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研究方向

對於出獄更生人之就業探討,先前已有不少研究觸及與討論。本研究主要針

技訓負責官員、監所作業科人員、觀護人、假釋出獄更生人等相關監獄技訓利害 關係人為基礎,再輔以量化研究。從不同之研究途徑來釐清當前監獄職訓對於更 生人之影響,以了解監獄技訓之各種方案,對於假釋更生人出獄後就業的影響,

還有監獄技訓當前實務運作之情況,呈現其效益以及限制,這些都是先前國內相 關研究較未觸及的。

本研究更重要的貢獻是,藉由本研究傳達與回應了更生人對於出獄後就業情 況和監獄技訓之期待和想像,還有出獄後面臨之就業情況,以及當前監獄技訓方 案的成效與面臨之困境。研究者期望盡棉薄之力能對於相關政策有所助益,進一 步可以幫助改善更生人之就業與獄中相關環境,以及呈現獄政資源分配問題的嚴 重性,呼籲政府有關單位與社會積極改善獄政相關資源,這都是十分需要政府以 及社會受到重視與深入回應的問題。

在未來研究方向上,研究者認為國內可以朝向長期性的比較研究,即比較監 獄技訓的學員和未參與者,持續追蹤其在出獄後一年內之各項就業情形。可以從 量化方面更全面地了解監獄技訓的具體成效。或是比較參與不同技訓種類的更生 人,在出獄後各項工作與生活方面的情況以及就業相關性,相信更可以了解不同 監獄技訓班別的影響。另外由於當前監獄技訓與就業銜接方案是尚在起步階段,

因此未來也可以研究有參與技訓和銜接就業的更生人,和只參與監獄技訓但未參 與就業銜接者的更生人,進行對照比較,了解其出獄後在就業穩定度以及就業薪 資上的差異,以衡量銜接方案的具體成效。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榮轟,2006,〈我國犯罪矯正機構實施空中大學矯正教育對出獄人生活適應之 研究〉,《犯罪學期刊》,9(1):73-112。

方文宗,2013,〈以特別預防觀點論假釋制度〉,《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9:

181-217

李森畑、許書瑜,2010,〈國內外矯正機關收容人技能訓練制度之比較研究〉,

《98 年度法務研究選輯》,台北:法務部,頁 603-645。

林桂碧、羅秀華,2007,〈雇主僱用更生受保護人意願評估研究暨政策建議〉,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報告。

法務部編印,《法務部統計年報》,台北:法務部。

周愫嫻,2005,〈更生人就業權、雇主雇用權與社會安全的平衡〉,《中央警察 大學犯罪防治學報》,6:55-92。

周愫嫻、侯崇文、曹光文 ,2014,《法務部「更生人就業狀況調查」成果報告 書》,台北:法務部。

周震歐,1997,〈我國更生保護事業之展望〉,《犯罪學期刊》,3:1-11。

陳玉書,2013,〈再犯特性與風險因子之研究:以成年假釋人為例〉,《刑事政 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6:1-26。

陳玉書、簡惠霠,2005,〈再犯預測之研究:以成年受保護管束者為例〉,《刑 事政策犯罪研論文集》,6:1-29。

張聖照,2007,《假釋受刑人再犯預測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博士班論文。

楊士隆,1999,〈受刑人累(再)犯問題與舒緩對策〉,「2000 年<當前犯罪防 治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曹光文,2015,〈我國成年更生人監獄職訓、就業與社會復歸之趨勢分析〉,《犯 罪、刑罰與矯正研究》,6(1):91-112。

鍾志宏、黃永順,2009,〈假釋制度比較與探討〉,《犯罪學期刊》,12(1):

107-141。

嚴健彰,2005,〈出獄人生涯發展之社會適應與就業問題初探〉,《諮商與輔導》 , 229:11-15。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D. A. 1999. “The Aggregate Burden of Crime.”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2(2): 611-642.

Anderson, D. B., R. E. Schumacker, & S. L. Anderson. 1991. “Releasee Characteristics and Parole Success.”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17(1-2): 133-145.

Boshier, R., & D. Johnson. 1974. “Does Conviction affec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Brit. J. Criminology 14: 264-268.

Burris, D., G. Forest, M. Elbert, P. Doherty, & M. Baerga. 200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Recidivism.” News and Views.

