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音樂不僅是一門藝術、一項娛樂,更是一種教化的工具。音樂的教育功能主 要是透過情緒感染和情感共鳴來實現,音樂需要透過人聲或樂器來傳達,因此培 養學生藝術的表現和創造力,歌唱和演奏技能的訓練是不可忽略的 ( 張蕙慧,

1997 ) ,其中器樂演奏更可擴大學生音樂接觸範圍,提升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 基本技能及活用音樂的基礎知識 ( 張蕙慧,1996 )。

1935 年 Edgar Hunt 將直笛推廣至英國學校的音樂課程,使直笛正式由純粹的 演奏型態延伸至教學的運用後 ( Hunt, 1984 ) ,許多教學系統開始將直笛作為學 校音樂課程的一部分,德國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Carl Orff 把直笛列為主要的旋 律樂器,藉由直笛培養音樂基本能力,同樣的,匈牙利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

Zoltan Kodaly

也發現直笛是相當適用於兒童音樂課的樂器 ( 鄭方靖,1997 )。固然音樂 教學中所使用的樂器種類繁多,但旋律樂器中使用率最高者當推音色優美、容易 學習、價格低廉且又攜帶方便的直笛 ( 古志騰,2005 ) 。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會 議 ( Music Educators National Conference, 簡稱 MENC )並將直笛推薦給國小教師 作為教學之用 ( Doherty, 2000 )。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自小學階段將直笛列入課程教學,最早起於民國 64 年教育 部公布的<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將直笛列為第四學年的曲調樂器學習項目之 一 ( 教育部,1975 ) ,國中從民國 72 年公布的<國民中學音樂課程標準>,亦開 始將直笛列入演奏教學項目的學習樂器之一 ( 教育部,1983 ) ,之後於民國 82 年公布的<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民國 83 年公布的<國民中學音樂課程標準>

2

中,均明定從國小三年級起習奏曲調樂器直笛 ( 教育部,1993 ) ,國中則以中音 直笛為主要學習樂器 ( 教育部,1994 ) ,再加上民國 80 年臺灣區音樂比賽正式 將直笛列為國民中小學團體及個人比賽項目,這些做法均顯示直笛已成為學校音 樂課程在器樂教學的重要樂器之一。

自民國 89 年公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開始,到民國 92、

97 年公布及修訂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器樂演奏方面希望達到

「養成與他人共同演奏時,相互聆聽與協調的技能、以模仿或視譜等方式,演奏 多種文化風格的樂曲及籌劃、演練及呈現音樂展演,以表現合作學習的成果等能 力」 ( 教育部,2008 ) 。目前直笛是學校音樂課程器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樂器,

對學生而言,直笛有體積小、重量輕、價格便宜、吹奏技巧不難的優點,能獨奏 也能合奏 ( 謝苑玫,2002 ),對教師而言,直笛教學還有增進認譜能力、培養音 感能力、提升節奏穩定性及精確度和美感經驗的人格教育 ( 楊文碩,2003 ),國 內外學者也都認同直笛在教學上的優越性 ( 吳舜文,1991;吳榮桂,1986;邱家 麟,1989; Dinn, 1965;Linde, 1974;Rothgarber, 1975; Smaldone, 1975 )。

現今學校教學取材常以教科書為中心,黃政傑 ( 1995 ) 指出,教科書是學校 教學活動素材的核心,任何了解教育制度如何運作的人,都不能低估教科書的重 要性。根據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綱要、教科書、師資 結構及教學實施成效之評估改進方案」之研究結果 ( 2005 ) ,在教科書部分,有 五成四教師以教科書作為教學的主要教材,顯示超過半數之教師上課是以教科書 內容為主,再自行搭配補充教材。研究者目前任教於新北市某國中,擔任專任音 樂教師 7 年以來,常以教科書為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亦以直笛為主要教學樂器,

多年經驗發現:第一,基本技巧之引導需再深入。雖然小學階段已有吹奏高音直 笛的基礎,但國中階段所學的中音直笛,重量及外觀異於高音直笛,故其持笛、

運氣與運舌皆需在原有高音直笛之基礎上,更為深入。第二,樂曲的難易度未能 提供中音直笛適切的學習進程。針對初次學習中音直笛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教科

