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親子關係

一、親子關係定義

家庭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子女健全生長的處所(李惠珍,

2008)。而家庭中親子關係的形成,主要是靠血緣關係與法律的兩種關係,所謂 的血緣的親子關係,是指子女一誕生,親子關係便成立,而法律的親子關係,一 般是指缺少血緣關係所形成之親子關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龔 惠文(2006)認為,就現今社會而言,親子關係型態多樣化,如父母離家工作,

子女留給上一輩照顧之隔代教養家庭中,親子關係指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與子女的關係;而離婚或喪偶之單親家庭中,親子關係則只有爸爸(或媽媽)與 孩子的關係,依此情況,實有必要依孩子之家庭狀況將親子關係拓展至孩子之主

17

要照護者。吳永裕(1996)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相互對待的態度與方式,

透過交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也就是說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子女對待父母 的態度;相同的,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也會受到子女對待父母的行為方式所影 響。

親子關係除了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外,也會因個體發展而產生 變化。在感受方面,是一種彼此感受到的氣氛,包括情感上的交流,彼此間的信 任,互相的依賴程度及對待方式,是影響著彼此的心理感受。兩者是透過親情相 互影響的(林秀茹,2014)。親子關係涵蓋了雙向溝通、親子間的情感互動、與 父母教養的態度三個層面(魏鈺珊,2006)。以家庭發展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 是一種持續發展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加,關係的內涵會有所改變(吳嘉瑜,2004)。

親子關係是一種能彼此感受到的氣氛,包括彼此間的信任、情感上的交流、互相 的依賴程度及對待方式,可得知親子關係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強調雙向的互動,

當中包含親子間相互對待、分享與依附、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交往、獨立 自主等層面來建立雙向的親子關係(蔡沛華,2017)。

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個體一出生就與家人具有持久性的情感,在家庭中,能夠表達其快樂與悲傷 的情緒,並在受創後能得到家人安慰,因此家庭的心理功能,對子女的身心發展 及情緒管理,實在具有深遠的影響力(Hurlock,1994)。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 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可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連廷嘉,2004)。當親子之 間缺乏良好的互動模式及溝通的管道時,許多的社會問題將衍生而出(陳素秋,

2007)。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1996)即主張家庭中親子間的疏離是產生社會亂 象與青少年問題的根源。親子關係對於旅遊過程中的體驗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 但家人間的關係互動不好,不僅會影響旅遊的氣氛也會降低旅遊的滿意度。與他 人的正向關係可以增進個體心理的幸福感,而社交技巧透過與他人的正向關係,

18

也可以增強心理的幸福感。因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發展出孩子健全的人格,

也能塑造美滿的家庭生活(蔡春美等,2005)。

以下為親子關係互動影響的層面:

(一) 親子間的疏離產生社會亂象

在繁忙的工商業社會中,具父母職者常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中良好親 子關係的建立,導致對某些孩子而言,父母親像賺錢的機器,當親子之間缺乏良 好的互動模式及溝通的管道時,許多的社會問題將衍生而出(陳素秋,2007)。

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1996)即主張家庭中親子間的疏離是產生社會亂象與青少 年問題的根源。

(二) 親子關係之影響大於家庭結構

方慧民(1985)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對兒童在校適應與情緒適應之影響大 於家庭結構,意即儘管是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中,倘若能妥善的經營親子關係,

便能協助孩子順利成長。由此可知,親子關係攸關一個孩子的健康發展,父母與 孩子的關係良好,即使是在較弱勢或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孩子仍能有很好的發展 與表現。

(三) 親子關係影響成年時期面對事物之態度

在 Korkeila,Kivela,Suominen,Vahtera,Kivimaki,Sundell,Koskenvuo &

Helenius(2004)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若家庭遭遇困難(如經濟困窘、家庭中紛 擾不斷等)及親子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低落,皆是造成成年時期面對事物悲 觀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遭逢問題,若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將會減少消極態度的程 度。由此可知,孩子與其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影響了孩子外在的行為表現與內在心 理的發展,故為人父母者不可輕忽之。

