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之研究以一對母女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之研究以一對母女為例"

Copied!
9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江昱仁 博士

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之研究 -以一對母女為例

研 究 生: 鄧嘉雯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七 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

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之研究 -以一對母女為例

研 究 生: 鄧嘉雯 撰 指導教授:江昱仁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七 年 六 月

(4)
(5)
(6)

誌 謝

時光飛逝,轉眼間兩年的研究所生涯即將邁入尾聲,在論文即將完成的當下,終於 有種釋懷,如釋重負的感覺,心中感動萬分,感謝讓我蛻變與成長的所有一切因緣。此 篇論文的完成承蒙許多人的支持及鼓勵。沒想到能在離開學生生涯多年後,還有機會進 入碩士班重拾書本享受當學生的樂趣。二年時光匆匆,卻是我豐碩成長的重要階段,在 完成論文的此刻,心中有著滿滿的感謝。

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江昱仁博士。江教授即使再忙碌,也總是花時間 悉心指導我,給我最精闢的意見與明確的方向,不斷在研究過程中啟發引導我,使我能 夠順利完成論文,讓我有力量繼續堅持目標。還有二位論文口試委員張凱智教授與楊蓓 涵教授細心審閱我的論文,使我的研究更加完善。

感謝碩士班的所有同學,尤其是班代,總是替大家服務!也要謝謝我任職機關的主 任及所有同仁的包容與體諒,在我工作與學業上不斷的加油鼓勵,還有我的好朋友騎單 車環島,讓我能完成這篇論文。

謹以本論文獻給一路上鼓勵我、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謹致上最誠摯的謝意與感恩 之意,祝福您們平安喜樂。

鄧嘉雯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柒年七月

(7)

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之研究 -以一對母女為例

作者: 鄧嘉雯 撰

國立臺東大學師範學院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在職專班

摘 要

單 車 環 島 是 一 項 極 具 挑 戰 的 休 閒 活 動 , 本 研 究 之 目 的 為 探 討 女 性 親 子 單 車 環 島 參 與 者 動 機 、 女 性 親 子 單 車 環 島 參 與 者 的 體 驗 歷 程 及 轉 變 , 以 及 單 車 環 島 在 學 術 上 對 於 女 性 親 子 單 車 環 島 體 驗 研 究 之 不 足 。

本 研 究 對 象 為 新 北 巿 某 國 小 代 理 教 師 以 及 正 值 青 春 期 階 段 的 國 一 女 兒 , 採 質 性 研 究 取 向 , 樣 本 選 擇 採 用 立 意 抽 樣 , 篩 選 一 對 合 乎 研 究 目 的 的 對 象 。 使 用 半 結 構 式 深 度 訪 談 搜 集 資 料 , 蒐 集 受 訪 者 的 活 動 經 驗 與 相 關 資 料 , 以 建 構 母 女 單 車 環 島 的 體 驗 歷 程 及 瞭 解 其 影 響 。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 一 、 受 訪 者 基 於 挑 戰 自 己 、 釋 放 壓 力 、 增 進 親 子 感 情 以 及 自 然 生 態 學 習 等 因 素 , 開 啟 旅 程 。 二 、 體 驗 者 在 環 島 期 間 通 過 氣 候 、 體 能 、 時 間 與 意 志 力 的 考 驗 並 完 成 環 島 。 三 、 單 車 環 島 體 驗 有 助 於 母 女 親 子 間 溝 通 與 情 感 交 流 。 四 、 單 車 環 島 後 , 受 訪 者 認 為 更 會 關 心 身 邊 的 人 事 物 、 人 際 關 係 變 好 、 提 昇 問 題 解 決 能 力 、 更 珍 惜 大 自 然 環 境 。

關 鍵 詞 : 自 行 車 運 動 、 體 驗 、 親 子 關 係

i

(8)

Th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of parent-child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

A Case Study of a mother-daughter Author: Teng- Chia Wen

Abstract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is an extremely challenging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 mother and daughter’s very first cycling. How did they overcome difficulties? How much economic value is created by the trip? Besides, the study is also interested in how cycling trips influence one’s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and friends as well as oneself.

Subjects in the study were selected by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relatives and friends, - a substitute teacher in New Taipei city and her 7th grade teenage daughter match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sampling method within this research is purposive sampling which is adopted to filter objects that meet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Semi-structured, guided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collect the respondents' experience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that to build the experience course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s cycling around the

ii

(9)

island.

Research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respondents start the journey due to the reasons for challenging oneself, releasing stress,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natural ecosystem knowledge.

2. During the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the respondents go through all the tests of weather condition, time, physical and willing challenges. Moreover, the respondents finish the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journey.

3.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is helpful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4. After cycling around the island, respondents think that they will care more about the people around , their human relations was getting better, their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was enhanced and they will cheris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more.

Keywords:Bicycle exercise, Experienc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ii

(10)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自行車運動發展 ... 7

第二節 體驗理論 ... 13

第三節 親子關係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2

iv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2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28

第一節 單車環島參與者動機 ... 28

第二節 單車環島體驗歷程 ... 32

第三節 單車環島體驗參與後之轉變 ...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9

第一節 結論 ... 49

第二節 建議 ... 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53

參考文獻 ... 54

一、中文部分 ... 54

二、英文部份 ... 57

附錄 ... 61

附錄一:訪談大綱 ... 61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 ... 63

附錄三:母親訪問逐字稿 ... 64

v

(12)

表目錄

表 1 自行車的演進史 ... 7

表 2 受訪者的基本資料表 ... 24

表 3 訪談大綱分析架構表 ... 26

表 4 阿母的行前規劃簡表 ... 34

表 5 阿母的裝備規劃表 ... 38

表 6 阿女 B 型流行性感冒後的行程規劃簡表 ... 42

vi

(13)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 五階段遊憩體驗歷程 ... 15 圖 3 研究架構圖 ... 23

vii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記得孩童時期第一次興奮地學習騎自行車,每一次跌倒都是下一個更大的成 就感,隨著收入的增長,取而代之的是機車、汔車。近年來自行車運動的流行,

自行車價格也攀登高峰,不但高於機車,甚至高於汔車。宋佳芳(2008)也提到 從光復前到 2008 年,台灣的自行車從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上流社會才擁有的交 通工具,演變到每個平民老百姓的基本交通工具,後來又被汽機車所取代而逐漸 沒落。直到現在能源短缺、高油價的環境下,提倡環保、健康樂活的觀念興起,

自行車運動變成現代人們重要的休閒娛樂之一。

1985 年,台灣自行車年產量再度超越日本,贏得「世界自行車王國」美譽(廖 淑玲,1998)。現今世界自行車知名品牌「巨大」(GIANT)與「美麗達」(Merida) 都是台灣品牌,再加上相關企業以及團體的推廣,例如:台鐵斥資改造車廂,推 出兩鐵環保列車,讓自行車也可以跟旅客一起搭火車。捷運公司開放攜帶單車坐 捷運等等,進一步推動臺灣騎單車風氣,使得騎乘自行車人口日亦增加,面對民 間的日漸興盛的風氣,政府亦樂於積極推廣,教育部體育署為建構新世紀國民運 動休閒生活,2002 年起,即致力推動「全國自行車道系統計畫」,自 2009 年起 至 2011 年間,進一步推動及執行「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劃」,在各縣 巿鄉鎮地區依地形地貌,建構優質自行車車道,以滿足民眾休閒、休憩、運動等 整體且多樣需求。另自 2013 年起,又致力推動「自行車道整體路網串連建設計 劃」,加強建設尚未串連路網及路段,整合各縣巿自行車道系統,完成打造臺灣 環島自行車道路網之目標(教育部體育署,2014)。

1

(15)

因此利用自行車進行通勤、休閒與運動,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

目前已成為一股新興風潮之勢,連帶使得相關產業(製造業、觀光休閒業)獲得 廣大的經濟利益。自行車作為休閒運動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同時滿足安逸休閒 (Casual leisure)與深度休閒(Serious leisure)兩種需求。其背後的意義為,一般民眾 可以透過自行車來從事單純的放鬆紓壓或短程移動;另一方面,民眾也能透過自 行車來嘗試具有挑戰性的進階活動或培養持久的興趣,如利用自行車健身、環島、

