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記得孩童時期第一次興奮地學習騎自行車,每一次跌倒都是下一個更大的成 就感,隨著收入的增長,取而代之的是機車、汔車。近年來自行車運動的流行,

自行車價格也攀登高峰,不但高於機車,甚至高於汔車。宋佳芳(2008)也提到 從光復前到 2008 年,台灣的自行車從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上流社會才擁有的交 通工具,演變到每個平民老百姓的基本交通工具,後來又被汽機車所取代而逐漸 沒落。直到現在能源短缺、高油價的環境下,提倡環保、健康樂活的觀念興起,

自行車運動變成現代人們重要的休閒娛樂之一。

1985 年,台灣自行車年產量再度超越日本,贏得「世界自行車王國」美譽(廖 淑玲,1998)。現今世界自行車知名品牌「巨大」(GIANT)與「美麗達」(Merida) 都是台灣品牌,再加上相關企業以及團體的推廣,例如:台鐵斥資改造車廂,推 出兩鐵環保列車,讓自行車也可以跟旅客一起搭火車。捷運公司開放攜帶單車坐 捷運等等,進一步推動臺灣騎單車風氣,使得騎乘自行車人口日亦增加,面對民 間的日漸興盛的風氣,政府亦樂於積極推廣,教育部體育署為建構新世紀國民運 動休閒生活,2002 年起,即致力推動「全國自行車道系統計畫」,自 2009 年起 至 2011 年間,進一步推動及執行「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劃」,在各縣 巿鄉鎮地區依地形地貌,建構優質自行車車道,以滿足民眾休閒、休憩、運動等 整體且多樣需求。另自 2013 年起,又致力推動「自行車道整體路網串連建設計 劃」,加強建設尚未串連路網及路段,整合各縣巿自行車道系統,完成打造臺灣 環島自行車道路網之目標(教育部體育署,2014)。

1

因此利用自行車進行通勤、休閒與運動,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

目前已成為一股新興風潮之勢,連帶使得相關產業(製造業、觀光休閒業)獲得 廣大的經濟利益。自行車作為休閒運動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同時滿足安逸休閒 (Casual leisure)與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兩種需求。其背後的意義為,一般民眾 可以透過自行車來從事單純的放鬆紓壓或短程移動;另一方面,民眾也能透過自 行車來嘗試具有挑戰性的進階活動或培養持久的興趣,如利用自行車健身、環島、

登山等(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體能基礎或社會支援方能達成)。也因為 上述原因,自行車能提供多層次的休閒縱深,進而使喜好者能從中獲得需求的滿 足,甚至能建立成就感與獨特的歸屬感(如車友隊、俱樂部、同好團體等的形成)

(黃心華,2009)。

2007 年,電影練習曲上映後,片中對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 做了」感動許多觀眾,重新凝聚對臺灣這塊土地情感,喚起人們最深層的感動。

片中男主角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 路線,一路所遇見的人、事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片中鮮明美麗的 風景與在地的人情味,勾起民眾們的心裡的悸動,紛紛藉由單車環島展開心靈旅 程,認識臺灣、親近大地,帶動近年來單車環島的一股流行熱潮,再加上近年來 國人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抬頭與健康休閒生活的重視,種種因素碰在一起,造就 了我國對自行車運動發展的契機(劉哲男,2013)。自行車風潮重新塑造自行車 的角色,讓自行車從代步、通勤的工具躍升為一項重要的觀光旅遊運具。有鑑於 此,中央部與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自行車騎乘安全,積極推動相關軟硬體改善措 施,加上民間相關自行車社團成立,帶動環島活動的熱潮(邱昱達,2011)。臺 灣自行車旅遊協會理事長江俊偉指出,自行車旅遊的特別之處在於,自己能身體 力行旅途中的喜與樂,發現所到之處最細微的感動,放慢腳步去感受臺灣的自然

2

環境、人文社會,發掘和產生更深入的體驗、視野和對話,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 臺灣之大(高毓霠,2016)。

父母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塑造小孩與青少年在行為和態度上的主要媒介 (Kelly & Kelly,1994),小孩也視他們的父母為主要的學習榜樣,透過父母的示範 與引導,小孩逐漸發展出他們的自我概念與思考模式(Siegenthaler and Dell,2000)。

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可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連 廷嘉,2002)。親子關係在青少年階段雖然會有些許變化,但與父母的依附關係 仍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依靠,當遇到壓力時,親子關係中所提供的安全感與支撐 最終仍是青少年的安全堡壘(黃淑惠,2005)。由此可知,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 過程不但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顯示出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吳虹萱,2008)。

近年來,在寒暑假看著來來回回的單車騎客,伴隨著屬於各自的心情,咨意 地揮灑在花東縱谷間,臉上滿足喜樂神情,尤其孩子們的歡笑,令人著迷。親子 單車環島是給家長與孩子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為達成這個目標共同努力,當繞 完台灣一圈時,可以看到孩子臉上的成就感,更可以感受到全家人向心力的凝聚 (李建華,2016)。全家共同完成某項目標,有著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經歷,這 種紮紮實實的革命情感。

在角色刻板印象裡,男性被認為應該是剛強的角色,而女性應為柔順的角色,

因此也就產生社會上普遍認定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模式,相對也影響到 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生活方式(吳虹萱,2008)。刻板傳統的父 親角色屬於剛強、勇於冒險,會積極帶領孩子參加冒險活動,母親則相反。

Wearing(1991)指出,有些母親挑戰了母親就該如何的意識型態,擺開種種阻礙因 素而從戶外休閒活動中得到自我認同。Chodorow(1978)則認為母女緊密依賴的關 係是女性人格發展的潛力所在,藉由和母親之間的互動來進一步與他人互動,是 一種延長的共生狀態,同樣身為女性的性別與自我的感覺認知,和母親相連為伴,

3

維持共生狀態。

誠如上述,如果母親願意帶領孩子一起單車環島冒險,是什麼契機讓母親勇 敢挑戰呢?會因為母女同性別而有阻礙嗎?環島過程中從準備、規劃、行進到結 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轉變呢?母女的親子關係是否有變化?研究者也希望 透過這次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母親跳脫傳統性別限制,勇敢帶著孩子一起冒險 騎車環島,豐富彼此生活情感,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研究者 相信母親帶領女兒挑戰未知的旅程,更能引領孩子勇往直前、充滿希望,培養正 向的人生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體驗學習,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 問題、應變和決策的能力外,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和家庭共同的經歷情感。此外,

游土正、吳冠緯、張美玉、劉傳將(2009)在研究指出,自行車環島騎士中,以 男性 88.28%為多數。而研究者從書籍雜誌文章、網路部落格格友分享、以及旅 遊時所觀察,觀察到親子單車環島活動也大多以父親帶領為主,單獨由母親帶著 孩子一起經歷單車環島活動探討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