(四) 凝聚家庭向心力

19

有些學者認為父母多參與子女的休閒運動,可以經由彼此的互動來凝聚家庭 的向心力,藉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2000)。

有些學者指出親子關係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子女之生理健康、態度行為、價值觀 念及未來成就,茲舉其對子女之語言發展、人格形成與人際關係等三方面之影響,

以說明親子關係的重要性(蔡春美等人,2005):

1、對語言發展之影響

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常可給予子女正向的語言,促進子女的語言發展。

2、對人格形成之影響

個體的最初教育場所是家庭,而家庭中以母親為中心的各項活動,對子女的 人格發展影響最大,沒有母愛教育的兒童,其心理的發展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3、對社會人際關係之影響

親子互動不僅提供父母教育子女的機會,也為子女提供行動的榜樣,讓子女 藉由親子互動,與父母同化,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模式,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的 態度,這對子女社會人際關係有莫大的助益。Hartup(1989)指出與重要他人的親 密關係能提供子女保護與安全感並影響子女的社會能力。在研究中指出,與父母 親互動較親密、較頻繁、較不易感受父母親之權威管教的子女,較易形成與父母 親的安全依附關係(莊麗雯,2002)。

三、母女關係

在多數家庭當中,母親多為照顧者的角色,加上女兒與母親相同性別的因素,

使得女兒容易對母親發展出高度的依附關係,並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Firstone, 2004;Hershberg, 2006)。一般而言,女兒對母親強烈的親密需求會發展出正向的 母女關係,但當女兒感覺需求不被滿足時,期望與感受不對等時,會對母親表現 出更嚴重的情緒壓抑與負陎行為,包括情緒壓抑、疏離、抗拒、攻擊性、忌妒、

緊張、衝突、矛盾等關係危機(Firstone, 2004;Hershberg, 2006;吳淑儀,2008;

20

易言嬡,2003)。Chodorow 認為母親是孩子們第一個愛戀的對象,女兒因為與母 親性別相同,經由個人認同而相互參與對方的生命,因此可以保持與母親共生依 存的緊密關係,母女緊密相互依賴是女性人格發展的潛力所在,故母親與女兒的 關係是延長而共生的親密關係(張君玫譯,2003)。

簡淑伶(2000)的研究指出,在母親的眼中,青少年時期的女兒就像隻蛻變 中的蝴蝶,在蛻變的過程中,母女關係得以重新建構與轉接,進一步產生顛覆原 有父權體制的力量。青少年的女兒雖然和母親較親密,也比較會向母親尋求支持,

但母親卻因此比父親更容易成為其衝突的對象(楊秋燕,1993)。王枝燦(2000)

的研究也指出,當親子之間的情感認同越高、越強,青少年就越不會有偏差行為 的同儕交往,因此青少年會有的偏差行為也越少。

Chodorow(1978)指出母親與女兒之間存在著「多重認同過程」(multiple identifications),與母親同一性別的女兒,會以母親為認同的對象,來模仿塑 造自己的女性角色,但同時她又必須長大成為一個脫離母親的獨立個體,這種 既認同又分離的成長過程,成為女兒生命中難解的雙向拉扯。也因此女性對自 己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部份的影響是來自母親對她的教養與看法。

Collins(1991)也指出,母親們心中希望女兒自我肯定、鼓勵自己的女兒有更多 方向的發展,但在生活的現況中卻須考慮確保女兒生存,在社會中的實際生存 問題,而必須教導女兒服從社會的壓迫,適應壓迫的體制,形成母女之間兩難 的困境。

由上述文獻研究得知,親子關係除了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外,

也會因個體發展而產生變化。當親子之間的情感認同越高、越強,青少年就越不 會有偏差行為的同儕交往,而且女性對自己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部份的影 響是來自母親對她的教養與看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