登山等(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體能基礎或社會支援方能達成)。也因為 上述原因,自行車能提供多層次的休閒縱深,進而使喜好者能從中獲得需求的滿 足,甚至能建立成就感與獨特的歸屬感(如車友隊、俱樂部、同好團體等的形成)

(黃心華,2009)。

2007 年,電影練習曲上映後,片中對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 做了」感動許多觀眾,重新凝聚對臺灣這塊土地情感,喚起人們最深層的感動。

片中男主角騎上自行車,獨自一人展開七天六夜的單車環島旅程,逆時針的環島 路線,一路所遇見的人、事與景,交織相扣,譜出生命的和弦。片中鮮明美麗的 風景與在地的人情味,勾起民眾們的心裡的悸動,紛紛藉由單車環島展開心靈旅 程,認識臺灣、親近大地,帶動近年來單車環島的一股流行熱潮,再加上近年來 國人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抬頭與健康休閒生活的重視,種種因素碰在一起,造就 了我國對自行車運動發展的契機(劉哲男,2013)。自行車風潮重新塑造自行車 的角色,讓自行車從代步、通勤的工具躍升為一項重要的觀光旅遊運具。有鑑於 此,中央部與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自行車騎乘安全,積極推動相關軟硬體改善措 施,加上民間相關自行車社團成立,帶動環島活動的熱潮(邱昱達,2011)。臺 灣自行車旅遊協會理事長江俊偉指出,自行車旅遊的特別之處在於,自己能身體 力行旅途中的喜與樂,發現所到之處最細微的感動,放慢腳步去感受臺灣的自然

2

(16)

環境、人文社會,發掘和產生更深入的體驗、視野和對話,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 臺灣之大(高毓霠,2016)。

父母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塑造小孩與青少年在行為和態度上的主要媒介 (Kelly & Kelly,1994),小孩也視他們的父母為主要的學習榜樣,透過父母的示範 與引導,小孩逐漸發展出他們的自我概念與思考模式(Siegenthaler and Dell,2000)。

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可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連 廷嘉,2002)。親子關係在青少年階段雖然會有些許變化,但與父母的依附關係 仍是青少年重要的情感依靠,當遇到壓力時,親子關係中所提供的安全感與支撐 最終仍是青少年的安全堡壘(黃淑惠,2005)。由此可知,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 過程不但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顯示出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吳虹萱,2008)。

近年來,在寒暑假看著來來回回的單車騎客,伴隨著屬於各自的心情,咨意 地揮灑在花東縱谷間,臉上滿足喜樂神情,尤其孩子們的歡笑,令人著迷。親子 單車環島是給家長與孩子一個共同的目標,大家為達成這個目標共同努力,當繞 完台灣一圈時,可以看到孩子臉上的成就感,更可以感受到全家人向心力的凝聚 (李建華,2016)。全家共同完成某項目標,有著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經歷,這 種紮紮實實的革命情感。

在角色刻板印象裡,男性被認為應該是剛強的角色,而女性應為柔順的角色,

因此也就產生社會上普遍認定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模式,相對也影響到 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生活方式(吳虹萱,2008)。刻板傳統的父 親角色屬於剛強、勇於冒險,會積極帶領孩子參加冒險活動,母親則相反。

Wearing(1991)指出,有些母親挑戰了母親就該如何的意識型態,擺開種種阻礙因 素而從戶外休閒活動中得到自我認同。Chodorow(1978)則認為母女緊密依賴的關 係是女性人格發展的潛力所在,藉由和母親之間的互動來進一步與他人互動,是 一種延長的共生狀態,同樣身為女性的性別與自我的感覺認知,和母親相連為伴,

3

(17)

維持共生狀態。

誠如上述,如果母親願意帶領孩子一起單車環島冒險,是什麼契機讓母親勇 敢挑戰呢?會因為母女同性別而有阻礙嗎?環島過程中從準備、規劃、行進到結 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與轉變呢?母女的親子關係是否有變化?研究者也希望 透過這次的研究,能夠讓更多的母親跳脫傳統性別限制,勇敢帶著孩子一起冒險 騎車環島,豐富彼此生活情感,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研究者 相信母親帶領女兒挑戰未知的旅程,更能引領孩子勇往直前、充滿希望,培養正 向的人生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體驗學習,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解決 問題、應變和決策的能力外,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和家庭共同的經歷情感。此外,

游土正、吳冠緯、張美玉、劉傳將(2009)在研究指出,自行車環島騎士中,以 男性 88.28%為多數。而研究者從書籍雜誌文章、網路部落格格友分享、以及旅 遊時所觀察,觀察到親子單車環島活動也大多以父親帶領為主,單獨由母親帶著 孩子一起經歷單車環島活動探討甚少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具體目的為:

一、 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參與者動機。

二、 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參與者的體驗歷程。

三、 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參與後之轉變。

4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自行車運動(bicycle exercise)

自行車即為單車、腳踏車、鐵馬,是一種低碳的交通工具。指藉自行 車開展的各種運動的總稱。在此的自行車運動係指透過自行車,在公路或 小道上進行的休閒運動,如自行車環島旅行。

二、體驗(experience):

Schmitt(1999)將體驗定義為個體對某些刺激回應的個別事件,體驗包 含整體的生活品質,通常是由事件的直接觀察或參與所造成,不論事件是 真實的、夢幻的,或是虛擬的。由此可知,體驗是對刺激的回應,通常不 是自發的而是透發的,且和該回應事件有著相屬的關係存在(蔡鳯兒,2005)。

本研究的體驗歷程即為參與者從行前預期準備、環島活動進行主要體驗以 及環島結束一個月內的回憶階段等時間歷程。

三、親子關係(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親子關係包括親子間彼此的互動與心理上的連結與感受,其中母女關係 為親子關係的一環。本文所指的母女關係指的是母親與女兒在此次自行車環 島運動中,彼此互動所造成的關係與感受。

5

(1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事先擬定研究主題,確認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收集與閱讀相關 文獻資料並確定研究對象,設計訪談大綱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記錄訪談資料再 作資料整理與分析,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擬定之研究流程如圖 1。

圖 1 研究流程圖

6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自行車運動發展

一、 自行車演進史

根據余偉斌、林乾傳、林麗珠、王文松(2009)所編輯的臺北巿腳踏自行車 安全騎乘手冊一書提到,「輪」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廣泛,現今的腳踏自行車、機 車、汔車等交通工具,都是藉由輪子的傳動才能運行,因此,「輪」可說是陸上 交通工具的始祖。

西元 1493 年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義大利人) 是第一位二輪車概念的 設計者,當時 在他的手繪稿裏的二輪車就有鏈條的雛型,但是當時達文西的設 計並未製成實際的二輪車(余偉斌、林乾傳、林麗珠、王文松,2009)。自行車 的發展演進,可追溯至最早 1791 年時法國人曾發表了兩輪的木馬車;德國男爵 卡爾杜萊斯是一般公認的自行車發明人,1817 年他在車子前輪上裝了一個方向 把手,製造出有把手的腳踢木馬自行車,這在當時是人們對自行車最早的印象。

從德國男爵發明第一台自行車以來,到現在將近有兩百年的歷史,經過許多人不 斷研發,從玩具式的木馬車轉換到今日各式各樣新穎的休閒運動自行車,自行車 才算完全定型,而自行車發展的目的也從最早的娛樂用途轉變為交通代步及休閒 運動用途(行政院體委會,2002)。研究者參考高雄巿壽山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教 育網站內容,整理出自行車的發展演變如表 1 所示。

表 1 自行車的演進史

演進順序 說明

第一輛自行車 西元 1791 年克姆提.西拉克(Comte de Sivrac.法 國人)所發明的第一輛二輪車,其結構全部以木頭製 造,以動物造型的橫樑為主體。結合前後呈一直線排

7

(21)

