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 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研究背景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是要在 教育的過程中藉由詩、樂的欣賞來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情操,以養成人 格的健全;西周時期之《周禮˙保氏篇》道:「養國子以道,乃教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其 中音樂欣賞亦為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孝經˙廣要道章》上說:「移風 易俗莫善於樂」,好的音樂可以消除暴戾之氣,具有移風易俗、潛移默化 之功能。另外,孔子也說:「聞樂知政」,意即欲了解這個國家政治修明 的程度,從其音樂便可窺知一二。

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有自由人的七藝(Seven Liberal Arts)領域之學習,

此七種學科,即文法(Grammar)、修辭(Rhetoric)、辯證(Dialectic)、

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天文(Astronomy)、及音樂(Music),

這些都是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學科目。另外,雅典教育也認為,國家 要富強不僅只在培養健壯的戰士,也要培養英勇及有智慧的公民,所以雅 典式教育的內容兼顧體能與智能教育,教師除教導閱讀、書寫外,還教授 數學、音樂、藝術、辯論與宗教等課程。因此,許常惠、李靜美、柯芳隆、

許瑞坤(2000)指出,自古以來中、外教育家都承認音樂在人格成長與社 會教化上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

音樂欣賞是體現音樂的方法之一,教育部(1971, 1983, 1995, 2008)在 普通高中與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64, 1987, 1998, 2009)在職業學校一般科

2

目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有明列音樂課程之教材大綱,各年代課程標準(綱要)

之教材大綱內容如附錄一(包含高中部分與職業學校部分)所示,可以發現 各年代之教材大綱有部分內容不同,但音樂欣賞(或欣賞)是後期中等學校 於各年代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都包含的教材綱要內容。

在音樂欣賞內容的部分,綜合各年代課程標準或綱要之教材大綱,大體 包含:音樂與生活的關係、各種演出型態的聲樂曲、各種演出型態的器樂曲、

音樂史簡介、各時期或風格之音樂、本土及世界各國具代表性之音樂、中外 著名之音樂家、樂曲及表演團體與音樂會禮儀等內涵與範疇。

而在教學時間的部分,普通高中的課程標準沒有對各項教材大綱列出教 學時數。職業學校民國八十七年的課程標準,首次對各教材大綱爐列課程授 課的建議時數。現行教育部(2009)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則列出各教 材大綱的教學時數,以「音樂欣賞」所占教學節數十二節為各教材綱要之最。

由上述音樂欣賞在中、西方教育的內涵與歷年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課程標準 與課程綱要之發展方向,可以得知音樂欣賞在音樂課程之重要性。

二、研究動機

(一)研究者音樂欣賞教學經驗的啟示

林小玉(1997)指出,現今所有的音樂課程中,最易施行且最能為學生所 接受的,應屬音樂欣賞課程,因為精湛的表演與傑出的創作是少數專業音樂 人士的專利,但欣賞活動卻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最常進行的音樂活動;吳秋琴

(1993)之研究也認為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不僅佔有重要的地位,且深受 學生喜歡,因為欣賞不受限於音樂天賦,也不像演奏(唱)牽涉到技巧的純 熟與否,對一般未經過音樂專才訓練的學生而言,是最能享受、最易接受的 一種音樂活動。

林秀惠(2005)指出,歷史上不朽的音樂作品都是透過演奏(唱)家的 詮釋,呈現在現代人面前,藉由音樂欣賞活動不僅可以瞭解音樂史上的重要

3

作品,且可以藉此認識各個時代或地區的音樂風格及技巧。

在臺灣,國中畢業之學生若繼續升學,會選擇不同學制之後期中等學校,

研究者任教於後期中等學校,教學對象包含職業學校與綜合高中等不同學制 之學生。研究者於音樂教學過中發現,無論職業學校或綜合高中之學生,在 音樂教學的活動中,對音樂欣賞課程之接受度高,因為音樂欣賞不會受限於 學生的音樂先備能力,是容易施行且比較不容易讓學生排斥的課程內容,且 對於不同學制之學生,在教學內容或教學策略上大致相同。音樂欣賞教學有 許多不同的實施方式,包含分組報告、影片觀賞、聆聽現場音樂會與心得撰 寫等。學生藉由這些音樂欣賞的過程,對音樂作品的認知、美感的培養及身 心的平衡有莫大的助益,對於聯想力、創造力及理解力亦有啟發,同時對課 程統整與其他學科知識連結亦能產生自信心,皆能呼應學者專家對音樂欣賞 教學實施的觀點。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的論述、相關研究與研究者己身的教學經驗得知,從 學生的先備知識或教學設備的角度而言,音樂欣賞是音樂課程中最容易實施 與操作的內容之一。然而,在筆者進行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也曾經出現 許多挑戰,例如學生對不熟悉的樂曲或不喜歡的樂曲風格產生排斥,無法引 起學習動機;對於樂曲較長之曲目,無法持續專注的將樂段完整聆聽,或聆 聽過程中因其他事物分心,導致失去對樂曲聆賞的興趣;音樂欣賞之樂曲需 要反覆與多次聆聽,然而在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因為失去動機與興 趣而對反覆的多次聆聽產生排斥感等,這些都是研究者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 過程中曾經面臨的挑戰。

