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低分組幼兒的視線關注區與視線軌跡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高、低分組幼兒的視線關注區與視線軌跡

研究者首先將幼兒依類推成績前百分之 27 以及後百分之 27 分為高、低兩組,藉 此區分幼兒之類推能力;其次,分析高、低分組幼兒解題時在重點區域的視線佇留時間 及其比例,比較兩者間之差異;最後,由兩組幼兒於視線關注區各區間之掃視數據描繪 出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視線軌跡,進一步探究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認知歷程。

一、高、低分組幼兒的類推能力

研究者依據幼兒類推成績將幼兒分為前百分之 27 的高分組(n=7)以及後百分之 27(n=7)的低分組。在此部分將呈現高、低分兩組幼兒推理正確的比例以及進行類推 測驗時選擇各種干擾選項的比例。高分組幼兒中表現最佳的幼兒得到 29 分、最差的幼 兒得到 24 分,平均分數為 25 分,全組平均答對率 83.3%。而低分組幼兒中表現最佳的 幼兒得到 18 分、最差的幼兒得到 15 分,平均分數為 16.3 分,全組平均答對率 54.2%(表 4-2-1)。數據顯示,高分組幼兒的平均答對率是低分組幼兒的 1.5 倍,獨立樣本 t 檢定 顯示兩組 t 分數= -11.199,得分達顯著差異(p<.001)具大型實驗效果(Cohen’s d=2.28),

此結果也顯示互動式類比測量能區別能力高、低之幼兒。

另一方面,若從兩組幼兒在選擇干擾選項的平均選擇比例來看發現,高分組幼兒 最易受干擾的選項在比例上以「直接相關」最高(13.3%)、其次依序是「表面相似」

(2.9%)、「相同種類」(0.4%)。低分組幼兒最易受干擾的選項在比例上以「直接相 關」最高(27.1%)、其次依序是「表面相似」(14.8%)、「相同種類」(3.8%)(表 4-2-1)。

61 部分(蔡瑜汶,2010;Gentner, 1998;Gentner et al., 1993;Goswami & Brown, 1990)相

62

63

64 題關注區凝視總時間比例的 23.8%;(D2)區之佇留時間比例則為 13.9%、(D3)區為 13.8%、(D4)區為 10.7%,低分組幼兒在(D1)區之佇留時間比例佔解題關注區凝視 總時間比例的 16.8%;(D2)區之佇留時間比例為 17%、(D3)為 17.4%、(D4)區 為 18%(表 4-2-3)。

65

結論,但僅僅如此,還是無法確切剖析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解題歷程。有鑑於過去的研 究提出,幼兒必須先了解「A 與 B」或「C 與 D」的組內關係後,才能建立「A 與 B」

或「C 與 D」之間的組間關係連結最後成功進行類推(Piaget et al., 1977),故接下來研 究者將由眼動追蹤儀所記錄之掃視數據,描繪出幼兒進行類推時在問題組內及組間之 視線軌跡,期能更加理解不同類推程度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認知歷程差異。

三、高、低分組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視線軌跡

數據指出本研究幼兒在,在來源問題(A)與(B),以及標的問題(C)與答案區

(D)四區間之掃視軌跡,最常將視線關注於標的答案區(D-D)也就是個答案選項之 間,最少將視線關注於來源問題區(A-B)。故研究者推論幼兒因忽略來源問題區(A-B)

之關聯,所以無法排除錯誤選項之干擾,造成在標的答案區(D-D)中無法選擇出正確 類比答案之結果。為了解類推程度不同幼兒之解題歷程是否與此結果有差異,研究者 透過呈現出高、低分組幼兒進行類推時的眼動歷程,分析高、低分組幼兒解題策略。

兩組幼兒在進行類推測驗時,對於各區間之掃視軌跡,高分組以標的答案區最高

(20%)再來是組間關係(14.1%)、標的組內關係(13.6)最後為來源組內關係(4.3%)。

而低分組以標的答案區(19.6%)為最高再來是標的組內關係(13%)、組間關係(8.3%)、

最低為來源組內關係(2.2%)。從由表 4-2-4 高、低分組幼兒於各區之掃視比例來看,

高分組幼兒於來源組內關係以及組間關係掃視比例都明顯高於低分組幼兒,代表高分 組幼兒確實有注意到來源(A—B)組內關係以及(AB—CD)間之組間關係。

66

67

相同年紀高度發展幼兒所得之結果相符;而低分組幼兒與該研究之中度發展幼兒所得 之結果相符。另外,雖然高、低分組幼兒,在面對四種選項的平均選擇比例以「正確類 比」最高、其次依序是「直接相關」、「表面相似」最後為「相同種類」。此結果與過 去研究發現相符合(e.g, Goswami & Brown, 1990 ;蔡瑜汶,2010;呂宛真,2011)。

