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此節說明研究限制,針對研究未盡嚴謹之處提出說明,以供後續研

究者進行相關研究時之參考。

(一)事後回溯資料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歷史回溯的方式,請參與者回想當初單車環島體驗歷程的所經歷 的事件、情緒及反應,受訪者僅能針對記憶中的事物加以描述,在資料提供上,

恐有因時間而產生的遺漏或失真,為此資料上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限制

因為樣本來自有限,每對母女親子單車環島的參與動機、行程規劃、體驗歷 程及收穫與改變皆不盡相同,不能代表所有母女親子的參與感受,每位參與者都 有獨特的體驗歷程,無法類推至其他母女單車環島體驗參與者身上。

(三)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對象為一對母女為探討單車環島的體驗歷程所代表的意義與影響,其 女兒正值青春期,所以非青春期女、異性親子或是男性父子則不在此研究討論。

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寬蓉(2007)。女性旅遊體驗之探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 事業管理研究所。

王柏宇(2014)。臺灣冒險運動觀光的發展現況與展望。運動管理,23,4-17。

王建智(2016)。主題性路跑參與者之活動吸引力、休閒體驗、休閒效益對行為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05.htm

江光榮(2001)。人類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20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 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61-75。

李建華(2016年5月)。上山下海10日親子環島遊。親子天下雜誌,78。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894-上山下海10日親子環島遊/

李俊德(2017)。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休閒涉入、地方依附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關

吳虹萱(2008)。親子旅遊中親子關係對親子體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嘉瑜(2004)。親子關係的另ㄧ端:成年期親子關係特色。諮商輔導,217,20-24。

吳淑儀(2008)。母親與青春期女兒衝突經驗及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https://www.zencosmos.com.tw/2016/07/no132/2615/

高雄巿壽山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網站。取自 http://163.32.163.4/bicycle/history.html

徐詩嘉(2014)。單車環島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知覺風險與流暢體驗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研究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臺灣:小畢空間。

郭馥滋、黃貴樹、王正忠、雷小娟(2012)。觀看運動文化中性別角色的分析。淡 江體育,15,52-56。

許義忠(2004)。女性主義對女性休閒研究的影響與貢獻。婦研縱橫,71,52-61。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

張宇樑、吳樎椒(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臺北巿:學 富文化。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君玫(譯)(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原作者:Nancy Chodorow)。台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78)

教育部體育署(2012)。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行政院101年12月14 日院臺教揆字第1010078368 號函核定。

教育部體育署(2014)。中華民國103年運動統計。

黃心華(2009)。自行車風潮的崛起及後續因應。取自 http://www.npf.org.tw/3/6449

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

楊國樑(2005)。取自http://www.pataiwan.org.tw/page/explore.php

楊胤甲(2006)。騎乘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楊秋燕(1993)。青少年親子衝突來源、衝突情感經驗及衝突解決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廖淑玲(1998)。成為WTO會員國後對我國自行車業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1,43-48。

蔡鳳兒(2005)。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

鄭貴黛(2016)。自行車環島活動參與動機與遊憩體驗之探究-以2014鐵駱駝單車

56

環島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

%AD%A6%E4%B9%A0

鍾振華(2003)。臺北PUB消費動機與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 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龔惠文(2006)。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二、英文部份

Clawwon, M., & Knetsch. J.L. (1969). Alternatives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

Economic of Outdoor Recreation, 21(7), 25-36.

Csikszentmihalyi, M.(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

Harper Collins.

Chavez, D. J., Winter, P. L., & Baas, J. M. (1993). Recreational mountain biking: A

57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1(3), 29-36

Chodorow, N,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lins , Patricia Hill, (1991). Black feminist thought:Knowledge , consciousness ,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 New York: Routledge.

Fennell, D.A.(2003). Ecotourism progrmmed planning.Wallingford, Oxon:CABI Firestone, R. W.,etc.(2004).The Mother-Daughter Bond. Glendon Association,

LosAngeles,CA.

Goffman, E.(1974).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Hudson, S. (Ed.).(2003). Sport and Adventure Tourism. Binghamton, NY:Routledge.

Hurlock,E.B.(1994).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Hill.

Hershberg, S. G.(2006).Pathways of growth and change in the

mother-daughterrelationship. Psychoanalytic Inquiry, 26(1), p56-69.

Ittelson, W.H.(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193-213.

Jackson, S., & Marsh, H.(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ure optimal experience: The flow state scal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7-35.

Korkeila, K. , Kivela , S. L. , Suominen , S. , Vahtera , J. , Kivimaki , M. , Sundell, J ., Koskenvuo , M. , & Helenius , H. (2004) . Childhood adversities ,

58

parent-childrelationships and disposition aloptimism in adulthood . Social Psychiatry &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9, 286 –292.

McIntosh, R.(1990). Tourism: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Wiley Pearce, P.L.(2004).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 In William F.

Theobald (Ed.) , Global tourist (3rd ed ., pp.103-122) England, Butterworth-Heinemann.

Passmore. J.(1980). The Philosophy of teach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gers, C.(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PP.184-256). New York: McGraw-Hill.

