因此不但 不能增強學生的分配律概念,更讓學生習慣一成不變的解題模式。

二、學會代數分配律的重要性

學習數學可以說是學習一種心智技能,而學會代數分配律當然是其中 的一個部分,其心智技能所形成的過程有 4 個階段(孔凡哲、曾崢,2009):

(1) 活動的認知階段;

(2) 示範模仿階段;

(3) 有意識的言語階段;

(4) 無意識的內部言語階段;

而與代數分配律技能有關的是第 4 階段,這是數學心智技能形成的最高階 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智力活動過程有了極度的簡化,整個活動達到了完 全自動化,不須去特別注意活動的規則就能流暢地完成操作。如用簡化方 法計算 3799×9962,學生不須去回憶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及乘法分配 律等運算定律,就能直接先合併 37 和 62 兩個數字,之後利用乘法分配律 進行計算,即原式(3762)99×9999×(199)99×1009900,整個計 算活動是一種流暢的自動化演算過程。在這一階段,學生是依據內部語言 進行思考的,分配律與結合律法則早已內化,並且用非常簡便的方式進行 運算,過程往往簡單到連自己也察覺不了,整個歷程就是一種自動化的學 習。

而學會數學心智技能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數學問題解決的功能 如下(孔凡哲、曾崢,2009):

(一) 問題解決有利於提升學生數學知識的水平。

(二) 問題解決能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 問題解決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透過以上的步驟,學生能有效地培養數學意識,並進一步轉化進內在知 識。在數學問題解決中,首先,學生能更加瞭解到過去所學數學知識的益 處,如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及分配律,起初學生在學習這些算則時並無法 完全意識到它們的作用,只有在使用這些定律能簡便地解決問題時,他們 才真正體會到這些定律的重要性。其次,長期的數學問題解決學習,能培 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去察覺事物,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生活中的現 象。再來,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還能切身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 決問題後的成功經驗,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還可以使他 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是有用的,這對於學生的良好數學 學習態度之形成,是相當有幫助的。故學會使用分配律的解題策略,確實 能對於學生的學習風格產生正向之變化。

三、踏入分配律研究的世界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附錄指出,國小的代數通常都包含於數與量的教 學中,而修訂綱要是為了強調某些代數面向的課題,必須出現在教學或教 科書,能和以往的課程標準做區別,例如:學生應該熟悉乘法分配律、交 換律,來協助一般之心算、筆算與驗算,因此必須在代數教學時,熟悉此 事實(教育部,2008)。從上述可得知,心算的活動一般會涉及到分配律的 使用,而分配律與數感的教學活動有關,楊德清(2002)指出數感是一種對 數字使用與解釋的感覺,計算時對正確程度的了解,也能選擇最有效的計 算程序之能力。而分配律的學習即是讓學生去探索數字間的關係,避免機 械式的直式計算,也是作為國中計算能力的基礎,尤其在因式分解、配方 法以及多種乘法公式的單元更需要具備分配律的概念,進而培養良好的數 感,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張春興,2004),這樣的數學教學才 是國小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研究者曾經指導過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學習因式分解,教學過程中深刻

瞭解到學生若在小學過程中沒有熟悉基礎分配律的概念,往後的國中數學 學習,如:因式分解、配方法和根式運算,將會遇到許多困難,必須重新 認識分配律,才能透過它來進行更多的代數計算。Tsai & Chang(2009)在臺 灣做過關於數學領域代數分配律的創新教學研究,針對國中生進行實驗,

因為分配律的概念學習有其難度,學生會在國小初學分配律時因過於抽象 而產生迷思,致使到國中會過度類化基礎分配律,如:(A+B)2=A2+B2 或 (A-B)2=A2-B2而產生錯誤,以真實數學教育理論(RME)為核心,採 用問題中心雙環的模式教學(PCDC),讓國中生透過生活化的衣服配對及規 劃旅遊路線的問題,經由小組合作,討論並建構出內在的算則概念,因為 Tsai & Chang(2009)所列舉的教材皆能符合學生的日常經驗,故配合實驗教 學的學生都能在學習後願意去嘗試更困難的代數問題,進而培養用數學思 考的習慣。而 Malara & Navarra(2009)也對 8 到 10 歲的兒童施以分配律的 學習研究,在分配律的表示法:a × (b+c) 或 (a×b) + (a×c)上給予各式的 覺察問題,會影響兒童的心理表徵,進而選擇不同的表示法。可以見得代 數分配律的學習是有必要讓學生經驗並扎實學會的。

研究者為了提升使用分配律解題的學習成效,則採了 S-P 表理論來做 分析,S-P 表(Student-Problem Chart, S-P Chart)是由日本學者佐藤隆博 (Takahiro Sato)在 1970 年代所創,是一種將學生的作答反應情形「圖形化」

分析的方法,其目的在獲得每位學生的學習診斷類型,當作學習輔導之 用。S-P 表診斷學生的作答反應組型,藉由試題注意係數(item caution index) 和學生注意係數(student caution index),判斷不尋常的反應組型,提供診斷 資料。S-P 表理論已應用在不同的年級與學科領域中:黃資貴、陳惠萍、

林原宏(2009)在相關性思考之解題規則上分析研究,何英奇(1989)的精熟學 習策略之實驗研究,吳婉嫕(2006)剖析高中生地理科的地圖技能,蔡秉燁、

吳信梅(2004)的英語教學評量診斷,吳肇明(2009)於自然科探討學生學習狀 況,Chen, Lin, Yih, & Yu(2011)對大學生的基礎數學觀念進行認知診斷,大

致上都發現 S-P 表理論具有學習診斷的功能,可作為補救教學之依據。

所以據以上理由,研究者透過實驗教學,探討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學會 使用分配律來解多步驟問題後,學生計算正確的能力及解題之速度是否有 所提升,並運用 S-P 表理論、注意係數與學生診斷分析圖,即時瞭解學生 的學習類型,研究者能當下找到問題所在做補救教學,使得學生真正地學 會分配律的涵義,也期望藉此研究能提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未來的數學教 學上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