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利用互動式類比工具結合眼動追蹤儀,同時輔以訪談之方式,探究幼兒進行 類推時的認知歷程。首先,研究者以相關理論文獻為基礎,選擇符合幼兒認知能力與生 活經驗的「互動式類比測量工具」,並結合「眼動追蹤儀」詳實記錄幼兒眼動軌跡。透 過資料間的比對分析,探究幼兒進行類推時的思考策略與認知歷程。本章共分為研究背 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限制四節,並依序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在幼兒園午餐時間時,曾經聽到以下這段可愛又發人省思的對話:

安安:「扣、扣、扣」。

雯雯:「好好笑喔!什麼聲音啊?」

安安:「是響板」。

雯雯:「什麼是響板?」

安安想了一下,突然看到碗中的蛤蠣

安安:「響板就是這個,扣、扣、扣」(拿起碗中的蛤蠣殼假裝是響板)。

雯雯:「喔~!我想起來了,那這是笛子,嗶~嗶~嗶~」(拿起湯匙假裝是笛子)。

幼兒因為舊經驗不足、認知發展尚未完全等原因,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無法理解的事 物。因此由舊經驗中找尋相似的經驗,透過新舊經驗間的對應,學習新知便是他們最常 運用的策略。這樣的過程說來複雜,但整個歷程往往在迅速又自然的一瞬間即完成。就 像對話中,安安因為不知如何解釋響板是個樂器,便利用與響板有相似外表的蛤蠣敲擊 出聲音;而雯雯理解響板是個樂器後,立即將手中的湯匙類比為笛子一樣,像這樣將已 知領域學習到的經驗,對應到未知領域的過程,便可稱之為類推 (analogical reasoning)。

類推是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學習新知的重要手段,更與幼兒智力有密切相關 (e.g, C. Spearman 智力二元論、J. P. Guilford 智力結構論)。類推的運用不僅僅存在某個 單一領域,而是橫跨在各個領域中(Chiu & Tron, 2004; Singer-Freeman & Goswami, 2001) 幫助幼兒獲得新知、形成假設、說明概念或是解決問題,也是人類認知最基本的部分(張

2

麗芬,1994)。因此,類推能力成為各家學者爭相研究的目標。而早期對於類推能力發 展的年齡有許多不同的主張,有的學者強調類推為一高階認知能力,必須要在形式運思 期或成人後才會展現 (English, 2004;Goswami, 1991)。但也有學者認為類推能力早在幼 年期即出現 (e.g., Goswami & Brown, 1990, 1989;Holyoak, Junn, & Billman, 1984),但因 測驗題目、實驗場域 (Singer-Freeman, 2005 ; Goswami & Brown, 1990;Goswami & Brown, 1989 ; Sternberg & Nigro, 1980)等因素限制了幼兒類推能力的展現。這樣的爭論,經過後 來的研究證實,類推能力的確存在幼兒遊戲、學習中後已不復所見(張麗芬,1995;

Abdellatif, Cummings, & Maddux, 2008;Cheshire, Ball, & Lewis, 2005;English, 2004)。 目前類推研究將重點,關注於幼兒進行測驗時,類推能力的改變以及使用類推能力 時所展現的策略(蔡瑜汶,2011;張麗芬,1997;White & Caropreso, 1989)。這些研究,

大都著重使用測驗所得結果,或幼兒語料記錄做為分析類推策略的資料,但是這些資 料,不但無法即時反應解決問題的歷程(陳學志、賴惠徳、邱發忠,2010;Schooler, Ohlsson,

& Brooks, 1993),更會干擾到受試者自然的解題過程,無法真實的呈現出連個體本身都 沒有意識到的認知歷程(陳學志、賴惠徳、邱發忠,2010)。所以,要想深入探究幼兒

3 在 (Rayner, 1998;Lewenstein et al., 2000;Barthelson, 2002)。十九世紀,科學家就隱約 發現到眼球追蹤或許反映出某種與思考相關的線索,但受限於科技的不成熟,研究重 點僅只於單單討論眼睛移動的現象(范士誠,2007),無法更進一步討論眼動與大腦間 的關係。二十世紀,拜科技發達所賜,眼球追蹤技術突破設備昂貴、分析不易等缺點 逐漸成熟,已經逐漸運用於運動、注意力、視覺傳播及閱讀等多個領域當中(呂文耀,

2008;唐大崙,2008;陳俊汕,2005;Steinbach & Held, 1968)。

翻閱過去教育領域與眼動相關研究,研究者發現,眼動證據已經被用來分析多個 教育領域之認知歷程,像是眼動與閱讀(陳學志、賴惠徳、邱發忠,2010;陳彥樺,

2010;蔡介立,2000;Taylor,1965)、眼動與教學(張雅嵐,2010;Mayer,2010;Holsanove, Holmberg & Holmqvist, 2009 ) 、 眼 動 與 解 題 認 知 歷 程( 鄒 孟 君, 2010 ; Knoblich, 2001;Schooler, Ohlsson, & Brooks, 1993)等。由這些研究中可看出,記錄、分析眼動指 標,確實提供了代表個體認知歷程的真實證據。這樣的資料也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人類 無聲的認知歷程。目前國內並無與幼兒類推能力相關之眼動研究,國外也僅有一篇相 關研究 (Clement , Harris , Burns & Weatherholt, 2010)。有鑒於類推能力為幼兒認知的基 礎,並且近年來與眼動相關的研究,已不再單純探究受試者於各領域的認知歷程,而 是開始比較不同能力受試者間眼動的差異,藉此瞭解造成兩者間差異的原因 (Water &

4

Underwood 1998)。文獻指出,在比對語料記錄與測驗成績後發現,幼兒在互動式測量 中,展現的類推能力與策略是有相對關係的(蔡瑜汶,2011),但這樣因能力而有所不 同的差異,是否也顯現在幼兒的眼動歷程?本研究將探究兩者間之相關。

本研究為瞭解與記錄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認知歷程,將採實驗研究法,以一對一施 測方式,搭配眼動儀記錄,以分析比較不同類推能力幼兒,在回答類推問題時的視線 關注區域、眼動軌跡有何差異。藉由測驗結果、眼動證據、語料三者,全面瞭解幼兒 類推能力、視線關注焦點以及解題策略三者間之關係。期望能夠深入探究幼兒進行類 推時的認知歷程,並將結果提供給教育現場工作者,以增進其對於幼兒類推能力之理 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