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小學師資培育的主要目標,係在培養良好的小學師資,使千千萬萬學生在良師的帶領 下,接受完整、正規的教育;因此,小學師資培育的成敗關係著國小學生的素質與教育的 品質。誠如西諺所說:「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校」(As the teachers go, so goes the school.),學校教育的成敗關鍵,還是要看教師品質之高下而定,所以國小師資職前教育良 窳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品質的提昇有賴於具有優越專業素養之教師,因此世界各國在追求卓越的教育改 革中,莫不以師資培育之興革為重要的環節(楊深坑、歐用生、王秋絨、湯維玲,1994)。

師資培育的改革運動在全世界的許多國家如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美國展開,這些改 革的動機都是背後某些不同的力量所趨使,以美國為例,師資培育的改革有增加一些規 範、課程、評估和條例的政策,以及全球化的概念和全球化經濟意識型態所趨使的改革

(Delandshere & Petrosky, 2004)。

楊思偉(1992)提出中國的師範教育多年來也和台灣面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師資素 質不齊、普遍低落,而中國長期以來,由於證照制度未建立,師範畢業生轉業問題嚴重,

不合格教師一直偏高,使得師範教育仍呈遲滯落後的局面,所以中國為了解決師範教育的 問題,展開了一連串的復原與改革工作,並逐步落實「普及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文盲」

的「兩基」政策。陳永明(1999)提到中國在 1986 年公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 育法」並依第17 條制定了「義務教育法施行細則」,按省、縣、鄉分級管理,並因地制宜、

分階段、有步驟的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可稱為「法制化與普及化的教育」,而又在1993 年 第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教師法」的制訂,將每年9 月 10 日為教師節明定於該法中,對

於教師社會地位的尊重,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另外,自 1995 年起,中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簡稱九五),

而「211 工程」是其在「九五期間」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其中「21」是代表面對 21 世紀,

而「1」是重點建設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其中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6 所名列 其中,顯示中國當局在發展高等教育以增加其競爭力的同時,也選擇了幾所師範大學作為 提昇教育品質與不斷求新求變的努力方向,以協助其轉型為綜合大學,並進一步落實其一 貫堅持「科教興國」的目標(錢國旗,2005)。董川峰(2005)提到中國教育部在中國華 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國際教師教育論壇」的會議中提出制訂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時間表,

這一課程改革包括頒佈「教師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更新課程結構和內容,形成新的 課程體系」、「建立教師教育品質評估制度」等。

台灣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範院校努力嘗試轉型、與其他大學策略聯盟、或整併。

所以在2000 年 1 月 15 日台東師範學院轉型為國立台東大學籌備處揭牌成立;2000 年 2 月 嘉義師範學院與嘉義技術學院整合為國立嘉義大學,開啟台灣師範院校轉型之契機(曹仁 德、梁忠銘,2002)。2005 年,6 所師範學院提出轉型發展計畫,改制成教育大學,其中 在課程規劃方面,均已重整零碎課程、建構具有核心能力的新課程,增設就業專長學程。

所以上述的師資培育改革都對台灣的師資培育有顯著的影響(教育部,2005)。

中國與台灣由於歷史因素,分隔了 50 多年之久,時空變遷極大、政治意識不同、經 濟體制走向及本身環境發展需求各異而呈現了不同面貌,中國各方面的現代化發展舉世共 賭,為了提昇教育績效與培育國家永續發展所需的人才,兩岸對師資培育制度的改革可謂 著力極深。然而,中國和台灣現今都正努力把師範院校轉型為綜合大學,其中在課程規劃 上,更新了課程結構和內容,且都形成新的課程體系,所以若能對彼此的小學師資培育課 程深入研析,切實瞭解與比較,截長補短,將有助於台灣小學師資培育課程的優質發展,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台灣的師範教育在 40 餘年來培育了許多優良師資,為國家安定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

礎。但最近,由於社會激變,導致師範教育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以小學師資培 育課程的演變深受時代環境變遷的影響甚钜,其間面臨幾次重大轉折,如改朝換代、新學 制之實施及教育新法之公佈等變遷過程,使我國社會文化產生很大的差異、教育政策需要 改革、師資培育面臨制度與課程內容修正的挑戰。因此台灣的師資培育機構由1987 年改 制為師範學院以來,為了因應未來社會的多元化,來提高師資素質,開拓師資本身專業性 與多樣性的內涵,所以對於課程的訂定有謹慎的規劃,目的就是要培養優秀的教師去培育 下一代。然而在1994 年「師資培育法」的出爐下,而出現前所未有之局面,此一立法象 徵台灣教育史上一大進步,「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實行,確保教育品質的再次提昇。所以,

當台灣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教改工程的同時,師資培育素質的提昇與專業化一直是大家關 注的焦點,反省與批判的思維能夠更進一步檢視問題的盲點所在,並謀思解決之道,如此 才能使小學師資培育課程在時代不斷的變遷之下求新求變,培育出國家發展與社會需求的 師資水準,這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綜合上述,本研究者認為中國、台灣這二個國家面臨新世紀的挑戰,莫不致力於藉由 教育成效的提昇以培植更高素質的人力進而促進社會進步,也因此各國一向重視師資養成 教育,以期提升教師素質,有效落實各項教育改革工作,獲得期待之教育成果。然而中國 與台灣在歷史上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但由於政治因素,導致兩岸形成一種相當特殊的關 係。但在1990 年代以後,由於兩岸關係的改變,研究中國教育的期刊論文或學位論文,

有著明顯增加的趨勢,所以在這個新的階段裡,兩岸關係的變遷,不再是教育學術研究的 考量因素,研究方法的重視,也是此一新階段的特色;期望更接近中國教育的真實情況。

但有鑑於中國和台灣兩國當局對於師資培育課程的改革所下心力較之從前可謂進步極 大,但是在論述探討師資培育、師範教育專文並不多見,也因時間限制,使資料、文獻未 能更新而與現況有出入,突顯追蹤、探究後續之發展實屬必要,深入瞭解現況與相關法令、

措施等已刻不容緩,這使得本研究之動機愈顯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