列的車輪所構成,無轉向系統。騎乘者跨坐於橫樑,

演進順序 說明

以雙腳反覆蹬、撥地面使車子前進,轉彎是利用傾斜 車體偏移重心的方法來轉向。

有轉向系統的自行車 西元 1817 年德萊西恩(Draisenne.德國人)發明 具有轉向系統的二輪車,得來司當時擔任皇家花園巡 察的任務,他為了加快巡察的速度而發明此車,並於 1818 年法國巴黎公開展示,它的結構為木製車體,配 上鐵製車輪,車子總重約 22.5 公斤,操作方式仍依靠 人的雙腳在地上蹬、撥的方式行走,有一操縱桿連接 前輪控制前輪轉向,當時曾創下以十五公里時速,走 完三十七公里的新紀錄。

後輪驅動的自行車 二輪車自 1839 年後,才以腳踩踏板的方式驅動,

為第一輛腳可離地的二輪車。後來我們稱為「腳踏 車 」。 西 元 1839 年 柯 催 克 . 麥 里 恩 (Kirkptric Macmliian..英國人)發明了後輪驅動腳踏車,此時腳 踏車才算是真正雙腳離地。此輛腳踏車的操作方式是 以雙腳踩踏車輪前面踏板型的連桿作往復運動,連桿 組驅動後輪曲柄使後輪轉動。

前輪驅動的自行車 到了 1860 年,才發明了前輪驅動的二輪車,由於 是直接在車輪上驅動,使得操作構造上簡單了許多。

西元 1860 年皮耶.米蕭(Pierre Michaux.法國人)從 事修理馬車和製造嬰兒車、三輪車的工作。有一次他 的客人拿了一輛 得來司發明的二輪車請他修理,結果 他兒子拿去試騎,由於他兒子在下坡時,用腳操作有 困難,於是他靈機一動,把曲柄和踏板連結於前輪,

作為驅動的方式。這款腳踏車非常笨重,重量約為 27

8

(22)

公斤,行駛速度可達每小時約 13 公里。

演進順序 說明

現代自行車 二輪車的發明已久,直至西元 1885 年由英國人所 設計的腳踏車,其前後兩輪大小一樣、鍊條後輪驅動,

是被公認為現代腳踏車的原型。西元 1885 年詹姆士.

史塔克和詹姆士.塞特(James Starley and Suttor,英國 人)發表的 Rover III 安全腳踏車,此車前後輪直徑相 同,被公認為現今腳踏車的原型,車重 17 公斤,其速 度約為人步行速度的五倍,也證實達文西在 1493 年的 腳踏車概念經過近 400 年後才真正實現。

資料來源:高雄巿壽山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網站 二、 臺灣自行車發展

日治時期,臺灣的自行車多半仰賴日本進口,雖然由日本引進製造技術,但 多似零組件製造為主,直到戰後,在政府的政策推廣下,臺灣自行車製造組裝業 才開始起飛,國產自行車也開始外銷(杜偉誌,2012),研究者參考杜偉誌(2012) 整理自行車各階段發展如下:

(一)日治時期(1903-1945 年):

自行車早在 1875 年的時候就已經傳進中國,當時稱之為「洋馬兒」,然而在 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前,自行車卻遲遲未傳入臺灣,而將自行車傳入臺灣推手是日 本。

日本稱自行車為「自轉車」,當時臺灣專職修理腳踏車的商家,便常以「自 轉車商店」為看板名稱,自行車製造技術直到 1868 年時才開始傳入日本,因為

9

(23)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係,進口日本的自行車數量銳減,反而使日本國內 自行車產量大增,因此日本成了自行車生產與外銷的大國。日治時代以前,牛車 是臺灣農村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當時的臺灣只有人力車和馬車,並沒有自行車,

一直到日治時期(1903 年)自行車才經由日本輸入臺灣。後來隨著市街道的發 展,加上社會各階層的需要,使用者也越來越多,尤其在日治時期中期(1920 年-1937 年),不難看出當時臺灣各地街道上已出現人力車與自行車共有的情形。

(二)進口批發時期(1946-1950 年):

日治末期 1940 年開始,日本將臺灣視為南進基地,開始陸續有少數零件工 廠成立,但是又因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物資被送往日本作為戰爭需要,

此時自行車產業發展又再度陷入低潮,使得臺灣自行車反而有減少的趨勢。1945 至 1948 年間戰後初期,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政府終止對日貿易,臺灣自 行車零件改由香港及大陸進口,直到 1948 年臺灣開始再度開放對日貿易,大量 日製的自行車陸續進口臺灣。當時臺灣缺乏自行車工業,又因臺灣戰後初期自行 車並未普及,所進口的自行車多數分發給軍人或公務人員使用,但也因此燃起一 股自有品牌的旋風,從日本進口的車子掛上自己的銅牌再售出,可從七十多元賣 到一百零五元,因此有批發商看中了這股風潮進入這個批發商的行列。

(三)自製國產車時期(1951-1970 年):

由於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有介於國內自行車之興盛,發展了一 系列的「進口替代」、「愛用國貨」等口號支持國內自行車產業,自 1950 年起,

政府便開始管制自行車的國際貿易事項,也由此加快了自行車平民化的速度,

1951 年至 1954 年之間,政府開始插手扶植自行車產業,也是在後續能夠發展順 利的一大關鍵因素,而這段時間的發展即為奠定後續自行車產業發展的基礎,也 是國產自行車發展的開端,1960 年代的自行車市場可謂進入百家爭鳴的年代,

當時出現眾多的批發商或車行投資組車廠,是臺灣自行車業的茁壯期。

10

(24)

1967 年不需掛牌的 49 c.c.日本機車大量輸入臺灣,人們在選擇移動上的方 式,有了更便利、更有效率的選擇,自行車頓時成為相較落伍的交通工具,而後 續自行車也慢慢轉型為「休閒化」、「運動化」。

(四)1970 年後:

這時台灣屬於代工的角色,當時美國車 BMX 興起,日本不想接單而把機會 推給台灣,因而創造了台灣自行車業的黃金時代最鼎盛、最競爭的時候,台灣的 組車外銷廠曾達 60 多家。1970 年代以後,如:巨大、美利達、郁珺等則靠著現 代化的機械設備與技術,加上彈性管理,讓輪界繼續蓬勃發展。但當時由於台灣 自行車沒有工業標準規格,為此,巨大劉金標董事長從日本拿回許多 JIS 的標準 供業界參考,對提昇台灣自行車業的品質與規格標準貢獻良多,1973 年,因第 一次能源危機造成全球自行車市場需求大增,才使得台灣自行車工業步入成長茁 壯期(宋佳芳,2008)。

80 年代在市場需求擴增下,台灣自行車業者不斷致力於品質及技術的提升,

使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相對地驟增,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1991 年起,台 灣自行車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出口值始突破 US$10 億,在全球輪界佔舉足輕重 的地位。由於兩岸分工的模式日益明顯,台灣也逐漸由低價量產的 OEM(代工)

角色轉型為研發、行銷基地,產量雖逐年下滑,單價卻日益攀升,隨著研發創新 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台灣的自行車業正積極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利基(宋佳芳,

2008)。

三、臺灣自行車運動發展

臺灣自行車運動從 1974 年開始發展,但由於早期不受重視,以及自行車的 高失竊率與環境不友善等問題,使得參與自行車運動的人數並不多,自行車運動 的發展也乏人問津。伴隨著節能減碳意識的興起,並配合政府喊出「健康、永續、

11

(25)

顧台灣」的環境政策口號,各縣市政府於近年來也開始推動「國際無車日」活動,

前體委會為了落實民眾盼望台灣可以成為一座自行車島,像歐洲一樣擁有完善且 健全的自行車道路網及自行車友好良善環境的期待,並希望藉此來改善民眾的整 體生活環境,也提出了「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