3

書內之演奏曲多具備吹奏一個八度音階以上的指法,對學生來說難度太高。第三,

吹奏樂曲經常改編自歌曲致未能有良好之演奏效果。透過歌唱進而引導直笛之吹 奏實為良好之教學策略,但涉及音域及指法的問題,並未能符合學生程度,且減 少接觸器樂曲的機會。這些教學上的問題,亦促使研究者欲了解教師普遍對於教 科書內直笛教學內容之意見,形成本研究動機之一。

目前國內已有許多與直笛相關的研究,大部分是與教學策略及教學實施情況 有關,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師對教科書中直笛教學內容之意見,較有關聯者如徐千 智 ( 2003 )以高屏地區國小教師為對象之調查,認為直笛教學內容缺乏統整性及 連貫性,應與其他音樂學習項目相互配合;顏柏全 ( 2006 ) 調查雲林縣國民小學 直笛教學現況,提到雲林縣國小教師認為有必要增列直笛欣賞曲、提供有聲資料 和掛圖,教材應與基本練習、樂理、歌曲創作和欣賞相互配合,直笛樂曲也應涵 蓋本土特色之樂曲;簡彤紜 ( 2008 ) 調查臺北市國小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 的音樂教材內容的滿意度,大部分教師認為直笛教學內容的部分滿意度普通,但 教師依然普遍自編教材,表示還可更加完善;鄭束未 ( 2009 ) 調查澎湖地區國小 音樂教師對直笛教學的認知與實踐,實施直笛教學時教材內容不符需求;以及魏 寶驥 ( 2011 ) 調查臺北地區國中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對直笛教學的看法,提到直笛 教學內容在難易度上的安排欠佳,教材的選擇以教科書之外居多。以上研究結論 提出教師對教科書直笛教學內容整體的看法,為進一步了解教師對直笛教學內容 各構面適用性之意見,故本研究參考與直笛教材相關之研究如張碧芳 ( 2006 ) 有 關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直笛教材內容分析、汪怡琳 ( 2007 ) 有關國中藝術與 人文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與評鑑及何榮華 ( 2007 )對於臺灣高音直笛教材 之內容分析等所運用之類目表,以直笛介紹、直笛基本練習、直笛吹奏曲與補充 曲等與直笛教學容直接相關的部分,並就教師手冊、與其他教學項目連繫、及教 科書為直笛教學內容主要來源等意見之蒐整,作為國中直笛教學內容於教學適用 性之調查依據,形成本研究動機之二。

4

上述研究除了魏寶驥 ( 2011 )以臺北地區教師為對象外,其餘調查對象皆為 臺灣其他地區之教師,故期藉由本研究了解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地區國中音樂教 師,對各版本教科書直笛教學內容的看法,並調查不同背景教師對直笛教學內容 適用性看法是否有影響。背景變項以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相關研究如劉興欽 ( 2003 ) 「苗栗縣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科書評鑑規準之研究」、吳爵汝 ( 2004 )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國小教科書之評析─以花蓮縣使用之教科書為 例」、吳莉蓉 ( 2005 ) 「臺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使用 現況與意見」、朱理蓮 ( 2008 ) 「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使用情況之研究─以新竹市 國小五年級教科書為例」及簡彤紜 ( 2008 ) 「臺北市國小音樂教師專業知能與藝 術與人文教科書使用之研究」之調查,整理出「性別」、「最高學歷」、「專業 背景」、「教學年資」、「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直笛修業背景」及

「教科書使用版本」等變項,以此調查不同背景教師是否會影響直笛教學內容適 用性的看法。

從民國 100 學年度開始使用依據民國 97 年修訂頒布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編輯的教科書,課程設計理念由大單元主題統整式的教學,轉向分科 教學 ( 教育部,2008 ) ,教科書內容的編輯亦有改變,因此想了解教師對 97 課 綱版本教科書適用性的想法。截至民國 101 年為止,97 課綱教科書僅使用至七年 級的課程,故本研究僅調查七年級教科書,期調查分析結果可作為直笛教學內容 未來發展之參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