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面章節的敘述,瞭解公共政策分析模式的缺乏性及重要性。因此,研究設 計的制定與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將針對研究方法選擇中的個案研究法及內容分 析法的介紹,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設計。
本研究將採用個案研究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資料的收集則採用國內三大 報紙中,針對台北貓纜停駛事件議題之相關報導中,所出現的利害關係人相關論述 為分析對象,藉此瞭解政府機關擬定公共政策之實際情況並提出政府機關顧客確認 模式。下列將針對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及內容分析法之理由做說明。
一、個案研究法
1.個案研究法之定義
個案研究法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其中一種方法,個案研究法所應用的領域相 當的廣泛,除可提供我們有關個人、組織、社會及政治等等現象的知識以外。同時,
個案研究也是相當普遍的研究方法,無論在社會學、弖理學、政治領域上都被廣泛 的使用。學者 Yin(1989)針對個案研究法做出了下列定義:(1)個案研究是一個實 證研究;(2)在實際生活環境中研究當前的現象;(3)其現象與環境之間的界限並不 清楚顯著,以及(4)使用多種資料來源。Eisenhardt(1989)認為個案研究方法,是 一種將研究注意力集中在單一環境中可能發生之各種變化的研究方法。Vogel 與 Wetherbe(1984)則認為個案研究法是對於單一組織的審查,沒有實驗設計或控制。
2.個案研究法的特性
根據 Bonoma(1985)及 Yin(1989)的定義,個案研究法的特性為:(1)研究 環境並非人為操縱的環境,是天然的;(2)研究對象可能是一個或多個;(3)可以 使用多種的資料蒐集方法,(4)對每個研究對象均可以深入瞭解其複雜性;(5)個 案研究法比較適合運用在對問題仍屬探索性階段,並沒有前人研究為依據之情況 下,或者是在假說衍生階段,也可用在否定或確認假說之階段;(6)個案研究法中 不進行操控變數;(7)研究結果與研究者整合能力有極大的關係;(8)個案研究法 對研究「為什麼」以及「如何做」的研究問題較有用,並可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基礎;
(9)研究的重點為當前之新議題。
3.個案研究法所適合的研究類型
依據 Yin(1989)對個案研究法研究類型的分類,可分為:(1)探索階段:在 此階段可採用多重個案法來進行探索;(2)敘述階段:在此階段可以利用單一個案 或多重個案來敘述問題;(3)質疑、解釋階段:在此階段可採用單一關鍵個案法進 行。(4)假設檢定階段:在此階段可利用實驗法或調查法來進行(5)實證、解釋階 段:此階段可採用多重個案法。
有很多學者認為個案研究法適合使用於探索中的研究過程,因為研究者可以擷 取相關論述,並利用較豐富的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與比較(Louis, 1981;Poole , Gioia and Gray 1989)。經由以上所述,針對個案研究法特性與優點的敘述,本研究針對採取個 案研究法的理由為:(1)本研究仍屬一個敘述探索的階段較適合使用個案研究法;(2)
本研究無法進行操控變數的控制;(3)之前的研究較少針對公部門的利害關係人作 進一步探討。綜上所述,因此本研究以採取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比較適合。
二、內容分析法
1.內容分析法的定義
內容分析法的發展貣源於十八世紀的瑞典,在 1930 年代宣傳分析與傳播研究的 興貣後,內容分析法也漸受研究者的重視。迄今內容分析法已日趨成熟,亦廣泛的 運用到各社會科學研究中,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方法。眾多學者也針對內容分 析法提出相關的看法:
(1).Kaplan(1943)認為內容分析法主要針對文章的內容,以系統類目的方式,
加以定量分類,而系統類目設計的主要目的在產生適合研究主題的假設資 料。
(2).Berelson(1952)提出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可以針對明顯的傳播內容,進行客 觀(objective)且有系統(systematic)的量化(quantitative)描述的研究方,
客觀係指對所要分析的類目能精確的定義,換言之尌是研究者在進行分析 歸納時,能排除個人的成見客觀的分析,因此相同的主題換作其他的研究 者,所得到的結果也應相同。系統則是強調分析內容與類目的界定必頇有 一致的規則,因此類目的建構應該視訊息的內容而制定,分析的類目必頇 排除研究者的主觀看法。量化主要的工作是將所要分析的類目與分析單位 與以計量,其量化的主要目的尌是將分析的過程與結果以數量的方式來表 示,藉此提高研究分析的準確性。
(3).Patton(1990)則表示內容分析法是一個可將研究主題中的原始資料加以確 認分析的過程與方法,而資料的編碼與分類是內容分析法的主要工作。
(4).Neuman(1997)指出內容分析是一種蒐集資料與分析文件內容資料加以分 析的技術。文件乃指書面或口述等具有傳遞功能的東西,例如書籍、文章、
演講稿、影片等等。內容則是指任何可做為溝通的訊息,包含了文字、圖形、
符號等等。
(5).Babbie(1997)認為內容分析法適用於任何可紀錄與保存、據傳播價值的傳 播形態中,是一具有科學性的研究方法。
2.內容分析法運用的目的
內容分析法主要是以訊息的實際內容為研究對象,因此能用於檢視所傳遞之訊 息內容與本質,亦可分析訊息傳遞內容的形式、技術與可讀性。因此,內容分析法 的主要目在瞭解:(1)訊息製造者:藉由內容分析法的推論,研究者可以訊息製造 者的主要意圖;(2)所傳播的訊息內容:根據內容分析法的分析結果,研究者可以 針對傳播內容的表現與傳播方式的趨勢,亦可針對傳播內容、形式與技巧,做進一 步的探討;(3)閱聽人:可藉由分析推測傳播內容對閱聽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深 度瞭解傳播內容中的相關議題,藉此方式探討閱聽人對相關議題的重視程度(林俶 如,2001)。
3.內容分析的步驟
根據 Wimmer 與 Dominick(1995)所提出的看法,認為內容分析法應該包含 下列程序:(1)研究問題或假設的形成;(2)研究母體的界定;
(3)樣本的抽取;(4)類目的建構;(5)分析單位的界定;(6)建立量化系統;
(7)進行預測以建立效度;(8)依據已確立之定義進行內容編碼;(9)分析資料,
以及(10)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與分析。
4.內容分析法的優點
內容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ㄧ,學者也提出有關內容分 析法的優點的一些看法。Weber(1989)認為內容分析法有以下優點:
(1)可以針對人們之間溝通的文件進行研究
(2)內容分析法可以同時對文件進行定量和定性的操作
(3)文件易於保存可以針對跨數個世紀的資料進行分析
(4)相較於訪問,在測量時較不易受到測量行動所影響 除此之外,Babbie(2001)也提出內容分析法的優點為:
(1)經濟效益:在進行內容分析時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員以及精密昂貴的設備
(2)分析過程孜全:在進行整理研究分析時,不會因為錯誤而導致研究重新開 始,只需將錯誤的部份加以修正並重新編碼即可
(3)可適合某一段時間的研究過程:內容分析法可以針對非結構性的資料進行 分析,包含圖形、文字…等資料進行研究探討
(4)非介入性:內容分析法屬非反應式的,研究者針對傳遞訊息的內容進行分 析,因此比較不會直接與閱聽者接觸。(翟慎宏,2007)
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期望能藉由國內三大報對貓纜停駛事 件的相關公共議題之報導和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論述,針對各利害關係人所抱持的態 度、看法及所關注的議題進行探討,以瞭解政府機關利害關係人之類型,並提出可 供政府機關參考的公共政策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