為配合國家建設永續發展,建構新世紀國民運動休閒生活,教育部體育署自 2002年起,即致力推動「全國自行車道系統計畫」;2006年間更是從「使用率」、

「可及性高」及城鄉差距之需求,以不大興土木,減少環境衝擊,連結運輸系統 等原則,落實推動。2007年委外辦理「臺灣地區中、南、東部自行車道路網細部 規劃」。近年來,國民運動休閒風氣及習慣日漸養成,教育部體育署依據「四年 五仟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以建構區域路網、各路網間串連、打 造環島自行車道為願景目標,透過輔助各地方政府方式,自2008起至2011年止進 一步推動及執行「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在各縣市鄉鎮地區依其地 形地貌,建構優質自行車道,以滿足民眾休閒、遊憩、運動等整體且多樣之需求。

(教育部體育署,2012)

民間方面,在「中華民國自由車協會」與「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等組 織努力不懈的推廣之下,碰巧 2007 年台灣因為電影練習曲掀起了一股單車熱潮

(劉哲男,2013)。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與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 也為了推廣自行車運動與台灣之美,在 2007 年分別舉辦了「自行車環台認證」

與「台灣自行車島(BIKELANE)計畫」的環島認證系統,使得許多人以環台為一 大目標,順利的讓民眾藉由騎乘自行車來認識台灣,並且成功推廣了自行車運 動。

隨著自行車運動人口的增加,許多自行車騎士逐漸把騎乘自行車的目標由休 閒娛樂提升為挑戰自我與追求競技展現,因此每年參加自行車賽事和活動的人數 也逐漸攀升,使得各地方政府以及自行車協會也開始舉辦越來越多的賽事和活動,

12

(26)

並且在內容上也漸趨多樣化。由於自行車運動近年來隨著政府相關政策的施行,

加上時空背景因素配合,以及各個有心發展自行車運動組織的推廣與協助,使得 自行車運動得以迅速發展(劉哲男,2013)。

第二節 體驗理論

一、體驗定義

體驗(Experience)一詞源於拉丁文「Experiential」,意指探查、試驗。人本心 理派始祖 Rogers(1959)指出,體驗的名詞意義為,在任一給定的時刻裡,個體所 發生或進行的事情,這些事情是可以被意識到的。體驗係指經歷一段時間或活動 後的內在知覺,並對其進行處理的過程,體驗不是單純、簡單的感覺,而是對行 為的一種解釋性意識,並且也是一種與當時的時間、空間相聯繫的精神過程(Kelly, 1987)。Joy & Sherry(2003)認為體驗是指對某事物的領悟及感官或心理所產生的 情緒,來自於個人親身參與經歷。體驗的英文源自於實驗(Exmerimenting)、嘗試 (Trying)、冒險(Risking)三字彙,重點是放在個人的參與(Lofgren, 2001)。體驗是 指個體主觀的內在感受,透過事件對個體的刺激,產生心理感受連結所留下的經 驗或印象(林青儀,2014)。體驗是個體對某些刺激回應的個別事件,包括整體的 生活本質,通常是由事件的直接觀察或直接參與所造成的(鍾振華,2003)。體驗 活動在國外風行已久,早有許多學者進行探究,認為體驗是個體對所處情境的實 驗結果,在過程中透過反思而建構知識(Goffman,1974; Passmore,1980; Kolb,1984;

Knapp,1992)。體驗的動詞意義是指有機體內接受當時所發生的感覺生理性事件 的刺激(江光榮,2001)。由上述可知,體驗是個體主觀的內在感受,透過事件對 個體的刺激,產生心理感受連結所留下的經驗或印象(王建智,2016)。

二、遊憩體驗

13

(27)

Kelly(1990)認為遊憩體驗是旅遊過程中,一連串的經驗組成,其中包含正向 與負向的經驗。Fennell(2003)也指出遊憩體驗是遊客在休息時間從事各種富吸引 力的活動,透過活動的過程,追求個人自由、享受愉悅,藉此達到滿足的一種體 驗。陳水源(1989)認為在遊憩活動的過程中,個人會主動蒐集對於各種自然環 境與人文環境的訊息,經由感官感覺後,透過知覺轉換、重組等心理運作過程,

產生對該環境的詮釋,而得到心理上的體會,讓遊客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而 這種體會便是「遊憩體驗」。由此可知,遊憩體驗的獲得,是由活動與環境所造 成,個體在不同的環境下,因個人的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體驗(Ittelson,

1978)。

Clawson and Knetsch(1969)最早依時間序列為向度提出五階段遊憩體驗理 論:

1. 預期階段(anticipated phase):指遊客離家從事活動的這段時間,並根據個人 過往的經驗、資訊及社會價值觀,在此期間內所做的任何旅遊規劃及決策。

2. 去程階段(travel to site):此階段是遊客由家人前往遊憩區的過程,必須透過 交通工具及付出相當的費用及時間來完成此趟遊憩旅程。

3. 現場活動階段(on-site activities):指遊客抵達遊憩區到離開遊憩區的這段時 間,包念期間內從事的所有活動及經驗。

4. 回程階段(return travel):指由遊憩區返回家中的過程,遊客於此階段的需求 和去程相似。

5. 回憶階段(recollection phase):此階段的體驗發生在遊憩活動結束後,包括 個人多方的回憶及整個體驗,產生與實際體驗不同的感受,而形成個人特殊 的觀感。

14

(28)

圖 2 五階段遊憩體驗歷程 資料來源:Clawson and Knetsch(1969)

宋威穎、雷文谷(2009)整理許多研究者文獻後,認為遊客遊憩體驗包含的 構面廣泛且多元,且大部份學者在相關研究中,都包含環境體驗、心理體驗、知 情體驗及感官體驗等,而知性及感官體驗又可歸類成自我成長體驗。

三、自行車活動相關研究

Chavez, Winter, & Baas(1993)從管理觀點探討遊憩性登山自行車騎乘的研究 中,針對USDA與USDI共40位遊憩管理者進行電話訪談調查,主要研究目的在於 探討登山自行車騎乘者與其他活動使用者和自然環境間所產生的衝突。研究結果 顯示,有將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在他們的轄區中,登山自行車騎乘的使用情形適 度,22%的人認為有過度使用的情形;約30%的人認為過度的使用情形會造成環 境資源的破壞;60%的人觀察到登山自行車騎乘者和其他使用者之間有衝突的產 生。絕大多數的受訪者提到登山自行車騎乘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但若要制訂管 理準則,還是必須由各地的管理單位依照不同環境及人文特性訂定之。

施念怡(2010)針對台南巿環運河自行車道,研究自行車騎乘者專門化與流 暢體驗結果顯示,受訪騎乘者多為男性、未婚、大多擁有自己的自行車、最常騎 乘的自行車類型為公路車、偏好的環境類型以坡度具變化性的山岳道路為多數、

最常一起騎乘的對象以朋友為多數。在四個騎乘者集群「玩票型」、「入門型」、「實 踐型」及「專業型」,也發現騎乘者集群在性別、婚姻狀況、是否擁有自行車、

15

(29)

最常騎乘的自行車類型、偏好騎乘的環境類型路線、最常一起騎乘的對象、是否 參與自行車車隊或社團組織、是否曾在自行車活動中獲獎、是否瞭解自行車修理 技術、騎乘自行車已有多久的資歷、多久騎一次自行車、單次騎過最遠的距離及 平均一年花費在自行車裝備的金額方面有顯著差異。受訪者社經背景及活動特性 以及四個騎乘者對流暢體驗有影響。

李宏培(2012)指出自行車環島之中的冒險體驗源自於體驗陌生事物的樂趣 及專注在特殊環境的寧靜與挑戰。環島帶來的改變並非立即顯現,對參與者而言 這是一趟充滿意義的旅行,參與者變得更有自信,並著手實踐夢想,自身的成功 經驗也促使他人勇於行動。自身的特質、環境的磨練與人際的互動都不斷的交互 影響參與者。

鄭貴黛(2016)探究參與鐵駱駝自行車環島活動參與動機與遊憩體驗,顯示 參與鐵駱駝單車環島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21-30歲的學生,主要以同學朋 友介紹方式獲得活動資訊,擁有的車種以登山車為主。每週平均騎乘天數以沒有 騎車者居多,每年在單車上的花費以很少花錢者為主。