Squire, S.J.(1994). Gender and tourist experiences: assessing women’s shared meanings for Beatrix Potter. Leisure Studies, 13(3), 195-209

Schmitt(1999).Experiential Marketing. New York:The Free Press.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of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

Kelly, J.R., & Kelly, J.R.(1994). Multiple dimensions of meaning in the domains of work, family and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3), 250-274.

Kelly, J.R.(1990). Freedom to be ---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59

Macmillan.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Kolb, 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Knapp, C.E.(1992). Lasting lessons: A teacher’s guide of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

Charleston: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Charleston, WV.

Lofland, J., & Lofland, L. H.(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ogers C.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S. Koch (Ed.), A study of a science (pp. 184-256). New York: McGraw-Hill.

Siegenthaler, K.L. & Dell, I.O.(2000). Leisure attitude,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perv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without family dyads. Leisure Sciences 22, 281-296.

Swarbrooke, J., Beard, C., Leckie, S., & Pomfret, G., (2003) Adventure tourism: The New Frontier. Oxford, OX: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60

附錄

附錄一:訪談大綱 受訪者基本資料:

1. 姓別。2.暱稱。3.年齡。4.職業。5.居住地。6.單車環島日期。

第一部份:參與者動機

1. 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單車環島?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2. 您如何為這趟歷程做行前準備或訓練?

3. 這趟歷程您預計多少費用?多久時間?

4. 您在規劃行程有預設一定要完成的目標嗎?規劃中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 困惑嗎?

5. 出發前您擔心哪些事?為什麼?

6. 母女倆如何規劃行程與溝通?過程中有發生什麼困擾或感動的事嗎?

7. 家人和朋友對您單車環島的行為有何想法?他們支持您嗎?

第二部份:參與者的體驗歷程

1. 這趟歷程中,您遭遇到哪些困難?您出發前擔心的事有發生嗎?發生的當 下想法是什麼?您如何面對與處理?

2. 單車環島的歷程中,您是否曾經有放棄的念頭?為什麼?支持您繼續完成 的力量是什麼?

3. 歷程中,哪些體驗讓您印象深刻,為什麼?

4. 歷程中,有哪些需要您們母女一起完成的事?當下的感覺與想法為何?

5. 歷程中,母女倆有發生過相互扶持或衝突的事嗎?您如何面對與處理?

第三部份:參與者的身心理影響及轉變 1. 這趟歷程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為什麼?

2. 完成這趟歷程,您的心情及感想如何?

3. 如果還有下一次,您會環島嗎?為什麼?

4. 當您跟別人分享您的單車環島後,別人對您說了什麼?您的感覺如何?

61

5. 這趟歷程給您什麼樣的改變?為什麼?

6. 當您完成單車環島後,別人覺得您有哪些地方改變?

7. 您環島前的想法和環島後的想法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

8. 這趟歷程,您覺得您對臺灣有更親近嗎?為什麼?

9. 如果有人想跟您一樣,想跟未成年孩子(媽媽)一起單車環島,您想對他 們說什麼?或是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10. 歷程結束後,對於母女倆有什麼影響?

11. 單車環島結束後,您有什麼話想告訴自己?

62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附錄三:母親訪問逐字稿 一、受訪者背景探討

阿母從小就在宜蘭看著中央山脈長大,特別喜愛高山野溪以及大海,從小看 過家鄉海邊滿滿的南澳毛蟹爬在岩石上,而今南澳毛蟹在家鄉卻成了瀕臨絕種動 物,深知生態保育的重要,為了讓孩子阿女也能夠接觸大自然,經常帶阿女去大 自然裡探索,也參加生態親子團與童軍活動,希望孩子可以對臺灣這塊土地更加 疼惜。

二、訪問時間:民國 107 年 4 月 4 日 三、訪問地點:新北巿新店區麥當勞 四、訪問內容如下:

研究者: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單車環島?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阿母:在好幾年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身為臺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 事:登玉山、環島和泳渡日月潭」,這三件事讓我很嚮往,但登玉山我 沒體力,泳渡日月潭又一定要三人以上,我們家就兩個人,人數不夠,

那就從單車環島開始,一方面也是想自己的年紀也大了,再不做就來不 及了,人不瘋狂枉少年,用熱血來證明自己的活力。

研究者:那您如何為這趟歷程做行前準備或訓練?

阿母:本來想要每週都去訓練,例如:游泳、跑步,騎單車步道,不過都因為 工作或其他社團的活動時間擔擱,以至於到出發的前一刻都沒有做體能 訓練。不過倒是有時間準備採買,我拚命上網查詢注意事項,例如:換 車胎,以及工具準備,最重要的是安全配備,我趁週年慶時去百貨公司 買捷安特的產品,想說搭配家裡捷安特大童腳踏車,又將車子牽去捷安 特店整理維修,本來想省錢不再另外買腳踏車,騎去的過程中覺得非常 不好騎,才發現孩子長高變壯了,已經不適合騎大童,應該要騎成人車,

所以在出發的前一天,特別去捷安特買一台六千多元的腳踏車,而且是

64

變速的淑女車,騎的時候要看起來很有氣質,騎起來屁股也不會痛就

變速的淑女車,騎的時候要看起來很有氣質,騎起來屁股也不會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