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口語語法發展及相關影響因素,應用楊坤堂、張世彗、

李水源(2006)「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和林寶貴、

錡寶香(1999)的「兒童口語理解測驗」進行調查。本章共分為三節,以下就研 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名詞解釋,分別加以詳細敘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幼兒語言發展依序為聽說讀寫,在尚未發展讀寫能力之前,聽覺是幼兒與外 界聯絡的基本且重要管道(林寶貴、錡寶香,2000;黃瑞琴,1998)。在語言的接 收歷程中,幼兒主要運用聽覺感知,對語音訊息進行解碼與做出各種推斷,進行 意義性之理解(林沛穎、林昱安,2007;林寶貴、錡寶香,2000;楊志堅、蘇啟 明、沈文娟,2006),達到對他人話語的理解。劉惠美、張鑑如(2011)亦指出「聽」

與「說」的能力是學前幼兒主要的語文發展,更是閱讀能力的表現之一。學前幼 兒受限於識字能力,無法如學童或成人般倚重文字辨識達到閱讀理解,故幼兒首 先透過「聽覺」來學習各項事物,建立其對外界的理解與概念。因此,聽覺理解 對幼兒早期語言發展具相當重要性。錡寶香(1988)認為兒童的各項語言能力與 閱讀能力的建立與發展皆植基於兒童之聽覺理解能力,亦有些研究指出口語理解 視為閱讀理解的先決條件,亦能夠區辨與預測幼兒的識字表現(李俊仁、柯華葳,

2007;林珮伃、林宛儒,2015;陳美芳、吳怡潔,2008)。

口語理解為幼兒在理解或解碼口語符號時的一種複雜主動的心智運作活動,

(錡寶香,2008),運作過程所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包含語文知識與認知處理能

2

力。語文知識基礎乃指幼兒對於語言組成要素,即語音、語意、語法與語用的結 構、規則、運用所儲存或表徵的內涵(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的認知處理 則牽涉工作記憶的運作,在接收聽覺訊息後,首先區辨不同語音、理解詞彙等初 步處理程序,再進入工作記憶階段,辨認且保留各個語句成份或片段,迅速與前 後其他片段相聯繫,不斷地整合與回憶來推斷語句之間的意義(張春興,1993)。

因此,口語理解並非只侷限在詞彙或句子層面上的分析而已,還包括統整訊息與 背景知識的提取等高層次的認知處理。簡言之,口語理解的歷程包括聽覺刺激的 接收、語音的分辨、聽覺語言的記憶、覺識與理解(錡寶香,2006)。

口語理解歷程中有關語言組成要素包括語音、語意、語法與語用,其中語意 主要是指語言的內容,以詞彙為基礎,語法則是將詞彙有規則化的組成有意義的 句子,經由語法的學習,幼兒才能說出他人能理解的話語(黃瑞琴,1998)。在早 期階段,幼兒的語言結構是建立在語意的基礎上(楊志堅、蘇啟明、沈文娟,2006),

3 歲幼兒的詞彙能力逐漸成熟,除了詞彙量的增加外,還能結合兩個以上的字詞擴 展語意;4 歲時依自身的經驗理解詞彙的意義,理解詞彙意義多半是片面、不完整;

5 歲至 7 歲的幼兒面對一般詞彙不僅陳述詞彙的功能,也涵蓋詞彙的特質與代表物 的外型,則面對抽象字詞,會運用後設語言,如同義字解釋(黃瑞珍、簡欣瑜、

朱麗璇、盧璐,2010)。

隨著年齡增長,累積一定的詞彙量,進入語法發展期,幼兒開始學習運用語 法規則,將詞彙組織成句子,用以表達一定的意義。但句子所表達的意義,並不 是句子中每一個詞的詞義簡單相加,而是透過語法的運用,在語意的基礎上增加 了更多的意義與解讀,讓句子的意義不只是詞彙的堆積,而是增加了語法作媒介,

產生更明確的語句內容(葛本儀,2002)。例如在中文語法結構「主語+在+方位詞」

(我在學校)能夠讓他人清楚瞭解所要表達的意思,若是詞彙順序倒置(學校我 在),或者是少了介系詞「在」字(我學校),產生的語法問題皆使他人無法明白 句子的意義,故語法在句子的意義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3

近年研究提及口語理解與閱讀理解之間具有相當關連性,早期口語理解表現 可以預測閱讀能力,可視為閱讀發展的重要基礎(李俊仁、柯華葳,2007;林珮 伃、林宛儒,2015;陳美芳、吳怡潔,2008;劉惠美、張鑑如,2011;錡寶香,

1988)。可見,幼兒階段的口語理解表現是非常重要。另外,有些研究指出,影響 幼兒語法的因素有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與工作記憶。隨著年齡增長,語法 發展愈好,且女生的語法能力表現優於男生,而語法也會因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 有所差異(錡寶香,1998;謝鍚金,2006)。從認知觀點來看,工作記憶在理解歷 程中,不只是分析詞彙或句子層面上的表面意思,還包括統整訊息與背景知識的 提取等高層次的認知處理,同時句子內容與結構的難易度也會對幼兒的記憶產生 影響(吳敏而,1993)。故本研究將性別、年齡、社經地位與工作記憶納入變項之 中,探討性別、年齡、社經地位與工作記憶在口語語法理解測驗的表現上的差異 性。

關於國內有關口語理解能力的測量工具,「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林寶貴、錡 寶香,1999)、「中小學學童生活口語理解評量工具」(陳美芳、吳怡潔,2008)、「口 語理解測驗」(楊志堅、蘇啟明、沈文娟,2006)與「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 口語語法診斷測驗」(楊坤堂、張世彗、李水源,2006),除了楊坤堂、張世彗、

李水源(2006)「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屬於語法 理解的測量工具,其他三項測驗皆為聽覺理解工具,且以學前幼兒為研究對象者 較少,顯少針對語法單一面向的評量工具。因此,本研究綜合楊坤堂、張世彗、

李水源(2006)「學前幼兒與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語法能力診斷測驗」和林寶貴、

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成一份「幼兒口語語法理解測驗」。目的 為瞭解幼兒的語法發展情形,並探討其在各人口變項上的相關或差異情形,作為 設計幼兒語文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