林怡美(2016)在自行車環島者挑戰知覺、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度上表示,

台灣位在太平洋上,島上多樣豐富的地形和生態景觀,可以提供多元的冒險遊憩 活動,尤其自行車環島在台灣為重要的冒險遊憩活動之一,深具指標意義。研究 結果顯示,自行車環島者的環境不確定和夥伴能力皆影響心流體驗和生活滿意 度。

李俊德(2017)以赤崁頂136縣道為研究基地,探討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休 閒涉入、地方依附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關係,發現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以男性居多,

佔91.5%;年齡分布在30-39歲之間,佔47.5%;職業分布主要以軍公教佔大多數,

佔61%;教育程度以大學生或專科比例最高,佔78%;個人每月平均所得以6萬 元以上較多,佔42.5%;騎乘同伴以朋友及同事者居多。

16

(30)

黃嘉玲(2018)以創新事業模式探討彰化經典百K自行車活動的價值創造,

研究從Hamel (2000)創新事業模式的觀點,以美利達舉辦的系列活動彰化經典百 K為個案,剖析此活動在事業模式中強調的「核心策略」、「策略性資源」、「顧客 介面」、「價值網絡」。推動彰化經典百K使其從製造業提升到服務業,由純粹生 產到互動體驗的運動行銷,藉由活動的創新表現,讓產業能和車友得以接軌共振,

既能提升車友的價值感知,又能為產業未來的發展描繪出可能前進的方向;另評 估車友的消費價值發現社會群體會影響車友參與活動,車友對於活動所傳達的核 心策略及顧客介面皆能感到認同。

由上述文獻研究發現,騎乘者社經地位、性別、年齡、活動特性及自然環境 對流暢體驗有影響。遊憩體驗的獲得是由活動與環境所造成,個體在不同的環境 下,因個人的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體驗,因此關於環境體驗、心理體驗、知情 體驗、感官體驗及自我成長體驗等,也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

第三節 親子關係

一、親子關係定義

家庭是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子女健全生長的處所(李惠珍,

2008)。而家庭中親子關係的形成,主要是靠血緣關係與法律的兩種關係,所謂 的血緣的親子關係,是指子女一誕生,親子關係便成立,而法律的親子關係,一 般是指缺少血緣關係所形成之親子關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龔 惠文(2006)認為,就現今社會而言,親子關係型態多樣化,如父母離家工作,

子女留給上一輩照顧之隔代教養家庭中,親子關係指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與子女的關係;而離婚或喪偶之單親家庭中,親子關係則只有爸爸(或媽媽)與 孩子的關係,依此情況,實有必要依孩子之家庭狀況將親子關係拓展至孩子之主

17

(31)

要照護者。吳永裕(1996)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間相互對待的態度與方式,

透過交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也就是說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子女對待父母 的態度;相同的,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也會受到子女對待父母的行為方式所影 響。

親子關係除了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外,也會因個體發展而產生 變化。在感受方面,是一種彼此感受到的氣氛,包括情感上的交流,彼此間的信 任,互相的依賴程度及對待方式,是影響著彼此的心理感受。兩者是透過親情相 互影響的(林秀茹,2014)。親子關係涵蓋了雙向溝通、親子間的情感互動、與 父母教養的態度三個層面(魏鈺珊,2006)。以家庭發展的角度來看,親子關係 是一種持續發展的關係,隨著年齡的增加,關係的內涵會有所改變(吳嘉瑜,2004)。

親子關係是一種能彼此感受到的氣氛,包括彼此間的信任、情感上的交流、互相 的依賴程度及對待方式,可得知親子關係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強調雙向的互動,

當中包含親子間相互對待、分享與依附、相互信任、情感交流、友誼交往、獨立 自主等層面來建立雙向的親子關係(蔡沛華,2017)。

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個體一出生就與家人具有持久性的情感,在家庭中,能夠表達其快樂與悲傷 的情緒,並在受創後能得到家人安慰,因此家庭的心理功能,對子女的身心發展 及情緒管理,實在具有深遠的影響力(Hurlock,1994)。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 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可提升人際互動的能力(連廷嘉,2004)。當親子之 間缺乏良好的互動模式及溝通的管道時,許多的社會問題將衍生而出(陳素秋,

2007)。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1996)即主張家庭中親子間的疏離是產生社會亂 象與青少年問題的根源。親子關係對於旅遊過程中的體驗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 但家人間的關係互動不好,不僅會影響旅遊的氣氛也會降低旅遊的滿意度。與他 人的正向關係可以增進個體心理的幸福感,而社交技巧透過與他人的正向關係,

18

(32)

也可以增強心理的幸福感。因此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發展出孩子健全的人格,

也能塑造美滿的家庭生活(蔡春美等,2005)。

以下為親子關係互動影響的層面:

(一) 親子間的疏離產生社會亂象

在繁忙的工商業社會中,具父母職者常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中良好親 子關係的建立,導致對某些孩子而言,父母親像賺錢的機器,當親子之間缺乏良 好的互動模式及溝通的管道時,許多的社會問題將衍生而出(陳素秋,2007)。

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1996)即主張家庭中親子間的疏離是產生社會亂象與青少 年問題的根源。

(二) 親子關係之影響大於家庭結構

方慧民(1985)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對兒童在校適應與情緒適應之影響大 於家庭結構,意即儘管是在結構不完整的家庭中,倘若能妥善的經營親子關係,

便能協助孩子順利成長。由此可知,親子關係攸關一個孩子的健康發展,父母與 孩子的關係良好,即使是在較弱勢或結構不完整的家庭,孩子仍能有很好的發展 與表現。

(三) 親子關係影響成年時期面對事物之態度

在 Korkeila,Kivela,Suominen,Vahtera,Kivimaki,Sundell,Koskenvuo &

Helenius(2004)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若家庭遭遇困難(如經濟困窘、家庭中紛 擾不斷等)及親子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低落,皆是造成成年時期面對事物悲 觀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遭逢問題,若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將會減少消極態度的程 度。由此可知,孩子與其主要照顧者的關係影響了孩子外在的行為表現與內在心 理的發展,故為人父母者不可輕忽之。

(四) 凝聚家庭向心力

19

(33)

有些學者認為父母多參與子女的休閒運動,可以經由彼此的互動來凝聚家庭 的向心力,藉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2000)。

有些學者指出親子關係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子女之生理健康、態度行為、價值觀 念及未來成就,茲舉其對子女之語言發展、人格形成與人際關係等三方面之影響,

以說明親子關係的重要性(蔡春美等人,2005):

1、對語言發展之影響

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常可給予子女正向的語言,促進子女的語言發展。

2、對人格形成之影響

個體的最初教育場所是家庭,而家庭中以母親為中心的各項活動,對子女的 人格發展影響最大,沒有母愛教育的兒童,其心理的發展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3、對社會人際關係之影響

親子互動不僅提供父母教育子女的機會,也為子女提供行動的榜樣,讓子女 藉由親子互動,與父母同化,發展合宜的社會行為模式,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的 態度,這對子女社會人際關係有莫大的助益。Hartup(1989)指出與重要他人的親 密關係能提供子女保護與安全感並影響子女的社會能力。在研究中指出,與父母 親互動較親密、較頻繁、較不易感受父母親之權威管教的子女,較易形成與父母 親的安全依附關係(莊麗雯,2002)。

三、母女關係

在多數家庭當中,母親多為照顧者的角色,加上女兒與母親相同性別的因素,

使得女兒容易對母親發展出高度的依附關係,並表現出強烈的情感需求(Firstone, 2004;Hershberg, 2006)。一般而言,女兒對母親強烈的親密需求會發展出正向的 母女關係,但當女兒感覺需求不被滿足時,期望與感受不對等時,會對母親表現 出更嚴重的情緒壓抑與負陎行為,包括情緒壓抑、疏離、抗拒、攻擊性、忌妒、

緊張、衝突、矛盾等關係危機(Firstone, 2004;Hershberg, 2006;吳淑儀,2008;

20

(34)

易言嬡,2003)。Chodorow 認為母親是孩子們第一個愛戀的對象,女兒因為與母 親性別相同,經由個人認同而相互參與對方的生命,因此可以保持與母親共生依 存的緊密關係,母女緊密相互依賴是女性人格發展的潛力所在,故母親與女兒的 關係是延長而共生的親密關係(張君玫譯,2003)。