在個人反思並修改教學模式以及與專家學者、同事的討論後,體悟到整 個課程與教學的進行必須善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才有利於教學品質與教學成 效的提昇。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樂曲以及不同的教學目標 都可能影響教學策略的選擇(陳姿光,1998;張慈婷,1998;黃玟瑜,2003;

林于琳,2004;林其融,2005;柳一倩,2005;廖妙柔,2006; Marguerite, 1996;

4

Theresa, 1998; Clinton, 2003)因此,在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適切 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以改善研究者在音樂欣賞教學面臨的挑戰,為本研 究之研究動機一。

(二)相關理論基礎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

音樂欣賞教學需要適當的教學策略,正如鄭方靖(1997)指出,雖然音 樂欣賞是享受音樂普遍被接受的途徑,但如何欣賞音樂卻不是人類與生俱來 的能力,因此音樂欣賞教學一直都是學校音樂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不 可忽略的一環。Tait(1992)指出,為了符應學生多樣的需求,成功的音樂教 師應發展出許多教學策略與教學風格。在音樂的教學上沒有任何一個教學風 格是最好的,教師應掌握許多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教學風格以符應不同的教學 內容。Schuell(1988)指出,音樂教育有七種不同類型的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 Procedural knowledge, Psychomotor knowledge, Images, Aural knowledge, Attitudes, Emotion),而不同類型的知識都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

Bronowski(1978)也指出如果教師對藝術的信念是一個未完成的陳述(an unfinished statement),那麼許多開放的或是具有創造力的策略都應被鼓勵在 音樂課中運用。綜合上述不同學者的論述可以歸納出音樂欣賞教學需要適切 的教學策略,而教師對於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

Tait(1992)進一步指出,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步驟需考量許多複雜的層次,

在課堂中常會因為特殊的教學目標或學生學習的程序而調整策略,一般來說,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步驟會考量具影響力的哲學與心理學的面向。Rabinowitz

(1988)則指出如果要了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心理學的範疇中,對於知識 是如何、在何處、以及為什麼用到這些教學策略是很重要的議題。

哲學在教育與教學的過程中是處理價值與本質的議題,Reimer(1970, 1989, 2003)、Elliott(1995, 2005)、Green(1997)與Jorgensen(2003)皆 從哲學的面向提出音樂欣賞的價值與實施面,因此教師可依據這些學理基礎 與理論背景,作為音樂欣賞教學的基礎。教育心理學在教育與教學的過程中

5

是處理認知的過程,例如Bruner的學習表徵理論、Gagne的學習階層論、Ausbel 的有意義學習與前導組織等理念,都是以教育心理學家的身分,對教學的過 程指出應該如何進行,並依照所規劃的步驟與順序學習。音樂社會學也是廿 世紀開始興起的領域,強調音樂在社會的功能以及音樂與人類行為的關聯

(Sidnell, 1987)。而研究者在檢視不同之教學理論後,以黃光雄(1999)提出 包含「目標」、「預估」、「執行」與「評量」等內涵之教學的一般模式,與研究 者進行音樂欣賞教學之歷程最為相符。研究者也認為透過理論基礎的角度,可 以檢視教師對每一個教學歷程的合宜性。因此,綜合研究者實際音樂欣賞教學 之經驗與上述哲學、心理學與教學模式的學理基礎,希望可以建構一個音樂 欣賞教學模式,此為本研究之動機二。然而,如何有效建立此欣賞教學模式,

研究者欲以充分的理論為基礎,再採以德懷術為研究方法,藉由專家以溫和 意見之互動來達成共識(王雅玄,1996;陳麗珠,1998)。雖然此研究法在 音樂欣賞教學的研究中較為少見,但從專家們聚歛性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從 理論面向與教學面向建構出音樂欣賞教學模式。

(三)後期中等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需再深入探討

為了解音樂欣賞教學研究之現況,研究者以「音樂欣賞」為關鍵字搜尋 國內、外碩博士論文與期刊,發現國內與音樂欣賞教學相關之研究約有46篇

(附錄一),在研究對象方面,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之比例(73%)最高,

(附錄一),在研究對象方面,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之比例(73%)最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