Washington, DC: U.S. Office of Pretrial and Probation Service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Cronin, J. 2011. “The Path to Successful Ree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ec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Recidivism.” Report:15-2011.

Retrieved [June, 23th, 2016], from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olumbia,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Web site: http://ipp.missouri.edu.

Duwe, G. 2013. What works with Minnesota prisoners: A summary of the effects of correctional programming on recidivism, employment, and cost avoidance. St.

Resources 3(2): 201-212.

Harlow, C. W. 2003. Education and Correctional Population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Special Report.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Washington, DC.

Henson, P. 1990. Employment-The Key to Keeping People out of Prison. Canberra, Australia: Aust. Inst. of Criminology.

Holzer, H. J., S. Raphael, & M. A. Stoll. 2003. “Employment Barriers Facing

Ex-Offenders.” The Urban Institute Reentry Roundtable Discussion Paper: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School 1-23.

Jung, H. 2011. “Increase in the Length of Incarcer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Labor Market Outcomes: Evidence from Men Released from Illinois State Prison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30(3): 499–533.

Karpowitz, D., & M. Kenner. 1995. “Education as Crime Prevention: The Case for Reinstating Pell Grant Eligibility for the Incarcerated.” Evaluation, 1-8.

Nagin, D., & J. Waldfogel. 1998. “The Effect of Conviction on Income Through the Life Cyc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8(1): 25-40.

Nally, J. M., S. Lockwood, T. Ho, & K. Knutson. 2014. “Post-Release Recidivism and Employment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Released Offenders: A 5-Year follow-up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9(1): 16-34.

Needels, K. E. 1996. “Go Directly to Jail and Do Not Collect? A Long-Term Study of Recidivism,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Patterns among Prison Release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3(4): 471-496.

Nuttall, J., L. Hollmen, & E. M. Staley. 2003. “The Effect of Earning a GED on Recidivism Rates.”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54(3): 90-94.

Rakis, J. 2005.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Rates of Ex-Prisoners Under Parole.”

Rex, S. 1999. “Desistance from Offending: Experiences of Probation.” The 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38(4): 366-383.

Rossi, P. H., R. A. Berk, & K. J. Lenihan. 1980. Money, Work, and Crime: Ex- perimental Evide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aylor, W. G., & G. G. Gaes. 1997. “Training Inmates through Industrial Work Participation and Vocational and Apprenticeship Instruction. Corrections Management Quarterly 1(2): 32-43.

Schumacker, R. E., D. B. Anderson, & S. L. Anderson. 1990.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Indicators of Parole Success.” Journal of Correctional Education 41(1):

8-13.

Stanton, J. M. 1966. “Is It Safe to Parole Inmates without Jobs?” Crime &

Delinquency 12(2): 147-150.

Taylor, J. M. 1993. “Pell Grants for Prisoners.” The Nation 25: 88-91.

Uggen, C., S. Wakefield, & B. Western. 2005. “Work and Family Perspectives on Reentry.” Prisoner Reentry and Crime 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9-243.

Social Exclusion Unit. 2002. Reducing re-offending by ex-prisoners. London:

Social Exclusion Unit,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Visher, C. A., S. A. Debus-Sherrill, & J. Yahner. 2011. “Employment After Pris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ormer Prisoners.” Justice Quarterly 28(5): 698-718.

Waldfogel, J. 1994. “The Effect of Criminal Conviction on Income and the Trust “ Reposed in the workme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9(1): 62-81.

Western, B. 2002. “The Impact of Incarceration on Wage Mobility and Inequa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4): 526-546.

附錄

附錄一、訪談大綱

一、觀護人

(一) 請問您從事觀護工作多久的期間?大約接觸過多少假釋出獄更生人?

(二) 就您的工作經驗來看,您認為假釋出獄的更生人就業情況如何?其就業難度 以及經濟情況如何?

(三) 請問觀護人對假釋出獄的更生人就業上會提供那些幫助嗎?

(四) 請問觀護人認為當前獄中的技訓教育輔導制度的看法,覺得對更生人有幫助 嗎?

(五) 有更生人提到獄中這些技訊方案措施有些供不應求,請問觀護人的看法?

(六) 請問觀護人覺得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更生人找工作?

(七) 請問觀護人認為雇主對於更生人的態度會有何看法?

(八) 請問觀護人覺得目前政府對更生人就業上的幫助足不足夠?

(九) 請問觀護人認為政府對觀護制度提供的資源如何?

