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校扼殺了學生的創意嗎?學生為什麼會從學習中逃走呢?教育大師佐藤 學於《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書中提到,能力分組已不符合時代了,

小組學習、協同學習才是現代教育學習的主流;歐用生教授也認為從教室出發的 改革即表示改革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的主角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而合作 學習才能面對這樣的挑戰(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由於合作學習正符合現 代教育之學習方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共分 成四小節來說明,第一節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如何幫助學生找回學習的樂趣、讓老師找到教學成長的新動力呢?2011 年 末《親子天下雜誌》在(十二年國教新學習時代)中指出,有效學習並非僅藉由 埋頭苦讀來達到學習的目的,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也發現,在互動合作與協調的過 程中,才能真正的建構知識。由此可見,要達到有效學習,師生之間可透過互動 合作的學習情境,將學習的責任交至學生手上,讓學生親自體認到學習的奧妙。

而此時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在於教學情境的佈置與知識的引導,引導學生活用各種 學習資源及建構學習鷹架,進而在學習的歷程中,產生學習動機與學習如何解決 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問題。面對教育部即將推行十二年國教之際,學校、教師、家 長們大家都沸沸揚揚的討論著,超額比序項目的積分是否適當與公平、特色招生 該考什麼內容、是否要採計英文聽力等等。但除了因應教育政策的改變外,若回 歸到教育的最初本質,教師應思考的是如何為學生點燃學習之火,沒有基測的壓 力,該如何讓學生願意主動學習呢?如何適性教學,成就每位孩子呢?如何提升 自己的專業為學生尋求適合的教學方法?在《親子天下雜誌》中提到香港教師為 學生所做的最大的改變,即提供主動學習的情境給學生,透過師生互動、小組討 論、即興劇的分享等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使得學生能體驗各種不同的學習歷 程。

研究者在研究所的課程中,第一次聽到學姐分享合作學習的實務經驗,當時 就覺得合作學習是創造團隊學習很好的教學策略之一。因為合作學習猶如教練帶 領一群球員,首先從設定團體目標開始,然後再根據團員的特性進行小組的分組 競賽,在比賽過程中透過分配任務與鼓舞士氣,最後共同達成團體與個人之目標。

於是研究者開始翻閱大量的實證研究論文發現,合作學習已被廣泛地運用在不同 年級、研究對象(一般生或特教生)、學習領域等等的教學上,甚至在網路合作 學習、資訊融入教學及閱讀理解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效。除此之外,合作 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甚至對於班 級氣氛、人際關係、種族關係、社會技能、學生自信、控制信念等方面也有相當 不錯的成效(張珮玉,2004)。

研究者在修習研究所課程的期間,也曾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的 教學實驗。教學實驗初期,學生們個個都顯得興致勃勃,班上同學在討論聲中相 互學習、互相鼓勵,漸漸地對數學課的參與感增加了許多,看似都找回了學習的 興趣。但不知怎麼地在月考成績評量上,平均分數總是進步的很有限,最後因成 績進步有限、課程進度緩慢等等問題而停止教學實驗,最後仍回歸以傳統的教學 法授課。由於研究者親自針對合作學習教學法進行教學實驗,卻發現其成果並不 如預期成效那麼理想,因此對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產生了許多的疑惑。為了解開 疑惑,使得研究者想更進一步瞭解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

貳、研究動機

為了解開疑惑,研究者再次透過仔細查閱有關合作學習的相關文獻後發現,

合作學習教學法是鼓勵學生相互協助,共同承擔責任,共同達到你好、我好、大 家都好的教學方法。但是不見得每個研究結果皆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效,其中 Slavin 於1990年時整理合作學習研究文獻發現,大約有10%-40%的研究文獻是 未達顯著水準的(引自林佩璇,1992)。除此之外,也發現當教學方法著重的策 略不同、研究對象不同、教學實驗的時間長短及學習場域脈絡等等的不同,所造 成的學習成效都會不盡相同,甚至有可能產生極大的差異性。基於此一現象使研 究者萌生研究動機,想針對實施合作學習後所產生的學習成效為何,做一番歸納 整理與探究。