簡淑伶(2000)的研究指出,在母親的眼中,青少年時期的女兒就像隻蛻變 中的蝴蝶,在蛻變的過程中,母女關係得以重新建構與轉接,進一步產生顛覆原 有父權體制的力量。青少年的女兒雖然和母親較親密,也比較會向母親尋求支持,

但母親卻因此比父親更容易成為其衝突的對象(楊秋燕,1993)。王枝燦(2000)

的研究也指出,當親子之間的情感認同越高、越強,青少年就越不會有偏差行為 的同儕交往,因此青少年會有的偏差行為也越少。

Chodorow(1978)指出母親與女兒之間存在著「多重認同過程」(multiple identifications),與母親同一性別的女兒,會以母親為認同的對象,來模仿塑 造自己的女性角色,但同時她又必須長大成為一個脫離母親的獨立個體,這種 既認同又分離的成長過程,成為女兒生命中難解的雙向拉扯。也因此女性對自 己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部份的影響是來自母親對她的教養與看法。

Collins(1991)也指出,母親們心中希望女兒自我肯定、鼓勵自己的女兒有更多 方向的發展,但在生活的現況中卻須考慮確保女兒生存,在社會中的實際生存 問題,而必須教導女兒服從社會的壓迫,適應壓迫的體制,形成母女之間兩難 的困境。

由上述文獻研究得知,親子關係除了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外,

也會因個體發展而產生變化。當親子之間的情感認同越高、越強,青少年就越不 會有偏差行為的同儕交往,而且女性對自己的認識與價值判斷,有很大部份的影 響是來自母親對她的教養與看法。

21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主要探討社會的變動現象,研究者需要對當時現象有著高敏感度的 察覺,在一個自然情境中,運用多種方法對受訪者搜集資料,且對資料搜集進行 詮釋時,必須以被研究者的觀點出發,融入受訪者的情境中,包括主觀感受、知 覺、想法,進而理解行為之外顯或其中意義(姜凱心,2015)。

本研究欲瞭解女性親子經過長時間的單車環島體驗歷程中,去瞭解參與者對 於單車環島的感受與體悟,在這樣的辛苦冒險的歷程中,母親的角色對於女兒的 影響層面,最後探討女性親子參與者的改變,這包含許多參與者的個別主觀經驗 和內心的轉變。由於女性親子從事單車環島方面研究甚少,質性研究較能展現其 特殊性,故選擇質性研究。

現今休閒體驗逐漸被重視,且環島的方式很多種,本研究欲探討為何參與者 採用單車環島方式展開體驗歷程,並進一步探討參與者身心理影響以及轉變。本 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採用研究對象,並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研 究。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對參與者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參與者體驗歷程,依體驗歷程之 時間順序,描寫其體驗歷程,並探討參與者對於單車環島的看法與實際的體悟,

最後探討參與者的改變,如圖 3 所示。

22

(36)

圖 3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是以一對女性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為主,並探討參與者的體驗歷程 與行為轉變,下列分別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選擇以及受訪者基本資料。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受訪者為女性親子單車環島的騎乘者,並且大部份時間利用單車 工具進行環島者,親子性別皆為女性,即母親與女兒,母親年紀不限,但女兒年 齡需在國中以下仍需母親照顧者,藉以瞭解經過長時間同甘共苦的體驗歷程對未 成年青少女與母親之間的影響以及未來的轉變為何。

二、研究對象選擇及受訪者基本資料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方式,透過週遭親朋好友們的推

體驗 歷程

出發的 動機

所面臨 的挑戰

問題的 解決過

程 環島經

驗的收 穫 行為轉

23

(37)

荐,選擇以 2018 年寒假時間參與單車環島之母女為對象。本研究分別於民國 107 年 4 月 4 日和 6 月 2 日與受訪者進行訪談,為顧及研究倫理,並保障研究對象的 隱私,故研究報告受訪者之敍寫以匿稱方式處理。阿母為單親媽媽,育有 1 女,

在阿女三歲多即獨自撫養,目前擔任國小代理教師,阿女為課業繁忙的國一生,

母女倆個性活潑熱情,皆喜愛運動以及探訪大自然,曾經參加荒野親子團七年和 童軍團四年,目前阿母仍為新北巿某童軍團副團長,阿女為同團的女童軍,同時 母女倆也是某鳥會的授證志工。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如表 2。

表 2 受訪者的基本資料表

編號 受訪者暱稱 性別 年齡 職業 環島天數

1 阿母 女 45 代理教師 13 天

2 阿女 女 13 國一生 13 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重視研究對象個別經驗之研究方法,而本研究主要是 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希望能夠瞭解女性親子在單車環島體驗過程中 遇到哪些阻礙或困難,如何解決,透過深度訪談能夠更深入了解與認識這對母女 內心層面的感受,呈現真實的生活樣態,使本研究更具實證價值。質性研究收集 資料的程序包含四種基本類型,包括觀察資料、訪談資料、文件資料、聲音與影 音資料(張宇樑、吳樎椒,2007)。本研究依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收集,經受 訪者同意,針對研究問題及訪談大綱進行訪談,且以錄音方式紀錄,避免訪談資 料疏漏及遺失。另外以文件資料方法收集資料,包含訪談大綱、訪談同意書、錄

24

(38)

音器材及逐字稿記錄、受訪者札記、研究者日誌、文獻閱讀等等,以利分析資料 時補充說明使用。其主要研究工具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

對質性研究者而言,研究者即是研究工具,在不違背倫理道德下,研究者採 取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為本,依現場實際狀況,彈性調整並引導受訪者針對主題 進行深入陳述,研究者透過與受訪者雙向良性互動,觀察受訪者之語言、表情與 動作,瞭解受訪者主觀感受與想法,取得有效且實用的資料,以期獲得豐富、真 實及貼切資料。研究者同時扮演文字轉譯者及資料分析等角色。

二、深度訪談法

質性研究的訪談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談話,而深度訪談法為質性研究中最廣為 人用的。Crabert & Miller(1992)將質性研究的訪談視為一種對話之旅,本研究探 用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經常採行的資料蒐集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訪談者 與受訪者之間的口語交談,達到意見交換與建構,是一種單獨的、個人的互動方 式,受訪者藉由訪談的過程與內容,發覺、分析出受訪者的動機、信念、態度、

作法與看法等。此研究方法是一種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面對面的社會互動過程,

訪問資料正是社會互動的產物(畢恆達,1996;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 玉等譯,1998;袁方編,2002)。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來進行搜集資料。Tutty, Rothery & Grinnell(1996) 提到半結構式訪談包含下列幾個優點:(一)可採較為開放的態度,往往會有意 外的收穫。(二)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受到較少限制時,通常會採取較開放的態 度來反思自己的經驗。(三)想要深入瞭解個人生活經驗或將訪談資料進行比較 時,是非常適合運用的方式。利用逐漸深入的訪談方式,引發受訪者的回顧並描 述參與冒險活動者的經驗,呈現其個人主義的觀點,如此一來便能顯現其人格特

25

(39)

質。

二、訪談大綱(附錄一)

訪談大綱主要目的在實際訪談時,提醒訪談者訪談的問題的主軸,對主 題基本脈絡有輪廓可循,而訪談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訪談當時情境,決定問題 的次序或者其他問題,以協助瞭解參與女性親子單車環島的參與動機、體驗 歷程、身心理影響以及歷程前後的轉變等情況。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相關 文獻加以編製訪談大綱,內容分別為參與者基本資料、參與者的參與動機、

參與者的體驗歷程以及參與後的轉變。訪談大綱內容分析架構如下表:

表 3 訪談大綱分析架構表

分析架構 序號 討論內容 題項 認識女性親

子單車環島 參與者

1 受訪者背景資料 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單 車環島日期。

單車環島體 驗歷程出發 前

1 單車環島動機 決定單車環島原因?是否有目 標?