(十) 最後,請問觀護人對於當前觀護制度或監獄技訓方案有哪些看法建議?

二、矯正署作業技訓科人員

(一) 請問法務部矯正署負責統籌技訓相關業務的是哪個單位?目前一年提供給 全國監獄技訓的預算成本大約是多少?

(二) 請問技訓的班別是由各監獄自行決定嗎?還是由法務部統一規劃?

(三) 請問矯正署認為技訓的種類是否重複性太高,減少更生人之競爭力?

(四) 法務部每年會對監獄技訓方案進行各項統計調查和評估嗎?還是由各監獄 自行進行?

執行,考照,結業等)

(六) 有更生人認為監獄技訓的名額太少,或是技訓無法考照降低參與意願,矯正 署這邊有何看法?是否給予獄中技訓的資源有限?或是課程的時間太少?

(七) 各監獄技訓課程似乎訓練品質不一,有更生人就反映課程都教舊的東西,有 人經驗在某些監獄課程就很專業,請問矯正署看法?是否與監獄有關?

(八) 就相關研究顯示,監獄技訓和出獄後就業關聯不算太高,請問矯正署認為這 是重要的嗎?還是技訓的目的其實有更大的範圍或預期目標?

(九) 法務部研究說,學員的參訓意願低落,不過我訪問過更生人他們意願反而很 高,請問這之間落差?

(十) 請問矯正署認為一項成功的技訓方案,包含那些要素與如何評估?

(十一) 有更生人反應有些遇從事行業限制太多,如計程車司機,矯正署這邊 有何看法?

(十二) 目前而言,認為監獄技訓的整體成效如何?是否有助於出獄後就業?

(十三) 就矯正署相關經驗,認為何者對更生人出獄後就業影響最大?

(十四) 當前法務部是否有做長期的監獄技訓之願景規劃?未來的政策方向為 何?

(十五) 請問矯正署在技訓課程中有規劃除技術外,就業態度、人際關係上的 訓練嗎?

三、監獄作業科人員

(一) 請問監獄中的技訓詳細實際流程大概是怎樣,像是規劃、開班、公告、報名、

篩選條件、上課、結業考證。

(二) 請問監所在開技訓班的時候是以哪些因素為考量呢?是不是可以參考如實 務觀護人這塊的意見?

(四) 想請問技訓班的上課情形如何?例如上課氣氛,同學參與互動等。

(五) 是否覺得因為監獄場地不足,所以在技訓上沒辦法做到更好,或是限制更多?

(六) 請問目前本監所在技訓上有引進外界的資源嗎?

(七) 請問是不是覺得開班應該考量受刑人的意見與需求呢?是否有受刑人反應 過一些意見?

(八) 請問覺得是否應該在技訓中除了技術之外加入更多的職業倫理、人際關係、

心理態度上的課程?

(九) 請問覺得受刑人出獄後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就業?

(十) 請問覺得技訓這塊是不是應該有跨部會的整合資源?以及可以和出獄後就 業做完善的銜接?

(十一) 請問在技訓實務運作上順利嗎?是否有遇到問題與困難?

(十二) 請問覺得政府給予技訓的資源為何?足夠嗎?

(十三) 請問覺得本監所技訓的成效好嗎,是否有幫助到出獄後就業?

(十四) 請問是否覺得出獄後就業與技訓之相關性是重要的?

(十五) 請問對於監獄技訓未來有何建議與願景方向?以及可改進之處?

四、更生人

(一) 監獄技訓和服刑

1. 請問您是如何參加獄中技訓或是獄中工場的作業?(課程公告,報名,錄取,

上課或執行,考照,結業等)

2. 請問您參加的是哪個技能班,為什麼會想要參加?

3. 請問您出來後有想要從事技能班所學的工作嗎?

4. 如果監獄可以開設更多種類的技能訓練班您有興趣或意願參加嗎?您會比 較想要參加技能班或是一般的工場作業?

5. 您會比較想要參加哪種技能班?

7. 請問可以說明一下上課的情形嗎?師資,教材,實際操作狀況,同學間互動 如何?

8. 請問您參加技訓班後的收穫為何?學到的是工作技能,還是有其他收穫?

9. 請問您對於現行監獄技訓制度有何看法或是建議嗎?

9. 請問您對於現行監獄技訓制度有何看法或是建議嗎?

相關文件