研究者在歸納整理學習成效之效果時,遇到一個很大的困擾,即有許多的研 究者,常常會主觀的選取其想要的研究結果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因此有時很難分 辨其研究結果的合理性或客觀性。但若是以較客觀的觀點,採用文獻的研究結果 之顯著與不顯著篇數之多寡,決定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是有效或無效,似乎又忽

略了每篇研究的研究品質。畢竟樣本大小不同、顯著水準不同與抽樣方式的不同,

所展現的研究品質與推論性也會跟著有所不同。因此若將每篇研究都一視同仁的 採計數的方式來決定學習成效之大小,其實是缺乏客觀性與科學性,尤其當相關 的文獻有很多時,更不知該如何簡單的計算學習成效的有效程度為何。多數的研 究是按年代順序、研究類別分類評論研究成果,如此無法窺得相關研究之全貌,

甚至可能扭曲先前的研究結果(黃寶園,2006)。針對上述的困擾,研究者在文 獻整理歸納的過程中發現,後設分析法在計量上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對於具有相 同主題的研究,可透過標準化的程序,計算出每篇研究的有效程度,亦能以樣本 大小來加權每篇研究文獻的有效程度,如此不但可以彌補傳統文獻回顧的不足,

又能達到客觀且具科學性的分析比較。基於上述的發現,研究者選擇採用具科學 性的後設分析方法,以探究合作學習所產生的學習成效之有效程度為何。

綜覽上述可知,要客觀的了解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何?不能只是簡 單地擷取研究結果是顯著或不顯著,較合適的方式是使用具標準化的科學方法-

後設分析法,透過後設分析法來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為何。但是後設分析法 是否適用於教育學領域呢?針對這個問題,林邦傑教授(1987)曾經對後設分析 法作深入的剖析,且認為應用於教育領域之層面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國內的 後設分析研究,應用在課程與教學方面,尤其是以合作學習為主題的期刊文章或 論文只有三篇,分別為林世華、黃寶園(2002)蒐集截至1999 年之前的22篇合 作學習之相關文獻、蔡慧君(2005)蒐集截至2004年之前的82篇研究文獻,最後 是廖遠光(2007)在國科會的專題研究計畫,蒐集截至2006年之前的99篇有關合 作學習之文獻作為後設分析之探究。

有鑑於先前的學者使用後設分析法來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至今已有一 段時間之久,此主題是否值得繼續探究呢?研究者透過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 系統中的進階查詢功能,以「合作學習」為論文篇名,自1990年(首篇有關合作 學習之碩士論文)至2011年之學位論文,共回傳735筆資料,其中1990年至1999 年之學位論文共計54筆資料;2000年至2004共計207筆資料;2005年至2011年之 學位論文則有369筆資料,其餘的並未列論文出版年限(查詢日期截至2012年3 月16日)。經由初步的查詢資料中顯示,有關合作學習之論文在2005年之後,有 大量增加的趨勢,卻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作整體性的探討。謝進昌(2010)

指出後設分析整合結果之時效性,應愈新愈好,最好此結果能定期的改善與更新。

除此之外,黃政傑、吳俊憲(2006)認為合作學習研究之未來展望,應多加強後 設分析的研究,針對各相關研究主題、範圍、方法及成果等方面加強,並再予以 驗證研究成果。

由於與合作學習相關議題之研究雖有增加之趨勢,但許多研究成果仍有待評 估與驗證,例如為何未能提升預期效果,是否仍有其他變因影響成效等問題。因 此更加堅定了研究者想透過後設分析來探討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動 機,且聚焦於2005年至2012年與合作學習相關的研究文獻,以作為後設分析之資 料,一來可呈現合作學習最新之研究趨勢及學習成效;二來可繼前幾位學者之後,

比較不同時期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之效果與差異性。透過後設分析的研究,將有 關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效之統整性結論及建議,提供給後續對合作學習有興趣的實 務工作者或是未來的研究者參考,且藉此能提供做為決策的客觀科學之量化證 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