2 行程規劃

行前準備或訓練、預計行程及花 費、規劃時有遇到哪些困難?如 何面對與處理?

3 出發前心情 擔心何事?家人朋友支持嗎?

單車環島體 驗歷程中

1 危機處理

遭遇到哪些困難?是否曾經有放 棄的念頭?有發生母女衝突嗎?

如何面對與處理?

2 深刻回憶 印象深刻的體驗、母女美好的記 憶

單車環島體 驗歷程結束 後

1 身心理影響

最大的收穫、完成歷程的心情、

與家人朋友分享、對自己的想 法。

26

(40)

2 歷程前後的轉變

最大收穫、會再一次環島嗎?歷 程前後行為及想法的改變、對臺 灣這塊土地的想法、母女倆的影 響、 給別人的建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訪談同意書(附錄二)

基於研究倫理道德,以及對受訪者的尊重,擬定訪談同意書,在訪談同 意書上表明研究者的身份,說明研究目的,明確訂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使雙 方在愉快的氛圍下完成本研究。

四、錄音器材及逐字稿記錄

錄音器材是訪談的必備工具,也可檢視研究者反省之處,提供研究者日 後資料分析整理時,避免遺漏情況。為確立訪談資料完整,訪談前會徵求受 訪者的同意,採全程錄音,並於訪談結束後,做成訪談逐字稿,整理過程中 若有遺漏或遺問,再請受訪者協助回答問題,並檢核訪談逐字稿,以提高資 料收集的可信賴度。

五、文獻閱讀

研究者大量閱讀與主題相關之書籍或文章,將有助於詮釋受訪者體驗歷 程的基礎。

27

(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章節主要在探討女性親子單車環島參與者動機,並依體驗歷程之時間順序,

描寫其體驗歷程,探討受訪者對於單車環島的看法與實際的體悟,最後探討受訪 者的改變,從中尋找改變後支持信念的力量。

第一節 單車環島參與者動機

每個人出發環島的原因不盡相同,其動機也大不相同,每一趟的旅程都像在 冒險,必須要鼓足勇氣,勇住向前。女性外出往往最在意安全,母親曾經為了安 全而裹足不前,為了挑戰自我樂趣、為了釋放壓力、為了增近親子感情、為了自 然生態學習,最終讓內心的「渴望」與「衝動」戰勝了恐懼的阻礙,母親膽大心 細的態度也影響了女兒。

究竟是什麼原因和動力讓這對母女踏上暗藏危機、充滿冒險未知的環島之路 呢?就一個對單車環島有興趣的母親而言,總是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以及安全問 題恐懼著。

其實好幾年前就想環島,但一直沒有勇氣,想說我一個弱小的女子可以嗎?而且 馬路上的車那麼多,還有大卡車,安全嗎?(阿母)

我最大的考量是安全問題,畢竟我們母女倆都是女生,萬一遇到壞人怎麼辦?晚 上人生地不熟的,萬一又找不到住的地方怎麼辦?(阿母)

我看到網友們分享的,一天都騎一百公里那種,太恐怖啦!

剛開始我也會擔心害怕呀!畢竟我們都是女性,很怕遇到色狼,不過媽咪說我們 騎白天就好,一定要在傍晚前抵達民宿,要不然晚上很危險,而且有媽咪在身邊,

我就什麼都不怕了。(阿女)

安全考量是女性從事戶外活動的阻礙之一,尤其是母親帶著花樣年華的青少

28

(42)

女,顧慮會更多,會花更多時間調整心理素質,一旦解開顧慮就會勇往直前。

單車環島這件事一直放在心裡,一方面想等孩子長大,騎車技巧更好,一方面也 是自己長久以來看著許多部落客的環島文章,建立自己的信心。還有環島的自行 車專用車道,這個很重要,我女兒雖然會騎車,但是騎車技巧很糟糕,有環島自 行車車道,周圍沒有其他車,我比較放心,就這樣,慢慢地期待興奮大於恐懼後,

覺得好像可以出發了。(阿母)

媽咪就一直跟我說我們來去騎那個新店到淡水好不好?然後就說了好多次都沒 有去,然後現在一決定要去就是去環島。(阿女)

研究者根據訪問過程將受訪者決定單車環島的動機分析如下:

(一)為了挑戰自我

單車環島充滿挑戰與風險,以足夠的知識、膽識來尊敬大自然,必能體會單 車環島活動的樂趣。

好幾年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身為臺灣人一定要做的三件事:登玉山、

環島和泳渡日月潭」,這三件事讓我很嚮往,但登玉山我沒體力,泳渡日月潭又 一定要三人以上,我們家就兩個人,人數不夠,那就從單車環島開始,一方面也 是想自己的年紀也大了,再不做就來不及了,人不瘋狂枉少年,用熱血來證明自 己的活力。(阿母)

我們母女倆獨特的啫好,溼地踏查,應該也沒什麼團會帶這種行程吧!只好自己 硬著頭皮衝啦!(阿母)

我那時候只要一想到我要環島,我就一整個興奮,尤其看了許許多多的部落格日 誌後,減少了許多莫名的恐懼感。(阿母)

我是因為我很喜歡騎腳踏車,那是因為那個風吹起來很爽很舒服,我覺得應該會

29

(43)

很好玩。(阿女)

單車環島也可以在挑戰夢想之餘,一邊旅行一邊幻想健身減肥,也是人生一 大樂事。

有時候會想到只要環島完,我可能會瘦下 10 公斤,我就會不由自主的笑,哈哈 哈~(阿母)

媽咪說我太胖了,騎車環島剛好可以減肥。(阿女)

鼓勵小孩走出舒適圈,跳脫原生活範疇,透過單車環島體驗歷程培養小孩獨 立思考、應變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從去年我們從荒野親子團離團後,好像就沒有什麼可以磨練心智的活動,而且 現在國中生都以課業為主,再加上這一年的假日活動幾乎都是健走型的賞鳥團,

這對女兒來說太容易了,還是來點刺激冒險的單車環島比較有趣。(阿母)

其實只要把擔心害怕的問題提出來,想策略去解決就好啦!害怕色狼,那就騎白 天,晚上不要騎;害怕體力不夠,那就一天騎 50 公里,不要太勉強自己;害怕 找不到民宿,那就先訂好民宿,雖然冒險感減低,但是沒辦法,這是身為女生保 護自己一定要做的事,沒有強壯的男性英雄來保護我們,要不然還真想要每天露 營,更省錢。(阿母)

我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反正就遇到再說囉!(阿女)

(二)為了釋放壓力

適度的壓力可以讓人成長,但過多的壓力則令人無法喘息,甚至生病,而旅 行和運動,是釋放壓力最好的良藥,旅行的方法有很多,單車環島是其中一個,

更是運動項目之一。

其實也剛好決定環島那陣子壓力蠻大的,想說好好遠離塵囂,利用腳踏車來放縱

30

(44)

自己。(阿母)

(三)為了增進親子感情

母女倆為了單車環島,因此有了共同的話題,不但增近了彼此的感情,也為 共同的目標而積極努力。

自從女兒上了國中後,為了爭取時間寫完作業早點睡,所以我們在家的談話內容 幾乎都是趕快寫作業、趕快洗澡、趕快睡覺之類的,所以也是想說要製造一些不 一樣的生活和回憶,製造一些共同的話題,畢竟孩子的童年,雖然已經是青少女 了,父母也是要特別用心營造的。(阿母)

我們會因為想環島,所以討論一些事,或是亂講一些什麼的,很好笑。(阿女)

我很感謝媽咪帶我去環島,超愛我媽的。(阿女)

雖然我沒什麼參與行前計劃,但是我媽有時候都會把計畫告訴我,包括她怎麼想 的?為什麼要這樣做?讓我也可以學習到媽媽的待人處事。(阿女)

媽咪的好友都會在 FB 為我們打氣加油,有的還說打賭我們環一天就會哭著回家;

有的打賭順利環完島要請我們吃大餐,我想應該是他們認為我們是弱小的女子吧!