但兩組幼兒在正確類比、直接相關、表面相似三選項之選擇次數皆達顯著差異,故研 究者推論類推程度不同的幼兒在面對相同的類比題目時會受到不同干擾選項的影響並 且由兩組幼兒於各選項之視線關注區域進一步深入探究。

在兩組幼兒視線關注的部分,研究者首先比較高分組或低分組幼兒在解題相關之 視線關注區佇留時間比例,發現兩組幼兒在解題相關之視線關注區佇留時間比例方面 雖無顯著差異(p>.05)但卻具中型實驗效果(Cohen’s d=.53)、t =1.227。代表兩組幼兒解 題時關注於視線關注區的佇留時間比例還是有其差異,低分組幼兒比起高分組幼兒解 題時更常將視線投注於解題相關的區域,研究者因此排除因不專心造成低分組幼兒成 績落後的可能性。

另外,為了更精確探究兩組幼兒成績與凝視 區域之關聯,本研究更進一步 分析 高、低分組幼兒於各關注區之凝視比例的差異。由各區關注比例可看出,高分組幼兒 對於來源問題區之關注>低分組幼兒,表示高分組幼兒比起低分組幼兒更加注意來源 問題區所提供之解題必須線索。從標的問題區之關注來看,高分組唯有在正確類比

(D1)區之關注高於低分組兩組關注差異甚至達顯著(P<.05、)。研究者由這樣的數據 推論,高分組幼兒比起低分組幼兒因為更加注意提供解題線索之來源問題區,所以能 夠排除錯誤選項干擾、注意正確類比選項。而低分組幼兒則因沒有注意來源問題區之 線索,所以迷失於錯誤選項之干擾中,無法成功注意正確類比選項。可惜,僅僅得知 幼兒之凝視區域仍舊無法提出有利證據證明幼兒的確有在各凝視關注區間來回尋找線 索,故研究者分析眼動追蹤儀所記錄之幼兒視線軌跡,進一步探究幼兒進行解題時之 認知歷程。

68

對應 Sternberg & Rifkin(1979)提出之思考運作歷程。因兩組幼兒皆將視線關注於 解題相關凝視區中,故研究者推論兩組幼兒能確實進行編碼。接下來,研究者由掃視 數 據得 知出 高、 低分 組幼 兒於 來源 問題 區之 掃視 次數 差異 達顯 著差 異 (p<.05), t

=.572,代表高分組幼兒比起低分組幼兒花了更多心力在來源問題區之間,有比較大的 機會發現來源問題所提供的解題線索。而高、低分組幼兒在標的組內關係以及組間關 係、標的答案三區之掃視次數皆未達顯著差異,代表兩組幼兒不但努力進行對應、應 用兩歷程也專注於標的答案區中的答案選擇,也就是辨明、反應歷程。故研究者推 論,高分組幼兒在確實理解來源問題的前提下進行解題,所以能夠排除錯誤選項之干 擾,成功進行類推,答對率達 83.3%;而低分組幼兒雖然也努力於解題歷程,但因未仔 細於提供解題關鍵之來源問題區尋找解題線索,所以容易受到錯誤選項干擾,造成答 對率 54.2%較低之結果。

在第二節中,研究者由幼兒類推能力、視線關注區域與視線軌跡三者之提供訊息 探究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解題歷程,雖然過去的研究指出眼動追蹤儀的確能夠提供研究 者解讀受試者之認知歷程,但研究者認為,要想理解幼兒天馬行空之複雜認知歷程不 能單單由數據探究,必須找尋更多證據增加可信度。故接下來研究者將搭配於互動類 比測驗所蒐集之幼兒語料,亦即答題原因,分析幼兒在回答類推問題時視線關注區域 與視線軌跡、解題策略三者之關聯,詳細呈現高、低類推能力幼兒進行類推時的認知 歷程。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