媽咪說衝著這些人,腳再怎麼沒力,一定要堅持踩下去,只要一想到多踩一下我 們就有大餐吃,我們就一定騎得到。我覺得我媽很好笑。(阿女)

(四)為了自然生態學習

孩子為了玩,多半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媽媽給予環島相關的訊息,女兒可 以利用假日休息時間查詢資訊,主動求知。

有時候我會利用假日沒有出門時,讓女兒去查一些訊息。(阿母)

如果我寫完功課,媽咪都會讓我上網查資料,看我想要去哪些溼地,那些溼地的 特色有哪些?(阿女)

31

(45)

為了表示對這片土地的熱情與關懷,這趟旅行也帶著拍鳥相機到溼地賞鳥,

為鳥類生態留下的美麗倩影,

我們為這次環島訂了一個主題,叫做溼地走讀,我們為此還特別去買 P900 相機 當她的成年禮,讓她可以好好地捕捉鳥影,主要是可以做為將來判讀鳥種的資料。

(阿母)

媽咪說要買相機給我拍鳥講很久了,這次終於買了。(阿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自己親身體驗,增廣見聞,才能明白固中的意 義。

我們之前在鳥會上課時,書裡畫的跟實際上看的,尤其是水鳥,真的很難對應,

為了增加自己賞水鳥的經驗值,更希望鳥功可以突飛猛進,所以這次以溼地走讀 為主題。(阿母)

我覺得騎車賞鳥就是很好玩,就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看到鳥,我希望這次可以 看到很多鳥,並且認識很多朋友。(阿女)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行程,都是從第一步開始的,受訪者從搜集 資料的過程中,慢慢地克服了心理障礙,為了挑戰自我、釋放壓力、增近親子感 情以及自然生態學習,而決定單車環島行。

第二節 單車環島體驗歷程

一、出發前

要享受安全又精采的單車環島,完善的行前準備不可少,前人的經驗很重要,

資訊科技發達的現代,多上網查詢可以增加旅途的完備。

32

(46)

我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找資料,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最主要是想要找跟我一樣 是媽媽帶小孩的,畢竟女生跟男生就是不一樣,女生要擔心的事情總是比男生多,

找了一陣子只有找到一對,但是那一對母女的女兒已經成年了,是女兒保護媽媽,

跟我們不一樣,後來我就看獨自一個女生騎單車環島的,我大多參考她們的心得 感想。(阿母)

我還擔心萬一輪胎破了要補胎怎麼辦?落鍊我還會修,我小時候騎車常常落鍊,

但是沒有補過胎,後來看到一篇網友寫的,雖然補胎的機率蠻高的,但是也有很 多完全沒補胎的環島,這個給我很大的信心,哈哈哈~還有一個網友建議一定要 把補胎工具買齊,出發前先去車行請教如何補胎,然後再從 Youtube 上抓補胎教 學影片,到時候萬一遇到了,照著教學影片做就好了。(阿母)

因為只有母女倆去單車環島,在規劃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較多的困難,

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與預防,解決問題,降低困難。

我主要擔心時間不夠,以及寒流、下雨的問題。時間不夠是希望可以安排每天騎 50、60 公里就好,不要太累,但又要在過年前回到家,這樣的時間及想法風險太 大(阿母)

電視一直報導著又濕又冷的寒流即將到來,真是令人擔心啊!所以我買了兩件式 雨衣。(阿母)

我想要克服我對大客車的恐懼,就是你騎在路上,後面突然一台大車就這樣呼~

靠你很近,所以媽媽就幫我裝了一個後照鏡,然後我就比較不怕,因為可以看得 到後面的來車。。(阿女)

我擔心下雨,因為下雨騎車很不舒服,不過我們有準備雨衣和雨褲。(阿女)

還有就是都沒有鳥,看不到鳥。(阿女)

33

(47)

(一)行程規劃

出發前擬定完善的行程規劃,將突發困難降低,使得這趟歷程更加順利行進。

阿母提供的行前規劃表如附錄三,為顧及研究倫理,並保障研究相關對象以及民 宿的隱私,故研究報告相關人員或民宿名稱之敍寫以**方式處理,研究者將阿 母的行前規劃表整理如下:

表 4 阿母的行前規劃簡表

日期 行程 預估時間 騎乘公里 住宿地點

1 2/4(日) 台北關渡公園、十三行博物 館

07:00 從家裡出發 18:00 抵**家

75KM 大園 住**家

2 2/5(一) 大園許厝港溼地、觀音藻礁 09:00 出發

16:00 抵**汔車旅館

47KM 新竹

**汔車 旅館

3 2/6(二) 新竹香山濕地、十七公里自 行車道

08:30 出發 18:00**民宿

76KM 台中

**民宿

4 2/7(三) 台中高美濕地、福寶濕地 08:00 高美溼地 17:00**雅居

52KM 彰化

**雅居

5 2/8(四) 彰化王功採蚵 11:00 出發 18:00**民宿

62KM 嘉義東石

**民宿

6 2/9(五) 嘉義鰲鼓濕地 07:00 出發 17:00 寶雅延平店

53KM 台南

**家

7 2/10(六) 台南鹽田濕地、四草濕地 08:00 出發 17:00**家

48KM 台南

**家

8 2/11(日) 趕路 07:00 出發 18:00**棧

93KM 屏東枋寮

**棧

34

(48)

日期 行程 預估時間 騎乘公里 住宿地點

9 2/12(一) 台東森林公園 5:30 出發 6:15 枋寮搭火車 8:31 台東火車站 18:00**民宿

70KM 花蓮富里

**民宿

10 2/13(二) 沿路欣賞風景 09:00 出發

17:00 抵達**宿舍

61KM (花蓮)

**宿舍

11 2/14(三) 花蓮馬太鞍溼地 08:00 出發

16:22 花蓮火車站到宜蘭 18:18 宜蘭火車站到礁溪 18:40**民宿

52.5KM 礁溪

**民宿

12 2/15(四) 除夕

礁溪塭底、釣鱉池賞鳥、頭 城下埔

07:00 出發

15:00 羅東首都客運

30KM 回家

資料來源:阿母提供,研究者整理 1.預計環島天數

環島天數大概就是由假期天數、體能狀況、及食宿預算三個因素來折衝決定 的,因為母親職業是國小教師,女兒是國一學生,所以只有寒暑假才有空,為了 避開炎熱的夏天,所以選擇寒假。

平時我不好請假,所以我們只能利用寒暑假。(阿母)

一想到暑假的太陽,可能到時候會早上四點半出發環島,十點到十六點睡午覺休 息,傍晚再開始騎到晚上,而且也沒什麼鳥可賞,所以立馬決定寒假,寒假可以 睡到飽再出發都不會晒太陽,只是衣服比較多而已。(阿母)

一天環一個縣巿的話,聽媽媽說好像有26個縣巿吧!26天那就大概就一個月

35

數據

圖 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 五階段遊憩體驗歷程 ..................................
圖 2 五階段遊憩體驗歷程  資料來源:Clawson and Knetsch(1969)
圖 3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是以一對女性親子單車環島體驗歷程為主,並探討參與者的體驗歷程 與行為轉變,下列分別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選擇以及受訪者基本資料。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受訪者為女性親子單車環島的騎乘者,並且大部份時間利用單車 工具進行環島者,親子性別皆為女性,即母親與女兒,母親年紀不限,但女兒年 齡需在國中以下仍需母親照顧者,藉以瞭解經過長時間同甘共苦的體驗歷程對未 成年青少女與母親之間的影響以及未來的轉變為何。  二、研究對象選擇及受訪者基本資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enable the research team to gain a more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40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cluding 32 in eight case study

The Seed project, Coding to Learn – Enabling Primary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C2L),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coding as a means of motivating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able to recognise th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kills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cess are pivotal to 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Next, according to the bursts selected by a biologist through experience, we will gener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stablish three screening conditions.. These three

Based on the author'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experience in He Hua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the paper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effect of Fo Guang Shan

19 Sue Hamilton,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Human Being According to Early Buddhism, London: Luzac Oriental, 1996; Sue Hamilton, Early Buddhism - A

Each course at the Institut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un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tal number of hours per week devoted to that subject, including classwork, laboratory, and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